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与介入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 ONP)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48例后交通动脉瘤同时伴有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13例患者选择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夹闭组),35例患者选择动脉瘤栓塞术(栓塞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是否伴有 SAH、动脉瘤大小、术前ONP程度及发病至治疗时间等可能影响动眼神经麻痹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48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中,最终ONP完全恢复41例(85.4%),部分恢复7例(14.6%)。其中,栓塞组的35例患者中,31例完全恢复,4例部分恢复;夹闭组的13例患者中,10例完全恢复,3例部分恢复。术前伴有SAH、部分动眼神经麻痹及发病至治疗时间≤14 d的患者比未破动脉瘤、完全动眼神经麻痹及发病至治疗时间>14 d的患者动眼神经麻痹症状改善明显(P<0.05)。结论在治疗后交通动脉瘤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时,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在动眼神经麻痹恢复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大脑中动脉瘤(MCAA)破裂的近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分级MCAA破裂患者107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夹闭组52例:采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介入组55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术前、术后3个月应用Fisher分级及术后3个月时应用Barthel指数(BI)对预后进行测评,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及术后3个月夹闭组与介入组患者Fisher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和介入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Fisher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4.687、5.455,P<0.05)。术后3个月时,夹闭组患者BI评分为(46.1±9.5)分,介入组为(48.2±8.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9.2%(10/52),介入组为23.6%(1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与介入组患者脑血管痉挛、脑梗死、脑积水、再破裂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高分级MCAA破裂的治疗效果确切,两种方法治疗后Fisher分级、B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对比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4例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各42例。介入组行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显微组行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对比两组术后Hunt-Hess分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介入组术后Hunt-Hess分级与显微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3个月mRS评分与显微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67%较显微组35.71%低,复发率19.05%较显微组2.38%高(P <0.05)。结论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效果相当,可减轻患者病情,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但术后易复发,需谨慎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2例诊断为大脑中动脉瘤的患者随机分为开颅夹闭术组和介入栓塞术组,每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瘤完全闭塞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手术预后的差异。结果 开颅夹闭术组的完全闭塞率和复发率与介入栓塞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夹闭术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介入栓塞术组(P?<0.05);介入栓塞术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开颅夹闭术组(P?<0.05),但介入栓塞术组的住院费用高于开颅夹闭术组(P?<0.05);介入栓塞术组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开颅夹闭术组(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的治疗效果良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住院时间更短且预后情况良好,但是手术费用高于开颅夹闭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合并颅内血肿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合并颅内血肿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行经锁孔入路动脉瘤夹闭+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行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共46个动脉瘤均成功夹闭,夹闭率100%,对照组48个动脉瘤均夹闭成功。两组动脉瘤夹闭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电解质紊乱、脑血管痉挛、肺部感染以及再次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完成6个月的随访,无失访。至随访结束,两组患者恢复良好率、轻度残疾率、重度残疾率、植物生存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合并颅内血肿前循环破裂动脉瘤能够有效清除颅内血肿,夹闭动脉瘤、安全性较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保证患者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6.
印晓鸿 《西部医学》2017,29(6):835-838
【摘要】 目的 评价介入治疗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在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来,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患者共89例,按治疗方式分成介入栓塞组(38例)和显微手术组(51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各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术前两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介入栓塞组较显微手术组有较高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和较高的动脉瘤残留、复发率(P<0.05)。显微手术组较介入栓塞术有较高的肺部感染率和较低的慢性脑积水发生率(P<0.05)。两组患者的最终死亡率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月后两组GOS评分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栓塞术和显微外科治疗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的使用中各有优缺点。合理选择治疗方法,趋利避害,将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早期外科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疗效及对患者围术期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81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分组将入选患者分为外科夹闭组(n=41)和介入栓塞组(n=40),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观察治疗前后血压、格拉斯哥昏迷(GO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变化,并对治疗后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记录。结果:介入栓塞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外科夹闭组(P<0.05),但手术费用多于外科夹闭组(P <0.05);治疗后介入栓塞组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GOS评分、MRS评分均显著优于外科夹闭组(P <0.05);介入栓塞组总有效率高于外科夹闭组[90.00%(38/40)vs80.49%(33/41)](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而言外科夹闭与介入栓塞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其中介入栓塞术更具优势,在减少住院时间、恢复血压、改善神经功能等方面的效果更好,但其相较于外...  相似文献   

8.
