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肩胛上神经嵌压症病例较少见,多为排球运动员。作者收治二例为铁匠和农民。作者据病理和局部解剖特点,改进手术入路,用神经松解术和肩胛上切迹扩大术,疗效较好。作者认为扩大切迹的缺口范围,可防止切迹处再形成疤痕压迫神经。  相似文献   

2.
肩胛上神经嵌压症的解剖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62例成人上肢标本上测量了肩胛上神经,肩胛切迹,肩胛上神经转折角等结构,观察了肩胛上神经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并根据摹拟观察,分析了引起肩胛上神经嵌压的原因,认为肩胛上神经在肩胛切迹和肩胛上神经转折角处受嵌压性损伤的可能性最大,并提出了预防和手术治疗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小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嵌压症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小针刀减压治疗肩胛上神经嵌压症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4侧常规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出冈上孔、冈下孔和肩胛上神经及血管,观察冈上孔、冈下孔及其与肩胛上神经、血管的走行位置关系,测量有关数据.结果冈上孔位于锁骨锥状结节的后端深面,由肩胛切迹和横架于其上方的肩胛上横韧带围成,距体表(4.75±0.79)cm.冈下孔位于肩胛冈中外1/3交界处下方2cm处的深面,由冈盂切迹和连于肩峰根部及肩胛骨背面的肩胛下横韧带围成,距体表(3.93±0.95)cm.肩胛上神经起自臂丛上干,行向后外下,穿冈上孔人冈下窝,再向后穿冈下孔入冈下窝,沿途发支至冈上肌、冈下肌和肩关节.肩胛上血管经肩胛上横韧带的外上方入冈上窝与神经伴行.结论本文提出同时扩大或开放两孔进行治疗的新思路,提供的有关数据和定位方法,可提高小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嵌压症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测肩胛上横韧带,肩胛上动脉、肩胛上神经及其冈上肌支,为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测肩胛上横韧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观察肩胛上动脉和肩胛上神经以及它们的冈上肌支与肩胛上横韧带的位置关系,测量它们在肩胛切迹处的直径;以韧带内侧附着处下点的骨面为基点,确定体表穿刺点和穿刺深度。结果肩胛上横韧带下缘长(0.901±0.234)cm,韧带中间窄厚,内、外侧附着点宽薄;肩胛上神经走行于肩胛切迹内,肩胛上横韧带的下方;肩胛上动脉有16.67%走行于切迹内神经的外侧,83.33%走行在切迹外韧带外上方;肩胛上神经的冈上肌支经肩胛切迹内上角走行入冈上肌;体表穿刺定位角为(24.102±3.681)°。穿刺定位距离计算的回归方程是:Y=2.560+0.615X,穿刺深度为(4.342±0.629)cm。结论针刀切断韧带的方向应从韧带内侧部下缘切向内上,可避免损伤韧带下方的肩胛上神经和韧带外上的肩胛上动脉,且可更有效地解除对肩胛上神经及其冈上肌支的卡压;直线回归方程使穿刺的体表定位因人而异,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肩胛上神经损伤的解剖学原因。方法:观察人肩胛切迹的形态,肩胛上神经和肌肉的关系,同时测量肩胛上神经在肩胛下孔处的转折角、肩胛上、下孔的横径、肩胛上、下横韧带的长度。结果:肩胛切迹U型58.82%,弧形17.65%,V型19.12%,半封闭型2.94%,全封闭型1.47%;肩胛上神经经过肩胛上孔进入冈上窝,之后经冈盂切迹进入冈下窝,此处有1个51.18°±6.93°的转折角,即肩胛上神经转折角;肩胛上孔由肩胛切迹和肩胛上横韧带围成,肩胛上孔横径(7.81±3.29)mm,韧带长(12.23±4.89)mm;肩胛下孔是由冈盂切迹和外侧的肩胛下横韧带(冈盂韧带)围成,其横径(8.79±3.96)mm,韧带长(21.26±5.45)mm。同时肩胛上神经主干主要在肌肉和肩胛骨面之间。