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所谓内脏动脉,是指供应胃肠道、肝、脾及胰腺的动脉[1]。内脏动脉瘤(viseral artery aneurysm,VAA)即为腹腔干、肠系膜上、肠系膜下动脉及各自分支处的动脉瘤。因此,严格地讲,VAA并不包括肾动脉瘤,但因为后者在发病特点及治疗方式上与VAA大体相仿,所以一些文献也将二者合并在一起进行分析[2,3]。VAA在临床中较为少见,发生率约为0.1%~2%,其中以脾动脉瘤比例最高,约为60%,肝动脉瘤为20%、肠系膜上动脉瘤5.5%、腹腔动脉瘤4%、胃  相似文献   

2.
内脏动脉瘤是一类发病率较低的动脉病变,年发病率约为0.1~2.0%[1].破裂内脏动脉瘤患者的死亡率高达25%~70%[2],传统开放手术受腹部内脏区血管复杂解剖结构及并存症的限制,手术适应证要求较高,风险极大.  相似文献   

3.
4.
内脏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内脏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40 多年来收治的62 例内脏动脉瘤的临床经验。结果 本组包括肝动脉瘤15 例,胃胰十二指肠动脉瘤13 例,脾动脉瘤16 例,肾动脉瘤6 例,肠系膜上、下动脉瘤分别为5 例和1 例,腹腔干动脉瘤3 例,网膜动脉瘤3 例。本组自发性破裂大出血29 例,其中破裂入胆管14 例,上消化道10 例,腹腔及腹膜后5 例。本组术前经内脏动脉造影确诊37 例,经磁共振( MRI) 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 确诊各2 例,另6 例由螺旋CT 动脉造影(SCTA) 诊断。手术治疗51 例,死亡9 例,动脉栓塞治疗6 例。结论 内脏动脉瘤术前临床诊断极为困难,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 包括DSA) 最具诊断价值,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肾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对于肾动脉瘤(RAA)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接受血管腔内治疗的RAA患者,治疗方法包括单纯以弹簧圈填塞动脉瘤腔(6例)、载瘤动脉栓塞术(3例)和覆膜支架隔绝术(2例),并随访3~68个月。结果11例患者共发现13个RAA(右肾9个,左肾4个),均为真性囊状动脉瘤,对其中11例(11个RAA)行血管腔内治疗。术后5例出现栓塞后综合征,其中4例发生部分肾梗死,肾功能无异常;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未见动脉瘤内残腔及内瘘,未见动脉瘤破裂及复发。结论血管腔内治疗RAA安全、有效,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瘤的腔内治疗价值。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3月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瘤8例,其中真性动脉瘤6例,假性动脉瘤2例。5例行覆膜支架,1例行覆膜支架联合裸支架,1例行降主动脉支架联合弹簧栓栓塞,1例行多层裸支架。结果 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45~131 min,平均69.4 min;出血量10~120ml,平均30.0 ml。8例随访6~26个月,平均15个月,7例瘤腔完全血栓化,1例多层裸支架随访12个月,瘤腔有内漏,但瘤体直径无增大。结论腔内技术是治疗锁骨下动脉瘤的一个可行方法,需要根据瘤体大小及与主动脉、颈动脉、椎动脉的空间位置综合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腔内治疗外科难治性动脉瘤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方法 2004年5月至2006年7月,腔内治疗10例外科显露困难、预期并发症率高的动脉瘤.其中,左侧椎动脉假性动脉瘤、肠系膜上动脉瘤单纯切除术后近端残端假性动脉瘤、左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第2次复发、左侧髂内动脉瘤破裂、左侧股浅动脉自发性破裂、肝总动脉瘤和多发性脾动脉瘤各1例,胸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采用支架型人工血管(以下简称支架)腔内修复7例,导管栓塞2例,腔内修复联合导管栓塞1例.结果 所有病例均取得技术成功.8例随访3~24个月,围手术期和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彩超或螺旋CT血管造影证实受累动脉通畅和/或瘤腔完全血栓形成.左侧股浅动脉自发性破裂支架释放后出血立即停止,无下肢缺血,失随访.肠系膜上动脉残端假性动脉瘤患者术后第6天死于肝功能衰竭和上消化道出血. 结论腔内治疗可以为外科显露困难、预期并发症率高的动脉瘤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8.
假性动脉瘤是血管创伤后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破裂出血、远端栓塞及压迫周围组织等并发症.我们利用腔内微创技术对28例创伤性假性动脉瘤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脏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9例内脏动脉瘤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包括脾动脉瘤7例、肝右动脉瘤1例、胃左动脉瘤1例、胰十二指肠动脉瘤3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2例、肠系膜上动脉瘤、结肠中动脉瘤和左结肠动脉瘤各1例、肾动脉瘤2例。其中破裂12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介入栓塞治疗组13例,开放手术组6例。结果 4例栓塞后再出血,2例行手术探查止血、2例行二次栓塞后都得以成功止血。8例动脉瘤破裂伴休克患者术后均停止出血。1例胰十二指肠动脉瘤栓塞后出现十二指肠不全梗阻。2例脾动脉瘤患者术后出现部分脾梗死。术后随访18例,随访2 ~ 103个月,无动脉瘤复发。结论 以支配脏器和动脉解剖的特点作为内脏动脉瘤选择手术方案的主要依据。腔内治疗和开放手术在治疗内脏动脉瘤方面均有效,而对于假性动脉瘤破裂患者,腔内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腔内技术和外科手段治疗内脏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内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6例,年龄28~74岁,平均(56 ±13)岁.其中脾动脉真性动脉瘤5例,脾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肠系膜上动脉瘤2例,腹腔干结核性假性动脉瘤1例,肾动脉瘤1例.结果 1例腹腔干假性动脉瘤行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1例脾动脉瘤行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失败,改为开腹手术治疗,另外8例直接行开腹手术治疗.手术均获成功,康复出院.术后住院时间7~18 d,平均(10±5)d,本组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6年,平均(27 ±12)个月.无死亡病例,无动脉瘤复发,无胃肠道、肝脏、脾脏、肾脏缺血梗死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内脏动脉瘤开放手术治疗疗效可靠,而腔内治疗则是一种有前途的微创治疗手段.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e the management of splanchnic artery aneurysms by open surgery and endoluminal therapy.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0 splanchnic artery aneurysm patients (four male, six female) hospitalised from January 2002 wer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 The average age was (56 ± 13) years (28 - 74). Surgical or endoluminal treatment for six cases of splenic artery aneurysms or pseudoaneurysms were applied, among which multiple splenic artery aneurysms was found in one, and aberrant aneurysms at the proximal section of the splenic artery originating from a spleno-mesenteric trunk was found in three, splenic artery pseudoaneurysm in one and single aneurysm with normal splenic artery in anatomy in one. Besides, there were two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aneurysm, one of tuberculous celiac artery pseudoaneurysm and one renal artery aneurysm. Results The tuberculous celiac artery pseudoaneurysm was successfully managed by deploying a stent-graft endoluminally. One case was converted to open surgery after the splenic artery aneurysm was only paitially covered by a stent-graft. The other 8 cases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by open surgery. All of the operations are successful.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rom three months to six years, during which no death or other severe complications occurs. Conclusions The splanchnic artery varies from one to another anatomically. Preoperative CT scan or 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logy are helpful for the diagnosis of the splanchnic arterial aneurysms and choosing an appropriate management. Conventional open surgery is effective and reliable, while endoluminal therapy is a minimally invasive alternative.  相似文献   

