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检测盐水凝聚胺试验在交叉配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216例住院申请输血患者用盐水凝聚胺法做交叉配血试验,出现凝集者再用微柱凝胶卡抗体筛查试验做不规则抗体筛检。结果:用盐水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检测4216例输血的血浆标本中出现凝集15例,其中主侧出现凝集的14例、次侧凝集1例。经用微柱凝胶卡抗体筛查试验比较,结果其中主侧出现凝集14例抗筛为阳性,另1例次侧出现凝集为供血者抗筛阳性,二法结果完全一致,抗体检测阳性率为0.33%。结论:盐水凝聚胺交叉配血法是既能检测IgM抗体,又能检出IgG抗体的方法,且操作简便、快速、敏感性强、结果准确可靠,对临床输血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中遇到的疑难配血问题,制定科学、有效和安全的输血措施。方法对临床输血过程中的疑难配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疑难配血病例中,ABO血型抗原减弱3例,抗-A、抗-B抗体减弱2例,自身冷抗体5例,病人有不规则抗体6例,献血员含有不规则抗体2例,ABO亚型2例。结论临床输血的血型鉴定必须正反定型联合使用,确保ABO血型准确。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型的鉴定和交叉配血应做自身对照,以便发现有无自身凝集;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患者输血时,需选择相应的抗原阴性、交叉配血相合的红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防止由免疫性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通过1例交叉配血试验不合后检出IgG抗-E抗体的病例分析,探讨Rh系统抗原和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前筛查并尽可能同型输注的重要意义。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血型鉴定、抗体筛查、抗体特异性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E抗原阴性且多次输血患者会产生相应抗-E抗体而引起主侧配血不合。结论:对于需多次输血患者为避免产生免疫性抗体导致交叉配血不和,应先行抗体筛查试验,并尽可能行Rh系统同型输血。  相似文献   

