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目的 分析23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治疗疗效,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对23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随访1-12年,18例行单纯放射治疗患者中有1例复发。行手术治疗的3例中有1例复发。2例行化疗均复发或未控。所有复发病例再程放射治疗后消失。结论 放射治疗是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有效方法。单纯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化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放射治疗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疗效,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3年来笔者所在科收治的7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效果.结果 随访3~42个月,6例患者放射治疗后肿块完全消失,1例于放射治疗后3个月肿块消退.结论 放射治疗是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有效治疗方法 之一,推荐放疗剂量为26~30 Gy/3~4周.  相似文献   

3.
张英军  侯如蓉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32-133,135
目的分析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对2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20例患者中男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39岁;临床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结节性肿块,以腮腺区最为多见(41.4%)。所有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均增高。病理学上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并形成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极性存在,血管周围及滤泡问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行单纯手术治疗的3例患者中有2例复发。结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和病理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单纯手术容易复发,手术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嗜酸性肉芽肿放射治疗后复发的因素,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87~2006年间收治的32例嗜酸性肉芽肿患者,其中手术切除合并放射治疗12例,单纯放疗20例,通过对3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及随访结果的研究,分析影响嗜酸性肉芽肿放疗后复发的因素.结果:初次治疗达到完全缓解的22例,占68.75%;部分缓解5例,占15.63%;无变化4例,占12.5%;进展1例.截止到随访日期,32例患者中放射治疗后复发13例.放疗大于20 Gy的患者与小于20 Gy的患者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疼痛和初治疗效是嗜酸性肉芽肿放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并未发现嗜酸性肉芽肿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放疗剂量的提高并不能更好的抑制复发,对于初次放疗的患者应尽量争取达到完全缓解.初治疗效是否影响嗜酸性肉芽肿的复发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对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 3a来我科收治的 4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随访。结果 :本组 4例诊断明确 ,经不同方法治疗 ,效果良好。结论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属良性病变 ,临床治疗效果好 ,但易复发。对于多发和病程长者 ,宜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3a来我科收治的4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进行临床病理分析,随访。结果:本组4例诊断明确,经不同方法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属良性病变,临床治疗效果好,但易复发。对于多发和病程长者,宜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放射治疗7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疗效。方法:采用单纯放疗,总剂量DT20~50Gy,分次剂量DT1.5~2.5Gy。结果:6例于治疗结束前肿瘤完全消失,1例于治疗后1年完全消失,随访3~9年,均无瘤生存。结论:单纯放疗是治愈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有效方法和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发全身各部位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 对本科近1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5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其中颅骨8例,下颌骨2例,椎体及下肢5例,临床行病灶全切,随访6~12个月,1例多发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术后3个月出现新病灶,其余病例未见复发.结论 全身各部位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是临床选择治疗方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手术适应证及治疗。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胸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10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9例行病灶搔刮及病骨切除;1例椎骨病变行彻底刮除,加椎板减压.3月后行胸骨,肋骨病灶行刮除。结果 随访时间为半年~15年,9例获治愈,1例多发病灶骨盆病灶未予治疗。结论 胸肋骨嗜酸性肉芽肿病灶清除手术治疗方法效果明确,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椎嗜酸性肉芽肿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报告我院1例枢椎嗜酸性肉芽肿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对颈椎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 枢椎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上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并周围软组织包块,须与脊柱恶性肿瘤、骨囊肿、脊柱结核、化脓性脊柱炎等相鉴别;颈椎嗜酸性肉芽肿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结论 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是确诊的关键,嗜酸性肉芽肿以采用手术和放疗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手术适应证及方法的选择。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手术治疗效果。6例患者均有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3例单纯行病灶清除术,2例加行胫骨取骨植骨术,1例行病灶清除、腓骨取骨植骨及Tsfu{内固定术。结果 6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15年,平均4.7年。5例患者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行内固定者脊柱稳定性好,恢复时间最短。结论 多节段病灶及有脊髓压迫症状的脊柱嗜酸性肉芽肿,均应行手术治疗。病灶清除加植骨为基本手术方式,对脊柱稳定性有影响者宜加用内固定脊柱融合术。  相似文献   

