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血平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但现已证明利血平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利血平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目前国内尚很少报导。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年龄:1~12岁;性别,男18例;女25例;心律失常类型和例数:窦性心动过速10例,房性早搏13例,交界部性早搏5例,室性早搏15例;另选8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年龄1~12岁,男女各半作为对照。均测定其24小时尿香草杏仁酸(VMA)含量。二、治疗组选择标准(一)早搏超过每分钟12次以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儿心律失常的治疗与转归.方法 对经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的72例心律失常的儿童进行6~29年随访.观察其治疗与转归.结果 55例频发性早搏患儿,早搏均减少或消失;12例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其中2例为同一家族),8例传导阻滞消失,1例好转,3例无明显变化;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者经射频消融治愈.结论 小儿心律失常预后良好,未见心肌病征象,部分不需要抗心律失常药治疗,严重心律失常需心肌营养药及短期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儿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的发病年龄、病因、心功能状况及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 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12例DCM患儿的发病年龄、病因、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按心功能Ⅰ、Ⅱ、Ⅲ、Ⅳ级分为4组,比较各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类型.结果 112例DCM患儿中,<1岁确诊的52例(46.42%);诊断时有心力衰竭107例(95.53%);能明确病因的25例(22.32%),其中心肌炎16例(14.28%),家族性单纯DCM 5例(4.46%),原发性肉碱缺乏症2例(1.78%),Duchenne肌营养不良1例(0.89%),药物毒性反应(阿霉素)所致DCM 1例(0.89%);96例(85.71%)患儿出现各种心律失常.按心功能Ⅰ、Ⅱ、Ⅲ、Ⅳ级分级的4组中,各组出现1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0.00%、31.25%、36.17%和42.85%,出现2种以上心律失常者的发生率分别为0、18.75%、38.29%和50.00%,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0、12.50%、40.42%和67.85%.心功能Ⅱ、Ⅲ、Ⅳ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DCM在1岁以内发病率最高;其主要病因有心肌炎、家族性、代谢缺陷及神经肌肉疾病等;心力衰竭常为患儿的首发症状及主要临床表现;DCM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多样,常为多种心律失常并存,且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患儿心功能密切相关;小儿DCM各系统栓塞罕见.  相似文献   

4.
早搏是小儿心律失常最多见的类型,占我院小儿心律失常住院患儿总数的58.8%,大多数勿需特殊治疗可以自愈。少数顽固病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疗效不满意,但停药后未见1例恶化,绝大部分预后良好。现将我院近10年来(1976~1985),因早搏拟诊“病毒性心肌炎”收治住院的87例报告如下。一般资料87例中3月~3岁8例,~7岁21例,~14岁58例。>3岁79例占90.8%。男53例,女34例,男:女=1.5:1.87例患儿中合并上呼吸道感染46例,支气管炎7例,肺炎4例,急性肝炎和肾炎各1例。其中发热者55例;26例有咳嗽、气促;21例有神萎、乏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9月住院治疗的18例TIC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选取同时期住院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儿40例,比较TIC组和DCM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 TIC组18例患儿中,心律失常类型以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为主(15例,83.3%)。15例房速中,8例为持续无休止性房速。中重度左心收缩功能下降者(n=7)心律失常占总心率百分比为100%(91.9%~100%),轻度下降者(n=7)为38.7%(32.9%~9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患儿均首先予以药物治疗,6例药物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12例药物转复后不能维持窦性心律者中7例行射频消融术,均成功复律,其余5例予药物控制心律及心室率,心室率明显下降,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及负荷明显降低。与DCM组相比,TIC患儿诊断年龄较小,急性期心率较快,急性期HR指数较大、心功能Ⅲ~Ⅳ级发生比例较低,首次就诊时经体表面积标准化后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Z值(LVEDD-Z)较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  相似文献   

6.
许多资料证明利血平抗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作用,但在小儿方面的资料尚未见报告。利血平作用机理与生物活性物质(儿茶酚胺、5-羟色胺)代谢有关。利血平能消耗心脏、脑、交感神经等组织内的儿茶酚胺和5-羟色胺含量,并有抗组织胺功能。作者也观察到利血平治疗小儿心律失常出现临床效果时,患儿血5-羟色胺含量确实降低。作者为研究利血平的疗效,观察治疗60例(男女各30例)4~14岁心律失常患儿,其中异位性心动过速22例(阵发性6例,复发性12例,顽固性4例),期外收缩36例(室上性19例,室性17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30例期外收缩是频发(15~40次/分)。全部患儿心律失常病因均为心外因素。38例心律失常长期存在(1~6年),对30例进行了长达6年之观察。54例为治疗,6例为预防应用利血平,利血平的剂量决定于小儿年龄、心律失常类型和治疗效果。常规剂量为0.01mg/kg/日。开始时宜小量0.05~0.1~0.2mg/日,无效时再增加到0.3~0.5mg/日,分3~4次口服,达到效果后剂量可逐渐减低,以有效量维持,疗程不应少于两周,可长达45天或更久。观察  相似文献   

