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来源于人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诱导分化成神经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第5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用不同浓度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单独或联合诱导脐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于实验第1、3、6天分别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并计数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比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DNF和CNTF能显著提高人脐血源M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其中20 ng/mL的BDNF联合20 ng/mL CNTF诱导人脐血源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比例最高。结论人脐血MSCs经BDNF和CNTF体外诱导,能够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骨形成蛋白 4(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4,BMP4)体外诱导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能力. 方法采用 BMP4体外定向诱导第五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组化鉴定神经丝蛋白( 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的表达. 结果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受 BMP4诱导后出现神经元样细胞 ,细胞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 NF表达阳性,诱导后 5 h, 12 h, 1 d, 3 d, 5 d和 7 d的 NF神经样细胞阳性率分别为 (40± 7)%, (71± 6)%, (58± 3)%, (53± 6)% , (37± 5)%, (13± 2)% ,诱导后 12 h,NF神经元样细胞阳性表达到高峰 ,与诱导后 5 h比较,差别有显著性 (t=1.380~ 2.621,P< 0.05). 结论 BMP4可以在体外诱导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分化为神经元.  相似文献   

3.
黄芪对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定向诱导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黄芪在体外诱导间质干细胞 (MSC)分化为神经元祥细胞的作用。方法 用Ficoll Paque液将成人骨髓细胞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分离出MSC ,体外扩增 ,流式细胞仪检测MSC表面抗原表达 ,采用含黄芪的无血清L DMEM诱导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神经丝蛋白 (NF M)、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的表达。结果 MSC原代可获得 (6~ 8)× 10 5、第 8代可获得 (2~ 3)× 10 1 0 个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CD2 9、CD4 4、CD16 6表达阳性 ,CD14、CD34、CD4 5、HLA DR为阴性 ;扩增后的各代MSC表面抗原表达无显著性差异。黄芪诱导后 ,MSC形态上转变为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 ,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构经元样细胞NSE、NF M表达阳性 ,NSE阳性细胞为 (87 2± 3 3) % ,NF M阳性细胞为 (89 1± 3 1) % ,GFAP阴性。结论 黄芪可在体外诱导成人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rMSCs,并通过不断传代进行纯化和扩增培养.采用含丹参注射液的无血清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基(DMEM)/F-12培养液诱导r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观察不同浓度丹参注射液对r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影响.通过观察rMSCs经诱导后细胞的形态变化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神经丝蛋白(NF-M)、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来鉴定神经元样细胞.结果:经丹参注射液诱导后,rMSCs胞体收缩,突起伸出,形似神经元;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NeuN、NF-M表达阳性,GFAP阴性.丹参注射液在浓度为10 ml/L时的诱导作用最为显著.结论:丹参注射液可以在体外诱导r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其诱导分化率与丹参注射液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脐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来源于人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诱导分化成神经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第5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用不同浓度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单独或联合诱导脐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于实验第1、3、6天分别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并计数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比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DNF和CNTF能显著提高人脐血源M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其中20ng/mL的BDNF联合20ng/mL CNTF诱导人脐血源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比例最高。结论人脐血MSCs经BDNF和CNTF体外诱导,能够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相似文献   

