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观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血管外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诊治的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均49例。对照组应用血管外显微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进行治疗。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score,GOS)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比术后半年复发率,美波士顿健康调查表(SF-36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对比术后3个月并发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恢复良好36例,残疾11例,植物状态2例;观察组恢复良好46例,残疾3例;观察组恢复良好所占比例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半年复发率2.04%较对照组18.37%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76.58±10.60)、(79.42±12.75)、(75.68±13.32)分]及总分[(85.02±14.66)分]均高于对照组[(64.45±9.40)、(61.23±10.31)、(66.55±12.27)、(65.37±13.02)分](均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24%,观察组为8.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血管外显微手术治疗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能够改善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联合高压氧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医院收治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胱抑素...  相似文献   

3.
郭洪松  刘宝杰 《现代保健》2011,(26):149-150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操作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神经外科收治的4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其中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14例,机械式可脱性弹簧圈(MDS)栓塞28例,评定所有病例栓塞效果。结果动脉瘤100%栓塞37例(88.09%),85%栓塞4例(9.52),1例90%栓塞。随访1例患者因高龄术后合并应激性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而死亡,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疗效好的优点,介入治疗有望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血管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栓塞术治疗的护理探讨。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术前充分准备、术中、术后严密观察与护理。结果 20个动脉瘤完全闭塞,没有发现脑血管痉挛,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全部治愈出院,随访3~30个月无复发。结论术前、术中、术后精心的观察与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关健,降低了颅内动脉瘤患者死亡、致残率,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全面分析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9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栓塞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以及治疗后情况分析,手术过程中并发症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经过分析我们发现92例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后,瘤腔完全栓塞66例,次全栓塞24例,不完全栓塞2例.瘤颈4 mm以下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4 mm及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患者治疗达到2个月后,发现对患者的评分要比治疗之前效果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最后的分析,我们发现应该对适应症进行严格把握,并且提高栓塞的成功率,这样对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很好的疗效,是值得我们大家继续推广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蓄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采取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进行治疗)和常规组(采取常规的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每组3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  相似文献   

7.
戴桂良 《临床医学工程》2017,(11):1593-1594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与外科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从事神经介入以来于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对照组(25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组(25例)采用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血管内介入与外科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相当,临床中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赵忠江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7):1836-1837,1839
目的比较夹闭术与血管内治疗破裂性宽颈动脉瘤并发症、复发率及Rankin评分,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将2006年5月~2011年5月经脑血管造影和3D血管成像分析确诊为破裂性宽颈动脉瘤的8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分别采用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6个月行改良Rankin评分。结果夹闭术组8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症状和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术后复发;血管内治疗组1例术后动脉瘤破裂,4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症状和神经系统并发症,6例术后复发;血管内治疗组较夹闭术组并发症少,但术后复发率高。夹闭术组和血管内治疗组改良Rankin评分术后1个月分别为(3.0±0.6)、(2.6±0.3)分(P﹥0.05),术后6个月分别为(2.2±0.4)、(1.0±0.1)(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和夹闭术治疗破裂性宽颈动脉瘤各有优势,但血管内治疗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电解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患者病例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I级1 Ⅱ级11例,Ⅲ级11例,Ⅳ级2例.均在发病3 d内行电解武可脱性徽弹簧圈(GDC)栓塞治疗. [结果]完全栓塞23例(88.5%),大部栓塞3例(11.5%).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15例,Ⅱ级7例,Ⅲ-Ⅳ级2例,Ⅴ级1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3~24月. [结论]早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拴塞治疗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安全、有效、微创.  相似文献   

