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声诊断视网膜裂孔伴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视网膜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方法。方法 选取1999年11月~2000年7月眼科超声检查视网膜脱离伴明确裂孔的连续临床病例48眼,每眼均经过各个方位的超声探测。结果 当连续性脱离视网膜光带中有明显中断,且断端间距大于1mm时,可诊断为视网膜裂孔。马蹄形裂孔中18眼在孔前缘有玻璃体牵引,4眼PVD刚好至后缘,8眼在前后缘均有牵孔;黄斑裂孔中6眼在黄斑处有玻璃体牵引,6眼有完全PVD。巨大裂孔中2眼无明显PVD,大量皮质在裂孔中;1眼后缘有明显牵引。结论 应用超声可以诊断部分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裂孔周围多有玻璃体牵引,手术时应特别注意对此部位的处理,超声诊断对于视网膜脱离术前检查有帮助和补充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1973年Schwartz报告伴有青光眼及虹膜炎的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其后Chelps等称此病为Schwartz综合征。文献报告仅少数视网膜裂孔。作者报告一例视网膜脱离,锯齿缘部视网膜裂孔伴有虹膜炎、青光眼,对其原因加以讨论。男性,11岁,左眼曾被球击伤、2个月后视力下降,明显减退2天。左眼压高曾口服乙酰唑胺,局部点毛果芸香硷。视力右0.5,左0.06,矫正右1.2,左0.08。左眼结膜角膜正常,KP(-)前房内可见浮游细胞,眼压右12mmHg,左5mmHg。左眼视乳头轻度充血,视网膜以鼻侧为中心呈扁平脱离,房角为宽角,左眼下1/4有色素。荧光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B型超声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的25例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OCT图像特征。结果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OCT图像主要表现为玻璃体反射光带牵拉视网膜,25例大致可分为5种特征,其中,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合并黄斑囊样水肿10例,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5例,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合并黄斑裂孔3例,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合并黄斑视网膜前膜6例,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合并黄斑劈裂1例。结论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OCT图像主要表现为玻璃体反射光带牵拉视网膜;OCT检查对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诊断及追踪病情发展有重要作用。(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86-89)  相似文献   

4.
毛果芸香硷治疗青光眼业已百年以上,疗效是肯定的,但尚有一些副作用,如引起瞳孔缩小、晶体混浊、睫状体痉挛与屈光改变。且需频繁点眼,甚为不便。虽然这些副作用是由于毛果芸香硷的药物基本结构所致,但大量给药和一级释药的速率都可使副作用现象加重。所以,为减少副作用就必须发展一种不同方式的给药系统和释药速率。吸药的软接触镜、吸药小棒及微型药泵等都不理想。而毛果芸香硷药膜(Ocusert)的释药速率则比较满意。本文即讨论其物理特性及其与滴剂药物作用的比较。毛果芸香硷药膜是一个5.5 x 13.2mm的卵圆形厚0.2-0.3mm的薄片,中间为含毛果芸香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氪多波长激光治疗和预防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用氪多波长激光治疗和预防视网膜脱离患者188例(193眼)。结果 视网膜周边干性裂孔和视网膜周边变性单纯用氪多波长激光治疗15眼,成功100%;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浅脱离10眼,先使用脱水剂、卧床休息、单眼加压包扎等措施,而后行激光治疗,成功率80%,2眼因玻璃体有牵引结合局部垫压术后成功;巩膜外扣带术后激光封孔141眼,成功率96.5%。5眼因玻璃体有牵引行玻璃体手术后眼内激光封闭裂孔成功;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经玻璃体切割手术,术中及术后激光封闭裂孔27眼,成功100%。结论 氪多波长激光治疗和预防视网膜脱离成功率高,创伤小,对于周边视网膜干性裂孔和变性激光治疗可以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激光可根据病情在术中术后选择,作为常规视网膜脱离手术和玻璃体手术的补充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发生黄斑裂孔伴与不伴有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06年6月至2007年2月43例(44只眼)高度近视眼发生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伴有视网膜脱离分为脱离组与非脱离组,对两组各项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非脱离组黄斑裂孔患者的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进行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两组患者的计量资料如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数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计数资料如性别构成比,裂孔周围玻璃体牵引、后巩膜葡萄肿及视网膜劈裂的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X2检验;对两组患者左右眼的构成比和白孔、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43例(44只眼)患者中,视网膜脱离组37例(37只眼),非脱离组7例(7只眼).