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神经炎症是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神经损伤、空间和记忆能力下降的主要机制之一。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刺激时,小胶质细胞作为免疫效应细胞被激活,并通过自身表型转换启动免疫级联反应,释放细胞因子等参与神经炎症反应。诱导小胶质细胞从促炎性M1表型向抗炎性M2表型极化,能够促进组织神经功能的修复再生,减轻脑卒中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和认知损害。中药单体、活性成分及复方可以靶向调节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保护大脑神经元免受炎症影响,通过减少神经元凋亡来调节学习记忆能力。基于此,本文就小胶质细胞极化在PSCI神经炎症损伤中的作用及中医药潜在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PSCI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其中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最多,约占胶质细胞总数的70%。它不仅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更能促进神经元的生长,提高神经元兴奋活性。但当慢性脑缺血时,星形胶质细胞过度反应性增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并可通过释放细胞毒性物质和炎症介质发挥神经毒性作用,抑制神经的再生功能,加重神经元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和活化类型的变化规律。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4)、实验组(n=24)。实验组采用结扎坐骨神经主干的方法构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测量大鼠疼痛行为学数据,于术后第1,7,14天取材,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大鼠腰段脊髓背角不同激活状态的小胶质细胞变化;通过qRT-PCR验证不同类型小胶质细胞相关标记物的变化趋势。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在术后14 d内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形态和数量无明显改变,小胶质细胞标记物也无明显变化。术后1 d,CCI大鼠小胶质细胞形态和数量无明显变化,但促炎型(M1型)标记物增加,提示M1型小胶质细胞活化。术后7 d和14 d,CCI大鼠小胶质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标记物检测显示以M1型活化为主,抑炎型(M2型)小胶质细胞活化不明显。结论 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在坐骨神经损伤后早期即开始活化,活化持续到至少术后两周,在此期间均以M1型小胶质细胞活化为主。  相似文献   

4.
巨噬细胞是参与机体固有免疫应答过程的重要细胞,具有吞噬、抗原提呈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等功能。根据受到的微环境刺激可极化为两种不同的表型即M1型巨噬细胞(经典活化型)和M2型巨噬细胞(替代活化型)。M1型巨噬细胞可分泌多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发挥Th1型宿主免疫功能,M2型巨噬细胞则分泌大量抗炎性细胞因子,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生成,发挥Th2型抗炎作用。M1/M2极化失衡与多种自身免疫病的病理过程相关。本文通过对巨噬细胞亚群在各种自身免疫病中起到的保护或致病作用,阐述参与巨噬细胞极化过程的各种调控机制,突出M1/M2极化平衡在自身免疫病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揭示以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为靶点,可通过改变其表型或逆转其极化方向对自身免疫病的预防、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CIRI)是指因脑缺血致脑组织坏死前,闭塞的脑血管再通后脑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是引起多种脑部疾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小胶质细胞被证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细胞,有吞噬、抗原提呈和表达大量免疫相关因子的功能,脑缺血时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释放大量自由基、炎症因子和前炎症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过多的病理损害,促使神经细胞的死亡,加重缺血性中风的损伤。Z-十八碳-9-烯-丙磺酰胺(N15)是油酰乙醇胺(oleoylethanolamide, OEA)的类似物,前期我们已经建立了稳定的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同时发现N15治疗后可以明显降低小鼠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损伤、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和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降低脑缺血后损伤侧皮层炎症因子TNF-α、IL-6蛋白的表达。前期研究中已证明N15确切的脑缺血保护作用,但相关机制尚不清楚。在此课题中,我们利用线栓法建立小鼠局灶性脑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研究N15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的保护作用。 【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法观察N15对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分泌的前炎症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介质的作用,并考察MAPKs(ERK、JNK和p38)、NF-κB、Nrf2、HO-1、NQO1等信号转导通路在N15调节小胶质细胞活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以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其释放的因子诱导的炎症反应为靶点,探索N15抗脑缺血新的作用机制。