6.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成年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观察电针对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应用BrdU/NeuN、BrdU/GFAP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再灌注损伤后第4、7、14天时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情况。结果:脑缺血后第4、7、14天3个时间点室管膜下区、缺血边缘区均有BrdU阳性细胞表达,BrdU阳性细胞数在第7天达高峰;电针组第7天BrdU阳性细胞数高于相同时间段模型组(P<0.05);电针组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数在7天高于相同时间段模型组(P<0.05);电针组和模型组BrdU/NeuN双标阳性细胞数在缺血后第4、7和14天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损伤可诱发室管膜下区、缺血边缘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少量的新增殖细胞可以向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分化;电针可以促进脑缺血后细胞增殖作用并可激发新增殖细胞向星型胶质细胞分化,而对向神经元细胞分化则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脉冲强磁场对体外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作用。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新生3d内的SD大鼠脑室下区的NCSs,无血清培养14d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置于脉冲强磁场条件下用前期探索的促增殖参数(0.1Hz、4T、8次)进行干预,每次脉冲放电20ms。对照组置于相同条件下但不做干预处理。干预后第1天,采用10%胎牛血清诱导贴壁分化,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间段细胞形态学变化;贴壁分化后第7天,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NCSs分化后第7天神经元βⅢ微管蛋白(TUJ1)及星形胶质细胞相关特异性标志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 结果干预后,免疫荧光染色示实验组TUJ1阳性细胞数为(33.4±5.1)%,较对照组[(26.5±7.0)%]明显增多(P<0.05),实验组的GFAP阳性细胞率[(23.9±5.0)%]较对照组[(36.2±2.2)%]明显减少 (P<0.05)。RT-PCR检测显示,实验组TUJ1的mRNA表达量是对照组的(1.682±0.086)倍,GFAP的mRNA相对表达量是对照组的(0.590±0.157)倍,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RT-PCR检测一致,实验组TUJ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多,GFAP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减少。 结论脉冲强磁场具有促进NCSs向神经元分化,并抑制其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 UCB-MS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最优条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MSCs;流式细胞术分析h UCB-MSCs CD34、CD29、CD44等免疫表型;用5种不同诱导因子进行诱导:(1)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2)维甲酸(RA)+EGF+b FGF;(3)R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b FGF;(4)丹参素+EGF+b FGF;(5)β-巯基乙醇(β-ME)+二甲基亚砜(DMSO)+丁羟基茴香醚(BHA);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诱导前后h UCB-MSCs神经元核抗原(Neu N)、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水平。结果h UCB-MSCs中CD29[(96.2±3.2)%]、CD44[(97.1±2.4)%]呈强阳性,CD34呈弱阳性[(4.1±2.1)%]。h UCB-MSCs经5种方法诱导后均表现出类似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改变。免疫荧光化学法结果显示,诱导后的细胞高表达Neu N和β-Tubulin-Ⅲ,低表达GFAP。EGF+b FGF诱导组Neu N、β-Tubulin-Ⅲ阳性细胞[(42.7±3.1)%,(55.4±2.2)%]在5个诱导组中表达最低(P0.05);丹参素+EGF+b FGF诱导组(78.9±4.4%,79.6±3.3%)表达水平最高(P0.05)。结论 h UCB-MSCs经不同诱导条件均能够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丹参素+EGF+b FGF诱导法诱导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烧伤后慢性应激大鼠海马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神经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30%深Ⅱ度烫伤、孤养及慢性中度不定期应激联合建立烧伤后并发抑郁模型,采用旷场实验观察烧伤后并发抑郁大鼠行为反应,电镜和免疫组化观察不同区域海马MAP-2和GFAP的表达及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烧伤后并发抑郁大鼠活动潜伏期明显延长,行为反应明显降低(P<0.01)。烧伤后并发抑郁、烧伤、抑郁及正常组之间MAP-2和GFAP在CA1区变化不明显;烧伤后并发抑郁大鼠在CA3区MAP-2和GFAP阳性细胞计数和累积光密度(89.58±15.18,69162.63±7905.36;57.33±6.50,37918.42±2060.98)明显低于正常组(108.80±18.45,84607.07±13602.34;90.50±5.98,55616.67±3776.54;P<0.05);在齿状回烧伤并发抑郁大鼠MAP-2和GFAP阳性细胞计数和累积光密度(261.00±35.37,32199.93±1344.15;73.42±7.32,68465.21±15571.64)与正常组相比(293.00±24.47,40299.77±1155.97;113.10±6.72,108416.10±5128.89)也明显降低(P<0.05)。电镜可见烧伤并发抑郁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胞浆肿胀,有的线粒体髓鞘样改变,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内质网扩张等改变。结论:海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结构改变可能是烧伤后抑郁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骨形成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4,BMP4)体外诱导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能力。方法:采用BMP4体外定向诱导第五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组化鉴定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受BMP4诱导后出现神经元样细胞,细胞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NF表达阳性,诱导后5h,12h,1d,3d,5d和7d的NF神经样细胞阳性率分别为(40&;#177;7)%,(71&;#177;6)%,(58&;#177;3)%,(53&;#177;6)%,(37&;#177;5)%,(13&;#177;2)%,诱导后12h,NF神经元样细胞阳性表达到高峰,与诱导后5h比较,差别有显著性(t=1.380~2.621,P&;lt;0.05)。结论:BMP4可以在体外诱导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分化为神经元。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神经干细胞的定向分化是神经干细胞研究的热点。