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报告28例右心瓣膜替换术,其中三尖瓣替换(TVR)24例,肺动脉瓣替换(PVR)4例。手术死亡6例,均为TVR病例,死亡率21.4%,死亡与术前心功能差有关。远期随诊2~72个月,除了TVR用机械瓣的患者2例中1例瓣失灵再次手术,1例抗凝过量出血外,余无并发症发生。作者认为,右心瓣膜若需手术,则尽量施行成形术;如病变严重必须换瓣,则首选包括同种瓣在内的生物瓣。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虽然人造心脏瓣膜的材料与设计有了许多的改进,但引起瓣膜功能障碍的各种并发症仍为瓣膜替换后的一个重要威胁。本文报告蒙特利尔心脏研究所1969~1983年期间,再次瓣膜替换术89例,目的是确定再手术的适应证,分析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评价长期的疗效。病人与方法:在上述13年间,共施行瓣膜替换术2,139例,其中生物瓣1,090例,机械瓣1,049例。再手术者89例(4%),其中机械瓣64例(72%),  相似文献   

3.
1994- 0 1~ 1999- 0 4,我科为风心病患者同时行三瓣膜替换术 6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6例均为女性 ,年龄 2 7~ 5 7岁 ,病程 2~30年 ,其中 1例曾行二尖瓣直视成形术。术前心功能(NYHA)均为 级 ,房颤心律 ,心胸比率大于 0 .7,心源性恶液质 5例。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严重 ,三尖瓣前瓣缩小 ,中、重度返流。  经长时间术前准备 ,瓣膜替换术在常规体外循环下进行。 5例直接行三瓣膜替换 ;1例先行双瓣替换 ,三尖瓣改良Devega法成形失败 ,在并行循环下行三尖瓣替换。 5例三瓣均选用机械瓣 ,1例主动脉瓣、二尖瓣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机械心脏瓣膜替换术后低强度抗凝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瓣膜替换术患者5年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36例;年龄17~61(43.8±6.7)岁。二尖瓣替换术(MVR)42例,主动脉瓣替换术(AVR)5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替换术(DVR)15例,三尖瓣替换术(TVR)1例。共用机械心脏瓣膜78枚,其中北京GK-Ⅱ47枚,意大利SorinBicarbon20枚,美国Medtronic-Hall11枚。心功能Ⅱ级6例、Ⅲ级28例、Ⅳ级29例。结果无早期和远期死亡病例,随访183个病人年,心功能恢复到Ⅰ级和Ⅱ级者占98.4%。在PTR1.2~1.7,INR1.2~2.5范围内,无血栓栓塞和瓣膜相关并发症。抗凝有关的出血3例(1.6%/病人年),均发生在瓣膜替换术后1年内,并不需要住院治疗。结论机械心脏瓣膜替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是可行的,一般PTR1.2~1.7,INR1.2~2.5左右。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军事医学科学院1965年至1980年15年间2400例瓣膜换置术的经验。 2400例手术中,单瓣换置1586例(66%),其中主动脉瓣换置术(AVR)567例,二尖瓣换置术(M-VR)1015例,三尖瓣换置术(TVR)4例;双瓣换置714例(29.5%),其中 AVR+直视二尖瓣交界切开术(MC)17例,MVR+三尖瓣瓣环成形术((TA)  相似文献   

6.
作者过去曾对部分钙化的狭窄二尖瓣膜用保守法的修复认为比换瓣术结果为佳,因而将1978年1月至1987年12月期间施行手术的135个病人随访10年的结果加以研究,分析比较二种芋术方法的优越性。组Ⅰ60例二尖瓣狭窄,瓣膜部分钙化,接受瓣膜修补和成形术,解除狭窄,包括交界及瓣下分离粘连,9例还加瓣环缝合术或环成形术以校正关闭不全。以瓣膜切面面积2.5cm~2或>2.5cm~2而无明显关闭不全者为满意,12例同时作三尖瓣环成形术,16例有左房血栓者或作环成形术者给予抗凝治疗3个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心脏瓣膜替换手术时机和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方法:1995年1月至2009年5月,对急性心脏瓣膜功能障碍致急性心肺功能衰竭施行急诊瓣膜置换2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12~64岁,术前心功能均为Ⅳ级。二尖瓣病变17例,其中二尖瓣机械瓣替换术后血栓形成致人工瓣膜功能障碍7例,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并瓣周漏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致急性二尖瓣腱索及乳头肌断裂并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5例,二尖瓣关闭不全并预激症1例。主动脉瓣病变8例,其中感染性心内膜炎并主动脉穿孔致急性心力衰竭(心衰)3例,血栓形成致人工瓣功能障碍2例,主动脉关闭不全并主动脉窦瘤破裂致急性心衰2例,外伤性主动脉瓣撕裂致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1例。二尖瓣替换18例,其中再次心脏瓣膜替换11例,同时施行三尖瓣成形9例,异常传导束旁路切断1例。主动脉瓣替换8例。置入机械瓣22例,生物瓣3例。主动脉阻断时间34~80 min,转流时间70~160 min。结果:早期死亡1例,死于术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低心排),其余病例术后恢复顺利,随访1~13年,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及时、准确诊断,果断抉择手术时机,合理选择术式及良好围术期处理是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左心瓣膜手术同时行不同方法三尖瓣成形术对应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120例需要实施左心瓣膜手术患者,病例收治时间在2014年8月-2016年5月,其中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单纯缝线瓣环成形术,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置入人工成形环,回顾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相关资料数据。