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仿照老年人口腔内残根残冠等对舌缘局部刺激作用的方式,进行动物实验研究,以了解白斑与慢性刺激因素的关系。结果实验组的家兔随着刺激时间的增长,舌腹部损害区发生进行性改变,到实验18周以后,发生鳞状上皮高度增生、细胞排列紊乱、局部不典型增生、深部可见到角化珠等,即完全符合白斑诊断要求。从而认为局部刺激因素在白斑发生发展中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防治白斑、防止其癌变,必须从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入手。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调查统计,口腔粘膜白斑的患病率较高。其中多数患者与吸烟、其次是机械刺激因素有关。恶变率为5%左右。由于吸烟与口腔粘膜白斑关系密切,我们对大白鼠口腔粘膜采用了与吸烟相似的致病因素,以香烟丝提取液及配合机械刺激进行实验,造成了口腔白斑动物模型。其方法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寻找与口腔粘膜白斑恶变的有关因素,作者在25年期间(1946—1971年)先后对520例口腔粘膜白斑的病人进行观察,平均观察年限为8.7年。资料和方法:所收治的每一病例均有详细记录,包括既往症、临床情况、有关发病因素如吸烟、嗜酒、梅毒和机械刺激,如果病人口腔中有不同金属的修复体,则测其电位差,差值超过50mv者,即认为有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部分临床诊断为白斑的中老年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相关因素做回顾性分析,为今后更好的正确诊断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18例临床诊断为白斑的中老年病例临床及病理资料,总结其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结果 临床白斑发生部位以颊部最常见(60%),其次为唇部(24%)、腭部(9%)、舌部(6%)、牙龈和牙槽嵴部(0.8%)。类型以均质型占绝大多数(87%),非均质型的溃疡型、颗粒型、疣状型总体呈少数(合计仅占13%)。局部刺激因素的长期存在对白斑恶变有一定影响。结论 对临床可疑白斑的诊断力求准确,应对白斑和其他一般的白色角化加以区别,建议在观察一定时期后常规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诊。对中老年人一定要加强对不良习惯和局部刺激因素的纠正,以预防少数白斑的恶变。  相似文献   

5.
<正> 为了解口腔粘膜白斑(以下简称白斑)在制烟厂职工的患病情况,笔者等于1984年1~5月对贵阳市的两个卷烟厂及烟叶复烤厂2793名职工(以下简称制烟组)进行了调查与3年后复查,并以市级机关一部分职工677名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6.
本文继1959年4,734人的检查及1964年 3,784人的检查之后,作者又对3,674名孟买警察进行了10年追踪观察。在10年当中有117名白斑病人,其中1例发展成为口腔癌。嚼烟者的白斑可以恢复,而吸烟者的白斑则是持久性的。白斑大多数人认为是癌前状态,但对于白斑能否癌变的意见尚不一致。迄今为止文献报告白斑癌变的差别很大,由0(观察5年)  相似文献   

7.
实验性动物粘膜白斑癌变过程中血管及温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实验为进一步论证白斑发展至癌变过程中上皮组织、血管及温度之间关系,采用0.5%DMBA(9.10—dlmethy1—1.2—benzanthyacene)丙酮液诱发地鼠颊囊白斑癌变。在实验过程中用超微型压力温度同步测温仪对病损变化进行监测,用墨汁灌注法将地鼠颊囊制成透明血管片及HE组织片行血管及组织学观察。 实验表明:单纯性白斑血管扩张。癌前白斑固有层血管呈栅栏状增生、血管向癌性血管形态转变。早期癌血管增生,迂曲、扩张呈蜡肠状或囊团状,其分布呈多形性。实验过程中病损温度变化规律为单纯性白斑<癌前白斑<癌。实验结果提示,监测病损区温度,可提供临床上观察白斑的发展变化和早期诊断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口腔黏膜白斑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临床接诊及普查的老年口腔黏膜白斑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男性多发,均质型白斑最常见,颊部最易发,在去除刺激后多可消退。结论:多数白斑无需特殊治疗,位于舌缘的白斑更易癌变。建议对均质型白斑进行早期预防,对其它各型白斑早期手术治疗,特别是位于舌缘的白斑病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口腔白斑念珠菌感染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利用过碘酸雪夫染色诊断念珠菌感染,回顾性分析448例白斑患者的活检组织中念珠菌感染率,并分析年龄、性别、白斑病损部位、白斑上皮异常增生等因素与感染的关系。结果:白斑组织中念珠菌的感染率14.1%。念珠菌性白斑比普通型白斑的上皮异常增生发生率更高(57.1%vs.33.8%)。回归分析显示>60岁的老年患者、舌部白斑和上皮异常增生是念珠菌易感因素。结论:念珠菌感染和上皮异常增生密切相关。伴有上皮异常增生的舌部白斑的老年患者更易感染念珠菌。  相似文献   