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作为诱导剂可否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目的:观察在表皮生长因子培养条件下,不同质量浓度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影响。设计:对比实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7-08在中国医科大学神经解剖研究室完成。提取成年SD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无血清技术培养。清洁级成年SD大鼠3只,体质量200-250g,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实验过程中应用的表皮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均由R&D公司提供。方法:①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海马组织,用含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B27的无血清细胞培养技术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②取第4代神经干细胞,利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单细胞克隆培养。将单细胞克隆传代后的克隆球细胞进行神经干细胞的鉴定。克隆球细胞行巢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诱导分化1周后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③单细胞克隆的神经干细胞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诱导分化实验,根据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质量浓度不同分成0μg/L浓度的对照组和50、100、150、200μg/L浓度的4个实验组,各组的培养液中均加入表皮生长因子,诱导分化1周后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情况。主要观察指标: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结果:①神经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单细胞克隆培养后克隆球细胞表达巢蛋白,诱导分化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均呈阳性表达。②50,100μg/L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50,200μg/L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组(t=2.502-5.025,P〈0.05);50,100μg/L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之间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150,200μg/L组3组间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20μg/L表皮生长因子培养条件下,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促使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较佳质量浓度为50μg/L。  相似文献   

12.
背景:调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微环境因素很多,数种因素可以不同程度地刺激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如何使神经干细胞更有效地分化为神经元尤为关键.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对成年大鼠脑海马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5在中国医科大学神经解剖研究室完成.材料:清洁级雄性SD大鼠3只,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脑海马组织,胰蛋白酶消化后采用无血清培养技术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传至第4代克隆球直径约为200 pm时,滴加含B27、表皮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DMEM/F12进行单细胞克隆培养.传代的神经干细胞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生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联合组分别在空白对照组培养液的基础上加入10 p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0 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1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0 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培养1周.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神经干细胞,检测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结果:单细胞克隆培养后,克隆球细胞表达巢蛋白,诱导分化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均呈阳性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联合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均明显提高(t=3.409~7.558,P<0.05),且联合组升高幅度尤为显著.结论:适宜浓度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比其单独应用具有更强的促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核受体相关因子1基因修饰是否促进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少见报道。目的:观察核受体相关因子1基因修饰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和纯化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将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为4组,将未转染的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将筛选出的重组质粒转染阳性的神经干细胞分为核受体相关因子1组和核受体相关因子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结果与结论:RT-PCR显示转染的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4d后核受体相关因子1高表达,分化结果显示:核受体相关因子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细胞内酪氨酸羟化酶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量最高,神经干细胞贴壁分化后各组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以核受体相关因子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分化比例最高,为(52.44±15.9)%。提示核受体相关因子1基因修饰可促进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并通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诱导作用,在体外可获得大量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14.
