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药注射剂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爱农  王首强 《江苏中医》1992,13(12):28-30
  相似文献   

2.
中药注射剂品种多,临床应用广。但是,其制剂工艺良莠不齐,不良反应逐年增加。临床医师应从中药药性与功效、有效成分与药理、制备工艺与剂型、用法用量与配伍、不良反应与对策五个方面考虑,提高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水平,确保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3.
任钧国  刘建勋 《中国现代中药》2018,20(11):1319-1322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再评价,不仅是国家政策的需要,也是中药注射剂本身发展的需要。中药注射剂作用机制的研究是中药注射剂有效性再评价的主要内容,目前大多数中药注射剂的作用机制研究比较少,多停留在药效学评价阶段。为此,本文针对中药注射剂作用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中药注射剂的特点,提出了以网络药理学、系统生物学为核心的中药注射剂作用机制研究思路与方法,以期为中药注射剂的再评价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修订现行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溶血与凝聚试验方法。方法:以现行国家标准中溶血与凝聚试验方法和本文提出的修订方法对几种常见中药注射剂进行溶血与凝聚对比考察。结果:香丹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采用两种方法试验结果一致,双黄连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丹参滴注液采用两种方法试验结果不同。结论:本文提出的溶血与凝聚试验修订法更符合中药注射剂临床用药实际情况,部分中药注射剂临床用法应作适当修改。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药注射剂是中药剂型中较晚研制的一种品种,是-临床上急需而且疗效较为显著的品种,但是近两年来关于重要拄射剂的不良反应明显增多,并且其危害性也比其他的剂型较为严重,因此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中草药》2012,(2)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现代分析、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新思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为了促进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和基于中药、天然药物资源的活性先导化合物及创新药物的发现,对当前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行综述,并重点介绍基于二维高通量制备液相色谱(2D-pHPLC)技术的中药化学成分高效分离技术、基于液相-质谱-数据库(LC-MS-DS)/制备液相色谱(pHPLC)技术的中药化学成分快速识别与高效制备技术、基于LC-DAD-MSn技术的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与数据库的构建等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药注射剂发展现状及开发思路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中药注射剂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从中药、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体内(包括肌肉、穴位、皮内、皮下、静脉以及其它组织或器官)的灭菌制剂以及供临床前配制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缩液.主要有中药溶液型注射剂(含水针和静脉注射剂)、注射用粉针和冻干制品、注射用混悬剂和注射用乳剂[1].1977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了23种中药注射剂,但1985年版和1990年版的<中国药典>删除了所有的中药注射剂,1995年又开始收载,但仅有止喘灵注射液一个品种.2000年版增加了双黄连(冻干)粉针.近20年来,中药注射剂的研发成为中药现代化的热点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为导向,论述了中药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阐述了中药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是突破中药化学物质基础研究,并提出了以活性导向的标准组分模式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新思路、新观点。强调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关键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现代中药分离分析与表征的方法与技术。  相似文献   

9.
镇痛中药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从药用植物的科属、疼痛的基本病理、中医治则治法、中医药文献中挖掘、从动物药中挖掘,研究开发镇痛中药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药是我国的国宝,建国50年以来,我国中药事业得到了较大发展,首先是中药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中药专业人才;第二是中药产业初具规模,至1996年止,全国中药工业企业已有1059家,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35.4亿元;第三是中药资源得到了全面普...  相似文献   

11.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对中药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中药药理研究的问题需进一步讨论,逐步加以解决。现提出我的一些想法和思路,以抛砖引玉。一、中药药理研究的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发挥中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积极开展中药药理研究,十分重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密切结合临床,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开  相似文献   

