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目的观察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AR)患者手术矫正中隔治疗AR的疗效。方法对确诊为常年性AR且愿意行手术治疗的113例患者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及鼻窦冠状位CT扫描,了解鼻腔变异情况后分成2组,分别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前筛开放术和(或)息肉摘除术,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随访,根据常年性AR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合并鼻中隔偏曲的113例AR患者手术后短期(3个月)有效率为94.7%(107/113例),长期(1年)有效率为90.3%(102/113例)。结论对经过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AR患者,手术矫正中隔,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方法将104例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4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患者施行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对照组常规应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年,治疗组总有效率92.6%,对照组总有效率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变应性鼻炎并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手术与冷冻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以来 ,我科选择性地对变应性鼻炎(AR)并鼻中隔偏曲患者 2 18例 ,行鼻中隔矫正术及筛前神经分布区域黏膜冷冻治疗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 2 18例符合 1997年海口会议制定的AR诊断标准。其中男 16 6例 ,女 5 2例 ;年龄 18~ 6 5岁 ,平均 31.4岁。病程 3~ 2 8年 ,平均 7.8年。均有常年发作性喷嚏、鼻痒、鼻塞、流清涕等症状 ,抗原皮试和鼻激发试验阳性 ,并有明显的诱因 (如室尘、煤气等 )。全部病例伴有鼻中隔偏曲 ,其中呈“c”型偏曲 116例 ,“S”型偏曲 10 2例 ,同时伴鼻甲肥大 78例 (下鼻甲 5 4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总结1998年1月至2000年6月住院治疗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患者经功能性鼻中隔偏曲矫正+双中甲骨及外侧黏膜面切除手术,显效12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2年,无复发.结论功能性鼻中隔偏曲矫正+双中甲骨及其外侧黏膜面切除术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手术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8月~2003年9月,对药物治疗无效的216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辅助鼻中隔黏膜下剥离加划痕、下鼻甲肥大部分切除方法进行治疗,报告如下。1.1临床资料。根据1997年(海口)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1],选择经长期、规范药物治疗无效者216例,男性148例,女性68例;年龄20~49岁,平均28.7岁。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情况(表1)。1资料和方法1.2治疗方法。①鼻中隔黏软骨膜下剥离加划痕术:行鼻中隔前、中、后至鼻底、下鼻甲黏膜下浸润麻醉。作鼻中隔皮肤黏膜交界处后垂直切口,切口长3mm,直达黏软骨膜下。用小剥离子插入切口分离后… 相似文献
6.
鼻中隔偏曲是一种常见鼻内畸形,发病率达12.7%~81.2%[1].变应性鼻炎与鼻中隔偏曲常同时存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常可缓解甚至使变应性鼻炎症状消失.我科2003年3月~2005年9月,采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加微波手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65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鼻内窥镜下为40例行蝶腭、筛前神经及鼻甲联合手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结果:术后1月全部患者症状消失,显效100%;术后1年显效33例,占82.5%;有效6例,占15%,有效率为97.5%.提示该方法可广泛阻滞鼻腔副交感神经来源,降低鼻粘膜感觉灵敏部位敏感性以及感觉-副交感神经反射,破坏喷嚏反射弧的传入通路,使鼻粘膜对外界刺激敏感性下降,血管扩张减轻,腺体分泌减少,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8.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2例患者随机分成A、B、C组,分别采用药物治疗、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下鼻甲黏骨膜下切除或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治疗后定期随访,观察3组临床疗效。结果 A、B、C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分别是86.36%、93.18%、100%,6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68.18%、86.36%、97.73%,1年总有效率分别为43.18%、81.82%、95.45%。结论 与药物治疗相比,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伴鼻中隔偏曲的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疗效较好,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联合下鼻甲黏骨膜下切除或下鼻甲骨折外移则可获取更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鼻中隔偏曲伴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用鼻中隔矫正和下鼻甲前端靶区粘膜切除鼻中隔偏曲伴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的临床疗效。方法 125例鼻中隔偏曲伴PAR全部在常规下行鼻中隔矫正和下鼻甲前段部分切除联合手术。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短期内症状均停止发作,术后8周总有效率100%;术后1年总有效率为92.8%。结论 该法通过破坏下甲前端副交感神经纤维、矫正鼻腔机械阻塞切断异常神经反射,以治疗鼻中隔偏曲伴PAR,其近期和远期疗效均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变应性鼻炎患者常伴有鼻中隔偏曲,采用单一治疗方法,疗效常不满意.近年,我们采用鼻中隔矫正加微波热凝联合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二丙酸倍氯米松鼻喷雾剂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二丙酸倍氯米松鼻喷雾剂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00例临床确诊为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盐酸西替利嗪治疗组30例,二丙酸倍氯米松鼻喷雾剂治疗组30例,联合治疗组40例.分别于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由患者和观察者对鼻部和非鼻部症状、体征进行评估计分,根据得分多少进行疗效评价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盐酸西替利嗪和二丙酸倍氯米松鼻喷雾剂对减轻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均有效,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联合治疗组疗效等同于二丙酸倍氯米松鼻喷雾剂治疗组而高于盐酸西替利嗪治疗组,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组胺的H1受体拮抗作用与皮质类固醇的抗炎作用相结合,是最有效的治疗中及重度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方法.理想的治疗药物是既能治疗急性反应症状,又能治疗迟发反应症状.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采取改良鼻中隔矫正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接诊的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120例,纳入研究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自愿配合。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药物组以单纯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联合组在药物组基础上联合改良鼻中隔矫正术(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均进行1年以上随访。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药物组70.00%(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鼻内镜下二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安全性也较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加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168例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40例,鼻内镜下单纯鼻中隔矫正术治疗;B组49例,采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C组79例,应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结果术后1年A,B,C组显效率分别为77.5%,57.1%,79.7%。