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痔灵三部注射治疗脱肛张世恒,张月英主题词消痔灵;三部注射;脱肛脱肛是肛管直肠或部分乙状肠粘膜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者,又名肛管直肠脱垂,多发于儿童和老年人,是肛肠疾病中比较常见而难治的一种疾病。采用消痔灵液三部注射法(即脱出直肠粘膜注射法,直肠内粘膜...  相似文献   

2.
<正>肛管直肠脱垂,简称脱肛,是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和脱出肛外的一种疾病,而小儿以直肠黏膜脱垂多见~([1])。小儿不完全直肠脱垂的诊断标准可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2])的分类:不完全直肠脱垂也称为I度直肠脱垂,多见于排便或努挣时,直肠黏膜脱出,色淡红,长度小于3 cm~5 cm,质软,不出血,便后能自行回纳,肛门功能良好者。完全性直肠脱垂及重度直肠脱垂症状依次加重。小儿脱肛  相似文献   

3.
脱肛,又叫肛管直肠脱垂,是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多见于小儿及老年人。中医学将本病的形成主要归结于气血不足,气  相似文献   

4.
齐教授信箱     
《新中医》1982,(7)
脱肛的治疗问题近有青岛张××等读者函询脱肛的治疗问题,现简介如下。脱肛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外翻出而脱垂于肛门外的证候。多见于小儿和老人,体虚的成年人也可发生。起初,排便时自觉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便后自行复位。尔后脱出的肿物逐渐增大,须用手向上托之方能复位,便后有下坠感和排不尽感,排便次数增多。甚者在咳嗽、走路、久站或稍一用力即便脱出。脱出后局部有发胀感,亦可感到腰骶部胀痛。脱出的粘膜有粘液分泌,若粘膜面糜  相似文献   

5.
正脱肛是肛管和直肠脱出肛门的一种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小儿发病率较高,一般以1~3岁为多见。原因是小儿盆腔支持组织发育不全,不能对直肠承担充分地支持作用,容易引起直肠粘膜脱垂。常在排便等增大腹压时包块从肛门脱出,形圆,表面光滑,可见一环一环由内向外放射状纵沟及直肠环圈,呈淡红色,一般无血。轻者能自行回缩,重者需要用手给其托回。如果小儿经常发生脱肛,可导致局部肿疼,充血水肿或感染发炎。  相似文献   

6.
脱肛是指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或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是肛肠科的难治性疾病之一,相当于西医的直肠脱垂。  相似文献   

7.
<正> 直肠脱垂,俗称脱肛。祖国医学认为:由脾胃虚弱日久造成中气下陷所致。在治法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疗之,但是经临床应用效果不佳。本作者根据多年实践探索改以温肝散寒行气活血之法,用自拟复肛散治疗疗效显著,现结合28例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Ⅰ°直肠管从肛门脱出,肛管粘膜呈纵型,在便时脱出,便后自行恢复。Ⅱ°直肠管脱出,肛管粘膜呈环型,并且粘膜可出现水肿、出血、溃疡糜烂,便后不能自复。  相似文献   

8.
关艳 《中国民间疗法》2004,12(10):40-40
脱肛 ,又称直肠脱垂 ,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段的黏膜层或全层肠壁从肛门向外脱出。本病多见于老年人 ,长期便秘、慢性咳嗽或久泻久痢致使气虚下陷不能收摄 ,升举无力而致肛门松弛 ,从而脱出。其症状为大便用力后肠壁从肛门口脱出 ,严重者甚至在咳嗽、喷嚏、行走、劳动时都可以脱出。轻症仅觉肛门坠胀 ,脱出后能自行回纳 ,重者必须用手推回。若脱垂之黏膜不能及时被推入肛门内 ,则易引起感染、糜烂和溃疡 ,甚至坏死。采用下列食疗方法调治脱肛有良好的效果 ,患者不妨一试。猪肠乌梅散猪肠 1段 ,乌梅适量。将乌梅 (去核 )填入里外洗净…  相似文献   

9.
直肠脱垂俗称脱肛。隋·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中记有:“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多因久痢后大肠虚冷所为,肛门为大肠之候,大肠虚而伤于寒痢,而为气(口匽),其气下冲,则肛门脱出。”这是我国对直肠脱垂症状和病因的最早记载。直肠脱垂的临床症状是排便时直肠粘膜  相似文献   

10.
王文文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2):894-895
直肠粘膜内脱垂是指直肠粘膜脱垂折向直肠下端或肛管,不脱出肛外,便时或增加腹压时加重,平卧或胸膝位时好转。本病不仅具有便秘对身体的危害,而且余便不尽、肛门下坠感大大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脱肛又名直肠脱出、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突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病理表现。如果仅黏膜下脱是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下脱为完全脱垂。脱垂部分位于直肠内称内脱垂,  相似文献   

