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2.
目的观察胃镜检查术患者丙泊酚小剂量雷米芬太尼(或芬太尼)麻醉的效果。方法拟行胃镜检查术患者100例,年龄18~65岁,体质量40~85kg,ASAI或III级,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芬太尼-利多卡因组(PF组),丙泊酚-雷米芬太尼-利多卡因组(PRF组),每组50例。完善术前检查,入室取左侧卧位于检查台上,开放上肢静脉。接多功能监测仪器(迈瑞9000),常规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心电图及脉搏血氧饱和度。行鼻导管吸氧,嘱患者肘撐左手立于床上,静脉滴注雷米芬太尼0.5μg/kg,依次推注阿托品0.02mg/kg,利多卡因0.5~1mg/kg(按压注射部位前2.5cm处),随后注射丙泊酚1ml/6s,保留自主呼吸,待患者左手放下后停止注药,行胃镜检查术,术中酌情追加丙泊酚。记录麻醉诱导时间、胃镜检查时间、异丙酚用量、血流动力学改变及阿托品、麻黄素使用情况。术后苏醒时间、记录体动、呼吸暂停、低氧血症等术中知晓。术后头晕头痛等并发症情况。结果一般情况,胃镜检查时间,异丙酚用量等大多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示),麻醉诱导时间,术后苏醒时间,血流动学改变。术后头晕并发症发生率(P<0.05)(如表2、表3所示)。结论丙泊酚-复合小剂量雷米芬太尼,对胃镜检查患者循环与呼吸功能的影响较小、与丙泊芬复合芬太尼一样,用于胃镜检查术的麻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雷米芬太尼对其诱发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A、B、C、D四组,麻醉分别用雷米芬太尼0.1、0.2、0.4μg·kg-1·min-1静脉微量泵注及芬太尼分次静脉注射维持.术后四组均用芬太尼进行患者自控镇痛(PCA).记录术后苏醒即刻(T1)、苏醒后30 min(T2)、60 min(T3)时的Ramsay镇静评分(RS)和T1、T2、T3、苏醒后2 h(T4)、4 h(T5)、8 h(T6)、24 h(T7)时的VAS疼痛评分;记录苏醒后24 h内芬太尼消耗总量和PCA泵按压次数.结果 C组术后RS评分均高于其他三组,VAS评分在T1,T2时均高于其他三组;B、C组VAS评分在T5时高于A、D组,B组VAS评分在T6时高于其他三组(P<0.05).C组术后24h芬太尼消耗总量大于A组,PCA泵按压次数多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 雷米芬太尼静脉麻醉会导致剂量相关性的术后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雷米芬太尼(R)及其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雷米芬太尼酸(RA)在开胸手术后镇痛患者中的药动学,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20例成年患者纳入本项研究,其中包括肾功能正常者10例(CLcr(72.1±11.5)mL·min-1,n=10),中/重度肾功能损害者10例(CLcr(27.9±14.7)mL·min-1,n=10)。R静脉滴注速度为6μg·kg-1·h-1,持续72h,用药后收集72h内的桡动脉血样本,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R的药动学在正常组与中/重度肾功能损害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在中、重度肾功能损害组,RA的肾清除率下降为正常组的约25%((41.2±16.1)vs.(157±19.5)mL·h-1·kg-1,P<0.001)。R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时,中/重度肾功能损害者对R的代谢比大约为正常者的8倍((115±39.3)vs.(14.3±5.4),P<0.001)。在中/重度肾功能损害者体内,RA的最高浓度接近200ng·mL-1,但未达到产生阿片类药效的血药浓度。结论:肾功能状态对R药动学参数无显著影响;但肾功能受损时,RA在体内易产生蓄积。 相似文献
5.
