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统计支气管动脉解剖变异的类型,探讨支气管动脉解剖变异对肺部疾病介入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995年~1999年期间所做的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灌注化疗及栓塞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支气管动脉起源、开口水平、分支类型、共干情况及开口距脊柱中轴线的距离。结果:47例患者中,46例支气管动脉都开口于胸主动脉;1例患者的右支气管动脉起源于右锁骨下动脉。开口于T5-T6水平右侧占86.6%,左侧占86.0%。支气管动脉干为1~3支,两侧支气管动脉为1~2支。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在脊柱中轴线的左侧,距脊柱中轴线的距离左侧为3~4cm,右侧为1~2cm。结论:熟悉支气管动脉解剖变异的类型,有利于提高支气管动脉插管的成功率和肺部疾病介入治疗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研究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BA)的解剖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120例咳血患者行MSCTA检查,男93例,女27例,年龄16~85岁,平均年龄52.4岁.对其数据进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及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等三维后处理,获得支气管动脉的起源、开口位置、分支类型等解剖信息.结果 对120例咳血患者的支气管动脉进行统计,发现起源正常支气管动脉271支(271/292,92.8%),异位起源支气管动脉21支(21/292,7.2%).分支类型R1L1型最常见占34.3%,其次较为常见的类型为R2L119.2%、R1L015.2%、R1L210.1%.右侧支气管动脉起源于右前壁(100/105,95.2%);左侧支气管动脉起源于左前壁(67/78,85.9%);共干支气管动脉起源于前壁(28/36,77.8%).结论 MSCTA可清晰显示支气管动脉,有效评价支气管动脉的三维影像解剖特征,对辅助支气管动脉栓塞介入手术插管具有肯定的临床价值,并能同时对肺部疾病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脊髓动脉共干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临床体会.方法37例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脊髓动脉共干大咯血患者,经支气管动脉插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肋间动脉及脊髓动脉开口,微导管超选择插管越过肋间动脉、脊髓动脉开口,经导管注入聚乙烯醇(PVA)颗粒加明胶海绵颗粒联合栓塞靶血管.结果37例大咯血患者,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术后,出血完全停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6~15个月随访无复发.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是一种安全、疗效肯定、创伤小、并发症少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肺癌疗效肯定,但支气管动脉解剖变异较多,常给选择性介入治疗带来困难.作者就3例异位支气管动脉供血肺癌的介入治疗,浅谈体会如下. 典型病例患者,女,40岁,咳嗽,痰中带血5个月就诊.胸部平片发现右中心型肺癌,大小约4.0 cm×5.0 cm,CT示右肺癌并纵隔淋巴结转移.2000年1月5日行介入治疗,使用6 F Simmon导管,胸主动脉内未找到支气管动脉开口,仅于胸5椎体水平发现右侧肋间动脉,但无明显肿瘤血管分支.遂行后侧锁骨下动脉DSA检查,发现右侧支气管动脉起于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远端增粗、扭曲,端部连于肿瘤血管,实质期于右肺门区形成团块状染色,证实该支气管动脉系肿瘤主要供血动脉.  相似文献   

5.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80%的肺癌在确诊时已属晚期。近年来介入治疗对晚期肺癌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治疗手段。为进一步提高疗效,肺癌介入技术面临着发展和创新的紧迫任务。 1 有关肺癌供血动脉的解剖及造影基础 1.1 支气管动脉的解剖分布肺癌主要由支气管动脉供血。支气管动脉起始部变异较多,主要有以下四型,共占90%以上:右1支左2支型、左右各1支型、左右各2支型和右2支左1支型。 右侧支气管动脉1支最多,2支其次,多起自右肋间支气管动脉干或左右共干。左侧支气管动脉2支最多,1支其次,多起自胸主动脉前壁,其次为左右共干。右肋间支气管动脉干一般开口于主动脉右壁或右后壁,单独开口的右支气管动脉多从主动脉右壁或右前壁发出,左右共干动脉开口于主动脉前壁或右前壁。左支气管动脉开口变异较多,可开口于前壁,也可左前壁、右前壁甚至右后壁。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三维重建成像技术,找寻肾动脉的解剖及变异规律,为肾脏手术提供有意义的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肾动脉MSCTA检查且泌尿系统无重大病变50例病人的影像学资料,观察肾动脉起源位置与椎体的位置关系,对比左右肾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的大小及肾动脉变异情况。结果:97%的肾动脉开口于第一腰椎椎体上1/3至第二腰椎椎体下1/3。伴有副肾动脉的主肾动脉直径测量值明显小于单支肾动脉的测量值(P<0.01)。左侧θ夹角明显大于右侧θ夹角(P<0.01)。50例中有24例(48%)出现肾动脉变异情况,左右侧出现肾动脉变异例数相当。变异肾动脉32支,起源于腹主动脉23支,肾动脉门前分支9支。结论:MSCTA检查能立体直观地显示肾动脉解剖及其变异情况,根据其影像检查结果能为肾脏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郑进华 《海南医学》2006,17(3):44-45
