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龙珠果的显微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西番莲科药用植物龙珠果进行显微鉴别研究。方法:采用石蜡切片、粉末制片对药材的根、茎、叶横切面组织结构及全草粉末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龙珠果根横切面中皮层较宽,薄壁细胞中可见石细胞;茎横切面中可见非腺毛,皮层较窄,其间有数个纤维束排列成环,薄壁细胞中可见草酸钙簇晶;全草粉末中非腺毛多,顶端尖,表面有疣状突起,纤维细胞壁增厚明显,石细胞较多,孔沟明显,可见草酸钙簇晶及砂晶,偶见方晶,尚可见棕色块。结论:上述特征可作为龙珠果显微鉴定依据,为该药材的质量评价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2016,(6)
目的:对上树虾的性状及显微特征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性状鉴别法、显微鉴别法(石蜡切片法、叶表皮撕片法及粉末制片法)。结果:金黄色假鳞茎,表面光滑,具3~4节,纵向撕裂呈海绵状,折断呈纤维性可作为上树虾药材性状鉴别的依据。根横切面中根被细胞数列,中柱小,韧皮部束位于木质部束的星角间。茎横切面基本组织细胞大小较悬殊,外韧型维管束散在。叶横切面可见硅质块及草酸钙簇晶。全草粉末中可见草酸钙针晶束、草酸钙簇晶、石细胞、纤维、硅质块等。结论:上树虾性状、显微特征稳定、可靠,可为其鉴定、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药材》2017,(10)
目的:对小凤仙花的性状与显微鉴定特征进行系统地描述。方法:采用基原鉴定、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方法。结果:小花凤仙花性状特征为须根较多,弯曲。茎节膨大处有对生的分枝,表面具纵棱。总状花序淡黄色。显微特征为叶、茎的表皮均含有草酸钙针晶束和油滴,栅栏组织未穿过主脉;根、茎横切面针晶束常见。粉末可见单细胞和多细胞的非腺毛;直轴式和不定式气孔为主;草酸钙针晶束、簇晶多见;导管类型多样;可见晶鞘纤维等。结论:性状与显微特征可为小花凤仙花药材鉴别提供参考依据,为该药材的进一步研究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鉴别、研究和开发侗族药物毛秀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性状和显微方法观察毛秀才各器官.结果 毛秀才的茎、叶、总苞片密被黄色毛茸,根茎部有白色毛茸,叶的横切面可见双韧型维管束,根的皮层可见断续排列的石细胞环,内皮层明显;花的粉末中可见草酸钙柱晶.结论 以上性状和显微特征对毛秀才具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对黄葵的显微特征进行研究,为黄葵的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提供鉴别依据。方法:用滑走切片法对根、茎、叶进行切片,用常规显微技术对组织构造和粉末特征进行观察。结果:黄葵根横切面韧皮部较宽,纤维束众多,几成环状排列,簇晶众多,散在。茎横切面韧皮部有大量纤维束,并有簇晶散在,髓部宽广。叶横切面上下表皮具众多非腺毛,中脉上下表皮内侧具厚角组织,薄壁细胞中具大量簇晶及分泌细胞。粉末具分隔纤维、石细胞、草酸钙针晶、簇晶、方晶。结论:以上特征可作为黄葵的主要显微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吴茱萸根、茎、叶的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为其真伪鉴别及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性状鉴别及显微鉴别法。结果发现叶表面气孔为环式,有大量的单细胞非腺毛;根皮层较窄,外皮层可见石细胞群,形成层环状,木质部宽广;茎表皮具有单细胞和多细胞非腺毛,下方有厚壁细胞。皮层内侧可见石细胞带断续排列成环状,形成层波状环形,髓部宽广;叶上、下表皮细胞均可见单细胞和多细胞非腺毛,壁木化增厚。上、下表皮各1例,栅栏组织1列,维管束外韧型,类盾形,韧皮部外侧均有石细胞;粉末可见油细胞、晶鞘纤维、单细胞或多细胞非腺毛、缘纹孔导管及网纹导管等特征。结论吴茱萸的性状及显微特征,可为其鉴别真伪及制定药材质量标准从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陈红娟  张洁 《中药材》2013,(1):52-54