4.
冷凝集素对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影响相关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血清中高效价冷凝集素对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方法:ABO血型正反鉴定、吸收放散试验、不规则抗体筛选、交叉配血用直接抗人球蛋白法、聚凝胺法,微柱法配血。结果:采用37℃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4℃冰箱过夜吸收后,再进行凝聚胺交叉配血或微柱法配血,可有效地排除冷凝集素的干扰,主次侧均无凝集。结论:重视高效价冷凝集素对婴幼儿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影响,高效价冷凝集素所至同型配血不合多为弱凝集,经水浴后凝集消失,证明交叉配血相合,但应加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或凝聚胺配血或微柱法配血,可以排除血清中可能含有其他不规则抗体;亚型同型配血(包括弱抗原与弱抗体配血)不合时也为弱凝集,但37℃水浴后凝集不消失,证明交叉配血不相合,为输血禁忌。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使用微柱凝胶交叉配血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解决疑难配血的处理方法,并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方法:对使用微柱凝胶交叉配血中23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3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患者微柱凝胶交叉配血试验中2例为不规则抗体阳性、主次侧均为阳性,21例为不规则抗体阴性、主侧阴性次侧阳性。结论:不规则抗体阳性、主次侧均为阳性的为自身溶血性贫血患者,宜选择不规则抗体对应抗原阴性的滤白洗涤红细胞;不规则抗体阴性、主侧阴性次侧阳性的血液病及尿毒症患者宜选择滤白洗涤红细胞;药物导致的不规则抗体阴性、主侧阴性次侧阳性贫血患者可选择滤白悬浮红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首次输血和多次输血后不规则抗体检测的阳性率,探讨微柱凝胶法(microcolumn gel test,MGT)和凝聚胺法(manual polybrene test,MPT)在维持性血透患者交叉配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GT和MPT对需输血的96例维持性血透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96例血透患者462例次交叉配血中,MGT法和MPT法配血相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MGT主侧次侧凝集62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全部阳性。并且随着输血的次数增加,MGT和MPT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均增加(P<0.01)。MGT检测总阳性率高于MPT(P<0.01)。结论:维持性血透患者长期、多次输血后,会出现抗体的不规则性。在MGT中致敏红细胞会导致配血困难。结合MPT进一步了解凝集的性质,可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在MGT交叉配血次侧阳性的情况下,同时做MPT交叉配血具有很好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7.
微柱凝胶交叉配血试验中,患者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DAT)阳性,是导致交叉配血次侧凝集、配血不合的最为常见原因[1]。患者输血前后胆红素的变化是判断是否发生溶血最为敏感的指标之一。为了保障此类患者的及时输血和输血安全,我们于2011年1~12月对31例DAT阳性的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输悬浮红细胞前后胆红素进行观察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周雪莲 《中国医药导刊》2012,(3):470-471,447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试验在冷凝集素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聚凝胺法对2例冷凝集素结果干扰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患者进行ABO血型、Rh血型、交叉配血、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冷自身抗体吸收试验、抗体筛选试验。结果:(1)血型鉴定:两种方法均显示强凝集现象,不能判读血型,但微柱凝胶万能卡孵育再次离心后血型结果显示清晰;(2)交叉配血:2例患者微柱凝胶万能卡上结果显示,主次侧均不凝集,结果显示清晰。而凝聚胺法结果显示,主侧凝集,次侧不凝集;(3)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抗体筛选实验:例1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例2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2例抗体筛选试验均为阴性;(4)冷自身抗体吸收试验:吸收后的血清与自身细胞、A、B、O型红细胞均不出现凝集,正反定型相符;(5)冷凝集素效价:例1效价为1:256;例2效价为1:512。结论:微柱凝胶试验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灵敏度高,便于冷凝集素的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9.
邹文  蒋维国  丁燕 《四川医学》2001,22(9):853-854
目的:探讨BCAT配血法用于临床的意义。方法:对两年来预备输血者采用BCAT法交叉配血,检出主侧凝集5例,追踪了解其病史,输血史,妊娠史等并观察其输血反应。结果:鉴定证实此5例均由其体内不规则抗体引起配血不合,且这些抗体的产生与输血史或妊娠史有关,结论:BCAT配血法能敏感地检出体内的不规则抗体,有效地预防输出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抗-M抗体致交叉配血不合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斌  赖俊浩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0):98-99,105
目的:对1例由于抗-M抗体导致交叉配血不合的情况进行临床检验和分析。方法:首先对患者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然后进行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MNS血型系统血型鉴定,接着通过谱细胞对患者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选,最后通过吸收放散反应对抗-M抗体进行确证。结果: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为阴性,血型为A型、Rh(+)、NN,导致凝聚胺交叉配血主侧凝聚的原因是存在不规则抗体,即抗-M抗体。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对不规则抗体的情况进行鉴别。对于交叉配血不合的结果,应该高度怀疑不规则抗体的存在,以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由于存在自身抗体 ,在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中常常出现疑问。如果存在自身抗体掩蔽下的同种抗体 ,输血治疗常导致溶血反应的发生。我们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清中检出自身抗体抗I和同种抗体抗E并存 1例 ,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 ,男 ,2 2岁 ,原因不明贫血近 3年。此次因受凉后出现畏寒、咳嗽、发热、头晕、乏力入院治疗。血常规WBC 10 6× 10 9/L ,Hb 5 0 g/L ,X线检查 :双肺可见高密度片状阴影 ,有输血史。医嘱抗炎治疗同时建议输血以纠正贫血。交叉配血中出现凝集 ,建议进一步做血清学鉴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临床配血不合病例进行原因分析,更好地指导临床输血,保证输血安全。方法对标本进行直接和间接抗球蛋白试验,同时用盐水法、抗球蛋白法、凝聚胺法做交叉配血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结果临床交叉配血不合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不规则抗体引起的。结论由免疫反应引起的不规则抗体是导致交叉配血不合的最主要原因。建立稀有血型血库,保存有重要临床意义的稀有血型,能有效解决血液稀缺问题。  相似文献   

