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伤寒论》阐述的扶正解表法,适用于正气不足,复感外邪,或受外邪侵袭之后,因失治、误治而致正气损,正气既虚不能鼓邪外出者。具体方法有:益气和营解表法、温肾扶阳解表法、温中扶脾解表法、温阳化饮解表法、化气行水解表法、和解益气解表法。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的下利,系一种证名,有的是指泄泻,有的则是指痢疾。其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到六经。论中有关下利原文,约四十余条,究其治利之法,可概括为如下七法。 (一)解表止利法。太阴之邪不得外解,内通阳明,下走大肠,大肠传导失职,水谷不别而下利者,当用本法。亦称“逆流挽舟”法。如太阳篇中葛根汤即是。该方主治之证既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之表证,又有下利之里证。但以表证为主,下利次之,因此用葛根汤发汗解表,升清止利,使表解里自和。此外,桂枝人参汤证所见的下利为太阴虚寒兼  相似文献   

3.
4.
《伤寒论》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它继承发扬了《内经》通过扶正祛邪达到健康的理念,理论联系实际,成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邪正观是《伤寒论》的重要观点之一,贯穿于六经病辨证论治理论的全过程,对于临床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秦建 《河南中医》2008,28(9):11-12
汗法是《伤寒论》中太阳病表证的常规治疗大法,具体体现在以麻黄汤、桂枝汤为代表的解表诸方中。《伤寒论》有不用表药、不属汗法却可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权称为解表变法。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这种治法:利水解表法,利水则气化通利,病邪得以内外分消,勿需发汗而汗可自解;和解解表法,通过和解少阳枢机,使表里阴阳通达,不待发汗而表自解,无须清下而热除;温散解表法,因风湿留着关节,病邪凝结,汗解难以奏效,通过温经扶阳、散寒除湿,使"阳胜而阴自复";逐瘀解表法,因表邪不解,蓄血内结,故破瘀泄热,疏通邪热之出路,使表邪不汗而解;攻下解表法,表邪未解,里实已成,"务宜承气先通其里,里气一通,不待发散,多有自能汗解。"  相似文献   

6.
扶正解表汤是育师堂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根据小儿的病理生理特点及中药理论,不断的精简优化而创立的经验方。临证应用效果较为理想,现总结如下。1方法1.正组成:生黄芪20h,生白术10h,银花10h,黄条10h,板兰根20h,防风10h,生甘草10h。1.2功效:疏风解表,扶正祛邪。1.3煎法及服法:将本组药物用清水浸泡30分钟,光武火后文火煎至100mL。,翻渣再煎至100mL,两次药相兑,早、中、晚饭后半小时各服约70mL,幼儿可在药中加白糖少许。每日卫剂。2辨证要点及适应证①辨证要点:本方以体虚伴恶寒发热、喷嚏、流涕、浮脉或伴发热咽…  相似文献   

7.
汉代医家张仲景,创立了诸多治肝之法,为后世历代医家沿用不衰,现将《伤寒论》中的治肝之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9.
徐重明  汪自源 《中医药学刊》2006,24(9):1624-1625
根据体虚感冒中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等不同证型特点,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阐述体虚感冒每一证型的辨证论治情况。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涉及口渴者有30余条,约占总条文的百分之十。口渴的提法有微渴、烦渴、消渴等的不同。有属主证、兼证、或然证之别。笔者根据有关条文,浅析、归纳如下: 口渴在临床上的意义 1.辨证依据“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条)。外感疾病初期阶段,仲景以发热,口渴提示鉴别伤寒与温病。“少阴病……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282条)。尤在泾曰:“五六日自利而渴,则其邪已入少阴之脏矣。”“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条)。以上各条均以口渴结合其它证候进行辨证。  相似文献   

11.
周博  颜红 《天津中医药》2018,35(7):508-509
《伤寒论》少阴病篇吴茱萸汤证历代伤寒注家认识不同,为历来研究者所困惑。笔者以《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为基础,探讨少阴病病机及少阴病用吴茱萸汤的机制,以示先贤审证用药之妙。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首创药物升降并用的配伍方法,为后世运用升降并用之法开创了先河。升降并用是方剂药物配伍的特殊形式,通过升浮药与沉降药的共同使用,有效调整脏腑气机,治疗病位或病势上下寒热夹杂等复杂病证,有良好的疗效。文章对《伤寒论》中的方药进行分析,整理出升降并用常用药物配伍形式及其功效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从《伤寒论》看肺肠相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伤寒论》中虽未明确指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脏腑关系,但在太阳病与阳明病的论述之中,却对其进行了具体地描述和运用。现从气机升降相因与病气上下相传两方面对《伤寒论》条文中肺病及肠,肠病及肺的体现和运用进行分析。冀于加深和促进对肺肠关系的理解及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对方剂的命名简洁、直观、严谨、实用,有较强的规律性。熟悉这些规律,就可根据方名推知该方的大致组成、主要功效;或根据组成推知其方名,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张仲景理论。  相似文献   

15.
朱勇  张国骏 《天津中医药》2011,28(2):135-136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揭示了人体在阴精阳气都虚衰的情况下,强发汗可引动血液外溢,提示在诊疗过程中应注意阴精阳气的盛衰变化,依此来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16.
《伤寒杂病论》亡血家见于发汗禁忌的条文中而未提及治则治法,文章试从原文、注解及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伤寒论》疫病治疗相关方剂的用药规律,并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核心药对“柴胡-黄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作用机制。以期探讨经方治疗疫病的当代价值。方法 筛选《伤寒论》中治疗疫病的经方,利用R语言等软件对频次、性味归经、相关性、关联规则等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并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用药规律中核心药对治疗COVID-19的机制进行探究。用Cytoscape对筛选出的成分及靶点构建“疾病-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将关键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并在R语言中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结果 纳入《伤寒论》中与疫病相关的方剂61首,共52味中药。前20味高频用药中以温性药、辛味药为主,多归脾、肺经,功效以补气药居多。“柴胡-黄芩”药对相关性最强,5个类聚方为小柴胡汤...  相似文献   

18.
小柴胡汤作为经方代表,是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重要方剂之一,临床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为历代医家所常用。通过《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的文献记载,经文互参,对应比较,归纳分析组成小柴胡汤的7味药的功效,从而探讨张仲景对7味药的应用规律和加减规律。  相似文献   

19.
太阳与阳明合病在《伤寒论》中出现3次,但关于太阳与阳明合病的概念、诊断与治疗,各医家理解不一。笔者认为太阳与阳明合病非两经症状的简单相加,而太阳伤寒兼阳明受邪或受累的症状,其病症中心仍在太阳,其治仍从太阳入手,重在发表,兼及阳明。  相似文献   

20.
以<温病条辨>中湿热类温病治疗中应用补益药的方剂为研究资料,通过对方剂配伍进行分析,指出在湿热类温病治疗中,补法有通补、守补及涩补之分.对湿伤阳气,而湿浊犹存者,以通补为法;湿热伤正,湿去八九者,则治以守补;湿热伤正,正气耗散者,又以涩补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