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胸痹主要是由于胸阳不振、气血痹阻,以咳喘憋闷、胸背痛为主要表现。心痛则主要是由于心之气血阴阳亏损、寒凝气滞、痰阻血瘀,以心胸疼痛为主要表现。因两症常相兼出现,故概称为胸痹心痛。心绞痛是由于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及缺氧引起的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其中90%为冠心病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心绞痛(以下简称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地暂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近年多数中医学者认为,心绞痛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肺、肾等脏腑,病机为虚实夹杂。虚责之于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实主要指气滞、血瘀、痰阻、水停、寒凝等;此外,亦有医家认为心绞痛病机为络脉瘀阻、绌急,  相似文献   

3.
范秉均 《中医药学刊》2006,24(2):352-354
胸痹主要是由于胸阳不振、气血痹阻,以咳喘憋闷、胸背痛为主要表现。心痛则主要是由于心之气血阴阳亏损、寒凝气滞、痰阻血瘀,以心胸疼痛为主要表现。因两症常相兼出现,故概称为胸痹心痛。心绞痛是由于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及缺氧引起的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其中90%为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在临床实践中虽以心脉瘀滞不通为基本病理表现,但有相当部分患者属于虚寒性胸痹心痛,其病机的根本在于中阳虚寒,而痰瘀互结为其标证。在临床辨证应用人参汤治疗虚寒性胸痹心痛常可取得满意疗效。本课题通过临床研究,探讨以温中补虚为主的人参汤治疗虚寒性胸痹心痛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4.
根据接受放射治疗过程中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的不同,将放射疗法损伤的中医病机概括为四种证型。以发热口渴、肌肤灼热为主要表现的属毒热壅盛,治以清热解毒;以皮肤暗红、出血倾向为主要表现的属脉络瘀阻,治以凉血止血;以情绪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属肝郁气滞,治以疏肝解郁;以气血不足、体虚乏力为主要表现的属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汉方药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患的治疗,其主要表现在以汉方医学理论,即以阴阳虚实及气血水把握疾病的病态,对常见消化系统症状进行辨证分型,以及对慢性、难治性消化系统疾患的临床治疗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以10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对象,根据寺泽的诊断标准,判定其气血水的异常。同时,分析通过脉波-科罗特科夫动脉音记录仪GP-303所获得的血压、动脉音图的各种图形、心肌负荷指数(PRP)、脉波-科罗特科夫动脉音时间(TP-KS)、外周总阻力(TPR)等各数据与气血水的关系。结果:气血水无异常组(对照组)有15例(14%);气血水异常组中,瘀血43洌(41%),水改内停32例(31%),气逆29例(28%),气虚27例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心绞痛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短暂缺血缺氧所致,出现以发作性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劳累、情绪激动等可诱发。本病属于中医"胸痹"范畴,历代医籍对其均有记载,然多从心论治,诸如通阳宣痹、活血化瘀等。然冠心病心绞痛多因脏腑气血亏损瘀阻,阴阳失调所致。而脏腑气血失调与肝脏关系尤为密切。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以气为用,司人体气机的传输畅达,与人体气血息息相关。心血的运行除靠心气的推动,还要靠肝的调节。因此治疗上应重在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佐以活血止痛。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是指由嗜心肌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疾病。本病病因多由肠道病毒和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发病机制早期以病毒的直接作用为主,后期则以免疫反应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气短、甚至出现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功衰竭(简称慢性肾衰,CRF)又称慢性肾功能不全,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明显萎缩,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临床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也称为尿毒症。CRF病因病理为脾肾衰损,气血亏虚,瘀血及痰浊内停所致,是虚实夹杂之症。  相似文献   

10.
咳嗽晕厥症发病机理为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临床可分为虚证和实征两大类:实者以痰、瘀肝火发病为多见;虚者以脾肾阳虚、肺肾阴虚为主要表现。治疗宜化痰开窍,活血化瘀以平气血之逆乱,调整阴阳之偏胜而顺接阴阳。  相似文献   

11.
田芬兰教授对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有独特见解。田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基本病机为脾失健运,土不制水,脾之气虚阳微为本,血瘀水停为标;治疗培土以制水,益气温阳以恢复阳气,调整脏腑;活血利水使水湿得化,瘀血得消。临床用药重视健脾养胃,权衡虚实,酌情攻补。临床所见每获良效,故将随师所学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2.
胸痹之病包含了西医“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张伯礼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认为胸痹心痛主要病机为阳微阴弦,以气血阴阳虚衰为本,以气滞、寒凝、痰浊、血瘀为标,注重对该病本虚标实之辨识,除化痰逐瘀之法治疗标实之证外,尤注重补益气血以治本的重要性。当前诸多医者认为胸痹主要矛盾是血瘀,故多选活血化瘀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对胸痹的病机及虚实变化认识不足,不识护本,不辨气血,长期使用攻伐活血之品,犯虚虚之戒。文章通过整理验案,体现张伯礼教授以气血论治胸痹的辨证思维。  相似文献   

