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60例肝硬化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组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硬化患者PT、APTT和TT结果均明显延长(p0.01),FIB含量明显降低(p0.01),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凝血机制明显异常,呈现不同程度的纤溶亢进,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指标变化对肝硬化患者的抢救、治疗及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临产妇血浆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组血浆凝血因子的数值变化情况。方法:利用血凝仪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检测。结果:血浆PT、INR值、APT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FIB含量非常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T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临产妇血浆凝血指标的检测,了解临产妇的凝血功能状态,防止产妇大出血、胎盘早剥、胎盘潴留、前置胎盘、羊水栓塞等的发生,避免局部形成纤维蛋白凝块或血栓的形成以及DIC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核病患者凝血因子变化的特点。方法检测820例住院结核病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肺结核病患者与对照组存在D-二聚体、APTT、FIB的统计学差异。结论肺结核病人有血凝状态的异常,应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4.
<正>正常机体有生理性止血、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这些系统处于相互制约、动态平衡状态,维持着血管内血液流通。在病理情况下,止血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任何一个或数个系统发生异常,可因为动态平衡被打破而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测出凝血机制的试验有血常规(含血小板检测)、凝血四项(含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现将血小板检测、凝血四项(含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实验的临床意义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五步蛇咬伤患者在不同时间段出凝血功能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136例五步蛇咬伤患者未治疗前采集血标本,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计数(PLT)。按照咬伤后就诊不同时间段分为蛇伤A组、蛇伤B组和蛇伤C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五步蛇咬伤患者D-Dimer、PT、APTT、TT显著高于对照组,PLT、FIB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蛇伤A组PLT、FIB检测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D-Dimer、PT、APTT、T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蛇伤B组、蛇伤C组分别与对照组、蛇伤A组相比,PT、APTT、TT、D-Dimer显著升高,FIB、PLT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蛇咬伤患者在不同时间段呈现出不同的凝血功能状态,临床上应对五步蛇咬伤患者进行动态全面的凝血功能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讨论肝病患者与血浆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的关系.方法 采用希森美康CA510型血凝仪测定60例肝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群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同(TT),进行比较.结果 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期凝血4项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异常,除急性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与对照组比较都存在PT、APTT、TT延长,FIB明显下降.结论 血浆凝血4项指标检测可客观评价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凝血指标、血清炎症因子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1年5月本院诊治的中重度EMs患者210例(EMs组),体检健康育龄女性6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常用的凝血指标在判断肝硬化患者病变严重程度中的参考价值。方法以155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和54例无肝炎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情况,同时对肝硬化组进行不同Child-Pugh分级,进一步亚组分析其凝血功能的改变,并分析PT的异常程度和肝病预后的关系。结果对照组、急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和重症肝炎组患者的PT、APTT、TT显著增加,而FIB逐渐减少,各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hild-Pugh A级、B级、C级的PT、APTT、TT均显著增加(P0.05),而FIB均显著减少(P0.05);PT异常程度和肝病预后呈正相关(r=0.463,P0.05)。结论PT、APTT、TT和FIB的改变可以敏感地反映肝硬化患者的肝脏病变程度,及早有效监测和分析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对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曼辉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3149-3150
[目的]检测重症肝病患者凝血因子的4项指标,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某院237例重症肝病患者以及50例健康人进行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重症肝病患者组与对照组相比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也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重症肝病患者进行凝血因子检测可以较早发现患者的凝血机制障碍,可以预先发现重症肝病患者是否具有出血倾向,对预防和治疗出血、抢救以及预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恶性程度肿瘤患者凝血象的变化。方法:用法国STAGO Compact 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36例正常对照,30例子宫肌瘤,72例恶性实体肿瘤(20例肺癌、12例食管癌、14例胃癌、10例直肠癌、6例肾癌、10例宫颈癌)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4项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恶性肿瘤患者PT、APTT、TT水平略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FIB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子宫肌瘤患者凝血4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恶性实体肿瘤FIB含量增高,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不同抗凝比血浆凝血试验结果之间的差异及能否运用于临床,笔者收集了不同抗凝比例的血浆,同时做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测定,并将其结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肝损害型毒蕈中毒患者五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在判断肝损伤程度、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q的价值.方法:用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ACL-9000全自动凝血/纤溶分析仪测定46例肝损害型毒蕈中毒患者的Ⅱ浆凝血酶原时间(P11)、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I")、凝血酶时间(Tr)、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D二聚体(D-Dimer)刊平5项凝血指标.结果:毒蕈中毒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ALT、PT、APTT、TT均升高(P<0.05或P<0.01),FIB降低(P t0.01).生存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LT、PT、TT均升高(P<0.05),FIB降低(P<0.05).生存组与肾功能损害组比车PT、TT升高(P<0.05),FIB降低(P<0.05).结论:凝血指标PT、APTY、Tr、FIB在判断肝损害型毒蕈中毒患者肝损伤翟度、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童兴梅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1115-1116