目的支气管动脉的解剖学特征对其介入栓塞治疗肺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21例经内科治疗无效的反复咯血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行患侧支气管动脉、锁骨下动脉、肋间动脉及对侧支气管动脉造影,经明确出血动脉后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其中肺结核5例,支气管扩张10例,肺结核并支扩3例,肺血管畸形1例,肺癌伴咯血2例.结果17例患者1次栓塞成功,即刻止血;咯血明显减少4例,2例再次介入栓塞治疗后止血;有效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熟悉支气管动脉解剖是介入治疗肺咯血的安全、有效方法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膈下动脉为大咯血责任血管的介入栓塞疗效,提高对非支气管性体动脉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价值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右侧膈下动脉参与大咯血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及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对可能参与供血的血管均行动脉造影,对参与右肺病变的供血动脉行栓塞治疗。复习文献,分析非支气管性体动脉破裂致咯血介入治疗的价值。结果:患者诊断为支气管动脉扩张伴咯血,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再发咯血。腹腔动脉造影示右侧膈下动脉参与供血,行右侧膈下动脉肺底支栓塞后止血成功。结论:膈下动脉参与供血是介入栓塞治疗后咯血复发的少见原因。对于病变位于下肺咯血的患者,有必要行膈下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肺结核大咯血的营养血管分布及血管造影表现。方法:回顾分析46例肺结核致大咯血的患者结合胸部X平片及胸部CT结果,进行胸主动脉造影、选择性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锁骨下动脉、胸廓内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甲状颈干等相关血管造影,在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前了解病灶的营养血管分布情况及其造影表现。结果:46例患者DSA检查中共发现102支病理性支气管动脉或病理性非支气管动脉供血,这些病理性血管均直接或者通过侧支交通形成异常血管网参与病灶供血;其中支气管动脉58支,肋间动脉22支,胸廓内动脉6支,胸外侧动脉5支,肩胛下动脉4支,甲状颈干2支,迷走支气管动脉2支,食管固有动脉1支;上述病理的血管DSA均表现为主干不同程度增粗,其远端迂曲参与病灶供血;其中DSA表现为造影剂直接外溢的50支,造影剂外溢伴动脉一肺动脉瘘或动脉一肺静脉瘘42支,通过侧支交通形成异常血管网与出血的支气管动脉或邻近动脉相通10支。结论:肺结核大咯血患者的病灶营养血管分布广泛,栓塞术前全面了解病灶供血动脉情况及血管造影表现是非常必要的,可提高止血效果及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在急性大咯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8例急性大咯血患者,经内科非手术治疗无效,采用介入栓塞术,行患侧支气管动脉、内乳动脉、肋间动脉、膈下动脉及对侧支气管动脉造影,明确出血动脉后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结果 28例患者中,22例 1次栓塞成功,即刻止血;咯血明显减少 5 例,1 例再次介入栓塞治疗后止血,有效率 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清晰的显示供血动脉、规范的导管操作、合理的栓塞剂选择是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关键;肺原发疾病的进展、侧枝血管的建立、开放是栓塞后复发出血的主要因素;熟悉支气管动脉解剖变异及侧支是介入治疗肺咯血安全、有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聚乙烯醇颗粒加明胶海绵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聚乙烯醇 (Potyvinyealcohol,PVA)颗粒加明胶海绵颗粒双重栓塞支气管动脉 ,以达到安全有效地治疗大咯血的目的。方法  62例大咯血患者采用支气管动脉双重栓塞 ,双侧栓塞 45例 ,单侧栓塞 1 7例 ,栓塞材料为PVA颗粒和明胶海绵颗粒。所有病例随访 6~ 1 8个月。结果 立即止血 56例 ,咯血明显减少 4例 ,2例止血无效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VA颗粒加明胶海绵双重栓塞支气管动脉治疗大咯血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显示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发育情况。方法回顾分析18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X线平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DSA,重点分析DSA对显示肺动脉发育情况的优缺点。结果 DSA采集电影图像显示,所有病例均显示右心室充盈,肺动脉闭锁,正常之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均未见显影,右心室血流均经室间隔缺损流入左心室充盈,升主动脉均有不同程度扩张,3例肺动脉血供主要由未闭动脉导管供给,其中2例由细小动脉导管供血,左右肺动脉融合并发育较好,可见主肺动脉盲端,1例左肺动脉发育不良,明显变细,且由降主动脉2支细小侧支血管补偿供血于左下肺;2例肺动脉血供由共干完成,其余所有肺动脉血供均来自体-肺侧支血管,其中3例来自升主动脉,8例来自降主动脉,2例来自右头臂干和左锁骨下动脉侧支血管。小体-肺侧支和网状细小血管供血,肺动脉发育细小。结论 DSA能有效显示肺动脉发育情况,主动脉造影能全面了解体-肺侧支血管分布,选择性侧支血管造影术是术前栓塞所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治疗大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48例大咯血患者经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后对病变动脉用明胶海绵(GS)颗粒和聚乙烯醇(PVA)颗粒进行栓塞止血,当支气管动脉有脊髓分支或与肋间动脉共干时,用微导管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结果双侧支气管动脉栓塞15例,左支气管动脉栓塞14例,右支气管动脉栓塞19例;其中12例采用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病变支插管栓塞;治愈42例,显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治愈率87.5%,未出现严重栓塞并发症。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是一种有效、快速、微创、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4月至2012年1月205例大咯血患者经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后,对病变动脉采用微导管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用弹簧钢圈、聚乙烯醇微球、丝线线段、明胶海绵进行栓塞止血,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左右支气管动脉栓塞35例,左支气管动脉栓塞20例,右支气管动脉栓塞126例,左右支气管动脉共干栓塞22例,右膈下动脉供血栓塞2例。