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战伤救护技术的训练及应用调查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 提高护士的战伤救护反应能力及技术水平。方法 到医院现场调研及对382名护士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 382名护士参加“五大技术”及技术训练(1次以上)分别为82.2%和92.2%;掌握“五大技术”及急救技术分别为81.1%和90.8%;210名外出执行任务应用“五大技术”及急救技术(1次以上)分别为20.5%和44,8%。结论 加强战伤救护技术训练势在必行;正视训练中存在“三不够”的问题;注重和平时期训练,提出“三加强、三做到”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4.
5.
6.
高科技条件下登陆作战中抢滩登陆时水际滩头战伤救护已成为现代军队医学研究的重点,水际滩头伤员救治是现代卫勤保障的难点,是衡量部队卫勤保障能力的重要标志。水际滩头战伤特点:大多由枪、炮弹或水雷所致,烧伤、爆炸伤、中毒、冲击伤、挤压伤以及其他机械损伤比例增加,多有广泛性组织神经、血管损伤及伤口严重污染救治难度大。抢滩登陆时水际滩头的伤员伤情复杂,若延误救护或救护不当,极易造成严重急性肾功能衰竭。据报道,肾功能衰竭的病死率在90%以上。因此,进一步研究水际滩头战伤所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救护,对提高救治水平、提升部队卫勤保障能力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海勤人员掌握海战伤救护知识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目前海勤人员对海战伤救护知识掌握的情况,为指导海勤部队有针对性地进行海战伤救护知识培训提供依据,以实施切实可行的有效的培训。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17名海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海战致伤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在自救互救6项技术、特殊伤现场救护、心理应激调适等方面知识的掌握上,核潜艇、常规潜艇艇员及潜水员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特殊武器伤现场救护相关知识中,生物、化学武器伤救护知识的掌握和海上求生技术中的水中脱险法知识的掌握,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战伤救护知识其余各项的掌握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勤人员对自救互救技术及海上求生知识掌握较好,特殊伤救护知识的掌握普遍欠缺,应结合海战致伤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 相似文献
8.
四所军队医院护士掌握战伤救护知识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 分析军队医院 2 2 2名军人护士战伤救护知识的掌握情况 ,探讨平时训练战伤救护的方法。方法 采用匿名问卷 ,对 4所军队医院 2 2 2名军人护士进行战伤救护知识掌握情况调查 ,根据调查内容中是否接受过战伤救护培训的答案将 2 2 2份问卷分A组为曾接受过战伤救护培训 ,B组从未接受过战伤救护培训。比较两组在掌握战伤救护基础知识和高新技术知识的得分情况。结果 A组军护在战伤救护基础知识掌握得分高于B组 ( P <0 .0 5 ) ,且年龄与工作年限均长于B组。A、B两组军护在战伤救护高新技术知识掌握得分无差异 (P >0 .0 5 )均较差。结论 军队医院的护士应普及和巩固战伤救护基础知识 ,重点学习战伤救护高新技术知识 ,充分利用现有医院条件 ,开展平战结合训练以提高战时的救护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海军医院医护人员海战伤救护能力的现状及培训需求,为加强海上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3-8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海军所属12所医院的689名专业技术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医护人员海战伤救护能力及培训需求》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689名医护人员海战伤救护各功能组室胜任情况的总体得分为(3.24±0.76)分,各项技术培训需求总体评分为(4.26±0.64)分;专业、工作年限、有无参加机动卫勤分队训练和有无参加创伤类救护课程培训是医护人员海战伤救护能力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海军医护人员海战伤救护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对海战伤救护技术的培训需求高,应在当前训练基础上增加创伤类救护课程培训,同时探索不脱离临床工作的海战伤救护人才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11.
12.
