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海中医药杂志》1959,(3)
胆道蛔虫症是我国的多发病之一。查中医文献中虽无胆道蛔虫症的名称記載,但在張仲景“金匱要略”里关于“蚘厥”的症狀描写,与胆道蛔虫症的临床症狀颇相符合。仲景并提“烏梅丸”治疗“蚘厥”,不过此方虽可消除心痛等症狀,却很难达到驅虫的目的。该院在“烏梅丸”制方意义的基础上,拟出“胆道驅蛔湯”治疗胆道蛔虫症。1958年10月有38例胆道蛔虫症接受了“胆道驅蛔湯”治疗,其中門診28例,住院10例,年龄最小者6岁,最大者57岁。所有患者經治疗后,有22例全愈,10例症狀明显好轉,6例未能随診情况不明。一般病人,在用药2—3剂后即愈,个別病例一剂即有明显效果,但也有服药10余剂后而治愈的。 相似文献
2.
3.
胆道蛔虫是常见的异位蛔虫症 ,多由饮食不慎 ,蛔虫孳生 ,或驱蛔不当 ,使蛔虫上窜 ,进入胆道。地处闽北山区的武夷山是胆道蛔虫病的高发区 ,患者多以疼痛难忍就诊。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 ,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检查方法可排除其它急腹症 ,确诊为胆道蛔虫症 ,主要借助 B超检查 ,以 B超提示胆道蛔虫症为依据。胆道蛔虫汤是前人总结出来用于临床多年的方剂 ,笔者运用其治疗胆道蛔虫 5 6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1.1 一般资料男性 2 7例 ,女性 2 9例 ;年龄最小 15岁 ,最大 5 6岁 ;发病时间最短 3 h,最长 4d;单纯性胆道蛔虫 43例 ,… 相似文献
4.
<正> 乌梅丸是张仲景专治“蚘厥”而设的方剂。近年来我们应用乌梅丸作汤剂加槟榔、使君子、榧子、苦楝皮、木香,治疗胆道蛔虫症31例,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临床资料:31例中,男12例,女19例;5~10岁6例,11~15岁10例,16~20岁12例,20岁以上3例。病程1天者22例,2天者5例,3天者 相似文献
5.
6.
加减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症1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减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症11例尹有学笔者在临床中将乌梅丸原方去黄柏,加吴茱萸、川楝子、延胡索、杭白芍、炙甘草,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1例中,男4例,女7例;年龄14~20岁9例,21~40岁2例。2诊断标准①上腰部... 相似文献
7.
本组病例是1958年4月至1979年12月的住院患者。男性262例,女性516例。年龄最大者54岁,最小者6岁,而青少年患者占大多数。中药治疗:从患者临床症状辨别病证的寒热,属热者用清热安蛔,偏寒者用温脏安蛔。 1.清热安蛔:证见面红唇干,口渴喜冷饮,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药用:藿香10克、乌枚15克、黄连5克、川楝6克、白矾1.5克。加减:感染发热,周围自细胞升高者加柴胡、黄芩、银花、连翘、白芍;呕甚 相似文献
8.
我们自一九七二年以来,采用民间验方治疗胆道蛔虫症68例,均收到较好的效果,现简介如下: 一、方药及用法方药:葱白十枚、鲜苦楝根皮二两、食醋二两。 相似文献
9.
