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皖北中华按蚊传播疟疾密度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皖北中华按蚊传播疟疾密度阈值,为当地疟疾监测、预警与防制提供合理的评价指标。方法选取安徽北部中华按蚊分布区疟疾发病率较高的亳州市蒙城县立仓镇路楼村为调查点,于2005年8~9月现场调查媒介按蚊的叮人率、经产蚊比例、人血指数,调查人群疟疾发病率、原虫率以及疟疾患者发病至接受治疗的平均间隔期,收集观察期间的平均气温数据。根据基本繁殖率概念计算以媒介按蚊临界叮人率为指标的传播疟疾密度阈值。结果中华按蚊的人血指数为0.1771,平均经产蚊比例为0.51,当地中华按蚊的实际叮人率为11.1877、临界叮人率为7.6340,实际叮人率是临界叮人率的1.47倍。结论安徽北部试点中华按蚊的实际叮人率需要降低47%以上,才能阻断当地中华按蚊引起的疟疾传播。  相似文献   

2.
王梦蕾  苏昊  吴焜  陈晓光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10):1280-1285
蚊类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是重要的医学昆虫之一,我国蚊媒病主要有疟疾、登革热、乙型脑炎和淋巴丝虫病,均为我国法定传染病.其中淋巴丝虫病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疟疾和乙型脑炎流行相对稳定,登革热流行区扩大,呈上升趋势,近来又新出现基孔肯雅热的流行.本文就近年来我国蚊媒病流行现状和防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我国蚊虫与蚊媒病研究进展Ⅱ.蚊媒病及其传播媒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总结近年我国蚊媒病及其传播媒介的研究进展,在分析我国疟疾、淋巴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及其他蚊媒病毒病流行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对传播媒介蚊种及其传播机制作评述,均为蚊媒病防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 过去,人们一向认为中华按蚊是我省传播疟疾主要媒介。自1958年首次在皖南旌德县的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发现嗜人按蚊,当时定名雷氏按蚊。1975年许锦江等又定名雷氏按蚊嗜人亚种。1979年马素英根据其食性又更名嗜人按蚊。初步提示嗜人按蚊传播疟疾、丝虫病的重要性。现就嗜人按蚊在我省具体地面分布、传疟作用及其防治对降低疟疾发病,控制恶性疟流行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当地疟疾媒介按蚊传播效能,分析按蚊潜在传疟能力,为当地疟疾监测、预警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南昌市疟疾发病率最高的进贤县罗溪镇为中华按蚊调查点,现场调查获取中华按蚊的叮人率、人血指数、经产蚊比率、叮人习性和感染性蚊的预期寿命等参数,结合调查期间的平均气温数据,求得中华按蚊媒介能量和基本繁殖率。结果 2015年6-10月南昌市进贤县塔岗寺下村中华按蚊的叮人率依次为5.075 76、3.560 61、8.121 21、2.045 45和0.878 79;感染性蚊的预期寿命依次为0.815 05、2.917 78、2.203 39、0.786 45和0.003 23 d;平均叮人习性为0.018 4;媒介能量为0.075 22、0.230 87、0.505 25、0.017 16、0.000 04;基本繁殖率为0.451 31、1.385 21、3.031 49、0.102 95、0.000 21,其中7、8月份的基本繁殖率高于临界水平。结论当地疟疾传播能力较低,潜在间日疟的流行或暴发的可能月份为7、8月份。  相似文献   