13.
刘文 《天津中医药》2023,40(8):1007-1011
“阳主阴从”理论是指在阴阳关系中,阳气为主导,阴气以从的理论,结合《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中阳气的升降出入变化总结为升阳、补阳、开阳为核心的辨证方法为临床在眼科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应用中提供参考,以帮助提高眼病诊治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李彬教授对辨治房室传导阻滞(AVB)具有独特的经验,认为气血不足、心肾阳气亏虚为本病的发病基础,其中宗气亏虚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寒凝血瘀、气滞痰阻为本病的标实病机.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是李彬教授治疗AVB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孟永梅  陈婵  王伟 《天津中医药》2017,34(7):446-450
[目的]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及周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医证候规律,探索证候要素分布特点,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可鉴思路。[方法]课题组收集入组148例CHF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中医诊断标准,统计分析并探讨其分布规律。[结果]CHF病例男女比例0.83∶1,平均年龄(64.6±11.2)岁。CHF中医证型分布以气阴两虚证为主,其次为气虚血瘀证,之后依次是心肺气虚证、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痰饮阻肺证;证候要素组合特征以两证组合为最多,之后依次是三证、单证、四证、五证组合。[结论]148例CHF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组合中多数以心肺气虚为基础,中医证型分布及变化有其特定的规律性,阳虚水泛证的病情稍重;从病位来看,CHF病位不仅在心,还可涉及肺、肝、肾、脾等其他脏器,随着CHF病程的延长,病因病机也在随时发生变化,证型则趋向于由气虚到气阴两虚或气虚血瘀,最终发展为阳虚水泛为主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是李东垣益气升阳理论的代表方,均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然各方运用症状轻重、证机、治法却略有不同。文章总结认为:补中益气汤,气虚程度较重,证属脾胃气虚,清阳下陷,热不显,治疗重在补中升阳;升阳益胃汤,气虚程度较前轻,证属脾胃气虚,湿热中阻,湿热兼见,治疗偏于祛湿清热;升阳散火汤,气虚程度最轻,证属脾胃气弱,气郁化火,内热明显,治疗偏于升散郁火。  相似文献   

17.
痹证病程缠绵,经久不愈,给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反复治疗阳气亏虚,加之风寒湿邪从外侵犯,太阳经气受累,营卫失调。导师孙西庆教授根据临床经验,提出"不温则痛",机体阳气不振,脾肾阳虚,肢体失却温煦。临证以桂枝汤加温肾阳药物取得较好效果,减轻了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心血管神经症患者人群逐年增加,其发病机制复杂,西药疗效甚微。中医药辨治此病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等优势,其机制可能与参与调节中枢及内分泌系统功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血管通透性等改善循环代谢,抗抑郁改善焦虑等相关。重视情志的作用,辨证病位主要在心,与其他各个脏腑密切相关,以气血阴阳失衡、心神不宁为其主要病机,治疗坚持整体观念,多从心、肝、脾、肾入手,调整脏腑气血阴阳,扶正兼以祛邪,配合针灸推拿治疗,疗效显著,常见的分型有心神不安型、气血两虚型、气阴不足型、肝气郁滞型、心肾不交型等。  相似文献   

19.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是糖尿病难治的并发症之一,缓解患者疼痛是治疗的难点,该病中医病名为“消渴病痛痹”,针对其阴阳气血亏虚,痰瘀痹阻脉络的本虚标实之病机特点,以“温润通”立法,即“温经散寒,濡润导阳,通络止痛”,按照病变进程分期辨治,早期治以温经养血,化痰通络为主,中期治以散寒止痛,温经通络为主,后期治以濡润益气,导阳通络为主,其中通法贯穿治疗始终。对于顽固性疼痛,可酌情选用川乌头、草乌头等辛温之品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久病入络者可加虫类药物,以化瘀通络,涤痰剔络。临证应辨病辨证相结合,以达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以五脏病机理论分析心力衰竭发生发展,探讨其辨治特点,指出心力衰竭发病与五脏均相关,尤以心为主,病机以心之气血阴阳俱虚为本,展现由原发病传变至心,再向他脏传变的过程;治以养心为主,阴阳并治,气血同调,顺应传变,五脏兼顾,分期侧重。心力衰竭诊治亦需中西医结合,做到整体调节,以期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