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降香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然目前市场上降香来源品种复杂,质量差异较大,为进一步明确其药效物质基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率质谱(UPLC-Q-TOF-MS/MS)技术快速分析降香甲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UPLC RRHD SB-C18色谱柱(3.0 mm×100 mm,1.8μm),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柱温40℃;采用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采集数据。结果:通过一级精确荷质比和二级碎片信息数据,结合文献资料,质谱裂解规律,Mass bank质谱数据库及对照品的保留时间等,从降香的甲醇提取物中初步鉴定83个化学成分,包括18个黄酮类,31个异黄酮类,10个新黄酮类,9个异黄烷类,7个其他类型黄酮和8个其他类成分。结论:UPLCQ-TOF-MS/MS技术方法可快捷、准确、较全面地鉴定降香甲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降香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异黄酮、黄酮、新黄酮、异黄烷等黄酮类,为降香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基础,也为降香药材的质量标准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交趾黄檀异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荣华  温新潮  张普照  邵峰  杨尊华  黄慧莲  王艳 《中草药》2015,46(19):2851-2855
目的研究交趾黄檀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中异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反相以及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交趾黄檀心材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异黄酮类成分,分别鉴定为紫苜蓿酮(1)、7-羟基-2′,4′-二甲氧基异黄烷(2)、4,7,2′-三羟基-4′-甲氧基异黄烷醇(3)、5,7-二羟基-2′,3′,4′-三甲氧基二氢异黄酮(4)、芒柄花黄素(5)、2′-羟基芒柄花黄素(6)、2′,5,7-三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染料木黄酮(8)、3′-O-methylviolanone(9)、3-hydroxyvestitone(10)、鹰嘴豆芽素A(11)、后莫弗里素(12)、美迪紫檀素(13)、isodarparvinol B(14)。结论化合物3、4、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1~2、6~11、13~14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交趾黄檀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 Pierre.ex Laness心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对交趾黄檀心材醇提物的二氯甲烷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现代波谱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交趾黄檀心材醇提物的二氯甲烷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obtusafuran methyl ether(1)、5,6-dimethoxy-3-methyl-2-phenylbenzofuran(2)、豆甾醇(3)、2-(2-甲基丁酰氧基)乙基-十四酸酯(4)、latinone(5)、2-[5-hydroxy-4-methoxy-2-(3-phenyl-trans-allyloxy)benzyl]-5-hydroxy-6-methoxy-3-phenylbenzofuran(6)、7-羟基-6-甲氧基黄酮(7)、2-[4,5-dimethoxy-2-(3-phenyl-trans-allyloxy)benzyl]-5-hydroxy-6-methoxy-3-phenylbenzofura...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对白术生品及其4种炮制品的成分进行快速分析及鉴定,找出炮制前后差异成分。方法 运用Titank C18色谱柱(2.1 mm×100 mm, 1.8μm),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正离子模式:0~0.01 min, 5%B;0.01~5 min, 5%~30%B;5~14 min, 30%~60%B;14~23min, 60%~70%B;23~31 min, 70%~95%B;31~35 min, 95%B)正离子模式检测,电喷雾离子源(ESI),扫描范围m/z 50~1250。结合对照品、数据库及相关文献对白术及其炮制品进行化学成分鉴定。各样品数据经MarkView 1.2.1归一化处理后导入SIMCA 14.1中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且t检验中P<0.01的原则,筛选得到白术炮制前后差异成分。结果 共鉴定出57个化学成分,白术50个成分,麸炒白术53个成分,土炒白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建昌帮砂仁陈皮制熟地黄炮制过程中差异代谢物和苷类分解产物还原糖的相对含量变化,为揭示该特色品种的炮制原理奠定基础。