12.
分析16例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接受了手术和放疗,11例行单纯放疗。结果5年生存率为100%,至末次随访时有3例治疗失败,占18.8%。提示嗜酸性肉芽肿行手术加放疗或单纯放疗后的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3.
张艳秋  李巍 《基层医学论坛》2016,(10):1316-1318
目的:研究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肉芽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以无痛性皮下肿块为首诊症状,均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例伴皮肤瘙痒,均行肿块切除病理确诊。结论正确和全面认识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肉芽肿,依据活检确诊,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糖皮质激素治疗、低剂量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4.
曾家良  张长风  谢飞  叶永强  陈志远 《四川医学》2010,31(12):1808-1809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方法对我科6年来临床收治的12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多量的Langerhans cell增生和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预后好,无复发。结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为良性病变。CT及X线在诊断中有重要诊断价值。手术能加速病变痊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腭部肿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对41例碍部肿瘤中的38例行手术治疗,3例行单纯放疗、化疗。结果:41例腭部肿瘤中,良性23例手术治疗无复发,15例恶性肿瘤手术后有8例复发,2例恶性肉芽肿、1例淋巴瘤放疗后得到控制。结论:腭部肿瘤多好发于硬腭后部及软碍。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可根治。恶性肿瘤宜根据肿瘤性质、大小及侵润程度决定手术切除范围。腺样囊性癌手术切除范围要广,保证切缘阴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少见病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认识,从而减少临床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1年5~月连续收住2例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完整临床诊治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青少年男性,病程半年~3年,肿物位于头颈部(病例1在双侧颈部及下颌区,病例2在右腮腺区)无疼痛、发热,皮肤溃破等症状。入院后查血常规均示:嗜酸性粒细胞有不同程度增高。在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物范围、性质及与周围组织毗邻关系后,2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肿物切除及活检术,术后病检符合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并转入放疗科接收进一步放射治疗后,随访至今均未见病变复发。结论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属于临床少见病,极易与头颈部其他疾病相混淆而导致漏诊或误诊,作为临床医生只有掌握本病临床特点并结合相关辅助检查才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多量的Langerhans细胞增生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预后好,无复发。结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为良性病变,外科手术治疗对本病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进一步探讨结肠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1例结肠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钡灌肠检查7例,均未获确诊,误诊为结肠癌4例,肠结核2例,节段性肠炎1例。纤维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10例,确诊嗜酸性肉芽肿5例,诊断为结肠肿块5例。术中快速活检6例,均确诊为嗜酸性肉芽肿。手术行病变肠段切除6例,右半结肠切除3例,横结肠切除1例,乙状结肠切除1例。9例随访0.5-13年,无复发病例。结论纤维肠镜和术中快速病检是结肠嗜酸性肉芽肿的主要确诊方法,病变肠段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24例,多发17例,单发7例。腮腺区13例,颈部6例,颌下区5例,其中侵犯全身的3例。浅表淋巴结肿大15例,皮肤症状13例,局部肿块8例。有全身症状、不规则发热、盗汗2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2例,嗜酸性粒细胞(EC)增高16例,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CC)增高23例。误诊为慢性淋巴结炎2例,淋巴结核3例,腮腺瘤2例,恶性肿瘤1例。手术+放疗7例,治愈5例,复发1例,失访1例;化疗3例均复发后失访;口服强的松肿块消失后行放疗4例均治愈;单纯放疗10例,其中治愈7例,复发1例,失访2例。根据病程较长、壮年男性好发,局部皮肤瘙痒、溃疡,浅表淋巴结肿大及皮下肿块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EC明显增高可确诊。临床表现不典型时,须进一步行ECC检查。治疗以放疗为主。  相似文献   

20.
李国艳 《医学综述》2011,17(1):158-159
目的探讨儿童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本组16例儿童四肢长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1例锁骨患者因术中不能明确诊断给予单纯刮除,其余15例患者均给予病变刮除植同种异体骨手术。结果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16例患儿均为嗜酸性肉芽肿,除1例患者1年后复发行二次手术外,其他15例患者一次愈合。结论对四肢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患儿误诊的原因是其影像学表现易和其他疾病混淆,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和仔细观察X线图片有助于明确诊断,同种异体骨移植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