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生物型假体在高龄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自2008-2012年,我科应用半髋置换术治疗80岁以上移位性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患者76例,按住院号单双号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应用骨水泥型假体置换的患者42例,应用生物型假体置换的患者34例。术后评估手术时间、心肺功能意外事件的发生、下地活动时间及各时段Harris评分等相关指标。结果 7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6.0±4.5)个月;术后随访,两组均未发现假体松动和双下肢不等长(差距>1 cm)的患者。生物型置换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骨水泥组。两组下地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组有2例患者在术中出现心肺意外而死亡。两组患者术后6、12、18个月时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移位性股骨颈骨折采用生物型假体半髋置换术治疗,近期疗效肯定,且心肺意外事件的发生少于应用骨水泥型假体置换治疗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假体在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保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8例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瘤段广泛切除后,采用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重建。结果 28例患者术后根据Ennek ing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8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85%。随访4~48个月,其中20例患者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8例复发或转移。结论人工假体置换重建膝关节周围骨肿瘤手术可改善膝部恶性骨肿瘤患者的早期生活质量,减少致残率,严重并发症少,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伤致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1998年6月~2003年6月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伤致假体周围骨折患者5例,男2例,女3例;年龄52~7l岁,平均59岁。其中自行跌伤4例,交通伤l例。原实施髋关节置换术的原发病:3例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例为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施行全髋关节置换4例(5髋),股骨头置换1例。外伤致髋关节骨折距原髋关节置换时间为1个月~17年。按Vancouver假体周围骨折分型标准,B型3例,C型2例。2例(B型l例,C型1例)采用牵引行保守治疗,2例(B型)应用加长柄关节翻修术及形状记忆合金锯齿臂环抱内固定器或钢缆捆扎治疗,l例(C型)应用解剖钢板内固定。结果 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5年,骨折均愈合。无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伤致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比较困难,由于骨折部位、原置换假体有无松动、患者骨质量、身体状况的不同,选择的治疗方案也不同。Vancouver假体周围骨折分型标准及治疗方案是较好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4.
目的中耳及内耳的解剖信息对于术后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镫骨成形术后气骨导间距(ABG)改善不成功时。截至目前,CT已是检测复发性听力丧失原因的首选方法。CT的缺点包括中耳植入物的金属伪影及相对高的放射剂量。方法平板CT(fpCT)用于实验性植入不同镫骨假体后的3个颞骨标本,以验证中耳及内耳fpCT的准确性。另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设计制作兔人工股骨头假体,建立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和术后感染模型.方法 测定兔股骨上端参数,以不锈钢制作出兔人工骨股头.对24只日本大耳白兔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分为A、B 2组,A组在切口缝合后即刻接种1×106CFU的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SAL65164到髋关节周围,B组接种1×108CFU的MRSE.于术后14天分别检测X线片、细菌培养、组织学变化以及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的变化.结果 本组人工股骨头置换14天后,A组75%(9/12)的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感染,B组100%(12/12)感染;血清CRP和ESR在置换后维持在较高水平.光镜下感染的假体周围假膜组织呈慢性炎性改变,未感染者炎性细胞较少.结论 骨水泥型兔人工股骨头置换可以模拟临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1×108CFU的MRSE(SAL65164)即刻接种在关节周围,14天后可成功建立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进口GEMINI MKⅡ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与国产后稳定型TC-Dynamic人工膝关节系统置换术治疗绝经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14年2月至2018年8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行全膝关节置换的绝经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为GEMINI MKⅡ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置换组(GEMINI MKⅡ组,n=18)及TC-Dynamic人工膝关节系统置换组(TC-Dynamic组,n=16)。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60个月的膝关节功能、疾病活动性指标及骨密度。结果 GEMINI MKⅡ组与TC-Dynamic组患者治疗后6、60个月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活动性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骨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0个月时,两组骨密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EMINI MKⅡ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与国产后稳定型TC-Dynamic人工膝关节系统置换在改善绝经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膝关节功能、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活动性、增加骨量方面的作用相近。但国产假体更为经济,是临床治疗此类患者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膝关节假体形面轮廓对假体关节面间接触应力的影响。方法基于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图像采集建立多角度正常膝关节模型。