治愈169例,显效2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4.1%,治愈率为82.4%。23例患者术后出现胸痛和低热,未予特别处理,自行缓解。未出现脊髓损伤及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是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一种安全、有效、快速的治疗方法,可作为其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支气管动脉瘤自发性破裂的认识。方法总结李惠利医院收治的2例纵隔型支气管动脉瘤自发性破裂病例,由增强cT扫描加后处理技术和血管造影诊断明确,经不同介入治疗方法救治成功。结果1例38岁男性患者经支气管动脉选择性造影,弹簧圈联合PVC微颗粒栓塞治疗后,造影显示支气管动脉远端血流阻断,影像学显示支气管动脉瘤体缩小,纵隔血肿短期内明显缩小。1例59岁女性患者由于支气管动脉开口离主动脉近,经微导管弹簧圈阻断血流后造影仍可见支气管动脉扩张及有血流溢出,然后行降主动脉内覆膜支架植入隔绝术后,血流完全阻断。结论增强CT加后处理血管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和支气管动脉造影是确诊支气管动脉瘤自发性破裂的主要诊断方法。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带膜支架置人隔绝术及二者联合是微创、高效、可靠的介入治疗支气管动脉瘤的方法。不同部位的支气管动脉瘤应选择不同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动脉是肺的营养血管,与肺部疾病关系密切。支气管动脉管径细小,解剖情况复杂。随着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进步,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所得支气管动脉图像已经可以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各种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为影像医师诊断提供了帮助。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技术在观察异位起源的支气管动脉、辅助介入手术插管和咯血的诊断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栓塞微粒球动脉栓塞治疗中晚期中央型肺癌的疗效。方法:对62例中晚期中央型肺癌患者行选择性供血动脉造影,确定为富血供肿瘤后行超选择性动脉灌注栓塞术,先行联合化疗药物灌注,再用栓塞微粒球经微导管超选择性栓塞病灶供血动脉。结果:62例患者中供血以支气管动脉为主者54例,以其它动脉为主者8例。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率100%,无严重并发症,有效率为82.3%(51/62)。结论:栓塞微粒球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中晚期中央型支气管肺癌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且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MSCTA)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7例临床疑为冠心病的患者同时行MSCTA和传统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DSA(CAG)检查,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将二者进行对照分析,了解MSCT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37例患者行CAG检查均能显示冠状动脉的各主支及其各段血管,与其相比,MSCTA检查可显示370段血管中的352段血管,显示率为95.2%.各节段冠脉重建图像中左主干、左前降支近中段和右冠近段显示率最高.经CAG证实,37例患者中确诊为冠心病者26例,冠脉未见明显病变者11例.行MSCTA检查有28例显示冠脉明显狭窄,9例未见冠脉明显病变.MSCTA判断冠状动脉狭窄假阳性者3例,假阴性者1例,敏感性96.2%,特异性72.7%,阳性预测值89.3%,阴性预测值88.9%,符合率91.7%.结论:MSCTA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可作为临床诊断冠心病的有效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9.
朱柏  杨岚  陈天君 《陕西医学杂志》2008,37(1):60-61,66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35例大咯血患者经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后对病变动脉用明胶海绵或PVA颗粒进行栓塞止血,当支气管动脉有脊髓分支或与肋间动脉共干时,用微导管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结果:双侧支气管动脉栓塞11例,左支气管动脉栓塞10例,右支气管动脉栓塞14例,伴肋间动脉2例,有5例次使用同轴导管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病变支插管栓塞。35例患者治愈28例,显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4%,治愈率为80%,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是咯血患者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64排螺旋CT对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 BA)进行影像解剖分型,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14年7月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和动脉期CT增强扫描患者146例。使用轴位与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技术对BA进行分析。结果 146例中,共发现BA 360支,大多起于胸5-6水平,总变异58支(16.11%,58/360)。右侧BA185支,左侧BA175支,显示9种类型,最为常见的是R1L1(50.00%,73/146),其次是R1L2(18.49%,27/146)、R2L1(16.44%,24/146)两种类型。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与动脉期增强扫描技术可清晰显示BA,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特别对介入放射医师快速准确的实施BA介入术提供准确、清晰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