7.
平板运动试验在儿童心律失常诊断中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平板运动试验住儿童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快速级数递增法(RIS法),对237例心律失常患儿进行平板运动试验,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58例室性早搏中,运动后早搏增加44例;17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中11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运动后均无变化;8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运动后均未能达到预定心率,其中5例出现频发室性早搏或部分二联律;10例有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史,运动均未诱发;34例窦性心动过缓,运动后7例未达到预定心率。受试患儿中无昏厥和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平板运动试验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小心心律失常诊断方法;RIS法可适用于3岁以上小儿。  相似文献   

8.
我院1989年至1992年共收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31例,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现就其ECG特点及Holter心电图远期随访结果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全部患儿均符合九省市小儿心肌炎协作组制订的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标准。男15例,女16例;≤3岁6例,~7岁36例,>7岁9例。病前1~3周或发病同时有上呼吸道感染26例(占83.87%,体检闻及早搏22例(占70.96%)。病程早期作血清CK、CK-MB、LDH、LDH-Ⅰ、GOT检查,有一项或几项增高者19例(占61.29%)。摄胸  相似文献   

9.
对200例小儿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将其分为正常组、无器质性心脏病早搏组及器质性心脏病组。正常组小儿检出早搏16%,房室传导阻滞8%,窦性心律失常100%,早搏组经2~10年随访,早搏自行消失或好转占65.7%,器质性心脏病组通过对心律失常监测,对明确诊断、估计预后、指导治疗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了12例小儿并行心律。病毒性心肌炎引起者5例,疑为病毒性心肌炎5例,急性肾炎和癫痫各1例。病程短者2月,长者3年。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能减轻症状和减少早搏次数,但无1例早搏消失者。在讨论中介绍了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小儿心动过速性心肌病1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慢性心动过速可致心脏扩大、心功能降低,临床上颇似扩张型心肌病,有人将其命名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achycardiomyopathy,TCM)。与原发性心肌病不同,心律失常控制后,患儿心脏大小及心功能可完全恢复。近10年在我院诊治的慢性快速心律失常患儿中,11例出现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符合TCM的诊断,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1例患儿中男8例,女3例;发病年龄6个月~13岁(平均6岁)。发病前均无心血管疾病表现,无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史。3例以厌食、呕吐、喂养困难为主诉,8例表现为心悸、心前区不适。体检:面色苍白、心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导小儿因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EKG1425份,其中心律失常1388份,总发生率97.4%。分析心律失常的比较发生率,以窦性心律失常最高为56.6%,异位心律失常15.8%,传导失常27.6%。窦性心律失常中以窦速和窦性心律不齐为最常见。异位心律失常和传导失常常见类型有过早搏动9.6%,房室传导阻滞占16.2%,不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占5.8%,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占4.4%。从临床资料分析心律失常的病因有病毒性心肌炎占48.1%,中毒性心肌炎占16.4%,风湿性心肌炎占20%,其它尚有先心病、心肌病,心包炎和预激症候群及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等。本文着重指出小儿心律失常很常见值得引起重视。它与成人相比,其各类别比较发生率和病因等均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快速心律失常性心肌病(TIC)的诊断与治疗。方法2000年1月至2008年3月首都医科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对34例快速性心律失常心肌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等特点分析,并根据其不同的抗心律失常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及射频消融根治),观察心律失常控制后心室率、心脏形态及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半年至3.5年共31例,30例心脏大小及心功能完全恢复;而射频消融术后17例均转复为窦性心率。结论TIC由不同的快速心动过速引起,临床上需严格与扩张心肌病相鉴别。TIC的心脏扩大和心功能障碍,通过控制心室率是可以恢复的;而心脏大小的恢复较心功能障碍的改善要晚;射频消融是根治心律失常转复窦性心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小儿扩张型心肌病与线粒体DNA突变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线粒体DNA(mtDNA)突变与心肌病的关系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本文研究了扩张型心肌病 (DCM )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mtDNA突变 ,以探讨其在DCM发病中的作用。  临床资料 :a .DCM组 :1996年 9月至 1998年 1月在山东省立医院就诊的DCM患儿 15例 ,男 10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7.89岁。DCM诊断根据九省市心肌炎协作组 1980年制定的小儿原发性心肌病诊断依据 ,同时参考WHO/ISFC 1995年的标准。b .急性心肌炎组 :同期住院的心肌炎患儿 13例 ,病程均 <3个月 ,男 8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8.0岁。心肌炎诊断根据…  相似文献   