6.
目的 预测广东省疟疾控制后期流行趋势,为广东省实施全省消除疟疾项目提供依据.方法 连续对本地、外地居民进行病原和抗体水平监测,结合媒介按蚊叮人率监测结果,计算疟疾阳性率和平均接种率,然后根据中小学生抗体水平、原虫阳性率和平均接种率对广东省的疟疾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2000-2009年共血检1 894 774人,检出疟疾阳性2 832人,平均阳性率为0.15%.通过病例地域分析,67.97%的病例分布在珠三角8个地级市,各年疟疾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2009年共捕获各种按蚊3 679只,平均叮人率为0.65只/人工小时,其中中华按蚊平均叮人率为0.43只/人工小时,平均接种率为0.0006;微小按蚊平均叮人率为0.10只/人工小时,平均接种率为0.0002;嗜人按蚊平均叮人率为0.001只/人工小时,平均接种率为0.00001:日月潭按蚊平均叮人率为0.001只/人工小时,平均接种率为0.000001.2000-2009年共检测不同市县中小学生10 652人,疟疾抗体全为阴性.结论 广东省疟疾疫情和媒介按蚊叮人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各种传疟按蚊的平均接种率极低,不足以引起广东省疟疾暴发流行.中小学生疟疾抗体10年检测阳性率均为0.说明疟疾在广东省的流行已阻断和得到控制,主要继续加强疟疾监测,在广东实现全省基本消除疟疾的目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王英 《中国热带医学》2019,19(9):807-811
蚊虫能传播多种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蚊媒防制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工作。掌握蚊媒的组成信息和消长规律是控制蚊媒的首要任务,合理科学地开展综合防制策略是灭蚊防蚊的关键,蚊媒改造给灭蚊和蚊传疾病的控制带来新的希望。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蚊媒控制和蚊传疾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年来,我国在蚊媒控制方面加大了蚊媒监测的开展和新技术研发力度,更加重视蚊虫综合防制策略的科学实施,尤其在法规防制方面体系健全、工作落实到位,并鼓励社会力量的投入,在逐渐形成由政府主导的各部门、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的蚊虫综合治理模式。经过全方位多年的努力,疟疾和丝虫病等热带病防治成效显著,自2017年开始我国已无本地疟疾感染者并拟于2020年达到消除疟疾的标准,2007年我国已消除丝虫病。同时,我国在蚊传疾病的防治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境外输入压力大而相关法规制度不够健全,传病蚊媒在我国依然广泛分布且气候变化等因素可能导致分布范围扩大,某些蚊传疾病在我国出现复发和新发态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监测思茅地区媒介微小按蚊密度。方法:采用人工小时、户密度、叮人率三种方法(下称三种方法)进行媒介按蚊密度调查。结果:人工小时捕获媒介微小按蚊人房0.11只,牛棚2.04只,平均户密度人房0.03只,牛棚0.04只,叮人率(只/人夜)室内0.24只,室外0.67只。结论:全区十县(市)三种方法调查捕蚊均能捕获媒介微小按蚊。在停止大面积灭蚊喷洒后,媒介按蚊普遍仍存在关有逐年上升趋势。提示一旦传染源存在或输入疟疾随时有传播扩散、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海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届亚热带地区,为热带病的主要发病区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危害最严重的六种重点热带病(即疟疾、利什曼病、锥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和麻风病)中有三种是海南省常见病种。即:疟疾、丝虫病与麻风病。此外,登革热也是近十余年来西南沿海地区多次爆发与散发过的又一热带病种。围绕上述各疾病,海南省以热带病防治研究所为龙头,从流行病学与监测、诊断、预防与控制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尤其对发病率最高、流行最广的疟疾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研究成果海南为主要的恶性疟流行区,据有关资料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普洱市传疟媒介按蚊种类、种群数量、季节消长现况,为控制疟疾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2011年选择普洱市所辖10个县(区)内利于疟疾传播媒介按蚊孳生繁殖的老疫区作为监测点,采用流动捕蚊、叮人率、季节消长三种方法进行调查。结果2007-2011年通过三种方法调查结果,在监测区内共捕获按蚊21种47 308只,其中中华按蚊29 408只,占捕获总数的62.163%,为优势蚊种;该地区主要传疟媒介微小按蚊904只,占捕获总数的1.911%,分布于所辖10县(区)。结论微小按蚊在普洱市作为传疟媒介的地位仍然值得重视,应继续加强传疟媒介监测,警惕媒介按蚊密度升高而导致疟疾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define and evaluate the malaria transmission potential in the Yangtze River, following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Methods Six villages, namely, Kaixian, Fengjie, Wanzhou, Fuling, Yubei, and Zigui were selected for investigating the malaria transmission potential in the reservoir. Transmission potential was estimated by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evaluation of the local malaria situation.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he transmission potential were analyzed using Poisson regression analysis in combination with Grey Systematic Theory (based on evaluation by the Delphi method). Results In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data and the incidence of malaria in the local population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malaria transmission potential calculated for the area. Multivariate Poisson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riparian zone and the man‐biting rate. Conclusion The risk of a malaria epidemic can be forecasted using the malaria transmission potential parameters investigated here which wa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riparian zone.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海南省曾两次发生大规模的登革热暴发流行。为了深入研究登革热的流行规律和评价不同防治措施的效应,我们在分析登革热疾病生态学、制定传播流程图和重新给出蚊虫出生率、死亡率定义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登革热的确定性微分方程模型。并以海南省两个登革热流行的现场资料检验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显示观察值与预测值之间有很好的吻合。表明模型很好地反映了登革热的流行规律及各流行病学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将我们的模型与Newton的登革热模型作了深入、详细的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广州增城市2006年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及在暴发疫情中进行索源调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回顾性病例搜索,对该起登革热疫情调查分析;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用布雷图指数(BI)进行蚊媒密度调查。结果病例刘某为实验室确诊病例,无外出史;索源调查发现的病例黄某及其侄子血清登革热IgM、IgG均阳性,有疫区活动史,发病时间与刘某发病在一个潜伏期内。结论该病例为增城市2006年首例报告登革热确诊的本地感染病例,感染来源为区外输入性;早期被误诊,传染源未被及时发现是导致本次疫情的重要原因;迅速灭蚊和消除伊蚊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多部门参与、组织专业队及时扑救疫情是迅速控制登革热流行的幸兽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海龙街步涪村2006年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各医院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样作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对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在疫点周围开展病例搜索。结果步涪村2006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74例,罹患率为2.65%,无死亡病例;疫情流行历时14天,高峰在8月26日至8月31日期间;病毒为登革I型;男女性别比1.47:1;发病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3岁,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33例,占44.59%。疫情发生时布雷图指数93.4,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结论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蚊媒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今后要加强疫情预测预报,加快城中村的改造。  相似文献   