用茵陈60克、乌梅加克,水煎服。治疗胆道蛔虫症获得满意效果。如刘某某,'易3。岁。:。90年4月:8日初诊。患者因右上腹剧痛而来我院急诊科求诊,自觉痛引右肩脚背,且有钻顶之感。身体路缩,苦不堪言,舌苔黄腻,质红,脉弦。T36.8℃,B P16/ioKpa,莫非氏征(+),血Rt.WBCg.7又10,/L,N74,L26。考虑为"胆道蛔虫症"。先后予以"4一2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静滴氨节、口服肠溶阿斯匹林及酸醋。3小时以后痛仍不止。以茵陈60克、乌梅30克,煎汤频服,约半小时后剧痛渐止。翌日B超检查胆总管下段可见蛔虫阴影。自感右上腹仍隐隐作痛,口苦,小便黄,舌脉同前。继合用大柴胡汤调治而愈。祖国医学认为:"蛔得苦则下,得酸则伏。"茵陈苦寒,乌梅酸温,两药合用,深合其意。药理研究:茵陈具有利胆汁、麻痹蛔虫的作用,乌梅能使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秘。故此方用于胆道蛔虫有卓效。 (关键词胆道蛔虫症茵陈乌梅治疗应用)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多年临床工作中根据胆道蛔虫症系脏寒入膈的病机,以温脏安蛔,降逆止痛之法,自拟胆蛔汤治疗本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胆蛔汤由槟榔30g,乌药、乌梅各10g,延胡索、干姜、制军、藿香各10g,木香6g,沉香3g,半夏6g组成。每日1剂水煎服。曾治患者王某,女,18岁,因5年来3次出现腹痛吐蛔,4日前腹痛再次发作而就诊。诊见T38℃,胃脘部压痛明显,右胁部叩痛,苔黄腻,舌质绛,脉沉弦。B超示胆总管扩张,有条状回声。诊为胆道蛔虫症伴感染。中医辨证为寒热错杂,予胆蛔汤加黄柏、黄芩、丹皮、柴胡各10g以… 相似文献
11.
12.
13.
乌梅丸一方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文338条说:“……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上,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本方所治的蛔厥证是因病人素有 相似文献
14.
15.
小儿胆道蛔虫症是小儿科的一种较常见急症 ,自 1991年以来笔者采用安蛔汤治疗本病 32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2例中 ,男 10例 ,女 2 2例 ;年龄 6~ 13岁 ;病程 1~ 7天。诊断标准 :上腹部阵发性疼痛 ,或汗出肢冷 ,或呕吐、吐蛔 ,或大便排蛔 ,时发时止 ;大便虫卵检查提示蛔虫卵阳性 ;B超提示胆道蛔虫。2 治疗方法 自拟安蛔汤 ,由乌梅、茵陈、大黄、黄柏、川椒、川楝子、干姜、党参、当归、枳壳、甘草各 6~ 10 g,肉桂 1~ 3g组成。每日 1剂 ,水煎 2次 ,早、中、晚各服 1次 ;治疗期间忌食荤腥油腻之物。3 治疗… 相似文献
16.
笔者自拟利胆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症,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方药组成与治法乌梅30g,白芍20g,枳壳18g,花椒、槟榔、延胡索各15g,大黄、郁金各12g,木香10g,食醋50ml。上药(除食醋外)加水约400ml,煎15分钟后滤渣取液,于药液中加入食...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年来,笔者应用加味温脾汤治疗胆道蛔虫症63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人参10克,附子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当归15克,朴硝10克,大黄15克,乌梅25克,槟榔15克。每剂煎取200ml,装瓶封固,放入冰箱内备用。用前加温,遵医嘱口服。5岁每服50ml,6~10岁每服70ml,11~14岁每服100ml。每日服3次。 相似文献
18.
驱蛔利胆汤治疗胆道蛔虫症江苏丰县沙庄乡卫生院(221712)李新平【关键词】胆道蛔虫症,驱蛔利胆汤,验案笔者运用王光老师传授的驱蛔利胆汤治疗胆道蛔虫症,收到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驱蛔利胆汤的方药组成乌梅15g,延胡索10g,槟榔15g,白芍15g... 相似文献
19.
在1978~1979两年时间内,我科运用“乌梅汤”配合下法治疗胆道蛔虫症4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男性14例,女性33例;最小4岁,最大73岁。15岁以下者25例,15岁以上者22例。治疗方法全部住院,均采用古方“乌梅汤”合中医“下法”加减治疗。少数病例疼痛剧烈者,酌予肌注“玄胡注射液”或阿托品、鲁米那纳。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