视网膜脱离组患者平均年龄56岁;男性9例(24.3%),女性28例(75.7%);11只左眼(29.7%),26只右眼(70.3%);平均屈光度数(-8.9±2.2)D,平均眼轴长度(28.7±2.0)mm;视力≤0.05者26只眼,视力0.05~0.2者11只眼;玻璃体完全后脱离33只眼(89.2%),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4只眼(10.8%),白孔13只眼(35.1%),裂孔周围玻璃体牵引10只眼(27.0%),视网膜劈裂13只眼(35.1%).非脱离组患者平均年龄48岁;男性1例(14.3%),女性6例(85.7%);左眼3只眼(14.3%),右眼4只眼(57.1%);平均屈光度数(-9.0±1.9)D,平均眼轴长度(28.9±1.5)mm;视力≤0.05者3只眼,视力0.05~0.2者3只眼,视力≥0.2者1只眼;玻璃体完全后脱离6只眼(85.7%),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1只眼(14.3%),白孔1只眼(14.3%),裂孔周围玻璃体牵引3只眼(42.9%),视网膜劈裂5只眼(71.4%).B超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有后巩膜葡萄肿.OCT检测结果显示,非脱离组患者的黄斑裂孔周围大多有视网膜水肿、劈裂或脱离晕等与特发性黄斑裂孔相似的改变,但局部后巩膜葡萄肿的膨隆并不明显.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视网膜脱离组与非脱离组患者性别比(X2=0.008)、左右眼构成比(X2=0.449)、屈光度数(t=0.193)、眼轴(t=-0.25)、视力(X2=4.509)、玻璃体后脱离(X2=0.071)、白孔(X2=1.179)、孔缘部玻璃体牵引(X2=0.709)及视网膜劈裂发生率(X2=3.20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视网膜脱离组患者年龄明显大于非脱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P<0.05).结论 高度近视眼发生黄斑裂孔伴有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可能有多种.高度近视眼患者在年龄增长过程中玻璃体和视网膜的改变可能是发生黄斑裂孔继而引起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常见于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是PDR的严重并发症之一[1].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松解玻璃体及增生膜对视网膜的牵引,使视网膜复位[2,3].对于无视网膜裂孔的TRD患者,手术后眼内填充硅油、气体可提高手术成功率,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4-8].因此,针对无视网膜裂孔的TRD是否必须使用硅油和惰性气体等眼内填充物仍值得进一步观察和探索.为此,我们对一组未合并手术前或手术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的PDR并发TRD患者进行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手术后仅保留手术中灌注液而未行眼内填充,以观察不用硅油或气体填充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后脱离的相干光断层成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ai H  Li Y  Long L  Di Y  Lu Y  Wang Z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1):667-669,I003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后脱离的相干光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特征,探讨裂孔的发生与玻璃体后脱离间的关系。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193例(223只眼)进行OCT检查,分析其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及发展。结果 按Gass分期标准,I-Ⅳ期裂孔分别为21,74,97有31只眼,在Ⅰ,Ⅱ,Ⅲ期裂孔眼中,OCT图像显示玻璃体与视网膜分离者分别有15(71.4%),38(51.4%)及46只眼(47.4%)。其表现形式有3种:(1)黄斑中心凹周围视网膜与玻璃体发生分离,但中心凹部相连,此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被牵起,层间出现囊腔;(2)玻璃体附着于未完全游离的视网膜裂孔盖处,使盖膜牵引上翘;(3)玻璃体完全与后极部视网膜分离,表现可见与其平行的玻璃体后介膜。这3种表现形式分别于Ⅰ,Ⅱ,Ⅲ期裂孔。在随诊的部分患眼中,OCT图像显示出I期进展至Ⅲ期裂孔的过程,并见玻璃体后脱离的裂孔自行愈合现象。在组合的OCT图像中,显示黄斑中心凹部与视乳头和颞侧视网膜之间脱离的玻璃体事 于现凹隆圆顶盖样图形。