结论:肩胛上神经自身走行的路径是其损伤的基础,肩关节反复活动对神经的牵拉是损伤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观察了肩胛上神经的起点、行程、分支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测量了其长度、横径。确定了肩胛上神经三个固定点(起点、肩胛上切迹、岗盂切迹)的体表投影。观察、讨论了肩胛上神经的动态解剖及肩胛上神经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凡能引起肩胛骨向外、下或脊柱的旋转,同时超过正常幅度的运动,最易损伤肩胛上神经及其分支,产生肩胛上神经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观测了57侧肩胛上神经和血管、肩胛上横韧带和下横韧带,在268块肩胛骨上观测了肩胛上切迹及肩胛冈外缘的局部结构。根据解剖学资料和尸体上的摹拟观察,分析讨论了排球运动员冈下肌萎缩症的原因。认为肩胛上神经在冈盂切迹处受绞勒性损伤的可能性最大,并提出了手术治疗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张磊  刘洋  曾炎  余飞  任蔺  扶世杰 《解剖学报》2019,50(5):620-626
目的 探讨基于CT三维重建的肩胛切迹解剖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300例因肩部疾病就诊患者的肩胛骨,通过CT三维技术重建肩胛骨图像,并进行肩胛切迹形态学分型及几何数据测量。 结果 我们将收集的肩胛切迹分为5种类型,√-形称为Ⅰ型共138例,约占46%;U-形称为Ⅱ型共125例约占41.7%;Ⅴ-形称为Ⅲ型,共20例,约占6.7%;O-形称为Ⅳ型,共10例约占3.3%;Ω-形称为Ⅴ型,共7例约占2.3%(另外,发现W-形、双O-形各1例,因数量较少暂未纳入分型);左侧肩胛切迹平均深度、宽度分别为(5.58±1.42、10.22±3.24)mm,右侧肩胛切迹平均深度、宽度分别为(6.02±1.87、10.81±3.35)mm,左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和Ⅱ型的切迹宽度较其他3种类型宽度更宽,分别为(12.46±3.20、9.95±2.68)mm,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不同类型中肩胛切迹最低点到肩胛冈基底部的垂直距离长度有所不同,其中Ⅰ型最短的为(12.52±2.56)mm,Ⅲ型最长的为(14.48±4.29)mm,Ⅰ型和Ⅲ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CT三维重建结果,将肩胛切迹分为5型,分别为√-形、U-形、Ⅴ-形、O-形、Ω-形。其中Ⅴ-形和O-形发生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几率较大,而√-形及U-形的卡压几率则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解剖学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22具(男13具,女9具)44侧成尸标本,解剖观测肩胛上切迹,冈盂切迹的形态特点以及肩胛上神经走行、分支及分布的解剖学特点,所测数据统计学处理。 结果 肩胛上切迹类型:U型占40.91%(18侧),浅U型占22.73%(10侧),大弧型占27.27%(12侧),方形占9.01%(4侧)四种。肩胛上切迹的厚度为(1.55±0.36)mm。肩胛上神经主干与冈上肌支所成角为(86.04±1.28)°。冈下肌支的入肌点,有22.73%在该肌的起点处,77.27%在中或外1/3处。冈盂切迹的厚度在(6.82±1.21)mm 。肩胛上神经自肩胛上孔穿出点至肩胛冈基底部的高度为(11.13±0.21)mm;至冈盂切迹的水平距离为(14.03±0.64)mm 。肩胛上神经转折角为(49.65±1.63)°。 结论 肩胛上切迹的类型、肩胛上切迹和冈盂切迹的厚度,肩胛上神经转折角的大小、神经主干与冈上肌支的角度以及冈下肌支的入肌点等均是肩胛上神经卡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解剖30具尸体(男28.女2)时.见有8侧(左3,右5)肩胛上神经穿肩胛上横韧带时发出肩峰下滑液囊支的终支形成肩胛上神经皮支.肩峰下滑液囊支的终支在肩胛上横韧带处起自肩胛上神经,紧贴喙突根部向外上,在此处发出关节支和滑液囊支分布肩关节前、上部和肩峰下滑液囊.肩峰下滑液囊支的主干绕过喙锁韧带外侧向前、在三角肌的掩覆下,走行在喙肩韧带的上面,再紧贴锁骨前缘走向外侧,到肩峰的下方,向下斜穿入三角肌,约在肩峰下4cm处自肌纤维间浅出下行,形成肩胛上神经皮支.