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光明 《实用全科医学》2009,7(12):1342-1343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瓣皱褶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对LASIK术后13例膜瓣皱褶的原因和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术后角膜瓣皱褶分类为小皱褶和大皱褶指导治疗,小皱褶以观察为主,大皱褶采用去上皮水化角膜瓣加戴接触镜法。结果术后大多小皱褶可随时间推移自动消失。大皱褶经处理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角膜透明,未见明显皱褶,角膜瓣位置正常,无上皮植入。结论角膜瓣皱褶可根据皱褶轻重分类指导治疗方法,大多可治愈并恢复良好的视力。  相似文献   

2.
龙曙光 《广西医学》2008,30(5):630-63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联合角膜瓣背面磨镶术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0例(15眼)LASIK术后屈光回退,剩余的角膜基质层厚度不足以矫正的患者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联合角膜瓣背面磨镶术治疗.结果 术后复查角膜瓣平整、复位良好.术后视力第1天、1周、3个月均值分别为0.95±0.26、0.98±0.25、1.02±0.26;术前屈光度(-2.5±1.25)DS,散光(-1.05±0.65)DC;术后3个月的屈光度(-0.37±0.50)DS,散光(-0.50±0.37)DC,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50,P=0.002;F=3.086,P=0.043),术后3个月时15眼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联合角膜瓣背面磨镶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术前预测角膜基质层厚度不够的近视患者,而且无明显并发症,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全雄  陈玄之  苗晓睛 《当代医学》2013,(10):110-111
目的分析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发生原因、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5例15只眼Lasik术后发生角膜瓣移位导致角膜瓣皱褶的患者行裂隙灯观察、验光、角膜地形图检查,同时观察复位术后的变化。结果本资料角膜瓣移位,发生于术后24h内发生的有8例8只眼,均于术后次日复诊发现,术中过度操作、薄瓣、窄蒂、术后揉搓眼球、眼睑痉挛等是高危因素;7例7只眼发生在LASIK后2~26月,均与外伤有关。角膜瓣移位后24h主要表现为角膜刺激症状,以视力下降、重影、视物变形、眩光、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为主,角膜瓣重新复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发生原因众多,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视觉质量下降,及时正确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严重角膜上皮植入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我院1998年9月至2001年12月行LASIK术的2787例(5511眼)中发生的严重角膜上皮植入8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LASIK术后出现严重角膜上皮植入共8眼(0.15%),经手术处理掀开角膜瓣,对瓣下上皮进行处理后随访6个月至1年未再发生明显上皮植入,裸眼视力恢复至0.8~1.0。结论:LASIK术后出现严重的上皮植入较罕见。其原因可能与术后上皮细胞从角膜瓣边缘侵入层间或术中上皮细胞被带入层间有关。一旦发现明显上皮植入需尽早清除层间上皮,彻底冲洗,并将角膜瓣准确对位,使之与基质床紧密贴合,是目前处理本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动态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发生与瓣相关并发症的临床变化,同时对角膜瓣下并发症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方法:对该院及外院行LASIK术后发生瓣相关并发症的27例患者35只眼进行观察处理。按3、7、15、30和60天不同时间进行视力、裂隙灯等检查。结果:10例层间角膜炎患者经过1—2个月治疗,瓣下炎症全部吸收,视力恢复至0.8—1.5;9例瓣皱褶、异位,经复瓣处理,视力恢复至1.0—1.2;1例外伤瓣丢失,经异体角膜磨镶移植术后,视力恢复至0.5—0.6;1例角膜瓣下感染、溶解,经去除病变角膜瓣加准分子激光治疗性切削术(PTK)治疗后角膜上皮愈合,但出现角膜瓣下雾状混浊(Haze)现象;3例3只眼上皮植入经掀瓣刮除处理,视力最后达0.8—1.0;3例3只眼角膜瓣形成不全,6个月后再次手术,视力达1.0—1.2。结论:LASIK术后与瓣相关并发症发生时间不等,临床以早发现、早处理恢复好。强调手术的规范性,建立严格的随访制度,将LASIK手术的并发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LASIK术后外伤性角膜瓣移位的处理及预后.