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小儿静脉留置针部位的选择对留置时间、留置并发症的影响及其护理措施。方法 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对住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患儿按年龄分为新生儿组、婴幼儿组和学龄儿组,每组40例,对留置针的部位、时间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性地实施护理措施。结果新生儿组和婴幼儿组的留置针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部,其次是上肢,而学龄前组患儿的留置针部位则主要集中在上肢,与新生儿和婴幼儿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儿组留置时间最长为(122.65±22.91)h,新生儿组次之为(88.76±22.48)h,婴幼儿组最短为(78.12±21.24)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组并发症发生率(72.50%)高于新生儿组(35.00%)和婴幼儿组(45.00%)(P〈0.05);各种并发症中,外渗情况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和婴幼儿静脉穿刺部位以头部为最佳,学龄儿应首选上肢;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最佳为3~5d。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0-2岁婴幼儿上肢与下肢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以及影响留置时间的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 对151例静脉留置针进行分析,比较上肢与下肢穿刺部位留置时间和影响留置时间的因素。结果 上肢与下肢穿刺部位留置时间进行比较,上肢穿刺部位留置时间优于下肢,有统计学意义;上肢与下肢穿刺部位发生静脉炎、导管滑脱、导管堵塞,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上肢穿刺部位的留置时间比下肢长,影响留置时间的因素不相同,应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特点给予针对性护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留置部位的选择对留置针脱落的影响.方法 将0~3岁的患儿按照0~5月,5月~1岁尚未行走者,1~3岁内会行走的分三个年龄段各100例,三个年龄段分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个年龄段每组50例,分别选择不同的留置部位.结果 三个年龄段观察组静脉留置针脱落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0~5月的患儿比较适合选择头皮静脉作为留置部位,5月~1岁尚未行走者比较适合选择下肢静脉作为留置部位,1~3岁内会行走的患儿比较适合选择上肢静脉作为留置部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部位对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 统计30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新生儿的留置针穿刺部位和留置时间,比较不同部位留置时间的长短.结果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不同与留置针穿刺部位有关(p<0.05),腋静脉、头正中静脉、足大隐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较长.结论 对新生儿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应考虑不同年龄段的最佳穿刺部位和选择最长留置时间的穿刺部位,以减少患儿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静脉穿刺留置针在婴幼儿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5例需要静脉补钙的患儿随机分为头皮静脉组43例、上肢浅静脉组40例和下肢浅静脉组42例,分别于头皮静脉、上肢静脉、下肢静脉3个不同部位留置静脉留置针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比较3组患儿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外渗性损伤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结果:头皮静脉组、上肢浅静脉组和下肢浅静脉组患儿发生外渗性损伤的例数分别是2例、3例和8例,发生率分别是4.65%、7.50%和19.05%.头皮静脉组低于上肢浅静脉组,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上肢浅静脉组明显低于下肢浅静脉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儿均为Ⅰ度损伤,经湿敷后全部好转.结论:静脉留置针在婴幼儿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婴幼儿头皮静脉血流丰富、易于固定和护理,是较好的留置部位.  相似文献   

6.
NICU患儿静脉留置针留置部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探讨NICU内患儿最适合的静脉留置针留置部位,减少患儿痛苦,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将睡在暖箱的足月儿207例和早产儿339例选择头皮、腋下、上肢、下肢部位的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观察不同部位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选择腋静脉穿刺的足月儿、早产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为(94.03±17.43)h(、112.27±23.27)h,分别与头皮静脉、上肢静脉、下肢静脉留置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使用腋静脉留置留置针留置时间长。足月儿选择头皮静脉穿刺行留置针留置时间为(80.06±17.91)h,比上肢、下肢留置的时间长,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足月儿留置针注射最好选择头皮和腋下静脉,早产儿首选腋下静脉。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留置部位与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不同部位留置针静脉输注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将292例使用留置针长时间静脉输注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腋静脉)和对照组(采用四肢浅静脉),观察两组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实验组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采用腋静脉进行留置针静脉输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型号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0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随机分为直型静脉留置套管针组与Y型静脉留置套管针组,每组各150例,观察两组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静脉炎、阻塞、液体外渗等情况.[结果]两组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脱出、阻塞、外渗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穿刺成功率因血管选择不同而不同.[结论]在小儿外周静脉输液中有效选择穿刺部位与针型是提高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学龄前期儿童(3~7岁)上下肢静脉留置针的优缺点,为合理使用留置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2例上肢静脉留置针组儿童和160例下肢静脉留置针组儿童从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两组患儿留置时间比较,上肢静脉留置针时间明显长于下肢静脉(P〈0.01),且上肢静脉留置针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下肢静脉留置针组(P〈0.05)。结论上肢静脉留置针安全方便,并发症少,是3~7岁儿童静脉留置的合适部位。  相似文献   