11.
内脏动脉瘤为腹主动脉所属各内脏动脉及其分支动脉所产生的动脉瘤。临床上比较少见,但随着近年来影像检查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症状内脏动脉瘤检出率得以提高。内脏动脉瘤排在腹内动脉瘤发生率的第三位,仅次于腹主动脉瘤和髂动脉瘤[1]。内脏动脉瘤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0.01%~10.4%,女性多于男性[2,3]。而瘤体破裂是该病最为凶险的并发症,其中肝动脉瘤破裂几率最高,达80%,胰动脉瘤75%,肠系膜上动脉瘤38%,脾动脉瘤仅  相似文献   

12.
微创腔内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介绍腔内人工血管通过微创法置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采用由不锈钢“Z”形支架和超薄涤纶膜组成的腔内人工血管 ,治疗 5例胸主动脉夹层和 1例腹主动脉夹层。其中 3例已累及肾下腹主动脉 ,且有明显的肾功能损害。 6例病人均经CT和动脉造影证实。将 1~ 2个腔内人工血管压缩入 2 4F导送器 ,经右股动脉切开后置入病变部位。其中 1例因进入困难 ,而改用左侧股动脉。结果 术后造影和CT均表明 ,破口被成功封闭 ,假腔内血栓形成 ,无严重并发症。高血压明显下降 2例 ,血尿消失 4例。随访 7~ 12个月 ,CT检查除 1例术后 3个月腔内人工血管发生移位需再置 1枚移植物外 ,其余病人均已痊愈。结论 腔内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明显简化了手术操作 ,减小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使用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到2010年1月期间的主动脉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治疗方式、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6例病人(平均年龄53岁)均行腔内修复术。1例病人并发主动脉支气管瘘,1例病人并发主动脉十二指肠瘘,4例为肾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其中1例于麻醉后出现包裹性破裂)。所有病人于术中均行隔绝成功,静脉使用抗生素1~4周伴随终身口服抗生素,平均住院22 d。围手术期无死亡及并发症。2例主动脉瘘的病人在随访期中死亡。1例病人术后随访发现并发腰大肌脓肿;其余病人在术后随访期间恢复良好。结论:腔内修复术可作为主动脉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病人挽救生命的良好选择,但主动脉支气管瘘或主动脉肠瘘等意味着持续性感染存在的可能,必须于术后严密随访,必要时需行进一步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影像学诊断技术不断提高,主动脉夹层这一血管外科急危重症的发病率和检测发现率也随之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1,2]。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患者处于哪一个分期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可以将主动脉夹层起病时间在7天以内的病例归入为急性期;8~30天为亚急性期;超过30天为慢性期[3]。主动脉夹层患者在亚急性期接受腔内修复术的死  相似文献   