目的:检测临产孕妇各项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预防产后出血或者血栓形成的方法。方法:对200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20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临产孕妇组PLT、PT、APTT、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FI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妊娠后期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因此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FIB对预防产后出血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体外干扰实验评价丹红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2种活血化瘀类的中药注射剂对临床凝血功能项目检测的干扰。方法收集本院未服用任何药物的健康体检者血浆样本,根据CLSI EP7-2A推荐的干扰试验方法进行体外干扰研究,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通过配对差异实验确定所选药物对凝血项目是否存在干扰。结果丹红注射液对PT、FIB 2个项目存在干扰;血栓通注射液对PT、APTT、FIB、TT均存在干扰。结论 2种活血化瘀类的中药注射剂对凝血功能检验项目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杭州地区497例孕妇凝血指标、D-二聚体(D-D)在妊娠各期的变化情况,初步建立妊娠期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参考区间。方法选取2016年1月-6月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孕妇49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早孕组164例,中孕组174例,晚孕组159例和健康对照组159例,对以上4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妊娠各组的PT、APTT、TT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降低,PT、APTT随着孕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FIB和D-D随着妊娠进程的增加而逐渐升高(P0.05)。正常孕妇的血浆PT、APTT、TT、FIB和D-D在妊娠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T、APTT、TT落在现行正常人群的参考区间,而FIB和D-D在不同孕期的差异较大。结论本研究通过观察分析杭州地区正常孕妇妊娠期的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建立不同孕期正常孕妇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危重患儿凝血功能和血乳酸(LAC)水平变化、二者之间及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将116例危重患儿依PCIS分组,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LAC的检测,统计分析其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随着PCIS分值降低,PT、APTT、TT逐渐延长,FIB含量减少,LAC增加;PCIS与PT、APTT、TT、LAC呈负相关,和FIB呈正相关,LAC与PT、APTT、TT呈正相关,与FIB呈负相关(P值均<0.01);回归方程为PCIS=128.127-1.266PT-0.457APTT-1.353TT+4.603FIB-2.209LAC,LAC=-2.831+0.213PT+0.038APTT+0.123TT-0.349FIB。【结论】血LAC和凝血功能紊乱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与PCIS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警示参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在预防脑出血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河南省某医院收治的14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8)和观察组(n=72)。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干预后比较2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下肢DTV发生率为2.78%(2/72),低于对照组的13.24%(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患者PT、TT、APTT及FIB、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PT、TT、APTT及D-D水平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2组患者FIB水平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可有效预防脑出血患者发生下肢DVT,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促进患...  相似文献   

18.
岳艳  徐莹平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9):3202-3203
目的:研究凝血、纤溶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单体(FM)]在孕产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例产科早期DIC患者设为DIC组,82例正常妊娠妇女根据孕期分为早孕组(25例)、中孕组(22例)晚孕组(35例),并以24例正常非孕妇女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结果:DIC组PT、APTT、TT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D、FM呈现不同程度升高;妊娠组不同孕期的PT、APTT、TT与对照组比较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缩短,FIB、D-D随孕期的增长均呈现不同程度升高;FM浓度在妊娠中晚期趋向稳定。结论:妊娠期妇女血液呈现一定程度的凝血、纤溶功能亢进,对于产科早期DIC的诊断,D-D及FM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三项凝血功能指标改变与肝硬化及分级程度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观察100例不同Child 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改变,以及55例正常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研究凝血指标与肝硬化Child pugh评分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及对照组凝血酶原(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不同Child pugh分级的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级的APTT、FIB均高于A级及B级;PT与Child pugh评分呈正相关.结论:PT、APTT、FIB三项凝血指标的改变能够反映出肝硬化病程改变,两者之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凝血功能的指标的变化在治疗中产生的影响,并根据此类患者的症状对未来治疗起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0月的患有肝硬化的患者56例和体检为健康的机体40例,其中患有肝硬化的患者所在组为实验组,体检健康的机体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质原(FIB)、凝血酶时间(TT),记录临床结果.结果 肝硬化患者在PT、APTT和凝T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IB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其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患有肝硬化的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障碍,并容易引起一系列的出血症状,因此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应该注重治疗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