此皮支在线筋膜内分成数支分布上臂上1/3的前外侧皮肤,相当三角肌前半范围的区域内.其中一具尸体两侧对称向下可达三角肌止点的范围.它的分布区域应属腋神经的分支——臂外侧上皮神经的分布范围,此皮肤区原为肩胛上神经所分布,而后为腋神经替代,即肩胛上神经的这一部分感觉成分含在腋神经内,于是可以解释出现肩胛上神经皮支乃是一种退行性变异.由于此神经行经肩胛上横韧带与肩胛上切迹围成的骨性纤维孔,贴绕骨面行走,迂回曲折,行程固定.和肩关节及肩峰下滑液囊又有密切关系.此神经的病变可诱发某些肩部的病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供肩胛上神经卡压症针刀手术入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经10%福尔马林固定及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行局部层次解剖。①观察肩胛上神经位置,行程和分布,以及与周围结构的相互毗邻关系。②测量肩胛上下孔;肩胛上下横韧带的相关数据。③设定肩胛上神经的体表测量标志,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①肩胛上神经由臂丛C5、6形成后,越过颈后三角向外,经肩胛上孔入冈上窝,分出冈上肌支、上关节支,其主干改名为冈下肌支穿肩胛下孔入冈下窝,分出冈下肌支、下关节支。②肩胛上孔横径7.90±3.0mm;纵径6.2±1.2mm;肩胛下孔横径9.81±1.53mm纵径7.81±2.40mm;肩胛上横韧带长13.4±0.5mm;肩胛下横韧带长25.3~3.9mm。③引用黄德清所测数值:设定肩胛上孔为A点,肩胛下孔为B点,肩胛上角为C点,肩峰外侧端为D点。肩胛冈内侧端与肩胛骨内侧缘相交处为E点。AD/AC相对值为1.26±0.47;BD/BE相对值为0.60±0.08。结论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解剖学研究数据能为肩胛上神经卡压症针刀手术提供较安全的入路及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12.
肩胛上神经阻滞穿刺点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102例成人尸体肩胛区,在肩胛冈中部上方切除一长宽约8 cm的区域,显露和观察肩胛上神经、血管及肩胛上横韧带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测量肩胛上神经与肩峰内侧的距离和肩胛冈上方的距离及其深度;在肩胛骨上角与肩峰的连线上,测量肩胛上神经与肩峰内侧的距离。结果肩胛上神经距离肩峰内侧(6.29±0.71)cm、上方(1.93±0.59)cm、肩胛上神经在此点距皮肤的深度为(3.63±0.55)cm。在肩胛骨上角与肩峰连线上,肩胛上神经距离肩峰内侧(6.37±0.87)cm。结论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穿刺点位于肩峰内侧6.29 cm、正上方1.93 cm、此点深度3.63 cm,或在肩胛骨上角与肩峰连线上,肩胛上神经距离肩峰内侧6.37 cm。  相似文献   

13.
张伟  贾贤梁  李勇  朱雯 《解剖学研究》2021,43(3):293-294
笔者在解剖一具老年男尸时,发现其两侧肩胛舌骨肌发出副肌与胸骨舌骨肌或胸骨甲状肌的肌纤维融合.同时两侧的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之间存在交通支变异.检索文献发现此种变异十分少见,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并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左侧的肩胛舌骨副肌位于肩胛舌骨肌的内侧,两者共同肌起自肩胛切迹内侧的肩胛骨上缘.该肌由外下向前...  相似文献   

14.
<正>肩胛背动脉正常起于颈横动脉或锁骨下动脉,肩胛上动脉起源于甲状颈干。本文发现一具成年男尸,右侧的肩胛背动脉与肩胛上动脉共干(图1),起自于前斜角肌的后面,即锁骨下动脉的第2段,向后外经臂丛的上干与中干之间穿过,至中斜角肌的外缘分为肩胛背动脉和肩胛上动脉。肩胛背动脉比肩胛上动脉粗大。肩胛背动脉经肩胛提肌的深面至肩胛骨内侧下降,肩胛上动脉向后外经肩胛上切迹入冈上窝。肩胛背静脉伴随在肩胛背动脉的内侧,肩胛上静脉位于肩胛上动脉的后方,两条静脉在中斜角肌的外缘汇合后经臂丛的上干与中干之间穿过,在肩胛背动  相似文献   

15.