袁运尚 《中外医疗》2023,(21):78-82
目的 对比研究颅内动脉瘤疾病采取开颅夹闭术、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预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沛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诊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根据病案编号随机抽选结果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实施介入栓塞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总用时、住院总时长、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5.51±1.97)mL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693,P<0.05)。观察组术后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随访6个月,观察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首选介入栓塞术,相比传统开颅夹闭术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更小,炎症影响更低,并发症更少,且预后患者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低分级颅内囊状动脉瘤手术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的复发率及复发因素,以预测动脉瘤复发危险性。方法 420例(474个)低分级囊状动脉瘤中,采用手术夹闭242例(282个),介入栓塞178例(192个)。术后经脑血管造影随访,对动脉瘤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分析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栓塞材料、栓塞方式、栓塞程度等与动脉瘤复发的关系。结果 术后随访3~42个月,手术夹闭组复发率0.71%(2/282),低于介入栓塞组(17.19%,33/192),P<0.05。结论 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低分级颅内动脉瘤效果肯定,夹闭不全是手术夹闭复发的主要因素,大脑前动脉、宽颈、非生物圈、栓塞不全及弹簧圈直接栓塞是影响介入栓塞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8,(1):56-58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CTA和DSA检查确诊的脑动脉瘤患者,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夹闭组(51例)与介入组(52例)组,夹闭组采用开颅夹闭术,介入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治疗有效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介入组生活能力恢复的良好率为94.23%,高于夹闭组的68.63%(P<0.01);介入组治疗有效率为90.38%,明显高于夹闭组的70.59%(P<0.05);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夹闭组(P<0.01)。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显著,能显著减轻患者的神经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术后恢复时间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治疗破裂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血管栓塞术组和显微手术夹闭组,各50例;血管栓塞组是采用介入的方法用弹簧圈将动脉瘤栓闭,显微夹闭组是采用翼点入路开颅将动脉瘤夹闭.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效果、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微手术夹闭组手术时间为(180.55±9.17)min,血管栓塞组手术时间(76.48±7.35)min,显微手术夹闭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血管栓塞组.治疗后显微手术夹闭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以及术后恢复时间均与血管栓塞术组存在差异(P<0.05);显微手术夹闭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血管栓塞术组(χ2=4.162,P=0.041);治疗有效率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6,P=0.722).结论: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对破裂脑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差异不大,血管栓塞术手术时间少于显微手术夹闭,但显微手术夹闭在并发症预防方面表现更佳,医生可根据患者病情特征选择最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颅内大脑中脑动脉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Hunt-Hess分级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出血破入脑室的比例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2.50%(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的手术效果优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相似文献   

13.
潘桂芳  唐超  李雯 《浙江医学》2023,45(20):2197-2201
目的 分析双微导管介入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 2018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临平院区收治的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 110 例,均行双微导管介入栓塞治疗,观 察双微导管介入栓塞治疗后患者的栓塞率、术后 1 个月有效率及并发症情况。出院后随访 6 个月,在末次随访时采用神经功能预 后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根据m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 特征,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双微导管介入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果 110 例患者手术 均成功,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栓塞率为 96.36%(106/110)。术后 1 个月有效率 91.67%(99/108)。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 肺部感染及发热各 1 例,脑积水和尿路感染各 2 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6.48%(7/108)。预后不良组年龄大于预后良好组,有高 血压病史、术前 Hunt-Hess 分级Ⅲ~Ⅳ级者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瘤颈宽度大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高血压病史、术前 Hunt-Hess 分级Ⅲ~Ⅳ级、瘤颈宽度等因素均是双微导管介入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预后不 良的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 双微导管介入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患者若伴有高血压病史、术前Hunt Hess分级Ⅲ~Ⅳ级、瘤颈较宽时预后不良的发生风险增高,在诊治过程中应予关注。  相似文献   

14.
