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降糖方法对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该院在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40例肥胖糖尿病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70例,应用口服二甲双胍治疗方法)和实验组(70例,应用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治疗方法 )。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肥胖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素分泌指数,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血糖反应、恶心、腹泻)。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素分泌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肥胖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反应、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糖尿病患者应用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治疗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胰岛素泵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7年6月于该院接受治疗T2DM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54)与对照组(n=54)。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实验组行胰岛素泵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HbAl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 PG),空腹C肽(FCP)及餐后2 h C肽(2h C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血糖达标时间、达标率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实验组HbAlc、FPG、2 h PG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实验组FCP、2h CP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实验组HOMA-IR较对照组低,HOMA-β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量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减少胰岛素使用量,避免胰岛素抵抗,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探讨胰岛素泵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情况。方法以来该院就诊的6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改善情况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达标时间上,实验组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发生率上,实验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胰岛素泵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相比胰岛素泵能够更好的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率,可进一步普及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采用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的效果以及对胰岛素日用剂量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0月—2018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92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均接受胰岛素治疗,根据给药方式差异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46例)采用皮下注射,实验组(46例)采用胰岛素泵治疗。通过血清生化检验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统计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日用剂量。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日用剂量,实验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给药方式应用于糖尿病患者治疗中,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好地控制血糖,同时减少低血糖和胰岛素日用剂量,应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5.
李力  刘芳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2):2470-2471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强化疗法与胰岛素皮下注射强化疗法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78例初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胰岛素皮下注射强化治疗组)39例和观察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组)39例,对照组进行口服降糖药和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强化治疗,观察组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 w血糖及达标时间、用药量、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浆MDA和SOD水平,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DA、HOMA-IR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SOD、HOMA-BE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与皮下注射强化治疗疗效相当,氧化应激影响没有差异,但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修复和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有助于血糖的长期稳定,避免血糖波动,可能与其降低胰岛β细胞受到的氧化应激有关,对于严重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或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比较在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不同给药方式给予胰岛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6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84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作为该实验考察对象,随机分组:实验组采用胰岛素泵给药,可持续注射;对照组进行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给药。以空腹血糖值、血糖在餐后恢复正常时间、全天血糖正常的维持时间、低血糖发生率作为试验指标进行监测。结果两种给药方式均能降低患者血糖,治疗前后,同组间空腹血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泵给药的实验组,餐后血糖恢复正常实验组用时(70±15.0)min,全天血糖维持正常的时间为(16.8±1.8)h,低血糖发生率4.8%。皮下连续注射给药的对照组餐后血糖恢复正常用时(105±20.0)min,患者全天血糖维持正常的时间为(8.5±2.6)h,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为11.9%。两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胰岛素泵进行持续给药相比较皮下连续注射给药对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更加有利。  相似文献   

7.
目的将不同胰岛素应用方式在结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中应用,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参照胰岛素应用方式不同对2014年2月—2017年2月该院治疗的22例结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分组,1组纳入11例患者,胰岛素的多次皮下注射方式予以参照组患者,胰岛素泵的持续皮下注射方式予以实验组患者,关注2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数值、餐后2 h血糖数值及血糖达标时间数据、低血糖合计数值。结果实验组治疗之后的空腹血糖数值、餐后2 h血糖数值比较于参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糖达标时间数据、低血糖合计数值比较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这意义(P0.05)。结论在结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中采取胰岛素泵的持续皮下注射方式展示出优于胰岛素的多次皮下注射方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将8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二组,实验组采用诺和锐30三餐前皮下注射,对照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诺和锐强化降糖治疗,血糖达标后比较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量、低血糖发生率、降血糖平均费用。结果实验组在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在降血糖的平均费用上显著低于胰岛素泵组(P<0.01)。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诺和锐30与胰岛素泵疗效接近,但效价比高。  相似文献   

9.