15.
登革热、黄热病和疟疾等虫媒传染病(arthropod-borne diseases)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沉重的负担。节肢动物(arthropods)是这一类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对疾病的暴发与流行起关键作用。为了有效防控虫媒传染病,需要了解其传播机制和流行规律,因此在实验室开展节肢动物媒介与病原体和宿主的相互作用研究尤为重要。在研究节肢动物媒介的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是其意外逃逸造成的病原体释放和传播,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和规范以确保科学研究和操作的安全性。本文阐述了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节肢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发展历史、现状与建设运行的指南或规范,并针对当前我国节肢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思考和建议,以推动我国节肢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发展,保障国家生物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13年广州市番禺区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提供依据。方法对登革热的病例个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番禺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6例,其中实验室诊断16例,临床诊断20例。发病高峰出现在10月中下旬,全区病例以钟村街为主(占全区病例的28%)。男性12例,女性24例,男女比例为1∶2。职业以家务待业为主。常规蚊媒监测,布雷图指数最高为9月。结论广州市番禺区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基本条件,应加强对蚊虫及疫情的监测,控制登革热暴发。  相似文献   

17.
叶平  徐梅新 《热带医学杂志》2006,6(11):1201-1202,1211
目的分析上海南汇地区外来流动人员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简称“三病”)检疫的状况,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三联抗原片免疫酶染试验或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对外省市来沪人员、居留3个月以上者进行“三病”检测。结果2001-2005年共检测外来流动人员39993名,“三病”抗体总阳性247人,阳性率0.62%,其中,血吸虫抗体阳性率0.39%,疟疾阳性率0.18%,丝虫阳性率0.05%。结论外来流动人口必须加强“三病”检疫及管理,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外源性血吸虫、疟疾、丝虫病在本地流行。  相似文献   

18.
世界卫生组织与热带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世界卫生组织之缘起、架构、工作、人事及各区域分署等,及其热带病,例如疟疾、血吸虫、丝虫病、登革热、黑热病、麻风及锥虫病的防治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淮北市城市和农村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季节消长及分布变化规律,为预防控制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20年每年的5—10月份,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以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铁佛镇四个村的居民做为农村监测点,烈山区杨庄街道办、烈山街道办四个社区的居民做为城镇监测点,开展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蚊监测,分析淮北市城镇和农村媒介伊蚊幼蚊的密度和分布。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3年间容器指数(CI)差异采用χ2检验。结果 2018—2020年全市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3.5、4.92、8.33,平均BI为8.92;2018—2020农村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3.33、4.83、8.17,平均BI为8.78;2018—2020城镇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3.67、5.00、8.50,平均BI为9.06。每年全市BI峰值主要出现在7—8月,2018和2020年存在区域流行风险,2019年存在传播风险。监测显示孳生地种类中闲置容器(碗、瓶等)积水最多。3年间全市CI分别为9.24、5.58、7.85,平均CI为8.92;农村CI分别为9.13、5.58、7.58,平均CI为8.78;城市CI分别为9.34、5.75、8.15,平均CI为9.06。2018年和2019年容器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1,P<0.05)。结论 根据3年监测结果,观察到闲置容器是伊蚊幼虫的主要孳生场所,密度较高,农村和城市都同时存在流行潜在风险,应加强外环境治理、病媒消杀、宣传教育等有效控制手段,消除登革热流行的潜在传播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