为了观察老年人全身麻醉时应用雷米芬太尼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将38例ASA~级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术中以吸入安氟醚和雷米芬太尼以及罗库溴铵静脉输注维持;对照组术中以吸入安氟醚和芬太尼以及罗库溴铵静脉输注维持。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入室至麻醉苏醒期间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的变化,以及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前血压和心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血压在麻醉期间较麻醉前有明显下降(P<0.05),而麻醉期间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压和心率降低较实验组更为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期间的心率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雷米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全麻手术时,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芬太尼复合小剂量雷米芬太尼用于全麻诱导对循环的影响.方法 80例择期全身麻醉患者,随机均分为芬太尼复合小剂量瑞芬太尼组(RF组)和芬太尼组(F组).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1 min(T2)、3 min(T3)、5 min(T4)、10 min(T5)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同时观察诱导期间的不良反应如低血压等,以及应用血管活性药麻黄碱、阿托品和乌拉地尔的例数及平均剂量.结果 与T0比较,T1时两组SBP、DBP、HR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与T0比较,T2、T3时RF组SBP、DBP、HR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F组均有明显上升(P<0.05).RF组血管活性药物平均用量显著少于F组(P<0.05).结论 全麻诱导应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1.5 μg/kg和雷米芬太尼1μg/kg能有效抑制全麻诱导期的应激反应,维持循环平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剖宫产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4例足月行剖宫产的产妇,ASA I或II级,随机分成两组:一般全麻组(P组)和雷米芬太尼-丙泊酚全麻组(RP组),每组各12例.观察新生儿的脐动脉血气、Apgar评分和产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脑电双频指数(BlS)和术中知晓等指标.结果 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血流动力学变化,RP组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插管后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气管插管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Bl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无术中知晓.结论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剖宫产全麻能有效维持母体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无痛人流术中的效果。方法将100例ASAI级的孕妇随机分为芬太尼组(A组)和雷米芬太尼组(B组),分别于术前、诱导后1min、诱导后20min、术后2min记录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麻醉效果分级,观察诱导后20min意识状态。结果诱导后1min,B组的SPO2值显著低于A组(P〈0.01),麻醉效果B组明显优于A组。结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更适用于人流术中临床麻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雷米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患儿静脉全麻(TIVA)诱导、维持及苏醒的效果.方法:40例择期行斜视矫正术及白内障摘除术的患儿,随机均分为雷米芬太尼组(RF组)及芬太尼组(F组),分别以雷米芬太尼和芬太尼为TIVA的麻醉性镇痛药,观察两组诱导前(T0)、诱导时(T1)、气管插管时(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开始后30min(T4)、拔管时(T5)的BP及HR的变化以及苏醒时的咽喉反射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与T0时相比T1、T2和T4时RF组的SBP、DBP下降均比F组显著(P<0.05或P<0.01)在麻醉恢复期,RF组患者咽喉反射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显著短于F组(P<0.01).结论:与芬太尼相比,雷米芬太尼起效块,镇痛作用强,苏醒迅速,是更理想的全麻醉镇痛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雷米芬太尼(RF)对离体人支气管平滑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期行肺叶切除患者切除的肺叶支气管制作72条气管平滑肌条,随机均分为6组:对照组(C组)、RF1组、RF2组、乙酰胆碱(Ach)组、Ach+RF1组、Ach+ RF2组.采用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气管平滑肌张力.分别在Ach组、Ach+RF1组、Ach+RF2组中加入Ach 0.1μmol/L平衡后,RF1组、Ach+ RF1组分别加入RF 4 ng/ml,RF2、Ach+RF2组分别加入RF 8 ng/ml,C组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记录各组每次加入Ach或RF后5、10、20 min时气管平滑肌张力.结果 RF1组、RF2组气管平滑肌张力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Ach组、Aeh+ RF1组、Ach+RF2组气管平滑肌张力增加(P<0.05).结论 RF4、8 ng/ml对离体人支气管平滑肌张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量效关系。方法 50例ASAⅠ-Ⅱ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根据麻醉诱导瑞芬太尼剂量的不同:0.5、1.0、1.5、2.0、2.5μg/kg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例),即Ⅰ-Ⅴ组。记录建立静脉通路30min(a)、插管前(b)、插管即刻(c)、插管后1min(d)、插管后5min(e)五个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BIS的变化,插管后1min抽血测血清皮质醇。结果随着瑞芬太尼剂量的增加,血清皮质醇浓度逐渐降低(P〈0.05)。组内与a时点比较,c、d时点Ⅰ、Ⅱ组HR、MAP明显升高(P〈0.01),Ⅳ、Ⅴ组明显降低(P〈0.01),Ⅲ组无明显变化(P〉0.05)。与Ⅲ组比较,c、d时点Ⅰ、Ⅱ组HR、MAP、BIS升高(P〈0.05),Ⅳ、Ⅴ组降低(P〈0.05)。