10.
<正>口腔白斑病(oral leukoplakia,OLK)作为一类常见的具有恶变潜能的口腔黏膜疾病,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不能擦去且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疾病的一种白色损害,不包括局部刺激因素去除后可消退的单纯过角化症[1]。OLK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烟草、残冠残根等因素长期刺激,念珠菌感染和某些全身因素有关。口腔白斑病属于口腔潜在恶性疾患(oral potential malignant disorder,OPMD),平均恶性转化率为3.5%。目前预测OLK恶变的因素主要基于临床数据,包括高龄、女性、白斑病损面积>200 mm2、非均质型白斑和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等[2]。近期,Wu[3]等报道中国口腔白斑病恶性转化率为1.7%,从OLK检出到恶变的平均间隔期为26.7个月,因此,精确有效地治疗口腔白斑病并防治其恶变一直以来都是口腔医学领域研究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选用VIDAS图象分析系统对口腔颊部粘膜在正常、炎症、纤维增生、白斑及癌旁上皮不同状态下的组织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通过对上皮(包括角化层)厚度、长度及细胞数量的变化进行测量观察显示,基底层细胞受不同病变因素的刺激使细胞数量多于正常粘膜上皮,棘层细胞数量的变化与基底层呈正相关。此外发现上皮表面与基底层长度的比值可以反映上皮钉突的形态结构的改变,其中以白斑和癌旁上皮的上皮钉突变化最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409例口腔黏膜白斑患者的回顾性综合分析,探讨口腔黏膜白斑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首先进行单因素检验,观察性别、年龄、病程、系统疾病、吸烟、饮酒、病变部位、临床类型、病变数量、病变范围、症状与口腔黏膜白斑组织病理的关系,筛选与口腔黏膜白斑组织病理相关的变量,进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计算这些因素的相对危险度(OR值)及95%可信区间.结果 409例口腔黏膜白斑中52例(包括9例重度异常增生)发生了癌变,癌变率为12.7%.其中,性别、年龄、临床分型、病变部位和症状被选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纯增生相比,发生轻中度异常增生的危险性,女性口腔黏膜白斑患者是男性的2.40倍,颗粒型口腔黏膜白斑是均质型的2.81倍,危险区是非危险区的1.98倍,伴有症状的口腔黏膜白斑是无症状的1.84倍.发生重度异常增生及癌变的危险性,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3.11倍,颗粒型、溃疡型、疣状型口腔黏膜白斑分别是均质型的4.50、5.63、4.09倍,危险区是非危险区的2.79倍,伴有症状的口腔黏膜白斑是无症状的4.38倍.结论 口腔黏膜白斑癌变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病变部位及症状等相关.  相似文献   

13.
<正> 牙托水引起皮肤色素减退比较少见,今发现1例报告如下: 患者戴××,男,36岁,1977年11月开始从事口腔技工工作,1979年3月发现唇红泛白,手、腕、口角处皮肤出现散在性乳白色斑块,并逐渐增多。1977年以前皮肤无类似病损。检查:上、下唇唇红部呈广泛性色素减退,口角外上方及颏部皮肤可见不规则白斑,手背部白斑较密集,部分融合成片,手腕屈侧色素脱失区呈带状分布,与皮纹一致,阴茎皮肤上也有散在白斑。以上部位的白斑均呈对称性,境界清楚。  相似文献   