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24.0±0.1)个月,在术后随访期间的心功能指标以及利尿剂药物使用情况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性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间的重度三尖瓣返流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左心瓣膜手术同时行不同方法的三尖瓣成形术,对患者的心功能以及利尿剂药物使用影响不明显,但是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左心瓣膜术后三尖瓣返流情况,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心瓣膜     
1977~82年作者为59例患者施行丁双瓣膜或三瓣膜替换术。男41例,女18例,年龄19~52岁,病期2~25年。均为风湿性心脏病。术前心功能Ⅲ级者42例,Ⅳ级者17例。55例施行了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替换术;3例施行了主动瓣,二尖瓣和三尖瓣替换术,1例施行了二尖瓣和三尖瓣替换术。早期的12例主动脉瓣替换术均应用同种硬脑膜瓣,以后46例均应用牛心包瓣。29例二尖瓣替换术应用猪瓣,另外30例则应用牛心包瓣。结果:术后11例死亡,  相似文献   

10.
心瓣膜替换术后人工瓣故障或衰竭是心外科严重的早期或晚期并发症,死亡率很高。再换瓣是唯一的治疗方法。本文报告再换瓣5例的初步经验。临床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21~49(平均35.6)岁。手术均为风湿心瓣膜替换术后第二次换瓣。其中二尖瓣替换术(MVR)术后生物瓣损毁2例;术  相似文献   

11.
风湿性心脏瓣膜替换术后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我院1980年-2004年施行心脏瓣膜替换613例,早期死亡30例。术后获访495例,获访时间为2700病人年, 平均5.45病人年。结果:晚期死亡37例。晚期死亡率1.61%病人年。机械瓣和生物瓣晚期死亡率分别为1.10%和6.10%病人年,15 年生存率分别为89.3%和43.1%。结论:影响心脏瓣膜替换晚期疗效主要因素为抗凝不当、术前心功能、年龄和心房颤动。机械瓣替换术晚期死亡原因主要为抗凝有关并发症、心室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心力衰竭,而生物瓣膜替换术晚期死亡原因则为生物瓣衰败。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二尖瓣替换术后人工瓣膜不匹配(Patient-prosthesis mismatch,PPM)的发生情况,及PPM对患者术后肺动脉收缩压及心房纤颤(房颤)射频消融术效果的影响。方法:从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手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或狭窄合并关闭不全的患者29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6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3±11.7)岁,均为持续性房颤心律。手术方法为二尖瓣人工瓣膜替换术加Cox-mazeⅢ°房颤射频消融术,使用的人工瓣膜包括机械瓣22例,生物瓣7例。术后计算瓣膜有效开口面积(EOA)和瓣膜有效开口面积指数(IndexedEOA,EOAI),并测定肺动脉收缩压。将EOAI≤1.2cm2/mm2定义为瓣膜不匹配,肺动脉收缩压≥40mmHg(1mmHg=0.133kPa)定义为肺动脉高压。结果:无手术及随访期死亡。随访12~36个月,平均(21.3±7.6)个月。29例患者中17例手术后有效瓣口面积(EOAI)≤1.2cm2/mm2,PPM发生率为58.6%,无PPM(Non-PPM)12例。PPM组与Non-PPM组相比,术后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下降为(51.4±9.8)mmHg及(35±6.7)mmHg(P0.01);术后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比例分别64.7%(11/17)及33.3%(4/12),P0.01;术后1年房颤复发率分别为35.3%(6/17)及25%(3/12),P0.05;左心房经线分别减少到(50.7±11.2)mm及(42±10.4)mm,P0.05。结论:风湿性二尖瓣替换术后PPM的现象较为常见。二尖瓣位PPM对患者术后持续的肺动脉高压及射频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期人造心脏生物瓣膜在瓣膜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近年来在瓣膜替换术中应用人工生物瓣的例数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目的 评价人造心脏生物瓣膜在瓣膜外科中的应用趋势。对象 我院自1998年 1月~ 1999年 12月共有 9例患者行生物瓣替换手术。风湿性心脏病 5例 ,退行性变 2例 ,冠心病 2例。方法 全组 9例二尖瓣替换均采用MedtronicHankockⅡ型生物瓣 ,5例 2 7号 ,4例2 9号。结果 本组手术无死亡。术后均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术后B型超声心动图提示瓣膜功能良好。随诊近 1年结果令人满意。结论 由于生物瓣应用于老年人有良好的耐久性 ,同时可以避免因抗凝治疗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因此 ,随着生物瓣的防衰坏处理的不断进展、再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日益重视和经济的发展 ,人造心脏生物瓣膜将会得到重新的评价和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1969年12月31日到1992年1月1日间澳大利亚查尔斯王子医院为2443例患者施行首次或者再次主动脉瓣替换术。