肩袖合并肩胛上神经损伤原因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合并肩胛上神经损伤的解剖学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44侧经常规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肩袖和肩胛上神经,观测肩胛上神经及其分支的数目、直径、起始、走行、分布以及与肩袖的解剖关系。结果:肩胛上神经行程迂曲,有起点、入肌点两个固定点,另有肩胛上孔、肩胛下孔两个约束点,在冈盂切迹处形成大约50°左右的转折角,发出冈上肌支44支、冈下肌支44支、上关节支42支、下关节支53支、感觉支37支,分布于冈上肌、冈下肌和肩关节等处。肩胛上神经分别在肩胛上、下孔处贴近肩胛上韧带、肩胛下韧带,活动余地较小,肩部外展活动时神经张力增大,肩袖和肩胛上神经干之间有筋膜相隔。结论:肩胛上神经内在的解剖因素是肩袖合并肩胛上神经损伤的基础,肩袖的牵拉是其受伤的直接原因,肩袖损伤时可合并肩胛上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6.
排球运动员冈下肌萎缩症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测量了57侧肢体的肩胛上神经和肩胛上血管、肩胛上横韧带和肩胛下横韧带;在268块肩胛骨上观测了肩胛切述和肩胛冈外侧缘的局部结构。根据解剖学资料和在尸体上的摹拟观察,分析讨论了排球运动员冈下肌萎缩症的原因,认为肩胛上神经在冈盂切述处受绞勒性损伤的可能性最大,并提出了手术治疗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肩胛上神经致肩部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肩部疼痛病人的临床资料。13例患者在冈上窝中部有深部压痛,在肩胛骨背面一定的区域内有痛觉改变,疑为肩胛上神经有皮肤分支于此。全部病例均用强的松龙加局部麻药注射至冈上窝肩胛上切迹处的方法治疗。结果治疗1周后痊愈15例。1周、2周和2年后复发各1例,经再次封闭痊愈。结论强的松龙加局部麻药封闭治疗疑似肩胛上神经皮支致肩痛患者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处理废旧男尸体标本时见其左侧肩胛上神经穿过纵置型的肩胛上横韧带 ,此种变异少见 ,现报道如下。据林萍等分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94,12 (4 ) :2 77~2 79) ,左侧肩胛切迹呈圆形 ;迟焕方等分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94,12 (4 ) :2 80~ 2 82 ) ,韧带呈纵置型。本例变异的肩胛上横韧带分为上、下两束 ,两束均呈附着端宽而中部窄的带状。上束长 1.61cm ,中部宽 0 .19cm ,厚 0 .4mm。下束长 1.10cm ,中部宽 0 .11cm ,厚 0 .3mm。两束围成横椭圆形的上孔。上孔长 1.14cm ,中部宽 0 .3 3cm ,在孔的最宽处有肩胛上神经穿过 ,在肩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量肩胛骨相关解剖学参数,为临床上肩胛上神经卡压提供解剖学依据,同时为国人解剖学数据提供资料。方法选择国人成人肩胛骨标本72例,测量其肩胛切迹上横直径、最大深度,及其肩胛骨形态长度和形态宽度,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肩胛骨的形态长度为(13.110±2.191)cm,形态宽度为(10.081±1.430)cm;肩胛切迹上横直径为(1.172±0.763)cm,最大深度为(0.783±0.582)cm。回归分析显示,肩胛切迹上横直径与肩胛骨形态宽度成正相关,肩胛切迹最大深度与肩胛骨形态长度成正相关。结论肩胛骨的形态长度、宽度与肩胛切迹最大深度、上横直径存在线性关系,而肩胛切迹狭窄时易造成肩胛上神经卡压,因此为神经卡压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干燥标本的冈盂切迹解剖形态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82例干燥肩胛骨标本,观测冈盂切迹宽度(关节盂内侧缘至肩胛冈直线距离)、冈盂切迹厚度(冈盂切迹最低点厚度)、冈盂切迹深度、冈盂切迹转折角(肩胛切迹,冈盂切迹最低点连线与肩胛冈基底部所成的夹角)等。结果冈盂切迹宽度、深度分别为(12.75±1.06)mm、(11.65±1.89)mm,且右侧更宽更深,双侧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冈盂切迹厚度(9.93±1.57)mm,肩胛上切迹至冈盂切迹距离为(18.73±3.18)mm,且双侧对比P0.05;冈盂切迹转折角为(40.24±8.69)°,双侧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冈盂切迹的厚度、深度、宽度和转折角均是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危险因素,且冈盂切迹越深,冈盂切迹转折角越小,发生肩胛上神经卡压的几率越大。本研究解剖数据可为临床在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物植入位置选择等提供参考,降低术中神经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