目的:为牧马豆的开发利用和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显微鉴定的方法。结果:根横切面中皮层内侧有石细胞群断续排列成环,茎横切面皮层内侧有6~7列木纤维束连成环,根、茎、叶解离组织显微由导管、纤维束、石细胞、气孔和非腺毛组成。结论:上述特征可作为牧马豆药材的显微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药用红树植物红海榄进行生药学鉴别研究,为开发和利用药用红树植物资源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原植物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法对红海榄进行研究。结果红海榄的生药学特征明显:性状特征:根和茎均有明显纵纹及皮孔突出表皮;叶倒卵形,表面粗糙,具细小黑色突起,革质。显微特征:根皮层宽,初生木质部圆形,木纤维成群,内侧分散有2~4个导管;茎有皮孔,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群和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叶上表皮细胞下有少数粘液细胞散在,具5~6列下皮层,下表皮具木栓瘤结构,栅栏组织很窄。中脉维管束九束,外韧型,七束围绕中间一束排列成椭圆形,另有一束位于一侧,外侧有维管束鞘。下表面片气孔众多,环式,可见木栓瘤结构;粉末可见大量簇晶、纤维和方晶,石细胞成群或分枝或纤维状。理化特征:薄层色谱展开良好,紫外扫描有明显吸收峰。结论上述特征可作为红海榄药材鉴别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白楸根、茎、叶的性状、显微特征,为其真伪鉴别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性状鉴别及显微鉴别法。结果 白楸根灰褐色或棕色,质韧,木部淡黄色,木射线呈放射状;茎表皮密具卵圆形皮孔,嫩枝被淡黄色柔毛。叶类盾状,密被黄棕色柔毛。根横切面呈偏心性类圆形,皮层外侧具石细胞群,木质部导管辐射状排列。茎横切面呈类圆形,表皮具较多星状非腺毛,皮层较窄,外侧具石细胞环带,形成层波状环形,髓部宽广,可见分泌细胞及草酸钙簇晶。叶下表皮具星状非腺毛及腺麟,海绵组织较宽,韧皮部外侧可见石细胞断续排列成环,基本薄壁细胞中有较多簇晶,具5~8个异常维管束。粉末可见星状非腺毛、腺麟、具缘纹孔导管、网纹导管、草酸钙簇晶和方晶、棕色块等。叶上表皮气孔不等式,下表皮具星状非腺毛,叶脉分五级。结论 白楸的性状和显微特征可作为其真伪鉴别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药用植物茅莓进行形态组织学鉴别,为鉴定该药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光谱鉴定。结果对茅莓根、茎、叶及粉末的显微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测定,发现茅莓根和叶柄的横切面细胞内、叶肉组织内含有许多草酸钙簇晶,茎表皮、叶柄表皮及叶的上下表皮细胞均含有非腺毛。经光谱扫描发现其总皂苷提取液经显色后在可见区具有明显的吸收峰。结论形态组织学特征及光谱特征可用于茅莓的鉴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6种不同基源钩藤药材的显微特征,对钩藤药材进行分种鉴别。方法:研究光镜下6种钩藤属植物的茎、钩、叶横切面特征和粉末显微特征。结果:不同种的钩藤在组织构造方面有基本相同之处,由外到内均由表皮、皮层、韧皮部、木质部及髓部组成。大多数钩藤的皮层、韧皮部及髓部薄壁细胞中均含棕色内含物。但各种之间又有不同特征,如主脉在叶的腹背面突出的形状、栅栏组织的列数、维管束的个数以及薄壁细胞中可见的草酸钙晶体类型。6种钩藤药材的显微特征比较研究表明,茎的横切面观轮廓、表皮毛的有无、韧皮部与木质部比例、形成层是否明显成环、射线宽窄和导管散在或径向相连以及髓部所占比例;叶主脉在叶的腹、背面凸出的形状、栅栏组织的列数和薄壁细胞中所含晶体种类;钩的形状等可作为钩藤属分种鉴别依据。粉末鉴定主要依据表皮细胞的形状、表皮细胞内是否存在油滴状物以及有无梯纹、环纹和网纹导管加以区别。