15.
孤立性髂动脉瘤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利用血管腔内技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方法自1997年5月至2006年1月,对15例孤立性髂动脉瘤患者行血管腔内治疗。真性动脉瘤12例(80%),假性动脉瘤3例(20%);髂总动脉瘤9例(60%),髂内动脉瘤3例(20%),髂外动脉瘤3例(20%)。瘤径3.5-9.0 cm,平均(5.97±1.49)cm。髂内动脉瘤采用直接栓塞技术;髂总以及髂外动脉瘤采用支架型血管腔内修复技术或结合外科手术方法及栓塞技术进行治疗。术后观察瘤腔内血液动力学改变、髂内动脉以及下肢动脉供血的改变。结果术后仅1例保留双侧髂内动脉,其余仅保留单侧。术后2例发生内漏(13%)。无围手术期死亡,无移植物错放、移位、瘤体破裂、中转手术以及由于覆盖单侧髂内动脉而引起的肠道缺血、性功能改变等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出现一侧臀肌酸痛症状。手术时间0.5-4.0 h,平均(1.9±1.1)h;出血量30-300 ml,平均(126.7±70.1) ml;恢复活动时间0.5-4 d,平均(2.1±1.1)d;住院时间3-12 d,平均(5.5±4.7)d。结论腔内技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髂内动脉的处理以及内漏防治仍是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53岁,因“突发腹痛3d”于2011年9月28日入院.3d前突感左上腹疼痛,为持续性钝痛.查体:腹软,脐上偏左压痛明显,局部轻度肌卫,无反跳痛,肠鸣音不亢进.腹部CT血管造影(CTA)示:肠系膜上动脉近端瘤样扩张,平L2椎体下缘至L3椎体下缘水平,局部可见大小25 mm× 24 mm ×40 mm瘤体,瘤体距肠系膜上动脉开口约20 mm,肠系膜动脉主干重度受压,瘤腔内可见充盈缺损影,余肠系膜上动脉小分支局部呈梭样扩张.  相似文献   

17.
18.
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动脉瘤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Li C  Li X  Qu W  Ma HP  Gao F  Cui ZQ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3):197-200
目的 探讨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动脉瘤的基本方法。方法 采用国产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动脉瘤患者46例,其中主动脉瘤累及主动脉弓中部23例(50%),单纯累及弓降部22例(48%),累及胸降主动脉1例(2%)。选择支架直径是夹层破裂口或瘤口近端相应部位主动脉直径宽的1.15~1.20倍。支架近端直径34~38mm,长度90~120mm。支架材料为国产形状记忆镍钛合金。结果 支架释放成功45例(98%),无远端动脉并发症发生。支架释放后即刻封闭瘤口或破裂口43例(96%),早期内漏2例(4%)。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急性期患者中转手术1例,死亡2例。术后43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23个月,远期内漏3例(7%),但所有随访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结论 腔内支架人工血管可用于主动脉弓部动脉瘤的治疗,其治疗的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主动脉假性动脉瘤(AP)的效果。方法回顾接受EVAR治疗的11例AP患者,分析疗效及随访情况。结果11例AP均为单一破口,EVAR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均无内漏、出血、重要脏器缺血等并发症,无围术期死亡。术后随访2~24个月,期间3例死亡,1例失访。2例感染性AP、1例白塞综合征合并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均于术后2个月死于动脉瘤复发破裂出血;另1例白塞综合征并发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术后1年复发,植入左髂总动脉覆膜支架后好转;其余6例覆膜支架通畅,无移位、内漏及瘤腔内血栓形成。结论EVAR治疗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预后与病因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孤立性髂内动脉瘤(ⅢAA)患者行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7年7月本科收治的21例行腔内治疗ⅢAA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76.7±13.5)min,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9±1.2)d,平均随访时间(24.3±6.7)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除2例患者出现轻微臀肌跛行外,其余患者未有不适。结论腔内治疗术对ⅢAA患者治疗效果好,且相对于开放手术而言,其创伤小、恢复快,对患者的身体条件要求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