方法:以建昌帮砂仁陈皮制熟地黄的0~54 h炮制过程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检测其次级代谢产物,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1 min,1%~3%B;1~10 min,3%~9%B;10~15 min,9%~12%B;15~22 min,12%~18%B;22~31 min,18%~24%B;31~35 min,24%~100%B;35~36 min,100%~5%B;36~40 min,5%~1%B;40~45 min,1%B),柱温40℃,进样量3μL,流速0.3 mL·min-1;运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在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扫描并采集MS数据,扫描范围m/z 50~1 250,利用PeakView 1.2进行数据分析,结合文献信息及化学成分数据库对砂仁陈皮制熟地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MS数据通过MarkerView 1.2归一化处理后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找出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瓜拉纳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析,为该植物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国家标准及相关文献对瓜拉纳中所含的粗蛋白、粗脂肪、粗多糖、粗纤维等大分子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对瓜拉纳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定性分析,采用ACQUITY UPLC-HSS-T3色谱柱(2.1 mm×100 mm,1.8 μm),以0.1%甲酸水溶液(A)-0.1%甲酸乙腈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5 min,2%~10%B;5~6 min,10%~20%B;6~9 min,20%~30%B;9~9.5 min,30%~35%B;9.5~10.5 min,35%~45%B;10.5~13 min,45%~55%B;13~15 min,55%~80%B;15~19 min,80%~98%B;19~20 min,98%B;20~20.3 min,98%~2%B;20.3~23 min,2%B),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模式进行检测,扫描范围m/z 50~1 500,根据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及碎片信息,结合数据库匹配和对照品比对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瓜拉纳中粗蛋白、粗脂肪、粗多糖及粗纤维质量分数分别为(0.63±0.03)%,(2.73±0.09)%,(3.23±0.12)%,(8.89±0.59)%。通过UPLC-Q-TOF-MS分析从瓜拉纳中共鉴定出42个成分,包括3个甲基黄嘌呤类成分,2个核苷类成分,1个氨基酸类成分,3个有机酸,33个黄酮类成分,其中3个化合物(L-色氨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大豆苷元)是从瓜拉纳中首次发现。结论 瓜拉纳中的营养成分含量丰富,作为功能食品来开发具有良好潜力。UPLC-Q-TOF-MS技术为鉴别瓜拉纳药材中化学成分提供简便、快速、准确的方法,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甲基黄嘌呤类、原花青素类成分,可为瓜拉纳药材的质量评价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三勒浆口服液上清液和沉淀部分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建立其质量标准与沉淀控制技术提供依据。方法:使用UPLC-Q-TOF-MS~E技术分别对分离后的上清液及沉淀部分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 1 mm×100 mm,1. 7μm),流动相选择0. 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1 min,2%B;1~2 min,2%~5%B;2~4 min,5%~7%B;4~6 min,7%~24%B;6~10 min,24%~42%B;10~12 min,42%~54%B;12~15 min,54%~76%B;15~18 min,76%~100%B),流速0. 3 mL·min~(-1),柱温30℃,进样量2μL。质谱分析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下使用时间依赖型MSE方式采集样品质谱数据,采集范围m/z 50~1 200(上清液)和m/z 50~3 000(沉淀),通过对采集数据的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和二级质谱裂解碎片进行比对后鉴定化学成分。结果:在三勒浆口服液上清液中共鉴定了61个化合物,包括鞣质类、酚酸类、黄酮类、氨基酸类、有机酸类、脂肪酸类等;沉淀中共鉴定了15个化合物,包括鞣质类、酚酸类、黄酮类、脂肪酸类等。结论:三勒浆口服液的水解鞣质可能是该制剂潜在的沉淀物质基础,其沉淀物很可能是以鞣花酸和鞣红为主构成的复杂沉淀。建立的UPLC-Q-TOF-MS~E可快速、全面地分析三勒浆口服液的化学成分,可为其物质基础、沉淀机制及质量控制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E)技术结合UNIFI数据库筛查方法快速分析和鉴定枳实麸炒前后的差异性化学成分以及辅料麦麸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速0.3 mL?min~(-1),进样量2μL,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11 min,98%~70%B;11~15 min,70%~55%B;15~16 min,55%~35%B;16~20 min,35%~5%B;20~20.5 min,5%~98%B;20.5~22 min,98%B);选择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检测模式,质量扫描范围m/z 50~1 500;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寻找枳实炮制前后的差异性成分,并检测炮制后麦麸的化学成分。