1992年随访率为98.8%。3.7%患者发生人工瓣心内膜炎。研究期间部分患者再次作瓣膜替换术,故有2686次手术供分析。571例(21%)植入同种生物瓣,1152例(43%)植入异种生物瓣,880例(36%)植入机械瓣。多变量风险函数分析表明,植入同种生物瓣后心内膜炎发生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应用猪瓣膜替换二尖瓣后长期生存150例,其中已有18例因发(?)猪瓣膜功能失调而再次施行瓣膜替换术。18例患者有心悸、气急、疲劳和胸痛等症状。主要的诊断依据是出现新的杂音,超声心动图和多普勒检查发现瓣膜破损和反流。瓣膜损害是瓣叶钙化和严重纤维组织增生,其中7例有慢性感染。再次替换18例损破的猪瓣膜,应用机械瓣12个,弹性支架猪瓣6个,手术存活13例,死亡5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所共施行心脏瓣膜替换术205例,替换瓣膜234个,其中北京阜外医院制BN牛心包瓣177个,国产机械瓣55个,进口机械瓣2个。术后患者均服用进口华法林,除25例其它并发症早期死亡外,共观察住院期间抗凝治疗者180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及结果180例患者中男79例,女101例;年龄14~54岁;术前心功能(NYHA):Ⅲ~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从生存率、术后工作能力、主观效应和心功能改善等方面,对1963~1970年的267例瓣膜手术患者进行分析,其中主动脉瓣替换术99例,二尖瓣替换术118例,双瓣膜替换术(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或二尖瓣与三尖瓣)17例,直视二尖瓣成形术23例,联合性手术(包括瓣膜替换同时作主动脉瘤或冠状动脉疾病手术)10例。除5例外,均为男性。手术时平均年龄为47.8岁。术前心功能Ⅳ级者21%,Ⅲ级75%,Ⅰ~Ⅱ级4%。结果:(1)生存率:全组患者的住院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随着生物瓣膜取材、预处理、抗钙化修饰等各个步骤技术工艺的改进和提高,瓣膜使用寿命大大延长,降低了生物瓣膜置换术后的并发症与瓣膜相关并发症,生物瓣膜使用数量不断上升.总结2003-2008年间我院生物瓣膜使用现状.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共完成单纯心脏瓣膜替换手术1698例,平均年龄为(50±13)岁.其中生物瓣膜替换术858例,平均年龄为(53±9)岁.2003~2008年采用生物瓣/机械瓣的患者例数分别为9/142、18/240、132/155、170/123、240/117、289/63.生物瓣膜所占同期瓣膜手术数量百分比分别为5.96%、7.00%、46.00%、58.02%、67.23%、82.10%.结果 院内死亡共52例,死亡率3.06%(52/1698).生物瓣替换术后患者死亡20例,总死亡率2.33%(20/858).2003~2008年生物瓣替换术后死亡率分别为0%、5.56%、2.27%、1.17%、2.08%、2.42%.2003~2008年采用生物瓣替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11%(1/9)、11.11%(2/18)、9.84%(13/132)、8.82%(15/170)、12.08%(29/240)、5.88%(17/289).结论 采用生物瓣并没显著影响患者的近期疗效,且无需长期抗凝,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对条件适合、年龄低于60岁的患者,如患者同意接受因生物瓣膜毁损而导致的再手术,可采用生物瓣膜手术.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9.
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治疗各种严重的心脏瓣膜病有显著疗效。我院自1985年12月至1988年3月间施行人工瓣膜替换手术45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6例,年龄17~54岁,平均36.5岁。瓣膜损害:单纯狭窄9例,关闭不全6例,混合病变30例。心功能Ⅲ、Ⅳ级者38例。二尖瓣替换术36例,主动脉瓣替换术5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替换术3例,三尖瓣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左心瓣膜置换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患者的资料,探讨不同三尖瓣成形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45例风心病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患者行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采用Kay法15例、De Vega法18例及成形环成形12例,术后1、3、6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部X片随访观察,评估术后心功能、三尖瓣反流及心电生理等恢复情况。结果各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心功能均较术前有改善,成形环成形术后三尖瓣反流较Kay法、De Vega法改善明显,Kay法和De Vega法组患者的三尖瓣反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有2例Kay法和1例De Vega法术后患者因心功能不全再次入院治疗,1例成形环成形术后心包积液行心包穿刺术治疗恢复。结论风心病左心瓣膜置换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术后心功能改善明显。成形环成形法较Kay法、De Vega法术后三尖瓣反流再发生率低,值得在三尖瓣反流的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