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照研究胃肠道手术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与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3年8月行胃肠道手术的326例患者,将其分为早期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n =203)和肠外营养支持组( n =123),观察监测患者手术前和术后7 d的体重、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2组患者胃肠道的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术前2组患者的各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7 d,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组患者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P <0.05);白蛋白水平亦显著高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P <0.05);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P <0.05)。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P <0.05)。结论胃肠道手术的早期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可以明显改善机体胃肠道手术后的前白蛋白水平,利于患者的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营养不良在胃肠道肿瘤患者中发生率极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患者心理健康,抑郁、焦虑现象屡见不鲜。探讨和分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因素,并进行早期评估和适宜的营养支持,是降低胃肠道肿瘤患者因营养摄取问题而导致疾病进展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效的营养支持不仅改善了生化指标,且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综上,笔者对胃肠道肿瘤患者不同阶段的营养支持治疗现状展开调研。  相似文献   

3.
目的 胃肠道肿瘤患者大多术前营养状况较差,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术后禁食时间较长,因营养不良引起的并发症较多.因此,针对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我们对行手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观察.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普外科9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分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组及传统处理组,观察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营养状况及生化营养指标、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进行对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组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快,营养状况好,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结论 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胃肠道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是一种安全和可以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治疗的96例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结果对96例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特定的术前、术后肠外营养支持,营养支持组患者体质量增加较显著,且营养的情况比对照组要好,血红蛋白升高,白蛋白也升高,二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能增加患者手术前的营养状态、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手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不同肠内营养制剂对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及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将4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高蛋白组和标准组,每组22例,高蛋白组以瑞高作为肠内营养制剂,标准组以瑞素作为肠内营养制剂,全部患者均于发病早期(5天内)开始肠内营养,营养支持时间不少于2周,测定营养支持前及营养支持第1周、第2周多项营养指标,并监测其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营养支持第2周,高蛋白组ALB及Hb高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第1周及第2周,高蛋白组TC、TG、LDH明显高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两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低,且均被纠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蛋白营养制剂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胃肠道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6.
背景和目的对于胃肠道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EEN)是优于传统处理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的,但可能出现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仍然限制其在临床上的运用。因此,针对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患者的可耐受性、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患者住院时间和相应的护理措施,我们对自己科室的患者进行观察和评估。方法随机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8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24h内进行空肠营养支持的患者(EEN组),观察临床表现和住院时间,并与同期术后进行传统处理的74例患者(TM组)进行对比。结果与传统处理组相比,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快,并发症的发病率低,住院时间短。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胃肠道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是一种安全和可以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道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能有效保护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道黏膜,降低胃肠道并发症的营养方式。方法将6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序贯的方法;分别于入院后第1、7、14、21天测体质量(BW)、血浆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糖(Glu)四项指标,并每日计算氮平衡;评估胃肠道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患者BW均略下降差异性不显著,第7天时,观察组ALB、Hb、Glu明显高于对照组;第14天时,观察组ALB、Hb、Glu略高于对照组;第21天时,两组各项营养指标无明显差异。营养支持期间观察组各种并发症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讨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式能有效保护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黏膜,可以降低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胃肠道肿瘤术后不同起始时间应用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行肠道肿瘤手术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A、B、C、D四组,均行肠内营养支持,起始时间分别为术后6 h、12 h、24 h、48 h,观察比较临床效果。结果随着肠内营养应用时间的提前,患者蠕动恢复及肛门首次排气所需时间逐渐缩短,A组患者肠蠕动恢复时间及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短于D组,腹胀不适发生率明显高于D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腹胀不适均可耐受。结论胃肠道肿瘤术后6 h、12 h、24 h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均可缩短患者肠道恢复时间,其中术后6h开始肠内营养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赵生凤 《海峡药学》2013,25(6):67-68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早期百普力肠内营养支持疗效及护理。