结论 OCT检测结果证实玻璃体与黄斑中心凹发生分离的过程与黄斑裂孔进展的过程相一致,提示黄斑裂孔的形成及发展与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应用降眼压药物治疗27例(53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时研究了药物对浅层巩膜静脉压的影响。作者指出:(1)肾上腺素匹罗卡品(2%匹罗卡品和0.1%肾上腺素溶液)不仅能激发肾上腺素能受体,而且有毛果芸香硷拟胆硷作用。肾上腺素能引起浅层巩膜血管收缩,毛果芸香硷则使血管扩张。Kypob认为,该药引起眼部血管收缩,而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视网膜脱离术后顽固性视网膜下液的形成原因,并对其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方法 对285例视网膜脱离术后出现顽固性视网膜下液的23例(23只眼)患者,在常规治疗1月无效后,对玻璃体牵引不明显的12例进行药物治疗,其中5例不吸收者行针刺放液和巩膜外环扎,3例行激光堤坝式光凝,11例玻璃体牵引明显者行玻璃体切割术。结果 随访一年,牵引不明显的12例视网膜下液在8-39周内吸收,牵引明显的11例中3例出现复发性网脱,经再次玻璃体切割术后恢复,余视网膜均复位良好。讨论 顽固性视网膜下液的发生与裂孔的位置、患者年龄、冷凝强弱、玻璃体牵引及巨大裂孔放液位置有关,为减少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尽可能恢复视功能,应针对不同病因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68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内界膜及视网膜前膜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眼底所见为黄斑区中央部边界清晰的红色圆形裂孔 ,大小约为 1/ 4~ 1/ 2视盘直径。近年来 ,临床工作者意识到玻璃体 -视网膜边界上移行的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的切线方向收缩是特发性黄斑裂孔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1 ,2 ] 。根据这一理论而发展的内界膜及视网膜前膜剥离已成为玻璃体注气及玻璃体切割的补充术式应用于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手术治疗 ,患者术后 2年随访视力显著高于仅接受注气及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3] 。我们选取 1996年 12月至 1997年 7月在美国阿拉巴马眼科医院确诊为特发性黄斑裂孔并接受内界膜及视网膜前膜剥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病理性近视内界膜表面结构的组织学变化与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同顾分析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患者34例34只眼的临床资料.患眼屈光度均超过-6.00 D,眼轴26.00~33.12 mm,平均眼轴长度27.74 mm.5只眼为黄斑裂孔无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组),29只眼为黄斑裂孔合并后极部视网膜浅脱离(视网膜脱离组).对入选患眼行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观察Weiss环以判断玻璃体后脱离程度,获取34只眼的视网膜前膜及19只眼的内界膜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及醋酸铀-枸橼酸铅双染色,采用光学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玻璃体切割手术中,5只眼出现Weiss环,24只眼的视网膜表面有多层玻璃体组织残留.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内界膜表面的视网膜前膜主要由玻璃体胶原纤维.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组成.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19只眼的内界膜标本中,5只眼可她内界膜一玻璃体胶原纤维-细胞的"三明治"样结构,1只眼可见内界膜损伤、表面组织牵引和星形胶质细胞移行.结论病理性近视玻璃体后界面劈裂、内界膜表面组织结构的变化是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直至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长期使用毛果芸香碱缩瞳导致虹膜后粘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长期使用缩瞳剂造成虹膜后粘连发生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观察58例(92只眼)连续3年点用毛果芸香碱缩瞳剂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分析其虹膜后粘连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虹膜后粘连与用药浓度、青光眼的类型、手术与否以及定期散瞳等的相互关系.结果长期用缩瞳剂造成虹膜后粘连的发生率为46.7%;虹膜后粘连的发生与用药的浓度有一定的关系;闭角青光眼较开角青光眼易发生粘连;曾接受过手术或激光的眼较非手术眼易发生粘连;这类粘连多数发生在虹膜的中幅处.结论长期点用毛果芸香碱缩瞳剂会发生虹膜后粘连,而定期散瞳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4.