13.
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在交叉配血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微柱凝胶法及凝聚胺法对20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抗体筛查试验;对交叉配血不相合的患者进一步作抗人球蛋白试验;观察比较这两种交叉配血方法的配血相合符合率、自身红细胞抗体的类型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①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配血相合率为84.5%;凝聚胺法为90.3%(P〈0.05);②存在次侧凝集的32例肝硬化患者,其自身抗体的类型分别是抗-IgG+抗-C3d占56.3%,抗-IgG占31.3%、抗-C3d占12.5%;③交叉配血相合的176例肝硬化患者及交叉配血出现次侧凝集的32例肝硬化患者输血后均未观察到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与凝聚胺法比较,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敏感性更高;肝硬化患者输血后出现的自身抗体其抗体类型多为抗-IgG+抗-C3d。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我院住院输血患者进行聚凝胺法交叉配血,探讨聚凝胺交叉配血实验在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有效方面的重要作用。方法:对我院869例输血患者与ABO同型献血者进行盐水法及凝聚胺法交叉配血实验。结果:在凝聚胺法交叉配血实验中发现8例由冷凝集引起假阳性,2例由IgG类不规则抗体引起的配血不合,1例由IgM类天然抗体,抗-M抗体引起配血不合。结论:聚凝胺交叉配血实验可以检测到免疫性抗体及自身抗体,在Rh血型系统较抗人球蛋白方法更为敏感,在交叉配血试验中聚凝胺法与其他方法相比较,操作方法简单方便,可对结果进行清晰显示,假阳性少、灵敏度高、快捷、准确、效果明显、不用特殊设备等特点,是目前交叉配血最理想的方法,是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保证,值得在各级医院广泛推广的配血方法。  相似文献   

15.
患者,29岁,孕2产0,现怀孕38周,第一胎于1997年作人流,2004年8月入我院欲行剖宫产。无输血史。Hb:10.2g/L,HCT:0.31,术前备血,与2例同型献血者凝聚胺交叉配血主侧有凝集,抗体筛选阳性。血型血清学检查:①患者血型:B,CcDEe,Jk^(a b-)。②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③不规则抗体鉴定:患者血清与谱细胞在盐水介质中不凝集,  相似文献   

16.
目的:ABO以外的不规则抗体是引起血型鉴定困难和交叉配血不合的主要原因,因此,对输血患者提前做不规则抗体筛查,发现阳性者,找出原因并做好交叉配血,保证病人及时安全的用血非常重要。方法:对我院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392例备血、输血患者血浆(或血清)标本中,检出含不规则抗体者15例,阳性率0.63%。其中包括抗-D6例、抗-E4例、抗-C1例、抗-C3例、抗-M1例。结论:对输血前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是安全输血的重要保证,也是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发生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由于存在自身抗体,在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中常常出现疑问.如果存在自身抗体掩蔽下的同种抗体,输血治疗常导致溶血反应的发生.我们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清中检出自身抗体抗I和同种抗体抗E并存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1例多次输血导致交叉配血不合的报道,强调抗体筛选和鉴定对输血的重要性。方法:应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卡式抗人球法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抗体筛选和鉴定。结果:筛选出患者血液中有不规则抗体存在,通过抗体鉴定检出不规则抗体为抗-C、抗-e。结论:不规则抗体存在是引起配血不合的原因之一。因此,为了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输血前对受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鉴定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抗 -M抗体经常在人血清中出现 ,是一种不规则抗体 ,在室温盐水中凝集最为明显 .我科在临床配血试验中发现 1例主侧管可疑、次侧管不合 ,经检测鉴定 ,存在IgM型抗 -M抗体 ,现报告如下 :献血者 ,女 ,血型B型 ,布依族 ,家住云南省富源县 ,于 2 0 0 2年 1月到昆明市中心血站献血 .血液经检测后发送到昆医附一院输血科 .笔者经抗人球蛋白及凝集胺法配血发现主侧管可疑、次侧管出现凝集 ,怀疑有不规则抗体 .为查明原因 ,进一步检测如下 .1 材料与方法谱细胞 :上海血液中心制 .方法 :①抗体鉴定采用室温 2 2℃、 37℃及4℃盐水法 ;②ABO及RH(…  相似文献   

20.
陈旭升  曹绪梅 《黑龙江医学》2019,43(10):1202-1204
目的分析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常见交叉配血不合原因,总结处理方法优化检测方式,进一步提高交叉配血特异度,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共5 398例输血患者输血前交叉配血资料,统计配血不合发生率及原因,总结处理方法。结果经统计,5 398例患者中共发现73例交叉配血不合现象,发生率为1.4%。按主次侧分类:其中主侧配血不合16例,占21.9%,次侧配血不合57例,占78.1%。按原因分类:献血员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引发4例,占5.5%,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引发10例,占13.7%,献血员不规则抗体阳性引发3例,占4.1%,冷凝集引发4例,占5.5%,患者纤维蛋白过高引发10例,占13.7%,患者自身温抗体引发2例,占2.7%。患者DAT阳性40例,占54.8%。结论交叉配血中主侧不合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不规则抗体引起,次侧不合主要由患者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引起。临床发血前要仔细分析,选择最适血液,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提高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