14.
白斑癌变危险因素与口腔白斑病分期体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209例口腔白斑患者癌变危险因素与LSCP分期分级关系的综合分析,探讨LSCP分期分级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首先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观察性别、病史、吸烟、饮酒,病损数、部位、大小、临床类型及病理分型与LSCP分期体系的关系。筛选对LSCP分期有意义的变量选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其次对这些因素在LSCP分期中患Ⅳ期白斑相对于Ⅰ、Ⅱ、Ⅲ期白斑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并观察各因素对LSCP分期分级的影响。结果:性别、部位、损害类型及病理分型被选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女性患者白斑的危险性是男性的2.49倍,舌部及口底白斑危险性高于其他部位,疣 状白斑的危险性是均质型白斑的10.00倍,中度异常增生白斑的危险性是单纯增生或轻度异常增生性白斑的276.48倍,重度异常增生是单纯增生或轻度异常增生性白斑的499.55倍。重度异常增生白斑对LSCP分期的贡献最大。结论:LSCP分期体系可以全面描述白斑的499.55倍,重度异常增生白斑对LSCP分期的贡献最大。结论:LSCP分期体系可以全面描述口腔白斑的特点,有助于对病损癌变危险性综合评估,可以指导临床追踪观察和协助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念珠菌性白斑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念珠菌性白斑为口腔白斑病伴随有念珠菌穴尤其是白色念珠菌雪慢性感染。念珠菌与口腔白斑及白斑癌变的关系一直是该领域的重要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本文就念珠菌性白斑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口腔粘膜癌前病变脱落细胞微核计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白斑、扁平苔藓等口腔粘膜病患者的普查是重要的防癌步骤。口腔粘膜脱落细胞微核计数是无创的检查方法 ,反映了口腔上皮暴露于致癌物或诱变剂后的染色体损伤。一、材料和方法1.受试对象 :选取口腔疾病患者 75例 ,包括白斑 39例 ,扁平苔藓 15例 ,鳞癌 2 1例 ,按吸烟与否分组。对照组含 90例健康者 (包括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各 45例 ) ,均无口腔粘膜疾患或病史 ,口腔内无局部刺激因素。2 .操作方法 :用竹质刮片从患者的病变部位和健康者的正常口腔粘膜刮取脱落细胞涂片。玻片干燥后用体积比 3∶1的甲醇 /冰醋酸溶液固定 ,Feulgen及fa…  相似文献   

17.
口腔黏膜白斑是一种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斑块或斑片的癌前病变,其治疗一般以防止癌变作为主要目标。目前口腔黏膜白斑的治疗方法包括去除可能的危险因素、局部或全身的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外科传统手术刀治疗、电凝及激光治疗等)、光动力治疗、冷冻治疗等。激光治疗因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视野好、痛苦小、术后瘢痕小等独特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文章旨在分析比较各种不同激光治疗口腔黏膜白斑的方法特点,为临床医生选择不同激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念珠菌性白斑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念珠茵性白斑为口腔白斑病伴随有念珠菌(尤其是白色念珠茵)慢性感染。念珠茵与口腔白斑及白斑癌变的关系一直是该领域的重要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本文就念珠茵性白斑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口腔粘膜白斑是常见的口腔粘膜疾病,早已被公认为癌前病变。因早期无任何自觉症状不引起患者的重视,为了解河北省沧州市老干部口腔粘膜白斑的发病情况并探索其发病规律,我们于1987年对1060名老干部进行了口腔粘膜白斑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口腔粘膜白斑癌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经临床和组织学确诊的235例口腔粘膜白斑患者进行l~16年追踪随访,有32例白斑恶变,癌变率为13.6%。其中男性18例,占男性白斑数的11.8%;女性14例,占女性白斑数的16.9%。癌变组平均年龄为53.4岁。白斑类型以颗粒型和疣状型恶变率较高。癌变损害部位以舌部白斑恶变率最高占75%,尤以舌缘、舌腹损害为多。白斑出现疼痛,局部充血红斑,损害迅速扩大、糜烂、增殖质硬等,都可能为恶变的征兆。本组32例,术后随访到20例,有2例复发,术后中位生存期为8.5年。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