方法选择我科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脑梗死患者7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记录入院后第一及营养支持14天后血清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非瘫痪侧上臂三头肌肌围(MAMC)以及营养支持过程中胃肠道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营养支持14 d后,观察组TP、PA、MAMC以及胃肠道反应例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百普力肠内营养支持脑梗死患者,既加强营养供给的均衡性,又明显降低患者肠内胃肠道不良反应,在精心的营养护理配合中,有利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营养支持护理的有效方法。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2例重度烧伤患者以口服及静脉营养支持为主,并辅以鼻饲管补充。结果 22例患者各项营养监测指标改善,全身营养状况良好,保证了内环境的平衡,有2例因伤势严重死亡。结论营养护理关系到营养支持的成败,重度烧伤的营养支持宜采用胃肠道内、外营养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正>老年胃癌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多器官功能障碍,术后需较长时间禁食,势必对术后多脏器的恢复不利,使术后并发症增加[1]。本文通过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不同营养支持方式的随机对照前瞻研究,观察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营养指标、肠黏膜屏障功能状况的变化,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机体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巫晓莉  赵孝英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3):2028-2028
肠内营养是指经胃肠道用口服或管饲来提供、补充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它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法。创伤后2~3天内开始行肠内营养,可减少肠道细菌群易位,降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有肯定疗效。因此早期肠内营养更有意义。对于需行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应首选肠内营养支持[1~2]的观点已成为共识。现将我科126例行食管癌手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张师静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5):1491-1491
营养支持是近代医学的重大进展之一。由于肠内营养符合生理特点,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和肠道粘膜屏障功能的维护,操作简便、经济、有效,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老年胃手术患者因各种原因常合并有各种营养不良。营养支持在外科老年胃病患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选择胃手术后的老年胃病患者,应用“能全力”经鼻饲管术后第一日即开始肠内营养支持,以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等情况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冯贺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298-299
目的探查胃肠道术后患者的临床营养护理方法以及效果,以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记录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我院47例行胃肠道手术住院患者的营养护理方法,并记录护理效果,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生命体征均稳定,血糖、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等检测正常。38例患者切口I期愈合,9例患者切口Ⅱ期愈合。结论临床营养支持能显著改善胃肠道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切口愈合及机体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老年人腹部手术患者营养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需行营养支持的老年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及肠内营养(EN)组;两组营养支持均按等热量、等氮量进行;分别于术前1 d(POD-1)、术后第7天(POD+7)和术后第12天(POD+12)检测体质量、上臂肌围、淋巴细胞总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的营养状态指标;营养支持期间每天测定氮平衡,并计算累计氮平衡;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1)EN组体质量、上臂肌围、转铁蛋白高于P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N组白蛋白术后12 d显著高于PN组,EN组前白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在术后第7、12天显著高于PN组;(2)两组累计氮平衡均为正氮平衡,EN组略高于PN组,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术后并发症EN组胃肠道二重感染显著低于PN组.结论 与PN相比,EN可有效地改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态,减少胃肠道二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李宏 《家庭医药》2016,(7):90-90
目的:观察胃肠道肿瘤手术后对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66例接受胃肠道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只采用常规的输液治疗以及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营养状况良好,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低,两组治疗的总体效果相比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接受胃肠道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显著的提高治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呈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急增,蛋白质高分解代谢尤其明显。且患者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往往较长,有的可呈持续性植物状态,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和康复。目前,长期营养支持治疗已成为这类患者临床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患者胃肠道功能存在,营养支持就应首选肠内营养[1]。本院ICU自2008年开始采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营养底物,对维护胃肠道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途径对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评价食菅癌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将4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行食管癌术后,分别给予术后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测定术前1d、术后第8d体重、血浆白蛋白数值;临床观察营养支持后有无消化道症状、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指标。结果各项营养指标恢复基本相当,但EN组价格明显降低。同时EN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PN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消化道不适症状不明显。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吻合口和切口的愈合,而且肠内营养支持简便,经济,无严重并发症,是手术后简便,安全,有效地营养补给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内营养胃肠道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提高胃肠内营养支持(EN)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67例发生胃肠道并发症的颅脑损伤EN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护理措施。结果重度颅脑损伤EN患者胃肠道并发症有腹泻、恶心、呕吐、便秘、消化道出血,对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胃肠内营养的治疗效果。结论对重度颅脑损伤EN患者分析胃肠道并发症的原因,实施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能保证EN的顺利开展和提高胃肠内营养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患者4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2例,分别采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