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后的应答状况,以及无应答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兰州大学1 734名体检乙肝血清标志物5项全阴学生全程接种乙肝疫苗,2个月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体(HBsAb),评价免疫效果,分析不同性别对血清HBsAb转阳的影响。对检测HBsAb阴性者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探讨无应答与HBV感染的关系。结果 1 734名乙肝血清标志物5项全阴且全程接种乙肝疫苗者检测HBsAb,阳性1 638人(94.46%),阴性96人(5.54%),不同性别构成学生的疫苗免疫应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96名乙肝疫苗无应答者检测HBV-DNA,结果有9人HBV-DNA阳性(9.38%)。结论大学生接种乙肝疫苗后乙肝表面抗体转阳率高,性别可影响免疫接种后乙肝表面抗体转阳率,低水平的HBV感染是导致乙肝疫苗无应答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乙肝疫苗免疫效应在乙肝病毒携带者子女接种疫苗后的持续时间,从而探讨乙肝疫苗复种时间及婴儿出生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疫苗免疫效应的影响。方法对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婴儿进行观察,这些婴儿出生时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均为阴性,所有观察对象均采用乙肝疫苗按0、1、6个月各10μg方案接种。观察对象的母亲随机分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观察1组婴儿生后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观察2组婴儿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200U,生后15~30天重复1次。在婴儿每满周岁时进行定期抽取静脉血检测乙肝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定量,并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定性。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予以乙肝疫苗10μg加强接种。结果①观察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1岁婴儿316例,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有162例(51.3%);②婴儿2岁时观察其1岁时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的未加强接种乙肝疫苗者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仅有26例(26/266,9.8%),与婴儿1岁时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χ=113.698,P=0.000);③婴儿1岁时观察1组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48例;观察2组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有106例,经比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2χ=4.892,P=0.027)。结论①婴儿经乙肝疫苗3次10μg接种后,对母亲乙肝病毒抗原阳性的高危儿童建立长期随访机制很有必要;②对于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不足者应加强疫苗接种;③1岁和2岁时观察1组的婴儿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均显著多于观察2组,说明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疫苗免疫效应存在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在部队主要传染病中,乙肝一直靠前[1]。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但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会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2]。为了解服役5年以上战士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及接种后的免疫效果,2009年7月我们对某部入伍≥5年的战士进行了血清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检测及接种情况调查,现分析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 (1)对象:某部入伍≥5年的590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武昌区417例24个月内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后乙肝标志物的模式及意义,为临床诊断、分析乙肝病毒感染以及疫苗免疫效果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在该院就诊的年龄0~24个月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婴幼儿41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婴幼儿乙肝5项指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 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及乙肝核心抗体(HBcAb)]。结果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共出现7种模式,其中5项全阴者144例,占34.53%;单纯保护性抗体(HBsAb)253例,占60.67%;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单纯HBsAb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12个月年龄段婴幼儿单纯HBsAb阳性率为94.85%,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13~24个月年龄段婴幼儿单纯HBsAb阳性率有所下降,为75.41%;男女婴幼儿单纯HBsAb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应及时检测乙肝标志物,便于后期复种,对于母亲是乙肝携带者的婴幼儿,应加强乙肝标志物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对母亲为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婴儿的免疫效应.方法 将423例生后均为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定性检测阴性的婴儿,随机分为10μg乙肝疫苗(A)组、小剂量(<10μg)乙肝疫苗(B)组、100U乙肝免疫球蛋白(C)组、200U乙肝免疫球蛋白(D)组、E组为C组加D组.除B组外,其他4组婴儿生后均按0、1、6个月方案各接种乙肝疫苗10μg.C组和D组婴儿生后第1天各用乙肝免疫球蛋白100U和200U肌肉注射,15~30天后按原量重复1次.观察婴儿生后1岁时乙肝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定量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定性检测.结果 423例婴儿生后1岁时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定性检测均为阴性.在A组131例婴儿中,有84例乙肝表面抗体>100mU/mL,占64.1%;在B组41例婴儿中,有14例乙肝表面抗体>100mU/mL,占34.1%,两组比较X2=11.446,P=0.001.C组136例婴儿中,有74例乙肝表面抗体>100mU/mL,占54.4%,与A组比较X2=2.604,P=0.107.D组115例婴儿中,有55例乙肝表面抗体>100mU/mL,占47.8%,与A组比较X2=6.617,P=0.010.E组251例婴儿中,有129例乙肝表面抗体>100mU/mL,占51.4%,与A组比较X2=5.653,P=0.010.结论 乙肝疫苗10μg注射3次的免疫效应显著优于小剂量乙肝疫苗注射3次的免疫效应.100U乙肝免疫球蛋白组1岁时乙肝表面抗体高值率低于10μg乙肝疫苗组,但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00U乙肝免疫球蛋白组1岁时乙肝表面抗体高值率明显低于10μg乙肝疫苗组,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越大对乙肝疫苗产生抗体抑制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不同喂养方式及婴儿不同免疫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水平传播,即婴儿生后1年内乙肝抗原抗体的影响.方法 对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分娩的母亲有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婴儿413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喂养方式分为母乳组345例、人工组(人工喂养组)68例;根据是否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分为干预组241例,非干预组172例.观察各组婴儿生后3个月、6个月、1岁时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定性测定和1岁时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定性测定.结果 乙肝病毒抗原测定:各组婴儿生后3个月、6个月、1岁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定性检测均为阴性.1岁时乙肝病毒抗体定性测定:婴儿出生时保护性抗体阴性者1岁时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母乳组为95.9%,人工组为94.1%,经统计学处理,χ2=0.454,P=0.501,无显著性差异.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乙肝免疫球蛋白干预组为92.9%,非干预组为99.4%,经统计学处理,χ2=10.087,P=0.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乙肝表面抗原单阳性母亲所生,且出生乙肝抗原阴性的婴儿应采用主动免疫"方案",按时接种乙肝疫苗母乳喂养是安全的.母乳喂养不影响接种乙肝疫苗后主动免疫的产生,母乳喂养对婴儿乙肝核心抗体阴转是有利的.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对部分婴儿乙肝疫苗主动免疫的产生存在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7.
对乙肝疫苗低和无应答成人加强免疫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 4月~ 2 0 0 1年 4月 ,我们对某部接种过乙肝疫苗的部分干部乙肝抗体水平进行了检测 ,并采取不同方法对低应答和无应答者加强免疫 ,同时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乙肝基因疫苗由长春生物制品所提供 ,剂量为 30 μg/支、10 μg/支 2种。全程免疫每人 3支 ,按 0、1、6月程序接种。 (2 )对象 :以 1998年 3~ 9月完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接种后、于 1999年 4月检测抗 -HBs <10mIU·ml- 1、同时HBsAg阴性并愿意加强免疫者为观察对象 ,共 12 9人 ,均为男性 ,年龄 2 1~ 39岁 ,平均 30 .87岁。 (3…  相似文献   