A,C组的显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B组(P〈0.05);术后2年A,B,C组显效率分别为55%,40.8%,75.9%。C组显效率则高于A、B组(P〈0.05)。结论鼻内镜下手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伴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局部特异性脱敏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免疫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腔局部特异性脱敏 ( LNIT)的疗效和免疫机理。方法 :用 LNIT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 PAR)患者 1 42例 ,并对其中的 30例进行免疫学观察。结果 :LNIT与传统的皮下免疫疗法的疗效相似 ( P >0 .0 5)。免疫观察表明 ,治疗后患者鼻分泌物中的 Ig A显著增加 ( P <0 .0 5) ;鼻分泌物总 Ig E、血清总 Ig E和螨、豚草的特异性 Ig E水平都有所下降 ,但仍无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LNIT确能通过增强局部免疫功能 ,使 PAR的治疗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中粘蛋白MUC5AC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粘蛋白 MUC5 AC在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 PAS染色和免疫组化 SABC法检测了 2 3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中粘蛋白 MUC5 AC的表达。结果 :2 3例变应性鼻炎鼻粘膜组织中 PAS染色均为阳性 ,粘蛋白 MU C5 AC染色阳性率为 85 .2 % ,主要表达在粘膜下腺体上皮的杯状细胞中。结论 :粘蛋白 MUC5 AC在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过度分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鼻中隔黏骨膜下切除术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鼻中隔黏骨膜下切除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2002年12月-2006年12月住院治疗的66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评分,按海口标准评价近期和远期效果.结果 66例患者均患有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并均行鼻中隔黏骨膜下切除术,其中随访1年以上者43例,显效35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35%;随访2年以上者31例,显效24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55%.平均起效时间术后2.1个月,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以上,4例变应性鼻炎症状复发.结论 鼻中隔黏骨膜下切除术对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是有效的,且疗效满意,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17.
Tilman Keck Kerstin Wiesmiller Joerg Lindemann Ajnacska Rozsasi 《European archives of oto-rhino-laryngology》2006,263(10):910-916
Acoustic rhinometry is one method to evaluate nasal geometry by an acoustic reflection techniqu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acoustic rhinometry after nasal provocation in patients with exclusively 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 In 19 patients, acoustic rhinometry and active anterior rhinomanometry were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nasal provocation test.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nasal flow reduction measured by active anterior rhinomanometry after nasal provocation (p < 0.05) and a median symptom score of four points, both indicating a positive response to nasal provo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values of acoustic rhinometry after nasal provocation (p > 0.05). In patients with exclusively 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 acoustic rhinometry does not seem to significantly change after nasal provocation. In contrast, active anterior rhinomanometry valu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nasal provocation. The present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acoustic rhinometry does not seem to be a diagnostic method superior to active anterior rhinomanometry in this context. 相似文献
18.
林霞 《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2005,2(4):294-295
目的 研究斯奇康注射液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82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治疗组用斯奇康注射液肌注,对照组用西替利嗪口服。结果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远期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63.4%,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斯奇康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控制复发亦有较好效果,不良反应极少。 相似文献
19.
P C Yang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0,25(2):95-6, 126
The ultrastructure of 20 PAR nasal mucosa specimens was investigated with both transmiss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 The cilia were found to be defective or desquamated in advanced cases. Cilia in PAR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normal, adherent and exfoliative types. It had been found that changes in cilia morphology and its function varied with the duration of the disease. The nasal mucosa showed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and increase in number of glands. Plasma cells full of secretory granules were found both in the epithelial layer and lamina propria. Capillaries, arterioles and venules showed various degrees of pathological changes. The cholinergic nerve endings had increased in number at the expense of the adrenergic nerve endings. 相似文献
20.
张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13(4):194-195
目的探讨鼻内应用雷诺考特(Rhinocort)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6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随机分组,实验组30例应用Rhinocort鼻喷雾剂治疗,对照组30例施以鼻腔微波热凝治疗.于治疗结束后1月和1年分别进行近期和远期疗效评定. 结果两组的近、远期疗效分别为93.3%、96.7%和70.0%、63.3%,χ2检验两组疗效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Rhinocort鼻喷雾剂鼻内应用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使用方便,起效快速,定量准确,全身生物利用度低,安全性和有效性好,是目前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