对比8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泵(CSⅡ)强化治疗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的治疗效果,以及血糖达标所需时间、胰岛素用量以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有效地减低血糖,但胰岛素泵(CSⅡ)强化治疗血糖达标时间短、胰岛素用量少、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能更快、更平稳地降低血糖,优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并可减少低血糖发生率,减少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皮下注射与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及成本—效价比。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分别于早、中、晚餐前即刻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1次,起始剂量0.2 IU/(kg/d);对照组应用胰岛素泵持续性皮下门冬胰岛素输注治疗,均治疗2周。治疗前后均行空腹血糖、三餐后2 h血糖、睡前血糖测定,比较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及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以及平均住院费用。结果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睡前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平均住院费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下注射与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相当,但皮下注射胰岛素者住院费用低,具有更好的成本—效价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方式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自2009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64例患儿平均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输注治疗为对照组,另一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为观察组,并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用量及治疗后餐后血糖达标时间、尿酮恢复时间、PH值恢复时间、低血糖发生率进行比对。结果两组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胰岛素用量与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胰岛素用量与治疗前略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用量、餐后血糖达标时间、尿酮恢复时间、PH值恢复时间、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小儿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能有效控制血糖,纠正酸中毒后无反复,同时减少低血糖发生率其临床效果优于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输注治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短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情况及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方法 87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实验组短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1个月后根据胰岛素剂量改为多次皮下注射;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和实验组空腹血糖(FP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M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2次和16次)、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治疗初始阶段,实验组血糖达标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泵治疗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改善有显著疗效,并减轻氧化应激及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治疗糖尿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于2016年7月—2019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92例,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胰岛素注射治疗,研究组给予胰岛素泵连续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水平、空腹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使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血糖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空腹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使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能够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血糖控制效率,增加治疗安全性,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胰岛素泵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住院的155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按照电脑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78例)和对照组(77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使用量以及低血糖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糖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5.2±0.5)mmol/L,餐后2 h血糖(7.0±1.0)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6.8±0.7),(9.2±2.1)mmol/L(P0.05),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胰岛素使用量(30.2±5.2)U/d,低于对照组的(47.9±5.1)U/d(P0.05);实验组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为3.84%,低于对照组的14.28%,(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要优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能够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量,降低患者经济负担,保持血糖水平稳定,避免发生低血糖,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儿童Ⅰ型糖尿病治疗中不同胰岛素注射方案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80例该院治疗Ⅰ型糖尿病的患儿,根据使用胰岛素注射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在实验组中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的方法,在对照组中使用皮下注射的方法。结果实验组的空腹血糖达标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胰岛素用量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餐后血糖达标时间大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中有72.50%的患者治疗显效,有25.00%的患者治疗有效,有2.50%的患者治疗无效。对照组的有45.00%的患者治疗显效,有32.50%的患者治疗有效,有22.50%的患者治疗无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前,实验组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以及饭后2 h血糖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后,实验组的空腹血糖,饭后2 h血糖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糖化血红蛋白高于实验组(P0.05)。对照组中有8例患者出现低血糖,实验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低血糖(P0.05)。结论在Ⅰ型糖尿病患儿中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的方法对于改善血糖水平的情况高于皮下注射的方法,可以预防出现低血糖,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胰岛素泵注和皮下注射治疗I型糖尿病(T1MD)患儿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32例T1MD患儿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实验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使用胰岛素量和达标后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低血糖发生率为14.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注治疗T1MD患儿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的控制高血糖,且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胰岛素泵与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在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选择符合此次研究选择标准及排除标准的82例进行分组治疗,病例分组方法为信封法。观察组41例采用胰岛素泵治疗,对照组41例则使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两组患者餐后血糖水平、空腹血糖水平进行对比,观察组分别为(7.12±1.62)、(6.52±0.35)mmol/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以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胰岛素用量平均为(30.3±4.2)U/d、血糖达标时间平均为(8.4±1.7)d、低血糖发生率为2.4%,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胰岛素泵与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对血糖的改善效果相仿,但胰岛素泵有利于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量、缩短血糖达标时间、降低低血糖发生几率,应用价值更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到该院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三餐皮下注射重组人胰岛素的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含量,餐后2 h血糖含量,以及血糖达标时间进行记录,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患者血糖达标需要的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以上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法,推荐使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唐志浩  徐贞  杨华 《内科》2009,4(3):354-356
目的采用胰岛素泵(CSⅡ)联合罗格列酮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索泵联合罗格列酮钠治疗(CSⅡ+罗格列酮钠)组22例,单纯胰岛素泵治疗(CSⅡ)组20例、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MDI)组33例,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体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C肽、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1AI)。结果胰岛素泵联合罗格列酮钠治疗组胰岛素用量最少,HOMA-IR降低最明显,IAI明显增加,低血糖发生率低,体重增加不明显。结论胰岛素泵联合罗格列酮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节约胰岛素用量,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20.
对56例2型糖尿病(T2DM)病人进行为期2周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空腹胰岛素(FINS)与空腹血糖(FPG)的比值.结果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FPG、2hPG、HbAl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FINS与FPG比值、HOMA-β、ISI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HOMA-IR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利用胰岛素泵对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可以显著改善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具有胰岛素用量少、低血糖发病率低、控制血糖效果显著以及治疗时间短等特点,是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