源于成人骨髓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成人骨髓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的可行性,为进一步自体移植治疗脑退行病变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20例成年男/女性(28~48岁)骨髓自愿捐献者为取材对象,骨穿术后经梯度密度离心分离获取的成人骨髓基质细胞用“Cytokine·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培养,确定神经干细胞的最佳体外生存环境。以细胞克隆方法判断神经干细胞增殖;以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原性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别鉴定神经干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所涉及的细胞因子主要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白血病抑止因子(LIF)(10μg/L)和维A酸(RA)(0.5mg/L)等。结果成人骨髓基质细胞在相应培养条件下快速分裂增殖为神经干细胞,并由含粗大胞质颗粒的多个神经干细胞组成岛屿状细胞球(神经球),该细胞球表达特殊的神经干细胞Nestin抗原;进一步将这些细胞球分离成单细胞并重新以克隆密度培养,单个的细胞又很快变成岛屿状神经球。神经干细胞球进一步分化,则可见到有的细胞胞体增大并出芽、逐渐发育成为较成熟的长突起细胞,长突起相互连接、交织成网,分化的长突起细胞表达NSE或GFAP。结论成年人骨髓在一定条件诱导下可以生成神经干细胞;用人骨髓组织诱导神经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水平及其与MM细胞诱导的血管新生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Western blot法及ELISA法检测MM细胞系KM3、RPMI8226细胞BDNF的表达及分泌。采用MTT法观察MM细胞培养上清液对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的作用;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法观察MM细胞培养上清液对HUVEC迁移的影响;采用体外小管形成实验,观察MM细胞培养上清液对HUVEC分化的影响。结果KM3、RPMI8226细胞不仅表达BDNF mRNA,也表达和分泌BDNF蛋白,BDNF的基础分泌水平在其生物学作用范围内。KM3、RPMI8226细胞培养上清液均可明显促进HUVEC增殖,含50.0%KM3细胞培养上清液组和完全KM3细胞培养上清液组HUVEC数分别为对照组的(1.85±0.23)倍和(2.16±0.29)倍(P<0.05),抗人类BDNF中和抗体可部分抑制其促增殖活性;含50.0%KM3细胞培养上清液组HUVEC迁移指数为1.85±0.23,完全KM3细胞培养上清液组HUVEC迁移指数为2.16±0.2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并可明显促进基质胶中网状毛细血管形成(P<0.01),抗BDNF中和抗体可明显抑制其作用。结论MM细胞表达和分泌BDNF,BDNF可能参与MM细胞诱导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6.
背景:近年来通过筛选不同细胞因子的诱导分化作用发现,某些特定的细胞因子配伍可明显诱导中脑神经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研究还发现神经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可以有效应用于移植治疗帕金森病,为提高其体内移植的疗效,目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生物学特性.目的:探讨大鼠神经干细胞在分化液中诱导不同时间后,其体外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效应.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2007-05/10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选择清洁级孕14 d的健康SD大鼠6只,体质量350-400 g,由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许可证号码SCXK(粤)2007-0034).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方法:①在含表皮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液中培养胚胎大鼠中脑神经干细胞.②经传代扩增后,在含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11、白血病抑制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诱导分化液中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③诱导分化2,4,6,8,10 d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分化细胞中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的比值.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后细胞形态的变化.②诱导不同时间的大鼠神经干细胞分化成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的比值.结果:在诱导分化液中大鼠中脑神经干细胞球呈贴壁生长,球形结构开始塌陷,球内细胞从球体中央逐渐向四周分化扩展出较多形态各异的细胞,分化6 d后,多数细胞已生长出一两个长突起及多个短突起.免疫细胞化学显示分化的细胞中含有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分化2,4,6,8,10 d的分化细胞中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2±0,9)%,(6.8±1.6)%,(16.7±2.6)%.(14.8±1.8)%,(12.2±2.5)%,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26.449.P<0.05).结论:诱导时间对大鼠中脑神经干细胞体外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能力存在影响,诱导6 d的神经干细胞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点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和室管膜下区(SVZ)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及分化的影响。 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法制作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212只,其中128只大鼠符合入选标准,最终108只完成实验。将这108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假刺激组和FES组,每组36只,每组再按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治疗1、3、7和14d四个亚组,每亚组9只大鼠。术后第3天开始以表面电极刺激瘫痪侧前肢,治疗强度(约4~5mA)以引起瘫痪侧出现伸腕伸指动作为准,每日1次,每次治疗15min。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各时间点,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法评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变化情况;采用免疫组织荧光化学法检测缺血侧脑组织SVZ的BrdU+/GFAP+、BrdU+/DCX+、BrdU+/NeuN+阳性细胞表达的动态改变。 结果 治疗第7天和第14天,FES组的mNSS评分与其余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单独行运动功能项目的评分比较,FES组的评分与其余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S组大鼠梗死侧SVZ的BrdU+细胞数目在FES治疗第7天达到高峰;FES组BrdU+/GFAP+阳性细胞数目表达在治疗第7天和第14天分别与假刺激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rdU+/DCX+细胞数目随着时间延长增加,在治疗第14天时FES组阳性细胞数目均高于假刺激组和对照组(P<0.05);BrdU+/NeuN+仅在治疗第14天时有少量表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FES治疗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促进SV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18.