高技术条件下亚热带丛林战伤救护的难点与训练对策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高技术条件下的未来亚热带丛林战争的战伤救治难点,要求战伤护理积极探索研究这一特殊环境中救护训练对策。训练中应针对亚热带丛林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建立健全战伤救护训练对策,开展亚热带丛林战伤救护的模块化与模拟训练,随时做好在我国周边地区可能爆发的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战术战伤救治的野战救护实践教学模式在护理本科生《野战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第二军医大学2012级41名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在前3次理论课中融入战术战伤救治(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TCCC)理论精华,在后2次实践课中利用动物组织、仿真模拟人、标准化伤员模拟战伤和大规模伤亡,分别开展TCCC关键救护技术实战化训练和野战救护综合模拟演练。演练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自我感知变化和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护生对战创伤救护知识、能力和态度的自我感知均实现了积极的显著性提升,一致认为此次教学改革是一种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结论基于TCCC的野战救护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今后还需不断贴近战场实际,更新救治理念,完善训练模式,进一步提高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美军最新发布的《战术战伤救护指南》为参考,结合我军实际,编制一套战术战伤救护知识与能力测验,以期为我军战术战伤救护训练的评估与评价提供参考工具。方法参考相关文献并采用专家咨询法对内容效度检验,形成测验初稿;之后以某军医大学在校全日制本科68名学员为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分析测试成绩及测验试卷的难度、区分度以及信度。结果试卷内容设计合理,测验成绩总体呈正态分布,平均成绩(68.29±11.64)分,及格率为76%。该测验总体难度系数为0.683,难度适中;各题目区分度绝对值均大于0.2(P0.01),区分度较好;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56。结论该测验编制流程科学,能较真实、稳定地反映战术战伤救护知识与能力水平,并有助于挖掘教学难点,优化战术战伤救护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5.
急救医学的起源及发展更重要的方面是源自于战争,战伤的救护一直是急救的主要内涵.虽然,以美军为代表现代战争的战场急救已经发展到高科技、信息化、立体型及全方位的先进组合救护方式,并且预示着未来急救医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核心理念.但回顾总结急救医学的产生、演变及进程,全面了解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代战伤救护,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随着军事理论的发展及高新技术武器的出现,现代战争出现多维、全方位、大纵深的特点,在短时间内伤员量骤增,复合伤、重伤员比例增加,战时一线自救互救任务繁重。而近年来,我国台湾岛、钓鱼岛、南沙群岛的军事、政治、经济地位日益突出,为维护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我军随时要做好登陆作战准备。由于战斗区狭窄、人员集中及环境特殊,登陆作战可表现为伤亡严重、伤情复杂、救治后送困难等战伤特点,若早期救治不及时、不正确,可使伤员的病死率达到陆上作战的5~10倍。 相似文献
18.
韦建华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20,(3):135-136
目的探究乙肝五项测定对乙型肝炎诊断意义。方法在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对125例乙肝患者进行了乙肝五项测定,根据乙肝五项结果以及HBV-DNA定量结果分析患者病情情况。结果经过乙肝五项测定,125例乙肝患者均显示有不同指标阳性,最高的是HBsAg阳性率,为96.00%(120/125),位居第二为抗-HBc阳性率81.6%(102/125)。阳性HBV-DNA的检出率为100%,阴性HBV-DNA的检出率为86.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BV-DNA含量升高的情况下,ALT出现了降低趋势,<103组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乙肝感染的高发年龄段为30-39岁,在该年龄段患者的发病率是最高的。结论在乙型肝炎临床诊断中,经过五项测定的实施,可以对乙肝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乙肝五项测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与ELISA方法测定乙肝五项指标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的含量,了解其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测定乙肝五项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FQ-PCR技术和ELISA方法,分别检测100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和乙肝五项指标。结果发现HBV-DNA在各种模式的HBV标志物阳性血清中均可检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组患者血清中存在高水平HBV-DNA,其血清中HBV-DNA阳性率达99.1%(376/377);HBs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抗-HBc阳性组患者血清中存在低水平乙肝病毒(HBV),其血清中阳性率达37%(134/360);HBsAg、抗-HBc阳性组患者血清中存在低水平HBV,其血清中阳性率达57.0%(53/93)。另发现20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组阳性率5.0%(1/20);抗HBc阳性组阳性率达11.1%(3/27)。结论ELISA检测乙肝五项指标能提供乙肝感染的间接证据,而FQ-PCR法检测HBV-DNA准确灵敏,能真实反映HBV感染、复制及病程变化,在乙肝诊断、治疗过程监测及药效评价方面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最早源于美国军方的作战模拟系统.虚拟现实技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技术、仿真技术、传感器技术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1],主要是利用特定的计算机语言或软件整合一些特殊技术,如信息图形技术、人体运动跟踪技术、实时人体运动捕获技术和特定的输入输出设备(如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等),开发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的,具有一定视、听、触、嗅等感知能力的虚拟环境或者模拟逼真的现实环境,从而完成人与虚拟场景中对象的交互作用过程[2].基于虚拟现实技术高沉浸性等特征,20世纪90年代初,其逐渐为各界关注,并在商业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医学领域也被广泛应用,目前主要应用于医学临床、教学、科研等领域.本文就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其对野战救护培训的启示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