结论:以上特征可以作为不同基源钩藤药材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研究蓝花参的生药学特征,为其品种鉴别、质量标准制定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数码显微镜与电子目镜组合的Digital-Camera 6.0软件环境下,采用微性状观察法对蓝花参全株进行表面性状观察;采用冷冻切片技术制备组织切片,并进行显微观察、拍照、测量,记录相关数据;利用Adobe Bridge CS6和Photoshop CS6软件对图片进行景深叠加处理。结果:根以密集的皮层和韧皮部乳汁管群、菊糖晶体为主要鉴别点;茎以表面的平轴状不定式气孔、棱脊处的厚角组织、表面的单细胞非腺毛、内皮层细胞、较多的单个分布的韧皮部乳汁管、纤维束为主要鉴别点;叶以具角质层的近方形表皮细胞、不定式气孔、单细胞非腺毛、外韧型维管束、明显的内皮层环为主要鉴别点;以花瓣边缘明显的乳状凸起、花粉粒形态、果实和种子形态大小、种子表面的皱脊和条状纹理等为其余鉴别点;蓝花参粉末以众多的多纹孔纤维、平轴状不定式气孔、单细胞型非腺毛和不规则形状菊糖、不规则浅波齿状叶表皮细胞、具纵向条纹饰的长椭圆形种子、散在的无色透明油滴和具3个萌发孔的圆形花粉粒为主要鉴别点。结论:根、茎、叶的横切面特征以及花、果实、种子的表面特征是蓝花参生药的主要鉴别点。  相似文献   

13.
常用藏药"松蒂"(篦齿虎耳草)的显微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常用藏药材“松蒂”(篦齿虎耳草)的显微鉴定方法.方法:对“松蒂”主流品种篦齿虎耳草及其近似种爪瓣虎耳草、唐古特虎耳草和青藏虎耳草的性状、显微特征进行比较组织学研究.结果:明确了篦齿虎耳草药材性状、各部位(根、茎、叶、花、花梗及果实)组织构造、粉末显微特征;建立了4种虎耳草的药材性状、茎横切面、叶横切面及粉末鉴别方法.结论:根据基生叶着生形态、毛茸类型、花序类型、小花数目、茎各组织部位比例、花粉粒形态等的特征能有效地鉴别“松蒂”的主流品种篦齿虎耳草及其近似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美国药典>收录的3种紫锥菊的根进行显微鉴别研究.方法:分别对狭叶紫锥菊Echinacea angustifolia,淡果紫锥菊E.pallida和紫锥菊E.purpurea的根横切面和粉末进行显微观察,并对其主要鉴别特征拍照.结果:3种紫锥菊的根横切和粉末特征基本相似,同时也具备显著性差别,其显微特征可作为西草药研究的生药学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蕤仁药材Prinsepiae Nux的性状、微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进行系统研究,为其鉴定以及《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性状鉴别法、微性状鉴别法、常规显微鉴别法及偏振光显微鉴别法,对12批蕤核Prinsepia uniflora和9批齿叶扁核木P. uniflora Batal. var. serrata Rehd.果核进行系统的生药学研究。结果从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气、味等方面,对蕤核及齿叶扁核木果核的性状特征进行观察。针对质地坚硬、经软化处理后仍不适宜制备横切片以观察完整植物组织构造并确定组织部位的药材,采用定位取材徒手切片技术,可准确获取特定部位的植物组织显微特征;针对木化组织集成较大群束,经粉碎后难以呈现单个细胞完整形态特征的药材,采用解离组织制片技术,可获取清晰、完整无重叠的单个细胞全貌及特征信息。结论首次获取了蕤仁显微鉴别特征(内果皮石细胞、种皮表皮细胞、中果皮纤维、内胚乳细胞、子叶细胞)及微性状鉴别特征(内果皮、子叶、种皮)的全息彩色影像数据。显微特征中内果皮石细胞可作为蕤仁的专属性显微鉴别标志物,显微和微性状鉴别研究结果填补了彩色影像信息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不同植物基原金线莲生药鉴别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易骏  吴建国  张秀才  吴岩斌  黄泽豪 《中草药》2015,46(23):3570-3576