依据自然膝关节的解剖结构,从中提取出个体膝的结构尺寸及形面特征,设计出渐变形面的膝关节假体,按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规范流程建立植入渐变形面假体后的全膝三维模型,并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植入假体后对股骨/胫骨关节面等效应力的影响。结果植入渐变形面的假体膝在屈曲角度0°~60°时对于髁面的应力分布影响不大,但大于60°,尤其是80°时,应力分布变化明显;另外,对内/外侧髁面的最大等效应力有较大的改变。结论在膝关节假体的设计建模中,尽量重现人体关节构造,益于保证置换后整个膝关节的协调运作。整个设计过程及方法对于完善和改进假体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压配型假体和填充型假体对股骨前倾角的影响。方法对64例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其中,32例患者使用强生Tri-lock假体(压配型);32例患者使用强生Summit假体(填充型)。术前及术后分别行CT扫描,计算患者术前自身股骨颈前倾角及术后股骨假体前倾角。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前倾角、术后股骨假体前倾角以及术前、术后前倾角的差值。从而比较不同假体对股骨前倾角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股骨假体前倾角均比术前股骨前倾角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ri-lock组与Summit组比较,术后股骨假体前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固定型股骨假体,无论是填充型还是压配型,其调整股骨前倾角的能力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的股骨假体前倾角比术前患者自身的前倾角增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应用新型非影像手术导航系统进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对提高术中髋臼假体植入角度精确度的影响。 方法 取 12具成人尸体 ,每例随机于一侧应用手术导航系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髋臼假体植入 ,其对侧用传统的髋臼假体定位器植入假体。设定髋臼假体最佳植入角度为倾斜角 4 5°,前倾角 2 0°。术后用三维数字化仪测定髋臼假体植入的角度情况。 结果 手术导航系统植入的髋臼假体倾斜角为 (4 5 .5± 2 .3)°,前倾角为 (2 1.8± 2 .5 )°。传统方法植入假体的倾斜角为 (4 2 .5± 6 .3)° ,前倾角为 (2 4 .8± 7.7)°。比较两组结果 ,倾斜角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手术导航系统可以很好地提高术中髋臼假体植入的精确度 ,从而降低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人工椎间盘与人工髓核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人工椎间盘与人工髓核置换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差异。方法对2000年5月—2005年4月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12例与行人工髓核置换的28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12例患者平均随访17.5(6~30)月,临床评价:优9例,良2例,尚可1例;行人工髓核置换的28例患者平均随访12(4~18)月,临床评价:优19例,良5例,尚可2例,另有2例术后1个月出现假体移位并症状复发,后再次手术取出。结论腰椎人工椎间盘与人工髓核置换均可恢复椎间隙高度,且近期疗效满意,后者手术易操作,创伤小,费用低,更易为术者和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人工肱骨头假体置换与锁定板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6年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人民医院创伤关节外科收治的32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取人工肱骨头假体置换治疗16例(置换组),采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16例(内固定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临床疗效、术后4周时VA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 (1)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一次性手术费用比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置换组Neer评分优良率为75.00%,内固定组Neer评分优良率为81.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置换组VAS评分(2.14±0.52)分,内固定组VAS评分(2.37±0.6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置换组Constant-Murley评分(65.28±13.04)分,内固定组Constant-Murley评分(61.44±11.62)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肱骨头假体置换与锁定板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花费无明显差异,术后疗效相近。术式的选择主要依赖骨折复杂程度和患者一般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该类型疾病提供指导意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骨病矫形外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且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患者25例作为骨折组,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60~81岁,平均70.0岁.另选取同期手术且未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患者100例作为配对(年龄、性别匹配)研究的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合并疾病、Garden分型、假体类型、手术入路、是否伴有骨质疏松、是否伴有术后髋部感染病史、股骨近端髓腔形态等资料,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BMI、Garden分型、手术入路、是否伴有术后髋部感染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贫血合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假体类型、骨质疏松、股骨近端髓腔形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伴有骨质疏松、生物型假体、股骨近端非正常髓腔形态是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较多,伴有骨质疏松、生物型假体、股骨近端非正常髓腔形态会增大患者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283例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283例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术后随访2~10年,平均5.6年。结果 共出现如下并发症:假体松动42例,髋臼磨损15例,股骨头假体术后脱位3例,切口感染5例,坐骨神经损伤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假体柄穿出股骨上段1例,髋臼外缘骨折1例。结论 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与手术操作、假体质量、个体体质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增加,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日渐增多,与没有假体存在的股骨骨折相比,其治疗难度更大,尤其是对高龄体质差伴有骨质疏松或骨量丢失者,更应慎重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2002-2006年我们采用钢板钛缆系统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11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李健  彭剑  胡伟文 《临床军医杂志》2015,43(1):23-26,33
