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妈咪爱配合营养支持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支持及母乳喂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妈咪爱,比较两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防效果及肠道菌群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细菌总数、杆菌总数、球菌总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在给予营养支持基础上加用妈咪爱,可有效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风险,增加新生儿肠道菌群数量,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状态,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总结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体会。护理重点是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患儿消化道症状和腹部体征的变化;做好给药护理及容量控制的护理;严格禁食,重视胃肠减压护理;做好肠外营养护理和喂养护理。经治疗和护理,3例患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好转,后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生长发育良好,无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综合护理方法及效果,以期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方法]选取6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临床资料,从综合护理角度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进行临床资料的分析,寻找护理观察与干预要点。[结果]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以早产、低体重儿多见,且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早期症状体征以胃潴留、腹胀、呕吐咖啡色液及血便为主。诊断过迟,喂养不当,加奶过快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结论]综合护理措施对提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有十分重要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高危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387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高危因素,据此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 387例新生儿中发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0例,发生率10.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Apgar评分、合并新生儿肺炎、合并败血症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高危因素(P 0.05)。结论针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高危因素,积极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最严重、最常见的胃肠道疾患。我院儿科自1992~1997年,采用酚妥拉明治疗3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1992年1月~1997年1月,共收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63例,随机分为酚妥拉明治疗组(简称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3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分期按Walsh1986年修改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分期标准。两组在性别、胎龄、体重、发病日龄及疾病分期比较,差别无显著性。1.2方法一般治疗:所有病例均禁食,胃肠减压,定期肛管排气,防治感染,合理供给热卡和液体,纠正器官紊…  相似文献   

6.
梅劲芳 《妇幼护理》2022,2(22):5129-5131
目的 观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采用人文关怀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7 月收治的 40 例新生 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2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人文关怀护理。比较 两组并发症率、家属满意度、舒适度、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 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 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实施人文关怀对护理,能够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减少 并发症,提高患儿舒适度和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3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足月儿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早产因素,产时窒息因素,喂养不当因素是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主要危险因素。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主要为早产因素、体重因素、胎膜早破因素,积极控制感染是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相关因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我院56例确诊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为观察组,按1:3比例匹配本科室同期住院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68例新生儿为对照组,对影响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乳喂养(OR=0.097,P=0.007)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保护因素,胎龄<37周(OR=2.201,P=0.001)、Apgar评分<7分(OR=2.279,P=0.002)、出生体质量<2 500 g(OR=3.517,P=0.013)和败血症(OR=2.098,P=0.018)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结论对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2 500 g、Apgar评分<7分、合并败血症的新生儿应予以密切关注,提倡母乳喂养,促进胃肠道功能的完善,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64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时机将其分为早期组(确诊至手术时间≤7 d)与晚期组(确诊至手术时间>7 d),各32例。早期组行早期手术治疗,晚期组行晚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PCT、hs-CRP、IL-6水平、预后情况及手术效果。结果手术前、手术后、术后3 d,晚期组的PCT、hs-CRP、IL-6水平均高于早期组(P<0.05)。早期组的术后住院天数短于晚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晚期组(P<0.05)。早期组的手术优良率高于晚期组(P<0.05)。结论早期进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可降低患儿PCT、hs-CRP、IL-6水平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提高手术优良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采用肠内置管外引流术的效果及其对并发症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80例,均因肠道存在广泛病变而无法立即确认手术切除范围,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肠内置管外引流术结合常规手术治疗,对两组进行6个月的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70.00%)显著高于对照组(50.00%,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明显更短,术后肠穿孔大于3处和循环衰竭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排便异常率、不完全肠梗阻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采用肠内置管外引流术能有效提高治愈率,缩短手术时间,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中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10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行腹部X线检查、腹部超声,对腹部X线、腹部超声两种诊断技术在新生儿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的诊断阳性率。结果:腹部超声诊断肠壁积气的有效率显著高于腹部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腹部超声诊断门静脉积气的有效率明显高于腹部X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部超声和腹部X线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像学表现不一,相比之下,腹部超声的影像学图像质量更为清晰。