方法 对开展LASIK手术8年来诊治的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20例(20只眼)进行手术复位,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角膜瓣情况及其并发症,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 角膜辩复住后次日患者裸眼视力除5例为0.6外,其余均≥1.0,术后3月全部患者裸眼视力均≥1.0,其中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4只眼,低于最佳矫正视力1行者6只眼.本组患者无1例发生感染、上皮植入及角膜瓣融解.结论 LASIK术后角膜辩与基质床的愈合需要较长时间,患者术后至少半年内要注意术眼的保护,避免眼外伤.发生角膜瓣移位后要及时手术复瓣,其预后是良好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相关的角膜瓣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实施LASIK手术的2340例(4608眼)近视眼患者相关角膜瓣并发症的发生、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结果LASIK相关角膜瓣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4%(48/4608)。瓣下感染3例,占0.06%(3/4608),发生于术后前3天2例,术后13天1例;角膜瓣ButtonHole 8例,占0.17%(8/4608);角膜瓣明显偏位1例,占0.02%(1/4608);游离瓣11例,占0.24%(11/4608);术后早期角膜瓣移位、角膜瓣皱褶及瓣下异物19例,占0.41%(19/4608);角膜瓣下上皮植入4例,占0.09%(4/4608);术后远期外伤至角膜瓣移位2例,占0.04%(2/4608)。结论LASIK相关角膜瓣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严格的手术操作、良好的设备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科学的处理,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LASIK术中应用角膜微型板层刀的全新刀片,通过高压消毒处理后制作较薄角膜瓣的效果。方法 选择双眼屈光度相近、同时进行双眼LASIK术的患者63例(126眼),术中使用M2的90微型刀头制作角膜瓣,右眼使用全新刀片,左眼使用连续高压消毒三次后的新刀片。术中用A超角膜测厚仪进行角膜厚度测量,计算角膜瓣的厚度。术后观察3个月的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和角膜地形图(角膜像差)的变化。结果 右眼和左眼术前屈光度(等效球镜度)分别为:-2.25D~9.50D,平均-5.28±1.73D和-2.00D~9.88D,平均-5.51±1.62D(P>0.05);角膜瓣厚度为:133.9±12.3μm和114.7±13.1μm(P<0.05);术后屈光度比较分别为: -0.12±0.23D和-0.15±0.12D(P>0.05);裸眼视力为:1.05±0.21和1.05±0.19(P>0.05);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MS)为:0.68±0.12μm和0.66±0.13μm(P>0.05);对比敏感度:在3.0c/d、6.0c/d、12.0c/d、18.0c/d空间频率的比较中两组数值相近(P>0.05)。结论 应用经过高压处理后的新刀片可以制作出优质的、较薄的角膜瓣。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在我国开展已有七年多的历史,在这短短的几年中,其发展速度之快,普及面之广是令人惊叹的,它是在PRK的基础上开展的,由于手术不破坏角膜上皮及前弹力层,可避免PRK术后的一些并发症。随着LASIK手术广泛开展,一些并发症也随之出现。现笔者就LASIK手术后可能遇到的并发症和如何进行处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角膜瓣折叠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中的应用.方法 术中角膜瓣制作后,将角膜瓣向上翻转的同时将瓣的基质面相对折叠,边缘对齐,以保护角膜瓣.结果 随机选择双眼接受LASIK手术102例204眼,试验组中未出现角膜瓣干燥,角膜层间异物存留明显减少,冲洗时间明显减少,角膜水肿明显减轻.结论 角膜瓣折叠能有效保护角膜瓣,减少角膜瓣并发症,简单易操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发生欠矫及屈光回退者进行再次手术的时机及疗效.方法对18例(29眼)LASIK术后发生欠矫及屈光回退者施行原角膜瓣下角膜基质内准分子激光切削术,术后随防6月~1年.两次手术间隔3~11月.对再手术后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及并发症以及再手术原因、手术时机的选择进行分析.结果术后23眼(79.31%)裸眼视力达到最佳矫正视力,6眼(20.69%)低于矫正视力一行,22眼(75.86%)剩余屈光度≤±1.00DS,5眼再次出现欠矫及屈光回退.再手术原因与高度近视屈光状态不稳定、个体对激光反应的差异性、激光机能量不稳定及术者的操作技术有关.结论对LASIK术后欠矫及屈光回退者行原角膜瓣下角膜基质内准分子激光切削术,方法简单,疗效稳定,再次手术时机选择术后3~12月.  相似文献   

12.