12.
人们习惯称从肛门口里掉出来的东西叫脱肛,实际指的是Ⅱ期、Ⅲ期的内痔、混合痔和带蒂息肉痔。真正的脱肛应叫直肠脱垂,系指肛管、直肠粘膜、直肠和部分乙状结构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它可以分内脱垂和外脱垂两种。病因是小儿气血未旺,老人气血衰迟,中气不足,或孕妇分娩用力耗气,气血亏损,以及慢性泻痢、习惯性便秘、长期咳嗽均易导致气虚下陷,固摄失司,以致肛管直肠向外脱出,还有因饮食不节、内积醇酒肥甘,日久脾胃受损,湿热内生。湿热下注大肠,出现便秘或泄泻,便时努力,致直肠脱垂。方法临床选择直肠脱垂的病人10例,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辨证施治,观察疗效。结果治疗总有效率100%.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熏洗坐浴方法治疗直肠脱垂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直肠脱垂在中医学中称“脱肛”,是肛管、直肠粘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此病尤以小儿易患。笔者自2005年7月~2008年7月以补中提肛汤为主治疗小儿直肠脱垂4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并与采用痔疾洗液治疗的4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刘建萍  陈菊 《河北中医》2005,27(12):902-903
直肠脱垂是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中医学称脱肛,此病尤以小儿易患。2000—07~2004—07,我们应用脱肛宁口服液治疗小儿直肠脱垂96例,并与口服补中益气汤治疗41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肛管、直肠粘膜、直肠全层或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于肛门之外者,叫做直肠脱垂,俗称“脱肛”。脱肛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尤其多见于小儿、老年人和生育过多的妇女。病因是多方面的。以往对于本病的治疗,不论是外科手术或中医的传统疗法,效果不够满意。我们采用菝葜和金樱子(根)治疗本病共27例,全部治愈,服药时间短,收效快,随访至今,多数患者未见复发。据目前手头资料查考,尚未发现更  相似文献   

16.
<正>直肠黏膜脱出于肛门外即为脱肛,又称直肠脱垂。轻度脱肛仅在大便时感觉肛门坠胀,且有物脱出,但便后能自行回复。重度者开始大便时直肠即脱出,必须用手托起直肠,以助其回复。脱肛除了与大肠有关外,还与肺、胃、脾、肾脏腑有关。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开窍于二阴,主一身之元气。以上脏腑有病变都有可能影响大肠,发生脱肛。脱肛病机不外虚实两端。  相似文献   

17.
痔是直肠下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扩大曲张的静脉团 ,为临床常见病。我们用针刺治疗内痔 5 6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诊断标准及分期 期 排便时带血或便后出血 ,无痔团脱出肛外。 期 排便时痔团脱出肛门外 ,便后可自行恢复。 期 排便后痔团脱出肛门外 ,不能自行回纳 ,须手法复位。 期 排便后痔团脱出肛门外 ,不能复位。可伴肛门下坠 ,发胀 ,异物感及疼痛 ,持续或间断性便中夹有鲜血。直肠指诊及肛门镜检查可确诊 ,除外肛裂、直肠脱垂、直肠肛管息肉或肿瘤。 期内痔不在本观察之内。2 .一般资料5 6例患者中 ,门诊 34例 ,住院 2 2例 ;…  相似文献   

18.
“脱肛者,肛门脱出也……”《神农本草经》正式将本病命名“脱肛”。中医对脱肛病因病机的认识:“久病则伤气,下多则亡阳”,是气血皆亏矣。年老皆气血两亏,脏腑虚损,或劳倦,房事过度,久病体弱,以致气血不足,中气下陷,不能固摄所致;小儿脱肛多因久病体弱营养不良,久泻下痢,气血未旺而致,多为黏膜脱垂。西医则按脱垂程度分为3期:Ⅰ期是肛管或直肠黏膜向下移位,只是直肠黏膜下垂。Ⅱ期是直肠各层向下移位,或直肠黏膜有套叠。Ⅲ期是乙状结肠呈螺旋状套叠,脱出肛门外较长,需用手法复位,伴有肛管松弛,黏液增多,常伴肛门功能不良。临床上我们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患者156例,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直肠脱垂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甚至脱垂于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只有黏膜脱出称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脱出称完全脱垂,如脱出部分在肛管直肠内称为脱垂或内套叠,脱出肛门外称外脱垂.直肠脱垂在3岁前高发,多为直肠黏膜脱垂.据全国肛肠疾病调查报告,直肠脱垂的发病率为0.58%,男性高于女性,但在国外报道女性多于男性.现将本病近年来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直肠黏膜内脱垂(internal rectal prolapse,IRP)是指直肠黏膜层或全层套叠入远端直肠腔或肛管内而未脱出肛门的一种功能性疾病,是排便障碍性便秘的原因之一~([1])。以大便排出困难、肛门下坠感、肛门阻塞坠胀感、排便不尽感、大便次数增多为主要症状,指诊时觉黏膜松弛有绕指感,肛门镜检查时可见直肠黏膜脱垂甚至套叠,排便努挣时可见直肠黏膜脱垂套叠堵塞于肛管,但并未脱出肛门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