刘平  黄海林  钟琪  游潮  成刚 《西部医学》2019,31(9):1390-1394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对延迟性脑缺血(DCI)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10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介入组(n=52)和夹闭组(n=56),介入组应用血管内栓塞术,夹闭组应用显微瘤颈夹闭术。比较术后1周、2周DCI发生率,评估两组术前及术后3天时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白介素 6(IL 6)],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随访6个月评估两组预后状况[改良Rankin量表(mRS)]。结果 介入组术后1周、2周DCI发生率、随访6月时平均mRS得分均低于夹闭组(P<0.05);术后3天时,两组IgG、IgM、IgA均低于术前(P<0.05),介入组降幅小于夹闭组(P<0.05);术后3天时,两组TNF α、hs CRP、IL 6指标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介入组增幅小于夹闭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ASAH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术较显微瘤颈夹闭术术后DCI发生风险低,且有利于改善ASAH患者术后免疫功能、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预后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治疗在伴有脑内血肿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中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12例伴有脑内血肿的aSAH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夹闭组(92例)和栓塞组(42例)。分析两组患者基线情况、临床资料及预后信息。结果 134例伴有脑内血肿的aSAH患者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均≥13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率、收缩压、舒张压、GCS评分、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量表评分(WFNS)、亨特赫斯量表(Hunt-Hess)、改良费舍尔评分(m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脑内血肿位置及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夹闭组患者脑内血肿大于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组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比例高于夹闭组,且动脉瘤大小大于夹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栓塞组患者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评分(mRS)显著优于夹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4月该院收治的6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水平、临床疗效、生命质量[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32/3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30/3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活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3/34),低于对照组的29.41%(1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均可有效治疗颅内动脉瘤,其中血管内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颅内动脉瘤治疗中介入栓塞治疗和显微外科夹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0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显微外科夹闭组与介入栓塞治疗组,每组各50例。显微外科夹闭组患者接受显微外科夹闭治疗,介入栓塞治疗组患者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一般情况、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OS)评分、预后、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介入栓塞治疗组患者的术后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显微外科夹闭组(P<0.05),住院费用高于显微外科夹闭组(P<0.05),GOS评分高于显微外科夹闭组(P<0.05)。介入栓塞治疗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高于显微外科夹闭组(P<0.05),重度残疾率、植物生存率、死亡率均低于显微外科夹闭组(P<0.05)。介入栓塞治疗组患者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1/50)低于显微外科夹闭组的18.00%(9/50)(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治疗中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较显微外科夹闭显著,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8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93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因部分患者术前死亡或转上级医院治疗,实际在我院行开颅夹闭或介入栓塞的患者为158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为实施开颅夹闭动脉瘤患者85例,对照组为实施介入栓塞动脉瘤患者73例,从并发症及预后等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情(Hunt-Hess分级)与术后恢复情况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对照组并发肺部感染和脑血管痉挛分别为13.7%、16.4%,均高于观察组(4.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内观察组和对照组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15.3%、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开颅夹闭或介入栓塞术后其预后无明显差异,但行开颅夹闭术的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机率小于介入栓塞患者。  相似文献   

19.
董全永 《中外医疗》2013,(23):89-90
目的探讨对应用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两种方式对患有脑动脉瘤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56例患有脑动脉瘤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血管栓塞术方式治疗;治疗组则是接受显微手术夹闭方式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9.3%,对照组为6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等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降低(P<0.05);围手术期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动脉瘤病情再次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显微手术夹闭方式对患有脑动脉瘤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纯弹簧圈栓塞和Enterpric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早期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39例41个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39例45个动脉瘤采用Enterpric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栓塞成功率、手术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均于发病36 h内接受栓塞治疗。单纯栓塞组瘤复发率26.83%,高于联合栓塞组的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单纯栓塞组为4.88%,联合栓塞组为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单纯栓塞组为7.69%,联合栓塞组为10.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单纯栓塞组为17.95%,联合栓塞组为20.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栓塞组预后良好率为79.49%,联合栓塞组为74.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早期介入治疗效果较好,治疗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单纯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复发率较高,应加强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