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低氧化性肺血管收缩(HPV)是肺血流重要的自身调节机制之一,一氧化氮(NO)的HPV体液机制中一个重要因子。本文就NO对HPV影响这一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存住低氧性肺血管收缩(HPV)自我调节机制。本文将探讨HPV的生理过程及在ICU中各种常见肺部疾患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低氧性肺血管收缩与肺微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存在低氧性肺血管收缩(HPV)自我调节机制。本文将探讨HPV的生理过程及在ICU中各 种常见肺部疾患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低氧性肺血管收缩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低氧性肺血管收缩是肺血流重要的自身调节机制之一,其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然其确切机理目前尚不清楚,西文就近几年有关HPV实验模型,影响HPV反应的因素,HPV与麻醉、HPV体液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和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呼吸窘迫综合征与低氧性肺血管收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RDS是多器官衰竭在肺部的重要表现,而HPV是肺血管的重要调节机制,两者间存在密切关系,本文综述了ARDS和HPV的介导因素。某些物质既是ARDS的介质又是HPV的调节因素,如补体复合物,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和氧自由基等,特别是氧自由基作为导致组织损伤的最终媒介,可能是ARDS和HPV的共同介质。  相似文献   

6.
七氟醚对低氧性肺血管收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家兔HPV灌流模型研究七氟醚对低氧性肺血管收缩(HPV)的影响。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成四组:低氧组(Ⅰ,只数=10),1.0MAC氟烷组(Ⅱ,只数=10)。1.0MAC七氟醚组(Ⅲ,只数=10),1.5MAC七氟醚组(Ⅳ,只数=10).用4%O_2 5.5%CO_2 90.5%N_2混合气取代67%O_2 5.5%CO_2 27.5%N_2混合气以产生低氧,在维持肺通气和灌流不变条件下,以低氧时肺动脉压力变化(△PAP%)为指标。结果:低氧时肺动脉压力上升,Ⅰ、Ⅱ、Ⅲ、Ⅳ组分别为:56.89%±23.04%、19.01%±7.11%、29.00%±15.85%、13.00%±4.43%。结论:七氟醚抑制HPV与剂量相关,抑制程度较氟烷轻。另外应用七氟醚低氧时,PGI_2/TXA_2值下降程度变小,说明PGI_2/TXA_2平衡可能参与七氟醚抑制HPV。  相似文献   

7.
芬太尼,阿芬太尼对低氧性肺血管收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家兔HPV模型研究芬太尼和阿芬太尼对低氧性肺血管收缩(HPV)的影响。30只家兔随机分为三组,低氧组、芬太尼组和阿芬太尼组,每组均经三次低氧。芬太尼组和阿芬太尼组,三次低氧时药物浓度分别为2.3×10-4mmol/L、4.6×10-4mmol/L、6.9×10-4mmol/L和1.3×10-3mmol/L、2.6×10-3mmol/L、3.9×10-3mmol/L。与低氧组相比,芬太尼及低浓度阿芬太尼对HPV无影响(P>0.05)。而3.9×10-3mmol/L,阿芬太尼时明显抑制HPV(P<0.01)。提示阿芬太尼抑制HPV与剂量相关。低氧前后灌流液中PGI2和TXA2的浓度测定,发现PGI2/TXA2平衡改变可能参与阿芬太尼抑制HPV。  相似文献   

8.
丹参及其有效成份对低氧性肺血管收缩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应用离体豚鼠肺动脉研究丹参及其有效成份丹参素对低氧性肺血管收缩(HPV)的作 用。用95%N2+5%CO2取代95%O2+5%CO2以诱发(HPV)。采用自体配对设计,每一药物试验组含6 对肺动脉环,每对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复方丹参注射液,(5~40mg/ml),丹参注射液(20~80mg/ml) 和丹参素(1.25~5mg/ml)均能抑制HPV,且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比较等同剂量的三种药物的作 用:丹参素作用最强,其次为复方丹参注射液。结果表明,丹参能拮抗HPV;丹参对HPV的抑制作用主 要由丹参素产生。复方丹参注射液的作用优于丹参注射液,可能是因为前者含有降香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ARDS是多器官衰竭在肺部的重要表现,而HPV是肺血管的重要调节机制,两者间存在密切关系。本文综述了ARDS和HPV的介导因素。某些物质既是ARDS的介质又是HPV的调节因素,如补体复合物,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和氧自由基等,特别是氧自由基作为导致组织损伤的最终媒介,可能是ARDS和HPV的共同介质。  相似文献   

10.
Lopez Barnc于1988年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发现了大鼠颈动脉体Ⅰ型细胞膜上对低氧敏感的钾(K^+)通道,称为“氧敏感K^+通道”(O2-sensitive K^+ channels)。在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巾亦存在此种离子通道。低氧时PASMCs的K^+外向电流发生抑制,膜发生除极化,继而L^-型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  相似文献   