结论瑞芬太尼1.5μg/kg能很好地抑制气管插管反应,并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治疗晚期肝炎肝硬化的价值。方法观察15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病人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及相关并发症,评估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状况。结果13例移植术后肝功能良好,患者存活良好。1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肝移植治疗晚期肝炎肝硬化手术成功率和受者的生存情况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国肝移植患者术中静脉注射瑞芬太尼(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行原位肝移植术(OLT)的晚期肝病患者8例,在术中三个不同时期(切肝期、无肝期和再灌注期)静脉注射瑞芬太尼3~6μg.kg-1,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瑞芬太尼的血药浓度,用3P97程序进行药代动力学数据处理。结果在肝移植术中的三个不同时期静注瑞芬太尼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无肝期、切肝期和再灌注期的t1/2β分别为(13.25±8.87)、(13.27±6.07)和(13.22±8.36)min;CL分别为(42.05±17.31)、(32.90±12.20)和(63.80±28.79)mL·(kg·min)-1;Vd分别为(811.15±634.84)、(651.46±406.01)和(1103.09±748.63)mL·kg-1;AUC分别为(155.46±62.68)、(187.19±58.53)和(112.34±66.85)ng·min·mL-1。无肝期和再灌注期的AUC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6)。结论瑞芬太尼可能存在明显的肝外代谢,在体内分布和消除迅速,在肝移植术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药代动力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经验。方法对我院2003-04~2004-04开展的4例原位肝移植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肝功能均恢复正常,生活质量良好,2例患者乙肝HBsAg转阴。结论完善的手术技术、围手术期个体化治疗原则、严密监测以及并发症的防治及处理是肝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边缘供体肝脏在成人肝脏移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边缘供体肝脏的42例患者及供体的一般资料及生存情况。根据风险因子的不同,将所有供体分为E1、E2两组,比较接受两组供体的受体间生存率的异同。结果接受了两组供体的受者其0.5、1、2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注意供-受体匹配的情况下,边缘肝脏供体是可以应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肝移植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对34例肝移植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病死2例,围手术期病死率为5.9%。术后围手术期共发生并发症40例次。结论完善的手术技术,围手术期的严密监测及并发症的处理是肝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对大鼠小体积肝移植后肝脏早期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后,48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RIPC(A)组和对照(B)组,分别于移植术后2、6、12、24h检测血清ALT水平,并采集肝脏组织标本以观察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Ki-67表达来评价肝脏细胞增殖情况,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各时间点周期蛋白D1(cyclin D1)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B组相比,A组各时间点血清ALT水平降低,大鼠肝脏病理损伤减轻,Ki-67阳性细胞数、cyclin D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 RIPC可能通过促进肝脏移植后肝细胞早期再生,从而减轻大鼠小体积移植术后早期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胆道相对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肝移植早期胆汁成份的影响.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胆道相对热缺血0 min组(B组)和60 min组(C组).建立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检测各组术后第0、1、3、5、7天胆汁中总胆汁酸(TBA)浓度、磷脂(PL)浓度、TBA/PL值,及各亲水性、疏水性胆盐的摩尔分数.结果 在术后早期同一时点,A、B两组的TBA浓度、PL浓度、TBA/PL值、各亲水性及疏水性胆盐的摩尔分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B组相比,C组术后早期胆汁中TBA浓度及PL浓度下降(P<0.05),TBA/PL值升高(P<0.05),但均在7 d内恢复正常;C组术后早期疏水性胆盐TC、TDC、TCDC的摩尔浓度升高(P<0.05),亲水性胆盐T-β-MC的摩尔分数下降(P<0.05),均在3 d内恢复正常.结论 胆道相对热缺血-再灌注损伤使肝移植术后早期胆汁中胆盐比例增高,特别是疏水性胆盐比例增高,胆汁毒性增强;术后第7天时胆汁成分即可恢复正常,胆汁毒性消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熟悉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步骤,总结手术技巧。方法在传统"二袖套法"基础上,改进部分手术操作,共施行大鼠原位肝移植50例。结果初步建立了大鼠肝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率为90%。结论改进方法简便易行,初学者可较快掌握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20.
原位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OLT)围手术期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18例终末期肝病病人,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连续监测血液动力学指标、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结果 无肝期心排血量(CO)、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中心静脉压(CVP)、心指数(CI)较无肝前期均明显下降(P<0.01或P<0.05);新肝期CVP与PAWP较无肝前期明显升高(P<0.01或P<0.05),平均动脉压(MAP)下降(P<0.01);外周血管阻力(SVR)与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在无肝期10 min后显著增高(P<0.01).结论 血液动力学变化主要发生于无肝期和新肝早期,应采取综合措施维持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