我们的研究将为N15开发成为新一代抗脑缺血药物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炎症可以加重脑出血后的继发性损伤,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脑出血后,血肿成分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触发炎性通路。活化的小胶质细胞释放促炎性细胞因子和炎症趋化因子来募集周围的炎性细胞。渗入的炎性细胞和小胶质细胞释放炎性因子,最终导致细胞死亡。死亡的细胞释放危险相关分子,加重炎症反应,最终导致脑水肿和神经功能障碍。该文对脑出血后的炎症机制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发现脑出血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炎症反应和髓鞘脱失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青壮年高发、致残率高等特点,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发现,MS发病时CNS固有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向促炎态M1型极化,导致体内小胶质细胞M1/M2比率失衡,形成CNS促炎态的微环境,损害神经组织。受损神经组织进一步促进小胶质细胞极化,构成恶性循环,最终加重病情。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失衡是启动MS的关键病因,为此,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小胶质细胞在MS发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阐明MS发病机制及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热射病小鼠脑组织中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变化情况,初步探讨小胶质细胞在热射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小动物环境模拟舱建立温度(41.2±0.5)℃,相对湿度(60±2)%的热暴露损伤模型,将57只BALB/c雄性小鼠分为正常组和热射病1、6、24 h组.Real-time PCR检测大脑皮层M1型极化标志物TNF-α、CD45和CD11b的表达,以及M2型极化标志物Arg1、FIZZ和CD206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脑皮层CD45、CD11b、FIZZ和CD206的表达.免疫组织荧光技术检测CD45和CD206的分布和共定位表达.结果 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M1型极化标志物TNF-α、CD45和CD11b在热损伤后1h达高峰,而M2型极化标志物Arg1、FIZZ和CD206在热损伤后24 h达高峰(P<0.01).Western blot检测M1型极化标志物CD45及CD11b的蛋白表达量,在1h后显著升高,随后逐渐下降,24 h后最低;M2型极化标志物FIZZ与CD206的表达趋势并不完全一致,但二者均在24 h后显著升高并达峰值(P<0.01).免疫组织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D45和CD206共定位表达于热射病小鼠大脑皮层,且分别在热损伤后1h和24 h荧光光密度增强.结论 热射病后小鼠脑组织小胶质细胞出现明显活化,其活化的规律表现为热射病后1h主要为M1型极化,而在热射病后24 h则主要表现为M2型极化,这种变化形式可能与热射病后出现的中枢神经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IL-4对LPS刺激后小胶质细胞表型改变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原代小胶质细胞研究对象,在脂多糖(LPS)和白介素4(IL-4)的刺激下,通过免疫荧光、蛋白印记技术、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的表型改变、炎性因子表达和信号通路活化情况。结果 在LPS作用后,小胶质细胞形态由静息状态下的长分支状变为具有短分支的阿米巴样,M1型小胶质细胞标记iNOS以及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上调,细胞向M1型转化。加入IL-4后,iNOS以及NF-κB的磷酸化水平下降,M2型标记蛋白Arg1以及STAT6磷酸化表达显著上调,细胞从M1 型向M2转化。抑制IL-4及其下游信号通路 STAT6后,IL-4对小胶质细胞TLR4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及M2表型转化功能均被抑制。结论 IL-4可以通过上调STAT6磷酸化水平抑制LPS介导的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活化,从而抑制下游的炎性因子表达,促进细胞表型由M1向M2型转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DMSCs)对小胶质细胞表型极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 C57/BL6小鼠BV-2小胶质细胞,以 hADMSCs+脂多糖(LPS)间接共培养,或以单纯LPS 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小胶质细胞增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小胶质细胞M1/M2表型标记物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小胶质细胞Toll样受体4(TLR4)-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TRIF)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单纯LPS培养相比,hADMSCs 加入后,小胶质细胞镜下形态相似,细胞增殖活性被抑制(P<0.05),M1表型标记物的基因表达减少(P<0.05),M2表型标记物的基因表达增加(P<0.05),TRIF、TLR4、干扰素调节因子3 (IRF3)和磷酸化IRF3 (P-IRF3)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hADMSCs可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M1促炎表型的极化,从而诱导其向保护型M2表型极化,此作用可能与其对TLR4-TRIF信号通路活化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