8.
乙肝“二对半”检查是确定一个人是否患有乙肝的必查项目,“二对半”系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这五项指标。由于我国人口对于乙肝病毒普遍易感,几乎每个人都会接触到乙肝病毒,如果以前从未接种过乙肝疫苗,都有可能感染过乙肝病毒。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68%以上的人明确感染过乙肝病毒,所以当这些人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某部新兵入伍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及乙肝表面抗体水平,为部队进一步防控乙型病毒性肝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部2013-2014年新入伍的4974名士兵乙肝血清流行病学和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该部入伍新兵乙肝疫苗接种率和表面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8.6%和64.7%。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在有乙肝疫苗接种史的人群中为82.0%,高于未接种疫苗人群的40.4%(P0.05)。文化水平低、高年龄段及西部兵员的乙肝疫苗接种率和表面抗体阳性率较低。结论 2013-2014年该部入伍新兵乙肝疫苗接种率和表面抗体阳性率高于全国水平,但仍需进一步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复种和加入佐剂进行对比研究,探索新的乙肝疫苗强化接种方案.方法 以某学院新入学的学生为对象,选择乙肝5项全阴性者按0、1、6个月10 μg×3方案接种乙肝疫苗,210 d后对注射疫苗者进行抗-HBs测定,对无抗体者进行加大剂量或者加入佐剂进行注射.加大剂量注射按0、1、6个月20μg×3方案接种;加佐剂进行注射为给予卡介苗注射液2.0 ng,连续5d,再次按0、1、6个月免疫接种程序给予注射乙肝疫苗.结果 通过复种乙肝疫苗,其抗-HBs阳性率为28.2%;用卡介苗加乙肝疫苗接种抗-HBs阳性率达79.5%,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采用卡介苗作为免疫佐剂对无应答者能发挥比加大剂量更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掌握崇川区1~19岁人群加强免疫后乙肝表面抗体(HBsAb)的阳性率,评价实施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后的效果.我们于2011年对崇川区1~19岁有乙肝疫苗接种史者进行抗体检测,对HBsAb阴性者予以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并检测其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佛山市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结果和表现模式,为乙型肝炎(乙肝)的防护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004—2007年体格检查者血清HBV 5项标志物。结果 64212例体格检查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现症感染者占8.00%,5项全阴者占12.60%,单纯抗HBsAg阳性者占12.46%,恢复期者占58.67%,各分类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现模式共有18种,以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HBsAb+乙肝e抗体(HBeAb)+HBcAb阳性、5项全阴等9种模式为多见,其他模式出现率均小于1%。结论建议提高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水平,积极推广定期健康检查、免疫接种、婚前医学检查等乙肝防护控制措施,降低乙肝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疫苗加强接种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疫苗 (简称乙肝疫苗 )是预防乙肝发病的最有效的一项重要措施。乙肝疫苗加强接种的效果如何 ,我们进行了为时 4年的系统观察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对象为乙肝疫苗初免全程后 5年 ,经血清检测 ,临床观察 ,无肝炎史的儿童 2 0 0人。用国产基因工程乙肝疫苗 (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制所生产 ,批号 2 970 62 1- 3) 5Ug ,常规加强接种一针次 ,部位上臂三角肌下缘肌肉注射 ,于加强接种前及后的 1、2 4、4 8个月分别采集静脉血 4ml,分离血清后用SPRIA法和美国Abbtt试剂盒 ,检测血清乙肝表面抗体 (抗—HBs)抗体滴度 (…  相似文献   

