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用生物蛋白胶与山莨菪碱在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8年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标本切除后给予止血、引流、创面喷洒医用生物蛋白胶并加压包扎,术后立即给予山莨菪碱针剂20mg加入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对照组切除标本后常规止血、引流、加压包扎,创面不喷洒医用生物蛋白胶,术后不给予山莨菪碱针剂滴注。结果:实验组第1天引流量及总引流量均较对照组减少,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乳腺癌治疗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和山莨菪碱。能有效减少创面渗液量,降低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发生率,缩短拔管时间和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皮下积液如何预防。方法:通过对乳腺癌根治术的术式,手术操作技巧,手术器械的合理应用,术后持续有效的负压引流,加压包扎,术中喷洒医用生物蛋白胶各方面的综合应用。结果:通过348例临床患者分析认为: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为14.7%皮下坏死的发生率为16.1%。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发生皮瓣坏死、皮下积液与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方法.方法:对45例乳腺癌患者采用双管持续负压引流、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医用生物蛋白胶喷洒创面等多种措施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结果:45例中发生皮下积液5例,发生率11.1%.结论: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发生是多方面因素所致,只有采取综合预防和治疗措施才能减少和防止皮下积液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防治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最近3a来乳腺癌根治术后的病人602例分为两组:观察组289例(A组),均采用综合防治,包括保留适度皮瓣、创面充分止血、淋巴管残端结扎、双管负压引流、适当加压包扎、生物蛋白胶的使用、消灭皮下死腔、患肢功能锻炼等措施;对照组313例(B组),未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将A、B两组各类手术的引流参数、出血、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例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在出血、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第一天引流量.总引流量和拔管天数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进行综合防治,有较明显的疗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生物蛋白胶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凤  吴凯南 《重庆医学》2004,33(7):1028-1029
目的探讨医用生物蛋白胶在乳腺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2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108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时在手术创面使用生物蛋白胶,对照组112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时不使用生物蛋白胶,观察术后第1天腋窝和创面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情况,确定生物蛋白胶在乳腺癌手术中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术后第1天引流量(84.10±40.03)ml,明显少于对照组(132.03±130.03)ml(t=3.62 P<0.01).实验组术后引流液总量(203.27±80.09)ml,对照组(298.27±234.44)ml,具有显著性差异(t=2.10 P<0.05),实验组皮下积液11% ,对照组22%,前者发生率明显少于后者(χ2=4.94 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应用生物蛋白胶能有效减少创面引流量,降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发生率,有利于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6.
医用生物蛋白胶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可望  张静霞  姜蔚 《浙江实用医学》2002,7(6):326-326,339
目的 探讨医用生物蛋白胶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 32例乳腺癌病人随机分成两组。用胶组 ( 15例 )行常规乳腺癌根治术同时在手术创面喷洒医用生物蛋白胶 ,未用胶组 ( 17例 )行常规乳腺癌根治术。观察两组术后第 1天引流量及总的引流量、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日和皮下积液的情况。结果 用胶组术后第 1天引流量、总引流量以及平均拔管时间均明显少于未用胶组 (P <0 0 1) ,术后住院日明显短于未用胶组 (P <0 0 5)。结论 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可有效地减少乳腺癌根治术后创面渗液 ,有利于皮瓣愈合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原因,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29例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出现皮下积液45例,发生率为13.7%,通过注射器抽液、放置胶片或胶管负压引流,分段加压包扎,腔内注射医用生物蛋白胶等方法,患者的皮下积液均消失。结论加强围术期的预防措施,能有效减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采用注射器抽液、放置胶片或胶管引流.分段加压包扎。腔内注射医用生物蛋白胶等方法,积液均能治愈。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根治术后通常发生皮下积液、积血、皮缘坏死,导致切口延期愈合。医用生物蛋白胶具有封闭组织缺损、止血、促进伤口愈合和生物粘合的功能,为了减少皮下积液、积血、皮缘坏死,促进切口一期愈合,我科自2004年1月-2005年12月以33例行乳腺癌保留胸大小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为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使用医用生物蛋白胶喷洒创面及缝合切口,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医用生物蛋白胶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36例术中应用生物蛋白胶,对照组35例未用生物蛋白胶,观察术后第1—4d的引流量、皮下积液、皮缘坏死率及住院天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术后第1~4d的引流量、皮下积液、皮缘坏死率及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用生物蛋白胶能有效地减少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皮缘坏死率,缩短住院天数,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采用不同引流包扎方式的效果分析。方法:自2011年至2013年我科对23例女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胶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与同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传统的"胶管引流+加压包扎",进行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分析比较。