11.
缺氧性肺血管收缩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犬闭胸式贫氧性肺血管收缩调控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静脉普鲁卡因麻醉对单肺通气缺氧性肺血管收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4.
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是调节肺血流分布的重要要制,这个生理效应最早由Von Euler 1946年发现并加以描述^[1]。它可使低氧肺泡的血流减少而使较多的血液转移到通气较好的肺,使通气和血流更好的匹配,减少无效通气和功能性分流。缺氧性肺血管收缩是肺循环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性低氧血症患者肺功能、一氧化氮、内皮素-1的变化情况及三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方法测定6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及30例健康人(对照组)肺功能、一氧化氮、内皮素-1及相关临床生化参数。结果肝硬化组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6.74±32.49)、(52.46±8.77)μmol/L,P〈0.01],内皮素-1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5.16±15.49)、(55.82±21.33)ng/L,P〈0.01],肺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一氧化氮与内皮素-1呈负相关(r=-0.287,P=0.026),二者均与肝性低氧血症无相关性(P〉0.05)。结论肝性低氧血症在肝硬化早期肺功能即有改变,一氧化氮及内皮素-1虽共同参与肝硬化发展,但非促成肝性低氧血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与慢性缺氧有关,导致肺心病甚至死亡。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和肺血管重建(pulmonary vascular remodeling,PVR)通常认为是HPH的两个阶段,前者更强调早期血管收缩,而PVR才是造成血管舒张药无效的主要原因。既往认为PVR是炎症反应导致,但目前更强调多方面、多因子的共同结果。文章主要从细胞因子、氧化应激、细胞内外离子及细胞自噬和凋亡等在HPH进程中的作用出发,介绍目前对HPH治疗的研究进展,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的猜想。作为一种不可逆的致死性疾病,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一直是当下肺移植相关研究的热点问题,但PAH类型多,且不同类型的PAH形成机制各不相同。文章综述了HPH的PVR形成机制及对应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一种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具有松弛血管平滑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参与神经介质传递的主要信号转导等多种生物效应。内皮衍生的NO对维持正常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管紧张性起着重要作用。吸入NO可选择性地降低肺血管阻力、改善肺的氧合功能。内源性NO在单肺通气中对肺血流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理论上吸入NO能选择性舒张肺血管,对单肺通气中低氧血症具有治疗作用。现就近年来关于NO以及吸入NO在单肺通气中对肺血流调控等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碳合成酶抑制剂对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内皮及内源性一氧化碳(CO)合成酶抑制剂(血红素氧化酶抑制剂ZnppIX)对大鼠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的影响,探讨内源性CO在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制备Wistar大鼠动脉环,观察内皮与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的关系;并以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L-NAME为对照,观察ZnppIX对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的影响。结果 缺氧可使去氧肾上腺素顶收缩的肺动脉环出现明显的收缩反应,去除内皮或血管环用L-NAME孵育后,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受抑,而用ZnppIX及L-NAME共同孵育后,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明显抑制或消除,与L-NAME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L-NAME组的缺氧张力变化率与未孵育前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是内皮依赖性的,ZnppIX可抑制大鼠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内源性CO与NO一样参与了缺氧性血管收缩反应。  相似文献   

19.
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ypoxicpuImonaryvasoconstriction,HPV)是肺血管发生快速、可逆的收缩反应,它可使低氧肺泡的血流减少而使氧合更充分的血液转移到通气较好的肺,减少无效通气和功能性分流,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本文将对单肺通气时影响缺氧性肺血管收缩的代表性麻醉药物以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异丙酚对大鼠肺动脉压及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异丙酚对肺动脉压及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HPV)的影响。方法:采用离体大鼠全血灌注肺模型。结果:空气 4%CO_2通气条件下肺动脉压为1.78±0.24kPa,分别给予异丙酚4mg/kg、6mg/kg、8mg/kg,MPAP分别下降至1.53±0.25kPa、1.40±0.23kPa、1.38±0.24kPa,与给药前相比MPAP明显降低,6mg/kg和8mg/kg异丙酚降压作用明显强于4mg/kg。吸入气为混合气(3%O_2 4%CO_2 93%N_2)情况下肺动脉压从1.60±0.23kPa上升至2.38±0.31kPa。分别给予异丙酚4mg/kg、6mg/kg、8mg/kg。MPAP分别降至2.01±O.35kPa、1.85±0.37kPa、1.83±O.41kPa,抑制缺氧性肺动脉升压反应分别为47%、67%、71%。且6mg/kg和8mg/kg与4mg/kg相比抑制程度有显著差异。结论:异丙酚可降低肺动脉压及抑制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且与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