15.
慢性心律失常儿童病因、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2003年9月-2006年10月收治的40例48 h~12岁患儿均有头晕、晕厥、阿-斯发作、心源性休克等临床表现,2次以上心电图(ECG)证实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33例、窦性心动过缓5例、病窦综合征2例,并持续3 d.先天性CAVB无临床症状未行治疗,对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的CAVB、窦性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予抗病毒、能量合剂等治疗的同时,静脉予大剂量维生素C、异丙肾上腺素、大剂量地塞米松,部分患儿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对上述治疗效果不佳的8例安置临时起搏器,其中2例安置永久性起搏器.结果 治愈28例,好转9例,死亡3例.其中治愈和好转患儿中6例均安置了永久性或临时起搏器.结论 早发现、早诊断、早期正规治疗并及时安置临时起搏器预后好;延误治疗的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所致CAVB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12例临床分析及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i JG  Xing CQ  Liu XQ  Zhang QY  Chen YH  DU JB 《中华儿科杂志》2011,49(12):933-938
目的 探讨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TIC)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2月至200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2例TIC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了随访.其入院时的心脏大小和心功能情况与同期诊断的年龄、性别匹配的特发性扩张性心肌病患儿进行比较.结果 12例TIC患儿心律失常类型以房性心动过速最为常见,占75%.4例射频消融治疗者均手术成功,恢复为窦性心律.8例药物治疗者中6例在治疗3d~2周后恢复窦性心律,另2例虽未复律,但心室率降至正常.随心率下降,经(3.4±2.3)个月后,TIC患儿的左室舒张末内径较治疗前明显减小[(37.5±5.3)mm vs(43.0±5.7) mm,P<0.01],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60.5%±5.6%)vs(33.7%±10.3%),P<0.01].经(4.3±2.4)年随访,除1例因自行停药出现病情反复外,均恢复良好.TIC患儿的左室舒张末内径较同期诊断的同年龄同性别特发性扩张性心肌病患儿小[(43.0±5.7)mm vs( 54.8±7.5)mm,t=7.9,P<0.01],左室射血分数高[(33.7%±10.3%)vs(21.8%±7.5%),t=3.7,P<0.01].结论 对于同时存在心动过速、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的儿童需考虑TIC的诊断.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下降的程度有助于TIC和特发性扩张性心肌病的鉴别诊断.恢复窦性心律和控制心室率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14年10月住院治疗的20例TIC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TIC患儿中,婴儿11例,幼儿1例,学龄前期5例、青春期3例。心律失常类型为房性心动过速15例(75%),各年龄段均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15%),婴儿2例、青春期1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10%),均为婴儿。11例患儿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5例控制心室率,1例药物效果不佳最终行射频消融手术获得根治,另外3例患儿入院后即行射频消融。治疗后复查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均较治疗前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IC以婴儿期最常见,心律失常类型以房性心动过速为主;首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效者或年长儿可选择射频消融术。  相似文献   

18.
暴发性心肌炎14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5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4例暴发性心肌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4个月8 d~11岁,平均4.9岁.患儿均符合暴发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伴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并除外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其他心脏疾病.确诊后给予卧床休息、吸氧、镇静,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肾上腺皮质激素、磷酸肌酸,并予抗病毒、纠正心律失常等治疗.结果 14例暴发性心肌炎患儿中,9例初诊时误诊,误诊率为64.29%(9/14例).经治疗11例治愈或好转,1例于发病4个月转为扩张型心肌病,1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发病2周转为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均存在心电图改变,包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各2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及窦性心动过速各2例,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广泛ST-T改变及低电压各1例.7例患儿CK-MB和肌钙蛋白I均升高,1例仅有肌钙蛋白I升高.结论 暴发性心肌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但若能及时诊断、及时抢救,预后相对较好.其心电图的改变要早于心肌酶谱的升高.  相似文献   

19.
我院于1978年~1994年对23645例住院患儿的心电图进行分析,择出除外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律不齐的2485例心律失常心电图,对其重点分析并与北京市儿童医院所总结的平原地区小儿相同心律失常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两者心律失常的各分类发生率有所不同。本组以传导阻滞居首(占64.29%,平原为39.30%),其中不定型室内传导阻滞发生率增高最为明显(占21.61%,平原为0.5%),不完全右束支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及逸搏发生率亦增高,分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发生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血管科2002-09—2006-03经导管介入治疗VSD 108例,其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儿共计22例,动态观察22例患儿封堵术前心电图(ECG)以及封堵后发生心律失常ECG的变化及其处理。结果22例中2例在术中反复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被迫中断;8例患儿术后3d内出现加速性交界性或室性自主心律伴干扰性房室分离,经治疗后均转为窦性心律,其中2例患儿1个月后才恢复窦性心律;6例患儿术后3d内出现束支传导阻滞,经治疗后3例恢复正常,3例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束支传导阻滞;5例患儿术后3d内发生高度AVB,其中3例经使用激素、维生素C、果糖及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和临时起搏器治疗后,均在1周内恢复窦性心律,另2例患儿经治疗后,1例于10d后转为窦性心律,1例于术后2年时仍有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左前分支阻滞;1例患儿术后1个月随访发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结论术后早期出现的心律失常多能恢复,而后期出现的传导阻滞多为器质性损伤。对已经出现传导阻滞的患儿关键是早期治疗,适当延长术后观察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