目的对福建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台湾金线莲A.formosanus和滇越金线莲A.chapaensis进行生药学鉴别。方法采用徒手切片、显微观察和数码照相方法,比较分析不同植物基原金线莲的植物形态特征、根、茎、叶的横切面组织构造及其组织特征,金线莲干燥药材粉末特征。结果福建金线莲和台湾金线莲较滇越金线莲植株小,三者叶脉颜色分别为金黄色、银白色和淡红色,是外观鉴别的依据之一;滇越金线莲根木质部束数量较多,且髓部宽广,茎外韧型维管束数量较多;上表皮细胞形状、中脉上下表面形状与细胞色素分布特点是叶横切面的鉴别点;台湾金线莲上表皮细胞形状为类三角形,其他2种植物为类椭圆形;滇越金线莲中脉上表面较平整,其他2种植物微凹;福建金线莲中脉下表面呈半圆形凸出,其他2种植物微凸,福建金线莲红色物质稀少且位于上表面,台湾金线莲红色物质较多且散在,滇越金线莲有红色物质位于上表皮且集中排一列。结论不同植物基原金线莲植物形态和显微存在差异,为建立金线莲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白牵牛的生药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白牵牛的植物形态和显微结构特征,为鉴定、开发利用和制定其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植物形态和显微鉴别方法。结果:根具初生射线;茎皮层簇晶断续排列成环,厚角组织将皮层分隔成两部分,木质部导管多单个纵向排列;叶主脉维管束数个排列成环;粉末中可见大量黏液细胞,草酸钙晶体。结论:以上特征具有鉴别意义,可做为鉴别白牵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该实验在植物分类学方法鉴定的基础上,对颠茄草Atropa belladonna药材的性状鉴别特征,根、茎、叶横切面显微特征和粉末显微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图文形式详细记录了颠茄草的药材性状、组织和粉末显微特征。通过研究,明确了颠茄草各药用部位的性状特征及显微特征。为日后工作中颠茄草药材和饮片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为该药材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及质量标准的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黄芯琦  钟可  韩楷  杨婷婷  刘秀平 《中草药》2020,51(8):2226-2231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金钗石斛性状及显微特征。方法采用性状鉴别方法、显微鉴别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产地的金钗石斛进行研究。结果性状鉴别数理统计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样品之间茎的直径存在显著性差异。云南龙陵样品最粗,西藏尼木样品最细,两者茎直径平均值相差达5 mm。显微鉴别发现云南龙陵野生样品茎的维管束最发达,其样品维管束数目最多,为(115±16)个;海南斌腾、西藏尼木样品茎较细,其维管束数目较少。粉末显微特征物定量计数结果表明6个产地金钗石斛的散在针晶以及硅质块的数量有显著性差异。贵州旺隆产金钗石斛散在草酸钙针晶定量计数值最大,为(516.2±65.1)个/mg;云南龙陵产金钗石斛硅质块定量计数值最大,为(172.0±32.9)个/mg。结论因产地环境不同,金钗石斛的性状与显微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作为金钗石斛性状与显微鉴别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药基原鉴定特别是对易混淆品种的区分,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难点。同属植物(或近缘品种)、同植物不同部位来源的中药往往化学组成十分相似,这为中药的真伪鉴别,特别是配方颗粒或中成药投料真实性的鉴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人参及其同属多种植物来源的中药对机体具有补益作用,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广泛。人参属多个品种属于易混淆中药,特别是在饮片外观特征消失的成方制剂中易发生混用。近年来,多组学差异表征技术与分子鉴定技术在人参属中药的鉴别及区分中应用广泛,且具有互补性。以人参属多来源中药为例,综述了多组学差异分析技术及分子鉴定技术在品种区分中的应用,以期为易混淆中药的精准鉴别提供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