目前认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结膜囊;引起LASIK术后角膜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及真菌;术前、术中、术后注意感染的预防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感染的发生。最有效的治疗为针对各种病原菌使用相应的敏感抗菌药物,必要时需进行角膜瓣冲洗或行角膜手术(角膜瓣切除术或板层角膜移植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矫正中度近视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中度近视患者59例(114眼),其中LASIK组与SBK组各57眼,分别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视力、等效球镜和高阶像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LASIK组与SBK组术后裸眼视力(UCVA)≥5.0分别占82.46%、87.72%,剩余等效球镜在±0.5D之间分别占80.70%、85.9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垂直慧差(C7)、水平慧差(C8)、球差(C12)和总高阶像差均方根(Rmsh)均于术后1周开始显著增高(P<0.05),除术后1个月SBK组C7明显低于LASIK组外,余各时间点C7、C8、C12和Rmsh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IK组C7、C12和Rmsh术后3个月较术后1周显著下降,SBK组C7和Rmsh术后1个月较术后1周显著下降,至术后6个月,两组的C7、C8、C12和Rmsh均未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对术后视觉质量均有显著性影响,术后早期,SBK组较LASIK组视觉质量好,随着时间的推移,LASIK组与SBK组视觉质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准确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散光,首次提出医源性散光的概念并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预防治疗医源性散光的方法。方法:对724例、1411眼实施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统计术后医源性散光发生率,分析屈光度对医源性散光的影响。结果:医源性不规则散光12眼(0.85%),医源性规则散光875眼(62.01%),大于0.5D者379眼(26.86%),症状明显94眼(6.45%),表明屈光度对医源性散光影响明显。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医源性散光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切削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治疗近视术后使用非接触式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的准确性.方法:于 LASIK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非接触式压平眼压计测量不同程度(等值球镜-2.00 D~-26.63 D)近视的1 005只眼的眼压,并进行比较.同时,将术后眼压变化结果与术后角膜厚度及曲率变化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结果:LASIK术后眼压较术前显著降低,近视矫治程度越高,即术后角膜越薄、角膜曲率越小,则眼压降低越明显.结论:LASIK术后使用非接触式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较实际值偏低,其原因可能是术后角膜变薄、曲率变小所致.  相似文献   

16.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 is currently the most popular keratorefractive procedure performed worldwide with generally excellent outcomes. However, infectious keratitis after LASIK is a devastating, vision-threatening complication. The common pathogens were bacteria and fungi.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um (NTM) accounted for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these pathogens. Most NTM infections (86% of cases) were involved in unilateral cornea.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six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NTM keratitis following LASIK.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瓣复位术的临床疗效,探讨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方法:对14例外伤所致角膜瓣移位实施复位术,机械刮除或20%酒精破坏上皮,彻底冲洗角膜基质床,充分瓣下冲洗,准确对位角膜瓣。结果:术后随访10例恢复外伤前视力,4例较伤前低,2例有角膜不规则散光,2例发生弥漫性角膜基质炎,无上皮植入、内生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角膜瓣及时重新复位可以良好恢复视功能,但应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术后10年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在本院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术后10年的患者39例77眼进行裸眼视力?屈光度和最佳矫正视力及角膜厚度和Orbscan的检查?被随访眼按屈光度数分为2组:≤-6.0 D组和>6.0 D组,同时采用本院近期手术的近视眼患者的术前检查资料设为对照组?结果:术后10年组裸眼视力≥1.0的低?高度数组分别为63%,42%;<1.0分别为27%,58%;最佳矫正视力≥1.0的分别为98%,72%(P ≤ 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0年Orbscan提供的前?后表面的Diff值及3 mm?5 mm的Irreg及角膜厚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1);术后10年组平均角膜厚度高于理论计算值,说明角膜基质值切削后有一定的增殖?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远期疗效稳定,手术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及散光患者30°中心视野的影响。方法:对实施LASIK的近视及散光患者31例(61只眼)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使用Octopus 1-2-3视野计行自动静态视野检查。观察指标包括0°~15°和15°~30°中心视野平均敏感度(MS)。以术后1周、术后6个月和术前平均敏感度差值(△MS)进行配伍组设计的两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用SNK法行两两比较。结果:术后1周患者裸眼视力均达到4.7以上,6个月后均稳定在4.9~5.2。术后1周及6个月0°~15°中心视野MS改变无统计学意义;15°~30°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为(-0.91±1.42)dB。术后6个月为(-0.87±1.38)dB。术后1周和6个月15°~30°中心视野△MS无显著差异。结论:自动静态视野检查可检出近视患者LASIK术后15°~30°中心视野MS下降,可为今后观察屈光性手术后的视野改变、全面评价视力质量提供一项有效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术后黄斑出血的特点及原困。方法:系统回顾1994年5月~2001年12月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20 248眼,其中术后黄斑出血10眼,从年龄、屈光度方面与接受准分子激光治疗的总体人群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行眼底及FFA检查,给予药物治疗,随访4~18个月。结果:黄斑出血8例10眼占我院激光治疗近视病例的0.494‰,与术式、性别、眼别无关;平均年龄(32.10±12.36)岁,平均屈光度[(-15.50)±(-7.73)]D,与接受准分子激光治疗的总体人群的平均年龄[(23.64±8.56)岁]及平均屈光度[(-6.65)D±(-2.36)D]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2.053,P<0.05;t=3.434,P<0.005)。结论: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术后的黄斑出血与病理性近视的视网膜病变有关,不能排除准分子激光治疗为其诱因。高龄、高屈光度近视人群易发生黄斑出血,故对此类高危人群应慎行准分子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