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有性所论之温疫病与湿温病的比较464400河南省淮滨县人民医院陈忠琳,魏雪舫吴有性,字又可,明代著名中医学家。他在其代表著作《温疫论》中指出。温疫病为人体感受自然界一种特殊物质──“戾气”所致,并非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笔者认为吴氏所论的温疫病,在许多...  相似文献   

2.
湿温一词首见《难经》,清代温病学说成熟以后湿温学体系也逐渐趋于完善,在漫长的中医学发展过程中,湿温的概念内涵比较混乱,导致其所属范畴不清。本文从内涵的病因学角度对此简要分析,指出湿温概念的混乱主要基于温、瘟不分的历史局限。从病因发病学角度确定其属于湿病或是温病,是研究湿温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耿虹 《四川中医》2008,26(3):39-40
本文主要论述湿邪所致病症的治疗常需用辛开、温散、温通和温补等治法,用药不离乎辛温、苦温、甘温甚至辛热之品,治湿不远温是治疗湿邪为患的一个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湿温浅议     
张新义 《四川中医》2012,(10):12-13
湿温又称湿热,为多发于夏秋季节的外感热病,以发病较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为主要特点。本文从湿温病的感邪途径、发病特点、病位重心、辨证施治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程门雪湿温遗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学屏  夏玲 《中医杂志》1993,34(5):276-278
湿温病大都发生于夏、秋之间,两湿较盛之季节。病由感受湿热邪毒而起,亦称之为湿热病。薛生白《湿热篇》中,完全是湿温病证,湿温治法。严格而讲,湿温与湿热,应有所区别:湿温多有发热,且热势缠绵,不易化解;如身无发热,而仅有湿热症状者,则称为湿热。  相似文献   

6.
湿温重症治验浙江省临海市中医院(317000)卢立广叶某,女,30岁。1994年8月15日初诊。患者病已数日,身热,心烦,胸脘痞闷,口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体温39.8℃,肥达氏反应阳性(“O”1:320、“H”1:320),诊断为伤寒。中...  相似文献   

7.
8.
湿温误诊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温误诊一例报告韦人鉴病例:男,72岁,退休工人。因纳差、乏力、头重脚轻、走路不稳近1月于1991年7月23日入院。既往患Ⅱ期矽肺,平素吸烟饮酒,查体:体温36.9℃,脉搏8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6/10kPa,营养欠佳,体质消瘦、...  相似文献   

9.
湿温重症治验浙江省临海市中医院(317000)卢立广关键词湿温,辩证施治例1:叶某,女,30岁,1994年8月15日初诊。患者病已数日,身热,心烦,胸皖痞闷,口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体温39.8℃,肥达氏反应阳性(“O”1:320,“H”1...  相似文献   

10.
湿温诊治解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温是温病中的特殊病种,在病因病机、证候表现和演变方面存在很多不易理解之处,辨证和治疗亦不如温热类温病清楚,本文就以上问题作了详细分析和阐述,以图对湿温有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唐某某,女,35岁,本院职工。因高热身痛8天,于1997年5月5日入院,住院号:96号。入院症见:恶寒发热(体温,389℃),头及全身肌肉皮肤疼痛,无汗,尿黄,便干,颜面白,呻吟不已,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疟原虫、尿常规、大...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本文给出几类具有退化核的第二类Vloterra型积分方程的精确解。利用这些结果,又给出几类可积的高阶线笥和非线性常微分方程及其求解公式,并指出许多著名的微分方程都是本文结果的特例。  相似文献   

15.
邓铁涛 《新中医》1989,21(11):41-42,18
湿温是感受湿热邪气所发生的热病,多发生于夏天雨水(?)湿季节,初起以发热(或午后潮热),头重恶(?),身重疼痛,胸(?),脘闷,不渴饮,面色淡黄,舌苔腻,脉(?)缓为主证。本病的特点是发病较缓,病势缠绵,易发白(?).肠伤寒、付伤寒,夏季流感、钩端螺旋体病、(?)虫病等属湿热(?),可参考本讲的辨证治疗。病因(?)湿热邪气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外侵,正气不足  相似文献   

16.
陈荣  高云 《国医论坛》2001,16(6):15-15
湿温系湿、热二邪合而为病。湿为阴邪 ,氤氲粘腻 ,热为阳邪 ,耗津伤液 ,湿与热合 ,湿包热外 ,热处湿中 ,以胃肠为薮 ,外连肌表 ,内连膜原 ,弥漫三焦 ,郁遏蒸腾 ,难分难解。故本病的特点是热型稽留 ,缠绵多变 ,治难速效。但如能辨证准确 ,施法合理 ,用药入扣 ,亦未始不能减少其枝蔓 ,缩短其疗程。湿温既为湿、热两合而病 ,亦必两分而愈。故病情虽有卫气营血的传变 ,但治疗则要使湿、热分消。欲分消湿、热 ,不仅要有湿热兼顾、治湿不遗热、治热不远湿的全局观点 ,更要辨明湿之与热孰轻孰重 ,权衡治湿治热的侧重得宜。辨湿热之轻重 ,固宜四诊合…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对《温疫萃言》的医学思想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温疫萃言》集诸多医家论述温疫之大成,林之翰从温疫的病名、病因、病证、治疗、方药等方面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书中思想对于现今防治温疫类疾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庚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2):141-141
湿温是一种常见的外感热性病,多见于夏秋,但四时皆有,尤其是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的地域更是屡见不鲜.在临床治疗时,要辨明证候,灵活用药.兹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20.
湿温是感受湿热邪气引起的病证,是夏、秋季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缓等为主要特征。其特点为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变部位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