13.
王宇光  马增春  梁乾德  汤响林  高月 《中草药》2012,43(10):1875-1879
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在国际上的出现,中药安全性问题逐渐受到重视。除经典的毒理学评价外,近年来在中药安全性研究领域包括中药毒性研究方面也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效拓展了中药毒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并从中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对近年来关于中药毒性研究的相关思路和方法进行梳理分析和归纳总结,并结合相关工作,综述了中药毒性研究进展,提出加强中药毒性研究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指导中药的安全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4.
自从第一个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剂问世以来,中药注射剂发展至今已有57年的历史。然而,纵观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到,中药注射剂的发展是从本世纪70年代才开始的。据报道,曾用于临床的中药注射剂多达1400种,但大都停留在医院制剂阶段。《中国药典》(197年版)曾收载了23种中药注射剂;《全国中成药产品集》收载中药注射剂109种,但《中国药典》从1985年版开始,删除了所有的中药注射剂,1990年版亦未予收载,直到1995年版《中国药典》才开始收载,但也只有一个品种——止喘灵注射液。1 现状 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剂,几十年来却从未间断,应用历史较长的有丹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也有近年来开发研制的清开灵注射液、普乐林注射液及双黄连注射液等。种种迹象表  相似文献   

15.
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代表,已成为中医药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文从当前中药注射剂市场核心竞争力不足、研发生产水平不高、药品质量与安全性差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出发,指出需要对上市后中药注射剂进行整体性再评价,乃至二次开发。当前形势下,以具有良好临床基础、市场基础和研究基础的中药注射剂大品种为培育与评价主体,是集中力量实现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口服中成药不同,中药注射剂大品种培育需要更高的技术支撑、质量标准与更及时有效的临床信息反馈,因此需要探索构建适合中药注射剂的上市后整体评价研究体系。该文分别从评价方法的优化、医研企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整体评价研究体系的形成3个层次探讨了中药注射剂上市后整体评价研究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关键,提出从机制规律基础研究、临床效果评价验证、文献信息积累挖掘、资源可持续性培育以及市场和产业化操作5个方面,实现"五位一体"共同服务于提高中药注射剂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及适用性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1):139-141
目的:本文以血栓通注射液为例,筛选其内在致敏原,并试图探寻一种系统、可靠的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方法,为其它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利用P815细胞体外脱颗粒模型对血栓通注射液分离成分进行过敏筛查;通过小鼠直接腘窝淋巴结实验模型对血栓通注射液分离成分进行过敏筛查验证;分析并结合此两种筛查方法试验结果,综合评判血栓通注射液内在成分的致敏潜能。结果:P815细胞脱颗粒模型:血栓通注射液、三七总皂苷、人参皂苷Rb1组胺释放量、β-氨基己糖酶释放率和细胞脱颗粒率三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人参皂苷Rg1组胺释放量、脱颗粒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直接腘窝淋巴结实验模型:三七总皂苷组、单体人参皂苷Rb1及人参皂苷Rg1均WI>2,CI>5。结论:人参皂苷Rb1和Rg1可能是导致血栓通注射液临床过敏的内在因素。建议:结合体内外两种过敏筛查模型,综合评判中药注射液致敏潜能,探寻一种由体外细胞实验初步筛选到体内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的更加可靠、有效的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药巴布剂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中药巴布剂研究思路与方法。方法:结合作者的实验研究与体会,对基质处方设计思路,基质原料选择方法,基质配方研究,以及基质的成型工艺,制剂的成型工艺,影响成型工艺的因素进行讨论。结果:形成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中药巴布剂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在颈椎间盘自然退行过程中受劳损、感受风寒湿邪、咽喉感染等外因刺激导致颈部动力和静力平衡失调,使颈部肌肉、神经、脊髓、血管受累而产生的综合征。据1992年调查,我国颈椎病的患病率平均为7.3%~13.7%。随着现代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电脑、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中药炮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进行探讨,指出研究中急需解决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中药基础理论研究思路与方法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功效、配伍关系等是中药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其现代化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偏差,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对中药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时,必须对这些重要概念以及形成这些概念的传统方法有深入的了解,要从比较医学、比较药学的角度,对中药基础理论进行审视,寻视现代医学与中医药学的交叉点和结合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