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前膜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病理性近视内界膜表面结构的组织学变化与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同顾分析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患者34例34只眼的临床资料.患眼屈光度均超过-6.00 D,眼轴26.00~33.12 mm,平均眼轴长度27.74 mm.5只眼为黄斑裂孔无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组),29只眼为黄斑裂孔合并后极部视网膜浅脱离(视网膜脱离组).对入选患眼行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观察Weiss环以判断玻璃体后脱离程度,获取34只眼的视网膜前膜及19只眼的内界膜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及醋酸铀-枸橼酸铅双染色,采用光学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玻璃体切割手术中,5只眼出现Weiss环,24只眼的视网膜表面有多层玻璃体组织残留.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内界膜表面的视网膜前膜主要由玻璃体胶原纤维.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组成.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19只眼的内界膜标本中,5只眼可她内界膜一玻璃体胶原纤维-细胞的"三明治"样结构,1只眼可见内界膜损伤、表面组织牵引和星形胶质细胞移行.结论病理性近视玻璃体后界面劈裂、内界膜表面组织结构的变化是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直至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马蹄形裂孔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治疗的要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玻璃体手术治疗马蹄形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110例(110眼)的临床结果,对术中处理裂孔边缘粘连牵引、重水应用、气液交换吸出网膜下液、激光或冷凝封闭裂孔、惰性气体充填等技术进行分析和比较性研究。结果1.行施玻璃体手术后裂孔封闭视网膜脱离复位一次性成功者共93例(84.6%)。其中5例因裂孔封闭不全随即再次手术治愈。12例在随访中发现有新裂孔形成,视网膜再脱离,7例接受再次手术治愈。2例激光光凝治愈。2.术中42例用重水压平视网膜行裂孔边缘处膜切除,其中35例治愈(83.3%);68例直接行膜切除松解牵引灶,其中58例治愈(85.3%)。二者无统计学差异(x2=0.072P>0.05)。3.在裂孔处行气液交换内放液,其中47例全气液交换40例治愈(85.1%);63例行部分气液交换以裂孔贴附为准,其中53例治愈(84.1%)。二者无统计学差异(x2=0.13P>0.05)。4.气液交换后用激光封闭裂孔34例,其中24例治愈(70.58%),用巩膜外冷凝法76例,其中69例治愈(90.78%)。二者相比冷凝的效果好(x2=5.48P<0.05)。结论马蹄形裂孔视网膜脱离采用玻璃体手术重点在切除裂孔边缘粘连牵引,应用重水和气液交换以裂孔贴附为度。冷凝比激光封闭的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16.