结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胶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组与同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传统的"胶管引流+加压包扎"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30.4%、69.7%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4.3%、13.5%,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胶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能明显减少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较"胶管引流+加压包扎"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讨乳腺癌术后两部位双管引流加弹性包扎对降低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行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5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将5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6例采用腋下、肋下双管引流+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对照组26例采用置单管引流+局部加压包扎的传统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发生率为7.7%和7.7%,对照组分别为19.2%和1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采用腋下、肋下双管引流+弹性绷带加压包扎能显著减少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并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应用医用纤维蛋白胶(FG)对减少创面渗血的效果。方法将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72例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36例术中创面使用FG,对照组36例不使用FG,观察术后第1天引流量及引流总量、拔管时间、皮下积液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第1天引流量及引流总量、拔管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 01),皮下积液发生率亦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应用FG能有效减少创面引流量,降低皮下积液发生率,有利于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引流包扎方式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采用不同引流包扎方式的效果分析.方法对66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双管引流 持续负压吸引",与同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传统的"单管引流 加压包扎",进行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分析比较.结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双管引流 持续负压吸引"组和"单管引流 加压包扎"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9.1%、70.6%,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5%和14.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双管引流 持续负压吸引"能明显减少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较"单管引流 加压包扎"有更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张巨合  徐皓 《中华全科医学》2012,(7):1066-1067,1146
目的探讨医用生物蛋白胶在防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将94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组46例,对照组48例未使用医用生物蛋白胶,观察术后两组第1天引流量、总引流量及皮下积液发生的情况,并对两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用生物蛋白胶组术后第1天引流量为(83.2±10.9)ml,较对照组的(190.2±36.5)ml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总引流量为(180.8±30.1)ml,明显低于未使用生物蛋白胶组的(448.1±84.2)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为10.87%(5/46),明显低于未使用生物蛋白胶组的33.33%(16/48)。结论医用生物蛋白腔能有效控制创面渗血、封闭淋巴管,减少创面引流量,降低皮下积液发生率,在防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双管负压引流适当加压包扎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75例接受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并行适当加压包扎双管负压引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缺血坏死的情况.结果:术后155例切口一期愈合;并发皮下积液18例(10.8%),其中位于腋窝处14例,胸骨旁1例;皮瓣坏死2例(1.1%),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切口边缘;同时皮下积液和皮瓣缺血坏死1例.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双管负压引流适当加压包扎方法,可减少皮下积液和皮瓣缺血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皮瓣护理方法。方法观察并总结160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护理经验。结果 160例患者乳腺癌根治术后创面采用双管负压引流不加压包扎胸壁皮瓣,发生皮下积液20例,其中4例皮瓣坏死,坏死率2.5%,明显低于国内平均水平。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创面采用双管负压引流不加压包扎胸壁皮瓣,可有效降低皮瓣坏死率,提高伤口Ⅰ期愈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采用双管引流加弹性包扎方法对其术后并发症防治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46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3例,二组采用相同的手术方式,术后观察组采用双管引流加弹性包扎,对照组采用单管引流加局部加压包扎。观察二组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为8.70%,对照组为26.09%,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瓣坏死发生率为4.35%,对照组为26.09%,二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采用双管引流加弹性包扎较单管引流加局部加压包扎临床效果更加显著,能够明显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根治术是乳腺癌的主要术式,其手术创面大,即使无明显活动性出血及创面出血,皮下积液亦不可避免。术后早期常见的主要并发症为皮下积血、积液和皮瓣的坏死。本院自1998-01/2000-08共行乳腺癌根治术24例,术后全部给予置管持续负压引流,加压包扎,获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双管负压引流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1年2月~2013年2月间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传统护理,观察组采用双管负压引流、弹性胸带加压包扎,比较2组患者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皮下积液16例(25.0%),皮瓣坏死7例(10.9%);观察组皮下积液6例(9.4%),皮瓣坏死2例(1.6%);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发生率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双管负压引流、弹性胸带加压包扎可有效减少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0.
程雷  王洪江  谭毓铨 《吉林医学》2011,(31):6540-6541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155例患者术后发生皮下积液的情况。结果:155例患者发生皮下积液21例,占13.54.%,发生积液的患者常规给予输液器导管平压引流、BD留置针引流以及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后均治愈。结论:合理的皮瓣切口设计及皮瓣厚度、术中电刀功率的大小、充分止血、预防淋巴管漏、术后确保负压引流通畅及适当的加压包扎均是预防皮下积液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