结果:初步鉴定枳实中含有64种化学成分,麸炒枳实58种化学成分,炮制后麦麸18种化学成分,枳实与麸炒枳实差异性成分19个,主要为挥发油、黄酮类、酚酸类、香豆素类和皂苷类成分。结论:从麸炒前后差异性成分和辅料麦麸携带的化学成分结果分析,麸炒能够缓和枳实的峻烈之性,证实了麸炒对于枳实炮制工艺的必要性,可为枳实的炮制机制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降香为我国Ⅱ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降香黄檀的心材,资源稀缺,价格昂贵。为寻找降香药材替代品,该课题组综合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技术方法,对其同属植物阔叶黄檀心材的70%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化学成分研究,结果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出新黄酮类成分16个,包括8个黄檀酚类(1~8)、3个黄檀醌类(9~11)、2个黄檀内酯类(12,13)、2个苯酰苯类(14,15)、1个其他类型新黄酮(16),其中化合物3,7,11为首次从黄檀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5,6,8,14,15为首次从阔叶黄檀中分离得到,且16个新黄酮类成分中有10个与文献报道的降香药材中新黄酮类成分相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千金子制霜减毒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大鼠ig高、中、低剂量的千金子生品和霜品提取物,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考察千金子制霜前后大鼠粪便中4类代表性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变化。结果平板菌落计数实验结果表明,ig千金子生品与霜品提取物后大鼠出现菌群失调现象,且千金子霜品较生品引起的菌群紊乱程度低,在低剂量给药时可使条件致病菌肠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减少。结论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均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肠道菌群平衡,且千金子制霜后对4类肠道菌群的作用减弱,引起肠道菌群紊乱程度减小,这与千金子霜品泻下作用缓和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表明从肠道微生态角度考察千金子制霜前后对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可揭示制霜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王中华  窦志英  王洋  陈涛  王远志 《天津中医药》2019,36(12):1234-1240
[目的] 针对熟地黄的药性特点,深入研究熟地黄炮制过程中,陈皮与砂仁对其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影响,并建立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法检测熟地黄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方法,并根据其含量变化,验证其炮制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丰富熟地黄的炮制品种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熟地黄在全国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中的炮制方法,采用其中具有临床实用特色的方法,即:陈皮制熟地黄、砂仁制熟地黄(酒蒸法和拌制法),并以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熟地黄的质量标准为参照指标,采用UPLC-MS检测技术对其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并结合性状评分,进行综合评价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1 000 ng/mL,r=1),其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准确度均较好(RSD<3%)。本实验中炮制后的熟地黄其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均超过药典标准,在炮制过程中当性状达到药典及传统标准时,其毛蕊花糖苷的含量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以陈皮制熟地黄后的毛蕊花糖苷含量最高,炮制过程中含量变化最显著。[结论] 陈皮制熟地黄可明显稳定和控制毛蕊花糖苷在熟地黄炮制过程中的下降趋势。这对通过相应的炮制方法,在有效保存熟地黄指标性成分的同时,扩大熟地黄临床使用范围有积极意义。同时UPLC-MS法由于操作简便、速度快、准确度高,可用于熟地黄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高温胁迫对不同蜜环菌生长特性的影响,为筛选耐高温的优良蜜环菌菌株提供指导。方法:以14株不同天麻产区的蜜环菌为实验材料,观察各蜜环菌菌株的生长特性并进行表型分类;采用rDNA-IGS序列分析进行分子鉴定,进一步确定供试菌株的亲缘关系;以23℃条件为对照(CK),30℃为高温胁迫,记录各菌株生长速度,生物量,菌索长度等指标。