董应丽  郭希让 《眼科研究》1999,17(2):138-139
目的探讨脉络膜缺损区内裂孔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对10例(11眼)脉络膜缺损区内裂孔患者施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中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裂孔的形态及与缺损边缘的关系,并行相应处理,气体或硅油填充。结果术后10例11眼视网膜解剖复位10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脉络膜缺损区内裂孔的牵引与缺损区边缘关系密切,裂孔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缺损区处巩膜凹陷。充分的玻璃体切割,恢复视网膜弹性,封闭裂孔及缺损区边缘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惰性气体及硅油填充更提高了视网膜复位的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表面麻醉下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观察表面麻醉下行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疗效、适应证和并发症。 方法 回顾分析22例爱尔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下采用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TSV25G)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22例患者均为单眼患病接受治疗。其中特发性黄斑裂孔10只眼,特发性黄斑前膜6只眼,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4只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玻璃体积血2只眼。根据病情行视网膜前膜、黄斑前膜和(或)内界膜剥离,气液交换和全氟丙烷(C3F8)气体眼内充填 。手术后随访1~1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4个月。主要观察分析手术中的镇痛效果、患者合作程度、手术效果以及手术中和手术后并发症。 结果 所有手术眼均可在表面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操作。手术时间20~25min,平均手术时间约22min。手术中患者无特别不适,能配合手术;手术后2d内手术创口结膜轻度水肿,7d后已无明显痕迹。1个月时仅在巩膜表面见一浅的色素沉着点。手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2只眼,晶状体后囊羽毛状混浊5只眼,玻璃体积血1只眼,结膜下气泡2只眼。未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及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以及其他与切口相关的并发症。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9只眼裂孔闭合,1只眼裂孔缩小但未闭合,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玻璃体积血均治愈。 结论 表面麻醉下的25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主要适用于特发性黄斑裂孔、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单纯玻璃体积血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的疾病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133-136)  相似文献   

18.
巨型裂孔即为达到或超过70的裂孔,它的预后不良,原因为:(1) 裂孔缘处的视网膜常有翻转;(2) 视网膜的裂缝呈放射状伸向后极部;(3) 裂孔范围大,达180以上;(4) 玻璃体内或视网膜附近存在严重的细胞增殖伴有玻璃体视网膜牵引。玻璃体切割术和内固定技术的出现,改善了这种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本文评价这些新技术并与常规手术方法作比较。作者所用的常规方法为裂孔边缘冷凝,然后以保存的巩膜作巩膜上折叠条带以及经巩膜的视网膜下放液。存在视网膜翻转时,经睫状体平部伸入一小钩试将其翻转复位,如作内眼手术,则经睫状体平部作玻璃体切割,必要时以玻璃体切  相似文献   

19.
拟付交感神经药能引起持续性调节,可能成为头痛,眼痛和诱发近视眼的原因,如不予以矫正,视力可降低到20/200以下。作者用2%毛果云香硷,2%毛果云香硷联合10:1的托平酰胺(Tropicamide),2%Aceclidine对调节的影响进行了比较。 Aceclidine化学名3-乙酰氧基奎奴里啶水杨酸盐(3-Acetoxygiunucline Salicylate),分子量308.34 此药是一种直接作用于运动终板,又有弱抗胆硷酯酶的拟付交感神经药。缩瞳作用稍大于同浓度毛果芸香硷,对调节影响较毛果云香硷小,而降眼压作用二者相同。在溶液状态超过四周不稳定,所以作成扮剂在临用前予以溶解。作者对18个开角型青光眼病人作了试验,病人年令在26—56岁之间。在试验开始前至少停止青光眼治疗三天,全部病例都未用过长效抗胆硷脂酶药。试验开始与结束前均测眼压。屈光检查  相似文献   

20.
急性玻璃体后脱离导致视网膜裂孔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玻璃体后脱离所致视网膜裂孔的确诊时间及不同处理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2001年10月~2002年8月对95例(95只眼)由急性玻璃体后脱离所致视网膜裂孔眼进行临床分析,裂孔已导致视网膜脱离的行视网膜复位手术,干性视网膜裂孔行532激光封闭裂孔术。结果 59例伴有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明确诊断时间长,经手术治疗(部分为玻璃体手术)后视功能有一定的恢复。但有些病人需多次手术。35例视网膜干性裂孔患者诊断及时,经光凝治疗后视力无明显改变。结论 玻璃体后脱离导致视网膜裂孔早期诊断、及时光凝是为患眼争取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