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金  黄雅琳  龙耀斌  柳忠  兰柳华 《吉林医学》2023,(11):3031-3034
目的:探讨间歇性θ节律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选取纳入的41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21)与试验组(n=20),对照组选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假性间歇性θ节律刺激,试验组选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M1区间歇性θ节律刺激,疗程6 w。治疗前后均使用尿动力学指标(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Qualiveen量表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及生存质量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及Qualiveen量表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结合间歇性θ节律刺激能够明显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及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盆底肌电刺激法与膀胱训练法治疗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7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盆底肌电刺激法;对照组采用膀胱训练法,并控制饮水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RUV)、最大膀胱容量(MBC)、最大尿流率(MFR)、平均尿流率(AFR)、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力(PdetQmax)及治疗后拔除尿管成功率、留置导尿管天数和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拔除尿管成功率为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BC、MFR和AFR均有所增加,RUV减少,PDetQmax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终末期,治疗组各项尿流动力学指标与对照组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留置导尿管天数与尿路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盆底肌电刺激法和膀胱训练法均可改善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的排尿功能,但盆底肌电刺激法恢复速度优于膀胱训练法,应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间歇清洁导尿及行为疗法在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50例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25),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神经肌肉电刺激、间歇清洁导尿及行为疗法治疗,并对2组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自排尿量及因排尿的症状而影响生活质量评分(QOL)进行测评。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残余尿量、自排尿量及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残余尿量、自排尿量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以实验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对照组膀胱容量较治疗前增加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实验组膀胱容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膀胱容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间歇清洁导尿及行为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在一定程度上能恢复膀胱排尿功能、增加膀胱容量及减少残余尿量,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较针刺疗法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的临床康复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患者45例按完全性损伤与不完全性损伤分为两组,两组分别按随机数字各表分为两组:完全性损伤针刺组12例,对照组12例,不完全性损伤针刺组11例,对照组1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及间歇性清洁导尿;对照组仅用药物治疗及间歇清洁导尿,疗程为20d。治疗前后采用简易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法测出残余尿量;记录患者自主及辅助方式排尿次数,奥昔布宁类药物使用量。结果治疗前后完全性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组中的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减少率,自主及辅助方式排尿次数增加率以及奥西布宁类药物使用减少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膀胱容积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临床疗效,为该方案的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央区组随机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4例患者分为试验组(89例)和对照组(95例)。2组患者均予以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试验组患者同时予以电针(20 min/次,每天1次,每周6 d)和推拿(20 min/次,每天1次,每周6 d)治疗,2周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内压,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降低(P<0.01),膀胱安全容量明显升高(P<0.01),膀胱内压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降低(P<0.01),但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内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减少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且疗效明显优于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的现代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6):10-12+16
目的 探讨膀胱电刺激法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康复治疗部治疗的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76 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8 例。对照组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膀胱电刺激法,两组均治疗8 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排尿情况及残余尿量情况,并比较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8 周后,两组日均单次排尿量和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加,日均排尿次数和残余尿量明显下降(P<0.05 或P<0.01),且观察组变化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150,P<0.05)。结论 膀胱电刺激法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在SCI 后NB 患者膀胱功能重建中的作用确切,能更明显改善排尿情况,减少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骶神经根磁刺激对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尿流动力学及M3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雌性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磁刺激组,每组20只。模型组、磁刺激组采用脊髓横断切除法建立神经源性膀胱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磁刺激组给予磁刺激治疗1次/d,连续治疗8周。8周后,麻醉大鼠行膀胱尿流动力学测定,处死大鼠取膀胱逼尿肌组织行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并检测M3受体表达水平。结果磁刺激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顺应性均高于模型组(均P<0.05),漏尿点压力低于模型组(P<0.05);而磁刺激组与正常组上述3个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磁刺激组膀胱逼尿肌组织HE染色可见浆膜下组织中度充血、水肿,有轻度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并有少量成纤维细胞增生,但黏膜上皮细胞形态及排列较模型组接近正常;在透射电镜下可见逼尿肌细胞表面平滑,细胞间隙稍宽,排列尚均匀,胞质内线粒体结构较完整。磁刺激组大鼠膀胱逼尿肌组织中M3受体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模型组(均P<0.05);而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神经根磁刺激对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能与膀胱逼尿肌组织中M3受体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4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2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采取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治疗后20d的排尿情况以及膀胱内压力的变化状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0d的排尿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能够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胫神经电刺激(PTNS)治疗脊髓损伤(SCI)所导致的神经源性逼尿急过度活跃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8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加基本护理,观察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PTNS治疗。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使用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检查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指标较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神经根电刺激可以抑制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活跃,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漏尿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互联网+康复”延续管理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住院期间两组均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出院后对照组电话回访,观察组采用“互联网+康复”管理。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采用间歇导尿依从性评估量表评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膀胱功能(膀胱安全容量、自排尿量、残余尿量),泌尿系B超、尿液细菌培养、血常规和肾功检查评价泌尿系统并发症(泌尿系统感染、输尿管反流、肾功能异常)。