目的探讨应用膝关节旋转半月板解剖型和固定半月板解剖型假体治疗膝退行性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2013年1月选择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膝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132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6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分别将旋转膝关节假体和固定膝关节假体进行人工植入固定,采用美国膝关节外科学会的评分系统(KSS)对患膝在术后当日与术后3个月进行膝关节评分和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显效率分别为93.9%和8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髌骨不稳、感染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当天的膝关节评分和功能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时评分都明显上升,同时评分在组内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膝退行性骨关节炎有较好的预后,而旋转假体的应用能更加有效改善患膝屈伸活动和功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X线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X线表现,以期提高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及病因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由于出现并发症而行翻修术的病例,观察其X线表现,并通过与手术对照以评价X线对并发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术后诊断股骨柄无菌松动34例,髋臼假体无菌松动13例,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2mm的轮廓与假体形态一致的透亮带伴或不伴假体移位;感染伴股骨柄和(或)髋臼假体松动4例,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3mm的轮廓与假体形态不一致的透亮带和(或)假体移位,同时伴有骨质破坏、窦道形成等;股骨头脱位6例,X线2例表现为股骨头位于髋臼外,2例表现为股骨头中心型移位,2例表现为股骨头在髋臼假体内不对称。结论 透亮带和假体移位是松动最重要的X线表现,透亮带的形态和窦道的形成有助于鉴别感染性和无菌性松动。髋臼内股骨头位置的不对称或股骨头完全位于髋臼外为股骨头半脱位或脱位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Legion假体在膝外翻畸形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膝外翻畸形患者32例(37膝)。记录患者术后髌股轨迹、切口愈合情况、膝外翻矫正角度、膝关节Harris评分(HSS)。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32例患者膝关节髌股轨迹良好,切口愈合情况佳,无感染发生。34膝完全矫正了膝外翻畸形,仅余3膝存在3°~5°膝外翻遗留。患者HSS评分由术前34.5分提升至术后87.0分。结论在膝外翻畸形患者的初次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应用Legion假体可以达到满意的手术疗效,术后患者膝关节稳定,大部分患者的膝外翻畸形得到了纠正,患者在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即可达到屈曲90°、伸直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数字骨科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假体选择及置入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自2007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39例(44髋)行THA的患者资料,男性21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2(58~79)岁。其中19例患者(21髋)为观察组,术前借助CT三维重建及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17.0,通过在数字模型上测量进而选择用于患者的假体型号进行THA;另外20例(23髋)为对照组,利用X线显影模板选择置入假体型号进行THA。术后进行两组患者假体选择准确率的比较分析。结果 39例(44髋)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3.1(9~23)个月。观察组术前选择的THA假体型号与术中真实使用的假体型号差异个数为4个,对照组THA的假体型号差异个数为12个,观察组THA的假体准确率(80.9%)优于对照组(47.8%),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观察组THA术后优良率(85.7%)虽高于对照组THA术后优良率(73.9%),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结论应用数字骨科技术辅助THA中假体的选择及置入,可以提高THA假体置入的准确性,是一种理想的假体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9.
非融合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3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31~57岁,平均43岁.突出部位:C3~4 2例,C4~5 4例,C5~6 22例,C6~7 1例,C4~5,5~6 2例,C3~4,5~6 2例,C5~6,6~7 1例.临床症状以脊髓压迫为主14例,神经根性症状为主20例.单节段置换29例,双节段置换5例,共置换39个椎间盘假体.Bryan假体由金属外壳和聚氨酯髓核组成,外壳有钛微孔喷涂层,可促进骨生长,达到长期稳定.术后摄颈椎动态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及活动度.依照CSM40分法评定神经功能.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3~42个月,平均14个月.全部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神经根型患者其上肢根型痛全部缓解.CSM40分法评分平均提高8.5分,有效率为100%,无假体松动或脱落,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9.3°.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能达到确切的稳定性,具有良好的活动度,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为颈椎问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20.
假体周围感染是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诊断及治疗上都比较棘手,常导致假体置换失败。海南边防医院1999年2月-2007年12月共收治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10例,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后效果尚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例患者中男4例,女6例,年龄47~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