结果:14株蜜环菌均与高卢蜜环菌Armillaria gallica相似性最高,亲缘关系最相近;但不同天麻产区的蜜环菌菌株生长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将14株蜜环菌分为Ⅳ个类群,其中生长状态:第Ⅰ类群第Ⅱ类群第Ⅲ类群第Ⅳ类群;高温胁迫后,各菌株对高温的耐受性也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在菌索平均生长速度GZ16SX1GZ1;相对菌索长度GZ16SX1GZ3;相对生物量GZ16SX4GZ1HB1AH2;生长状态GZ16SX1GZ1。结论:高温胁迫下,GZ16在生长速度,相对菌索长度,相对生物量及生长状态等均最优,SX1,GZ1菌株次之。表明菌株GZ16,SX1,GZ1耐高温能力较强,且这3个菌株在正常温度下生长特性也优良,适宜全国主要天麻产区生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中药一支箭3种基源植物尖头瓶尔小草(Ophioglossum pedunculosum)、狭叶瓶尔小草(O.thermal)和瓶尔小草(O.vulgatum)的HPLC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药材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方法,Waters Xbridget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A)-0.3%甲酸水(B)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柱温40℃,检测波长260 nm,进样量10μL,用聚类分析、相似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一支箭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15批一支箭中药材归为3类,确定14个主要共有峰,在亲缘关系上狭叶瓶尔小草和瓶尔小草较近,离尖头瓶尔小草较远,利用4个对照品瓶尔小草醇,3-O-甲基槲皮素,瓶尔小草醇4'-O-β-D-葡萄糖苷和3-O-甲基槲皮素7-O-β-D-葡萄糖基-4'-O-β-D-葡糖糖苷的相对含量作为化学分类学标签可区分3个种。结论:一支箭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为其基源植物的质量控制和品种鉴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谢臻  周媛  陈勇  李怡萱  麦蓝尹  钟明玉 《中草药》2013,44(24):3476-3481
目的 研究配伍药物与pH值环境对大黄药对中蒽醌类成分溶出变化的影响规律。方法 首先检测与大黄配伍的药物(醋甘遂、牡丹皮、黄芩、黄连、附子、枳实、厚朴)单煎液的pH值,然后在相同pH值的水溶液中加入大黄进行煎煮,采用UV-Vis法和HPLC法测定此pH值的水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与大黄药对共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进行比较。结果 UV-Vis法检测结果显示,大黄与黄连配伍时,总蒽醌的溶出量最低,而大黄与黄芩配伍时总蒽醌的溶出量最高。用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总蒽醌的溶出量随pH值升高而增加;HPLC法测定结果显示,在测定的7个药对中,黄连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溶出量最低,而附子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的溶出量最高。使用不同pH值的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时,蒽醌类成分的量在pH值为5.6时最高。结论 大黄在煎煮过程中,与其配伍的药物和pH值环境均会引起蒽醌类成分溶出量的变化,但是不同药物配伍后形成的pH值环境与用盐酸调整的pH值环境对蒽醌类成分产生的影响存在不一致性,pH值环境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马骁  罗世兰  彭婉  谢倩  王建  文静  旷歧轩  赵婷婷  蒋静 《中草药》2017,48(15):3110-3116
目的基于中医整体观、动态观,平行比较艾片、天然冰片、合成冰片、苏合香、安息香5种开窍药调节脂多糖(LPS)致发热模型大鼠生理指标的作用节点及强度。方法采用Data Science International(DSI)植入式生理信号遥测技术,动态观测开窍药对模型大鼠体温(T)、心率(HR)、血压(SBP、DBP)、活动度(A)等生理参数的影响,用SPSS 17.0、SAS 9.2、Origin Pro 8.5处理数据及作图。结果 3种冰片(艾片、天然冰片、合成冰片)对模型大鼠的T、HR有抑制作用,艾片最优;苏合香对模型大鼠HR、SBP、DBP、A等总体呈现先兴奋后抑制趋势;安息香对各项指标无显著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天然冰片、苏合香对模型大鼠作用有一致倾向性;合成冰片能同时对A、SBP、DBP产生较大影响。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均表明3种冰片的作用特点可归为一类;苏合香、安息香具有各自作用规律。结论 3种冰片对各生理指标有抑制作用;苏合香整体呈现出先兴奋后抑制趋势,可能与其性温的时间窗有关;安息香对发热模型无显著影响,可能与其平性相关;今后可从开窍药对该模型大鼠作用机制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药“十八反”是在相反基础上形成的一组严格的配伍禁忌,然而从古至今临床应用反药治疗疾病的例子却层出不穷.反药是否相反,现代药性理论争议很多,并且也尚未形成较统一的判断标准和结论.