14.
我们对某部干部进行了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并通过测定接种者血清中抗 -HBS水平检测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 ,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 1)接种对象 :某部 50 0名干部 ,均为男性 ,年龄 2 0~ 53岁 ,无免疫缺陷和应用免疫抑制剂 ,两对半检测均为阴性。 ( 2 )试剂器材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 (酵母重组 ,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测试剂盒 (南京华欣药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酶标仪 (美国STATFAX2 10 0型 )。 ( 3)方法 :接种者以年龄分为≤ 35岁组 4 4 7人 ,>35岁 53人。按统一方法、标准及要求以 0、1、6三针程…  相似文献   

15.
用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进行再免疫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观察用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对已经血源乙肝疫苗初免的儿童再免疫的效果,以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阴性母亲所生的、出生时全程接种血源乙肝疫苗后已4年的儿童为对象,用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进行再免疫,同时用10μg血源乙肝疫苗再免疫作对照,观察2种疫苗再免疫后1、12、24个月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反应。结果显示用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进行再免疫能取得良好的抗-HBs应答,不论再免疫前抗-HBs水平高低,再免疫后能呈现免疫回忆反应。再免疫的抗体反应模式与用10μg血源乙肝疫苗进行再免疫的相似。两种乙肝疫苗再免疫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因此,用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与10μg血源乙肝疫苗再免疫能获得相同的再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任萍 《中国学校卫生》2002,23(2):129-129
为探讨乙型肝炎疫苗不同接种程序的免疫效果 ,现将某校1998、1999级新生中“乙肝易感者”使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分别按 0、1、2及 0、1、6两种不同程序免疫注射后的免疫效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对某校 1998年入学的新生 10 48人及 1999年入学的新生 913人分别于入学后全部抽取静脉血 2ml ,用酶联法(ELISA)对乙肝表面抗原 (HBsAg)、表面抗体 (抗 -HBs)及核心抗体 (抗 -HBc)做定性检测。试剂为深圳月亮湾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按说明进行操作。 3项指标均阴性的乙肝易感者中分别随机抽取 1998级学生 2 6 9人 ,…  相似文献   

17.
正家在福州的市民赵梁(化名)曾经注射过乙肝疫苗,近期体检抽血进行乙肝功能检查,发现乙肝表面抗原指标达到"临界"值,其他各项都是阴性。这让老赵很是困惑,检查发现有病就吃药,但这所谓的"临界"让他不知所措。指标属于动态数值临床上常见的乙肝五项检查是检测血液中乙肝病毒的血清学标志,俗称"两对半",依次为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 Ag)、乙肝e抗体(抗-HBe)、  相似文献   

18.
肝炎病毒系列检测包括:乙型肝炎五项、甲型肝炎抗体、丙型肝炎抗体、丁型肝炎抗体和戊型肝炎抗体检测。而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检测项目主要有以下7项: 1.甲型肝炎 主要传播途径为肠道,潜伏后期病人的血有传染性。常用的检测项自为甲型肝炎抗体(抗HAV),抗HAV阳性表示感染上甲型肝炎病毒。 2.乙型肝炎 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源,潜伏期和急性期病人的血有传染性。常用的检测项目是“乙肝五项”,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乙肝表面抗体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有部分无应答者,影响了免疫效果。为探索强化免疫方案,对5 3例无应答者采用乙肝疫苗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 2 )联合免疫方法,观察其免疫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免疫对象和方法 乙肝疫苗无应答者均为自愿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接种乙肝疫苗的健康成人。经乙肝病毒(HBV)二对半检测阴性,曾按0、1、6个月免疫程序,每次10 μg全程免疫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 HBs)未阳转者5 3人。其中男性35人,女性18人。年龄18~5 2岁,平均2 8 5岁。5 3名乙肝疫苗无应答者按0、1、2、6个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剂量…  相似文献   

20.
GM-CSF作为乙肝疫苗佐剂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是控制乙型肝炎的有效手段,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接种对象按常规疗程接种乙肝疫苗后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未能转阳.我们对乙肝疫苗接种失败病例加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作乙肝疫苗佐剂进行再次接种研究,并以同期单独加大乙肝疫苗剂量再次接种者作为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