结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对新生儿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较大,需要及时接受诊断和治疗。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诊断上,采用腹部超声进行诊断可以获得较高的准确率,能够准确评估患儿的病情,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X线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临床资料及X线表现。结果:4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X线表现以动力性肠梗阻为主,肠曲扩张30例,肠曲充气不良6例,肠曲内小液平面8例;肠壁增厚、内壁模糊20例,肠壁积气5例;胃腔扩大32例;结肠内无气体或仅有少量气体37例。结论: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临床上出现早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症状,首次或多次复查X线片发现胃泡影增大且内有网格状、条索状影;或肠管轻度扩张、紊乱、僵直,肠道充气分布不均匀,部分呈管状扩张、部分细小痉挛且肠壁有增厚、模糊,尤其在右下腹;或肠腔内有液平等动力性肠梗阻改变,即应提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对45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出生情况及可能的诱发因素、实验室指标进行研究。结果 45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中足月产23例,早产21例,逾期产1例,24h内发病10例,~2d15例,-10d15例,>10d15例。实验室检查显示,重症感染41例(91.1%)。所有病例经抗感染及控制原发病治疗,病情好转43例,2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新生儿胃肠粘膜屏障薄弱,且肠道菌群建立较迟,入院后应保持患儿内环境稳定,防止维生素K1缺乏,是预防和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醋酸钠林格注射液和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用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中液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0月收治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行手术治疗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双盲方法,将患儿分为醋酸钠林格注射液组(AR组)和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组(LR组),每组25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全麻气管插管,术中维持药物为七氟醚,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液体输注,监测患儿术中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SaO2)、酸碱平衡、补液量、尿量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液体总量、尿量及患儿手术过程中各时点平均动脉压、心率、Sa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R组NaHCO3的用量明显少于L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醋酸钠林格注射液用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中的液体治疗,能有效维持患儿血容量,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与乳酸钠林格注射液比较能显著改善代谢性酸中毒,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中应用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诊断以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9年2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40例,均分别采用常规腹部X线检查以及超声诊断检查。分析两组患儿临床效果。结果: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高于常规腹部X线检查(P0.05);经超声检查,肠壁增厚、门静脉积气、肠壁积气检出率且总检出率均高于常规腹部X线检查(P0.05)。结论: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采用超声诊断技术,应用价值优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腹部X线量表诊断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完整收集63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研究,资料收集时间为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根据Bell分期标准进行划分,分为三组,其中Ⅰ期(Ⅰ组)23例,Ⅱ期(Ⅱ组)18例,Ⅲ期(Ⅲ组)22例。对不同分组患儿进行腹部X线量表评分和比较,对不同肠道病变(肠坏死、肠穿孔)患儿腹部X线量表评分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对不同分组患儿进行腹部X线量表评分,经统计和比较,Ⅰ组患儿的评分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且Ⅱ组评分显著高于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肠道病变患儿腹部X线量表评分进行统计与比较,肠坏死组的评分显著低于肠穿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实施腹部X线量表评分可以对患儿的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梁文霞  李静 《全科护理》2020,18(19):2411-2413
[目的]观察胃残余量监测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肠内营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5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组采用胃残余量监测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儿肠内营养状况恢复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胃残余量监测10 d后观察组患儿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糖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消化道穿孔、便血、败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进行胃残余量监测有利于促进患儿营养状况的恢复,减少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小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Ⅰ期手术后造瘘口护理方法的研究,使临床能选择较适合的护理方法以减少造瘘口周围皮肤的感染.方法 分析我科2008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48例小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Ⅰ期手术后造瘘口的护理,采用不同护理方法分为A组和B组,各24例.在常规护理后分别使用3M敷贴和氧化锌软膏的护理方法.结果 A组1例轻度红斑,B组4例轻度红斑,1例明显红斑,1例融合性皮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3M敷贴可有效保护造瘘口周围的皮肤,护理方法简单,操作简便,可减少患儿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床旁高频超声、可移动数字化X线(digital radiography,DR)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65例,均行高频超声与可移动DR检查,比较影像学表现差异,及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不同征象的检出率。结果 65例患儿可移动DR表现为肠管扩张27例,肠梗阻14例,肠壁积气7例,门静脉积气1例,肠穿孔2例,肠道气体减少14例;床旁高频超声表现为肠壁回声增强21例,肠壁水肿增厚57例,肠壁积气28例,门静脉积气7例,肠梗阻征象36例,肠管发育不成熟29例,腹腔积液呈无回声28例、有回声21例,肠穿孔征象7例,胎粪性腹膜炎征象4例;高频超声对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肠穿孔、腹腔积液的检出率(43.08%、10.77%、10.77%、75.39%)均高于可移动DR(10.77%、1.54%、3.08%、0)(P0.05)。结论与可移动DR比较,床旁高频超声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多种征象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1月在医院住院的6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患儿进行监测,并实施有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开始排便时间、开始喂养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治疗效果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开始排便时间(22.8h±8.6h)、开始喂养时间(4.5d±1.2d)、完全经口喂养时间(13.6d±4.9d)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均0.05);观察组患儿住院天数(27.6d±10.4d)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全部治愈,对照组有2例死亡,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光谱技术能提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围术期护理效果,减少并发症,促进患儿康复,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