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自我管理能力、膀胱功能、泌尿系统感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尿管反流、肾功能异常发生数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互联网+康复”延续管理能够提高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并发症,促进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护理指导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66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尿残余量、自主排尿时间和尿路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尿残余量下降明显、自主排尿时间早、并发症少(P<0.05).结论 有效护理指导有利于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 颈椎过伸性损伤是临床中老年患者常见疾病,排尿困难是主要并发症之一。近年来,盆底电生物反馈法被用于治疗排尿困难,且逐渐得到临床推广。但是,中老年患者仅用单一的物理或药物方法治疗排尿困难的效果常并不理想。目的 探讨盆底电生物反馈法治疗中老年颈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排尿困难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中老年颈部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困难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与治疗组(40例),其中对照组行膀胱训练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盆底电生物反馈法治疗。采用自主排尿试验测定留置导尿时间和自主排尿成功率。治疗前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包括膀胱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尿流率、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力。结果 8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5个月。治疗组留置导尿时间为(24.5±3.9)d,短于对照组的(45.6±5.5)d(t=19.950,P<0.001)。治疗组37例(92.5%)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对照组28例(66.7%)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其中13例患者拔除导尿管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症状。治疗组恢复自主排尿成功率高于对照组(χ2=8.329,P=0.004)。治疗后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力小于对照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尿流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力小于治疗前,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尿流率大于治疗前(P<0.05)。结论 盆底电生物反馈法可有效改善中老年颈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的排尿功能,缩短留置导尿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和托特罗定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和康复医学科住院的符合要求的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患者共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例,A组患者行rTMS治疗8周,B组患者行托特罗定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8周后、停止治疗1个月后采用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指标、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残余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残余尿量分别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但经A组患者停止治疗1个月后的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而经B组患者停止治疗1个月后的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残余尿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膀胱开口压力、最大膀胱压力、最大逼尿肌压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8周后及停止治疗1个月后的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膀胱开口压力、最大膀胱压力、最大逼尿肌压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B组患者治疗8周后膀胱容量、膀胱开口压力、最大膀胱压力、最大逼尿肌压力较治疗前有所好转(P<0.05),但停止治疗1个月后,仅膀胱开口压力和最大逼尿肌压力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及停止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托特罗定比较,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rTMS更能改善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患者的膀胱功能,且停止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应用于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将2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10例,对照组行留置尿管常规护理;试验组行自我间歇导尿技术,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该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观察2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8例患者经过清洁间歇导尿技术治疗及配合膀胱功能锻炼能自行排尿,残余尿量均<150 m L,2例患者仍需留置尿管;对照组自行排尿的有5例,仍需留管导尿者5例,自行排尿患者中5例残余尿量均>100 m L。结论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应用于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具有可行性,可促进患者早日恢复膀胱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姬卫华  陈欧 《中外医疗》2010,29(11):57-5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疗效。方法将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予以盆底电刺激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训练后尿流动力学结果明显优于康复训练前(P〈0.05);2组患者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配以盆底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疗效确切、安全,可增加膀胱容量,减少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  相似文献   

16.
郭舒婷 《基层医学论坛》2012,(36):4840-4841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术后拔除尿管的时机,减少尿路损伤及感染的概率。方法将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201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1术后30 min拔除尿管;试验组2术后6 h后拔除尿管;对照组术后24 h拔除尿管。统计3组患者第1次排尿时间,自行排尿成功率及泌尿系统感染情况。结果试验组1第1次排尿时间短于试验组2及对照组(P〈0.05),3组患者在自行排尿成功率和泌尿系统感染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和对照组膀胱刺激症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在术后30 min拔除尿管为最佳拔管时间,可最大程度减轻因插管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感,促进患者自行排尿,减少尿路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并存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方法:将27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为康复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康复治疗组在脊髓损伤稳定后早期定时夹闭尿管、膀胱区定时进行按摩,膀胱区超短波治疗、针灸、穴位注射等方法,营养膀胱神经;常规组采取定时夹闭尿管,营养膀胱神经治疗方法。结果:康复治疗组强化训练7~10d,15例拔除尿管,自行排尿,1例需在患者家属按压膀胱后完成排尿。常规治疗组7例10~14d拔出尿管后自行排尿,4例在训练21~28d拔出尿管后自行排尿。结论:对脊髓损伤并发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早期进行多种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膀胱功能恢复,自行排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43例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膀胱训练4周,治疗组患者加用电针治疗。治疗前后观察两组24h排尿次数、每次尿量、每周尿失禁次数、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排尿次数、每周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膀胱容量和每次尿量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在降低膀胱残余尿量和升高膀胱容量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结合膀胱训练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术前量化排尿训练联合术后盆底肌电刺激对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纳入南京市第一医院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拟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术前常规护理与术后盆底肌电刺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术前量化排尿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尿流动力学及排尿情况,并观察尿管拔除后24 h内及术后3个月排尿障碍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膀胱容量、膀胱逼尿肌压力、尿流率、排尿间隔时间、每次尿量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夜尿次数均少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管拔除后24 h内、术后3个月排尿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术前量化排尿训练联合术后盆底肌电刺激可改善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提高排尿及控尿能力,降低排尿障碍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将80例患者简单随机分为2组,40例患者为一组。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另一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治疗组)。对比观察两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症状情况、膀胱容量以及膀胱残余尿量。结果:治疗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症状情况、膀胱容量以及膀胱残余尿量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时联合康复训练、针灸治疗应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作用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