10.
不同年龄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住院患儿160例,按年龄不同分成新生儿组(<1个月)、婴幼儿组(1个月~3周岁)、学龄前期组(3~6周岁)和学龄期组(6~12周岁)4组,各40例。比较4组留置过程中堵塞、脱出、外渗、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留置时间。结果新生儿组和学龄期组出现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和外渗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婴幼儿组和学龄前期组,留置时间长,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不同年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不同,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护理,保证静脉留置针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3种不同静脉穿刺部位对小儿静脉留置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采取头部静脉、手部静脉和足部静脉3种不同的穿刺部位对静脉留置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行静脉穿刺的患儿,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头部穿刺组、手部穿刺组及足部穿刺组,每组各50例。结果3组行静脉穿刺患儿以头部穿刺组的留置时间最长,为(4.12±1.93)d,其次为手部穿刺组,为(3.43±1.6)d,最短为足部穿刺组,为(2.71±1.59)d,经统计学分析,F=9.7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手部穿刺组(32.0%)、足部穿刺组(26.0%),最低为头部穿刺组(12.0%),经统计学分析,χ2=5.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1-3岁患儿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时,应首选头皮静脉,其次选手背静脉,尽量避免选用下肢静脉。  相似文献   

12.
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不同进针角度穿刺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不同进针角度穿刺的成功率。方法将240例头皮静脉留置针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中的静脉留置针10~20度进针角度,试验组采用静脉留置针30~40度进针角度。结果两组穿刺一次成功率及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采用30~40度进针角度一次成功率高,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压穿刺置管在静脉留置针患儿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拟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方法,实验组采用正压穿刺置管,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静脉留置针患儿应用正压穿刺法,可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减轻患儿痛苦,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腋静脉留置针在患儿输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40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观察组采用腋静脉置留置针,对照组采用四肢或头皮浅静脉置留置针;对2组静脉留置后留置时间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患儿进行腋静脉留置针输液可以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身心痛苦,为患儿抢救、治疗提供了及时用药的静脉通道,提高了患儿的抢救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无压脉带负压式静脉穿刺在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68例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均选择双上肢远端浅静脉进行穿刺,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静脉穿刺和留置针固定;实验组采用无压脉带负压式静脉穿刺,改良促进静脉充盈方法和留置针的固定方法.比较2组的一次成功率、静脉回血率、患儿家长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采用无压脉带负压式静脉穿刺,家长满意度、平均留置针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回血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采用无压脉带负压式静脉穿刺法,操作简单,易掌握,患儿易配合,穿刺成功率高,并能更好地保护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皮肤和血管,不良反应少,家长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6.
朱旗霞  吴玲  林玉贞 《全科护理》2013,11(23):2198-2199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门诊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0例使用留置针的婴幼儿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干预,包括知情同意、口头宣教、发放健康教育卡、特殊年龄阶段的针对性健康教育等;对照组实行常规留置针护理方法。[结果]试验组留置时间为83h±12h,并发症发生率为34%。对照组留置时间为46h±10h,并发症发生率为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系统的健康教育干预,有效地延长了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在门诊婴幼儿静脉留置针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四肢浅静脉和颈外静脉穿刺留置针在静脉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穿刺部位将200例化疗患者分为观察组88例,对照组112例。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穿刺留置针方法,对照组采用四肢浅静脉穿刺留置针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对照组高;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利于血管的保护,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化疗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3种部位植入浅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抢救时的效果,探讨新生儿输液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方法 将90例住院新生儿随机分为头皮静脉组、四肢浅静脉组和腋静脉组,各30例.结果 与头皮静脉组、四肢浅静脉组相比,腋静脉留置组植入时间较短、留置时间较长(P<0.01或P<0.05),四肢浅静脉组优于头皮静脉组(P<0.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小儿静脉留置输液质量。方法将2013-01—03住院患儿73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69例均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66例运用鱼骨图进行干预护理。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病人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置管后并发症堵管(P〈0.01)、渗漏(P〈0.01)、静脉炎(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鱼骨图实施静脉留置输液,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延长了留置时间,提高了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及防范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新生儿病区住院的患儿1283例,分析影响患儿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1283例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共发生静脉炎78例(6.08%)。发生组出生时体重<3000 g、出生前孕周<37周、下肢留置、药液pH<5或>9、留置针时间>5 d、抢救时留置针及未一次性穿刺成功的患儿占比高于未发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肢是否留置、药液pH值、留置针时间、留置时机为患儿静脉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静脉炎与患儿出生时体重低、出生前孕周短、下肢静脉留置、药液pH<5或>9、留置针时间长、抢救时置针、未一次性穿刺成功等因素相关,综合防范可降低新生儿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