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汗证辨治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汗证辨治探索415601湖南省安乡县卫生职工中专学校韩先知汗是津液所化生,出汗过多,容易伤津耗血。《丹溪心法·自汗》云:“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床治疗汗证多从“虚”论治。但据笔者临床体验,亦不尽然,或营卫不和,或邪居少阳,或补而未宜...  相似文献   

2.
张青华 《陕西中医》1999,20(9):412-412
<正> 汗证是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本病在临床上颇为常见,笔者不揣浅漏,谈谈自己临证治疗汗证的点滴体会。 1 治汗证常守益气养阴法 汗证的辨证施治,前贤总结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如阳(气)虚则自汗,阴(血)虚则盗汗。自汗常以温阳(益气)固,表为法,盗汗多以滋阴(养血)敛营为主,二者历来为治疗汗证所遵循的法则。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少汗出之证,常常是二者互见,属气阴两虚。尤其是患者素体虚弱、或年迈之体,身虽不健,  相似文献   

3.
4.
汗证辨治三则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310012)柴可群杭州市下城区人民医院王德玉【关键词】汗证,辨证论治,医案汗是生理活动之产物,也可以是病理变化之结果。当阳气蒸化阴液这一汗液化生过程受损,大量津液流出体外时,切勿就汗止汗.中医传统理论认为:“...  相似文献   

5.
郑孔江 《陕西中医》1999,20(8):363-363
<正> 1 气虚寒凝伤阳案 李某,男,36岁。主诉;头部恶风汗出1年余。自小即有头部易出汗病史,天热或劳累时症状明显,肢体表现基本正常。1年前,酒后头汗较甚,用凉水冲洗,第2日自觉头痛如裂,持续不解,恶风畏寒,多方治疗头痛有所缓解,但头部持续汗出如洗,畏风则昼夜带着皮帽,延续至就诊,见面色灰滞无华,肢体倦怠,纳可,二便调,舌淡暗苔薄白,脉细弱。曾查颅脑CT及CDS未见明显异常。辨证病机为气虚寒凝,阳微不升。方选四昧回阳汤加味;人参6g(另煎),熟附  相似文献   

6.
汗证临床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为心液 ,精气所化 ,故不得过泄 ,过则为病。临证切勿就汗论汗 ,而应在辨证的基础上 ,审因论治 ,以求不止汗而汗自收。  久病自汗 未必尽虚 俗云 :“自汗多阳虚 ,盗汗多阴虚 ,久病自汗必虚。”《丹溪心法。自汗》说 :“自汗之证 ,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床中则不尽然。余临床中曾治王某 ,女 ,54岁。自汗两年余 ,汗出之前阵发怕冷 ,继则烦热 ,少寐 ,口咽 ,舌质略红 ,脉弦细。一老中医说过 :“自汗一证 ,辨有邪无邪 ,有邪者多实 ,无邪者多虚 ,散邪无迫津之因 ,汗可止 ;补正无漏汗之隙 ,汗自收。切勿见汗止汗 ,闭邪于内 ,以致迁延…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辨治脾胃湿热证经验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叶天士对脾胃湿热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在诊断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治疗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9.
10.
伊辉旭 《四川中医》1995,13(4):33-34
  相似文献   

11.
熊家平  刘青 《陕西中医》1999,20(6):264-265
<正> 田玉美老中医系湖北中医学院教授,从医五十余载,学识渊博,临证经验丰富,每起沉疴。现仅田老辨证治疗疑难杂证学术经验浅介如下。 1 脏腑失调,气血阴阳虚实交错为基本病机 田老认为,人体患病,因病因、体质、性格、性别、年龄、生活环境、职业、季节等不同,以及治疗时间、方法等诸因素影响,病证表现复杂,不少疾病往往寒热错杂,虚实同现,似热非热,似寒非寒,似实而虚,似虚而实,构成了人们常说的疑难病证。疑难病证的病机错综复杂,多端变化,但基本病机是脏腑失调,气血阴阳虚实交错。  相似文献   

12.
僻证86例辨治体会高庆通(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广州510000)关键词僻证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中医学所称之僻证,近似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证。近几年来,笔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在临床中治疗86例患者,取得较好疗效,兹小结如下:1临...  相似文献   

13.
14.
15.
王荫三 《新中医》1995,27(2):15-16
  相似文献   

16.
王霞  韩晓  王少贤 《新中医》2005,37(2):79-79
汗证多因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致肌肤腠理开阖失常,汗液从玄府外泄。笔者随师临证,发现汗证常虚实夹杂,病变涉及多个脏腑,尤其长期出汗者,多与肝脏功能失调有关。临证若辨证准确,悉心调治,可收意外之功,现举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17.
臌胀为黄疸、胁痛等病后期常见之病症 ,多伴发于积 ,临床辨治较为棘手 ,特别是水气互结证臌胀的辨治尤难。笔者在临床中根据水与气的致病特性分而辨治 ,取得较好效果 ,现将初步体会介绍如下。1 辨证关键臌胀的形成 ,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 ,水气互结证与肝脾的关系更为密切。肝主疏泄 ,脾主运化 ,互相调节体内气和水的升降运行 ,互不干扰。但当肝气郁结时 ,可致气滞血瘀 ,脉络阻塞 ,气机运行紊乱而聚于腹中 ;肝气犯脾 ,脾失健运 ,水湿内停 ,壅于腹中 ,与腹中之气交结相搏 ,相互为患而致腹大如鼓。臌胀水气互结证的临床表现为 :腹胀或…  相似文献   

18.
痰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正如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记载:“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故前人有“怪病多痰”之说。尤其是某些疑难怪病,从痰论治,常可收到意外的疗效。现略举数案。以飨同道。 1 慢性肥厚性胃炎(痰浊胃痛) 宋某,男,42岁。上腹部反复疼痛10年余,曾在某医院做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肥厚性胃炎”。中西药递进数载,症状不见减轻。刻诊:胃脘部痞满胀痛,时吐清冷痰涎,纳呆口粘,体倦肢冷,畏食生冷油腻之物,得温痛减。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查舌淡胖,苔白腻而滑,脉沉缓。此乃脾肾阳虚,寒痰内盛,阻遏阳气。宗《金匮》“病  相似文献   

19.
汗证为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临床应辨证论治,根据病之寒热虚实准确立法,有的放矢,方可取得较好疗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辨证论治治疗本病多例,疗效较好,现介绍验案三则如下.  相似文献   

20.
宋春侠  张德英 《陕西中医》2004,25(12):1152-1152,F003
中医论痰,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的痰指肺家之痰,广义的痰包括一切水谷精微代谢障碍停聚体内之物.有的肉眼可见,有的为微观所见,只能从脉象上得知.微观可见的如沉积于血管中的粥样斑块.至于肉眼可见的,如妇女过多的带下物,胃中呕吐的涎沫,小便排出的白浊物,眼中过多的分泌物等.<内经>云:"膏梁厚味,酿生痰浊".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食肥甘厚味,体力劳动相对减少,造成营养物质相对或绝对的过剩.这些过剩之物,即乖变为痰.当今的多发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多由痰引起,因而研究痰证的证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先仅对痰浊在上、在中、在下的临床表现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