通过查阅文献,从临床应用、制剂及给药方式、配伍比例、对P450酶系影响和毒理方面介绍了“十八反”中有关“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的研究现状,指出以往“藻戟遂芫俱战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对特定部位的实验研究还很少,并且存在药物基源、给药方式、配伍比例等实验条件不统一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规范实验条件,降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还应根据不同药物的作用特点从特定部位对海藻、大戟、甘遂、芫花配伍甘草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藻戟遂芫伍甘草的准确用药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木蹄复方体外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木蹄复方抗肿瘤活性提取物,初步分析其化学成分并观察其体外抗肿瘤效应.方法:常规水提和醇提的方法提取复方中水溶和醇溶性组分.MTT法测定木蹄复方水提取物(distilled water extract of compound Fomes fomentarius,WECF)和木蹄复方乙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 of compound F.fomentarius,EECF)对体外培养肿瘤细胞A549,Hela,QGY生长的抑制效应.系统预试法分析WECF化学组成.流式细胞术检测WECF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WECF对A549,Hela,QGY 3种细胞的IC50分别为(0.28±0.02),(0.40 ±0.06),(0.28±0.05) g·L-1;EECF对3种细胞的IC50分别为(0.50±0.04),(0.50±0.03),(0.60 ±0.06)g·L-1,WECF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WECF含有有机酸,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糖、多糖和苷类,皂苷,内酯、香豆素及其苷类,植物甾醇、三萜成分以及挥发油和油脂,多糖含量为(16.1±0.5)%.WECF对A549,Hela,QGY,DU145,MDA-MB-435S,SGC-79016种细胞的IC50分别为0.29,0.45,0.32,0.32,0.83,0.23g·L-1; WECF 1 g·L-1作用于A549 24 h后,细胞凋亡率为22.0%.结论:WECF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效果,对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A549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乌桕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利用正相硅胶色谱、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葡聚糖凝胶LH-20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多种分离方法,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对所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乌桕Sapium sebiferum叶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R,7′R,7"S,7(')S,8S,8′S,8"S,8(')S)-4",4(')-dihydroxy-3,3′,3",3('),5,5′-hexamethoxy-7,9';7',9-diepoxy-4,8";4′,8(')-bisoxy-8,8′-dineo-lignan-7",7('),9",9(')-tetraol(1),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3-hydroxy propyl)-2",6"-dimethoxyphenoxy]propane-1,3-dio1(2),苏式-2,3-二-(4-羟基-3-甲氧基苯)-3-甲氧基丙醇(3),threo-5-hydroxy-3,7-dimethoxyphenylpropane-8,9-diol(4),boropinol B(5),threo-8S-7-methoxysyringylglycerol(6),5-羟甲基糠醛(7),5-甲氧甲基-1H-吡咯-2-甲醛(8),槲皮素(9),山柰酚(10),没食子酸乙酯(11),松柏醛(12),香草醛(13),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14),正二十七烷醇(15),除化合物9~ 11,14外,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乌桕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李娟  高继宁  秦雪梅  李震宇 《中草药》2016,47(24):4379-4387
目的比较款冬花、叶与紫菀配伍后紫菀散的毒性,为款冬叶的资源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款冬花、叶分别与紫菀(1∶1)配伍,小鼠连续给药14 d(生药量40 g/kg),通过组织病理、血清生化指标以及基于1H-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对2个复方的毒性进行比较。结果生化指标和病理学结果显示给药后肝脏发生明显病变;多元统计结合KEGG代谢通路分析确定了血清和肝脏中15个与肝脏毒性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从散点图中给药组与对照组的距离及上述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幅度来看,款冬花、叶配伍的紫菀散虽对机体的代谢影响不同,但未发现款冬叶配伍紫菀后的毒性强于款冬花配伍紫菀后的毒性。结论款冬叶配伍的紫菀散在毒性上与款冬花配伍的紫菀散相当,为款冬叶的资源利用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