破骨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对破骨细胞(OC)生成及OC对MM细胞生长与存活的相互作用。方法在不同培养体系中行MM细胞与破骨细胞前体共培养,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鉴定OC的生成;以RT-PCR检测MM细胞对NF-KB受体激活剂配体(RANKL)/护骨素(OPG)的表达及MM细胞系8226细胞、IL-6依赖性MM细胞系XG1细胞对小鼠原代骨髓基质细胞(pBMSC)表达RANKL/OPG的影响;MM细胞与OC共培养后,采用碘化丙锭(PI)染色,以流式细胞术检测OC对MM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Annexin V/PI标记检测OC对MM细胞存活的影响。结果8226及XG1细胞均可直接促进破骨细胞前体向TRAP阳性多个核OC分化。8226、XG1及XG7细胞均不表达RANKL及OPG,8226及XG1细胞促进pBMSC对RANKL的表达,抑制OPG的表达。MM细胞促进OC存活,OC明显促进MM细胞增殖,共培养3d后XG1细胞增殖至(3.8±0.1)×10^9/孔,XG7细胞增殖至(3.9±0.1)×10^5/孔,8226细胞增殖至(4.0±0.1)×10^5/孔,共培养7d后XG1细胞增殖至(8.7±0.1)×10^5/孔,XG7细胞增殖至(9.1±0.1)×10^5/孔,8226细胞增殖至(9.0±0.1)×10^5/孔(P〈0.01)。OC抑制去血清培养诱导的MM细胞凋亡,8226、XG1及XG7细胞与OC共培养后Annexin V^-及PI^-细胞分别为57.71%、82.18%、90.92%(P〈0.01),但对地塞米松诱导的MM细胞凋亡并无拮抗作用。结论MM细胞直接和(或)通过破坏RANKL与OPG之间的平衡间接促进破骨细胞前体向OC分化,OC促进MM细胞生长与存活,从而在MM细胞与OC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Suppressive thyroid hormone therapy is generally a lifelong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DTC). However, long-standing thyrotropin (TSH) suppression is a risk factor for osteoporosis. Osteoprotegerin (OPG) and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ligand (RANKL) are central regulators of bone turnover. The aim was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a suppressive thyroid hormone therapy in males with DTC on the OPG/RANKL system and on bone metabolism. PATIENTS AND METHODS: The OPG and soluble RANKL (sRANKL) were determined in 40 men (mean age, 53.2 years) with DTC on suppressive thyroid hormone therapy (TSH; 0.053 +/- 0.037 mU L(-1), duration 5.7 +/- 4.4 years) and 120 healthy controls matched for age. The markers of bone metabolism were 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 in serum (sCTx) and osteocalcin (OC). RESULTS: The control group had OPG values (mean +/- SD) of 1.9 +/- 1.0 pmol L(-1) and sRANKL values of 0.40 +/- 0.62 pmol L(-1). In patients with DTC, results for OPG were 3.03 +/- 1.04 pmol L(-1) (P < 0.05) and for sRANKL were 0.13 +/- 0.16 pmol L(-1) (P < 0.05). The control group presented values for sCTx of 2669 +/- 1132 pmol L(-1) and for OC of 17.89 +/- 6.5 ng mL(-1). Patients with DTC on suppressive thyroid hormone therapy had increased sCTx values of 3810 +/- 2020 pmol L(-1) (P = 0.03) but comparable OC values of 19.21 +/- 7.67 ng mL(-1) (NS). CONCLUSIONS: Suppressive thyroid hormone therapy in men with DTC increased bone degradation and induced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OPG/RANKL system. These changes include, besides the risk of osteoporosis, possible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vascular function and an increase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