10.
刘建新  刘献志 《中国校医》2021,35(12):911-913
目的 探讨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不同时期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3月-2020年7月收治的86例Hunt-Hess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于发病后72~96 h内实施,观察组于发病72 h内实施.比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ICA)患者行血管内治疗(EVT)术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_2叭3年12月在太和医院行EVT的ICA患者29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整体护理组172例与传统护理组126例。对传统护理组实施传统护理干预,对整体护理组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状态焦虑水平、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覆盖率、医护配合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整体护理组状态焦虑水平手术当天评分为(53.26±5.47),出院当天评分为(39.66±4.06),与传统护理组评分(71.52±7.09)、(57.65±5.63)分别比较,明显下降(P〈0.01);②整体护理组出院时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覆盖率和医护配合度分别为94.77%、99.42%、97.67%,与传统护理组87.30%、89.68%、86.51%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③整体护理组患者穿刺点局部血肿、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护理组(P〈0.05)。结论整体护理可以降低ICA患者的负性心理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 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证实颅内动脉瘤40个。28个窄颈动脉瘤微弹簧圈直接栓塞,12个宽颈动脉瘤选用Remodeling重塑技术栓塞。按格拉斯哥(GOS)预后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40个动脉瘤均一次性栓塞,其中28个100%栓塞,5个95%栓塞,7个90%栓塞。术后疗效(按GOS预后评分):恢复良好32例,轻残2例,重残1例,死亡1例。随访存活的35例,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未见复发出血者。1例轻残,34例恢复良好,良好率为97%。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安全、有效、微创,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近年收治的26例宽颈动脉瘤患者应用颅内Neuroform支架辅助Matrix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动脉瘤完全填塞9例、大部分填塞13例、部分填塞4例,疗效满意。结论颅内支架和弹簧圈联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临床效果满意,在治疗时要根据患者个体病情选择好颅内支架的大小及恰当的植入位置,通过Matrix弹簧圈栓塞入瘤腔后,有效的促进血栓和结体组织形成,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介入治疗末梢型脑动脉瘤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末梢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远端5个(其中1例是小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大脑前动脉远端3个,大脑后动脉远端3个,大脑中动脉远端2个,脉络膜前动脉1个;采用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或闭塞载瘤动脉,术后随访3~19个月。结果所有动脉瘤均获得介入治疗,12例患者恢复良好;1例患者术前存在左侧肢体偏瘫,术后加重;1例患者小脑后下动脉末梢脑动脉瘤术后6个月再次出血,急诊开颅手术治疗;其余患者术后3~6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动脉瘤均不显影,无死亡病例。结论经血管内介入治疗末梢型脑动脉瘤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汤恒心 《现代保健》2013,(19):123-125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结合减压和引流手术治疗Hunt-Hess分级为IV、V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疗效及比较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对28例IV、V级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先后给予脑室外、腰大池引流、血肿清除治疗。结果:恢复良好、轻残者16例,占57.1%;重残、植物生存者8例,占28.6%;死亡4例占14.3%。结论:破裂动脉瘤IV、V级患者可结合介入检查、治疗和针对脑室出血、颅内血肿、脑疝等情况的外科手术进行综合处理。介入治疗创伤小、适应证广、并发症少,应作为IV、V级破裂动脉瘤首选治疗方法。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以改善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IV-V患者的预后,结合减压和引流手术可显著降低死亡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孙冬弢  袁媛 《中国保健》2007,15(24):16-18
目的初步探讨血管内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该过程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进行,单纯应用弹簧圈栓塞技术21例;15例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4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治疗11例.结果36例患者宽颈动脉瘤15例.技术成功率100%.36例栓塞术后即时造影动脉瘤完全栓塞27例(75.0%),动脉瘤大部分栓塞9例(25.0%).3例术后3个月造影随访,动脉瘤消失;15例术后3~12个月行3D-CTA随访,动脉瘤消失12例,部分残留3例,未再行治疗.临床随访36例病人,死亡1例,术后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2例.结论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具较好的近期疗效,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方法,但长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的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介入栓塞治疗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护理经验。方法术前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精神症状,进行常规指标的检查及心理辅导,尽早手术,降低风险。术后仔细进行身体器官及穿刺部位等护理评估,做好常见护理问题及术后并发症护理工作。结果有效及时的护理使患者尽快进行手术,降低风险,利于患者的康复。结论科学、专业、亲情化的护理措施减少患者的恐慌疑虑,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观察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58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夹闭治疗92例(手术夹闭组),血管内介入治疗66例(血管内介入组),比较两组术后疗效、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10—46个月,比较两组复发情况。结果手术夹闭组疗效良好率与不良率分别为90.2%(83/92)和9.8%(9/92),血管内介入组分别为90.9%(60/66)和9.1%(6/6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8,P〉0.05)。两组患者在术前Hun-Hess分级及CTFisher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后,两组患者均采用mRS评分行疗效评价,相同级别患者的疗效不良率在两种治疗方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夹闭组的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长于血管内介入组[(4.03±1.01)h比(1.61±0.98)h、(15.90±2.03)d比(13.20±1.95)d],住院费用显著低于血管内介入组[61829.4±320.6)元比(99876.2±371.5)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31.3(10—46)个月,手术夹闭组复发率为1.1%(1/94),显著低于血管内介入组的8.8%(6/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均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对患者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术前状态(尤其是术前Hunt-Hess和Fisher分级)以及患者自身经济状况等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临床医学工程》2019,(5):625-626
目的分析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6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手术夹闭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P <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P <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手术时间较短,患者康复快,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整体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28例。结果按Pool手术入路者2例,翼点入路6例;25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其中有7例行动脉瘤包裹术,2例行单纯包裹术,1例行载瘤动脉阻断术;随访2个月~3年,良好者20例,中度残废者5例,重度残废者2例,死亡1例。结论积极的术前、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能有效地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