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电门控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影像学检查中。在肺部,心电门控技术可改善心脏搏动所致的肺部伪影,同时,心电门控技术扫描对气道容积成像的影像质量亦有影响。就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对肺部影像质量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回顾性重组肺影像的最佳R-R时相,探讨心电门控肺部扫描的可行性及合理的扫描方案. 资料与方法 对15例拟诊冠心病患者以相同参数行多层螺旋CT扫描后,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组10%、30%、45%、60%、75%、90% R-R 时相的横断面影像.范围包括自气管隆突至心尖的双侧肺,比较不同的R-R时相肺动脉层面、下肺静脉干层面、下肺基底段支气管开口层面、心尖层面影像,评价影像质量. 结果 各时相影像质量的综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后发现75%时相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肺重组的最佳时相为75%的R-R时相. 结论 选择75%的R-R时相回顾性心电门控为最佳R-R时相重组肺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心脏运动伪影对肺组织影像质量的影响,提高影像质量,在常规影像伪影较多时,可增加病变的信息量,减少假阳性的产生,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多排螺旋CT(MDCT)心电门控技术评价1个心动周期内肺静脉口径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收集25例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进行扫描的检查者,进行10个时相的肺静脉重建.首先在横断位同一层面上测量出右下肺静脉(RIPV)各个时相的口径,得出其最大值及最小值所对应的2个时相,然后在这2个时相下运用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4条肺静脉,最后分别测量其口径最大值与最小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横断面上右下肺静脉最大值出现在35%时相(16.21±2.53),最小值出现在85%时相(13.29±2.11);4条肺静脉口径在35%时相的最大值与85%时相最小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DCT心电门控技术可以更准确描述肺静脉口径,在1个心动周期内肺静脉口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率对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进行对照分析。方法:156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73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所有病例按心率分为<60次/分,60~69次/分,70~79次/分,80~89次/分,90~99次/分及≥100次/分共6组。对所有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别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和常规螺旋CT扫描技术对支气管动脉(BA)进行CT成像,并探讨BA显示的差异.方法 将120例在本院行胸部肺动脉期增强CT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A组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B组和C组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技术,扫描速度分别为0.4 s/r和0.5 s/r,对BA的纵隔段及叶段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显示,并评价图像质量.结果 (1)A组纵隔段和叶段BA的显示率分别为100%和62%,高于B组和C组;A组图像质量评级为“优良”的血管为66个(66/95),高于B组和C组.A组肺动脉期扫描的平均有效剂量为15.6 mSv,高于B组和C组.(2)B组纵隔段和叶段BA的显示率分别为89%和33%,高于C组.B组图像质量评级为“优良”的血管30个(30/84),高于C组的11个(11/63).B组的平均扫描时间为3.2s,仅为A组(9 s)的36%.结论 回顾性心电门控-BA-CTA可提高BA的成像质量,但有效剂量(ED)偏大.使用0.4 s/r的64排螺旋CT扫描,BA的显示率和图像质量居中,有降低有效剂量和缩短扫描时间的优点,适用于咯血等急诊患者BA的CTA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和成像质量等比较,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拟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并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多种重组技术显示各节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根据对诊断影响分为优、良、差,并计算各自有效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前瞻性组平均辐射剂量为(2.11±0.48)mSv,明显低于回顾性组的(9.15±1.59)mSv(P<0.01);前瞻性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优良及差者分别占96.7%(1259/1302)和3.3%(43/1302),与回顾性组的96.3%(1339/1390)和3.7%(51/13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能以较低的辐射剂量取得优质图像,更适合CHD患者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多期相重建技术在儿童冠状动脉CT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且心率为100~120次/分的6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多相位扫描技术,重建40%、45%、50%、70%、75%和80%R-R间期的6组图像,选取其中冠状动脉成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率<100bpm稳定窦性心率患者256层螺旋CT于收缩末期(40%~50%位相)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71例患者256层螺旋C 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收缩末期(40%~50%位相)图像,所有病例按70bpm≤心率<80bpm ,80bpm≤心率<90bpm ,90bpm≤心率<100bpm分成3组,对所有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进行评分(4分法),比较不同心率组间的图像质量。结果271例患者共重建3780个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估者3708个节段,三组冠状动脉可评价率分别为98.59%、97.79%、97.9%,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率<100bpm稳定窦性心率患者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于收缩末期(40%~50%位相)可获得稳定的满足诊断的图像,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成功把握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以相同纳入标准,选取50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前瞻门控组,另选取5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患者作为回顾门控组。由两名CT医师分别对两组CTCA图像进行评估。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平均心率、心率波动、扫描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3.80±0.46)mSv,回顾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20.64±3.14)mSv,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166,P=0.761)。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苏云杉  张勇  柴汝昌  杨晓  陈翠仙  蒋婷   《放射学实践》2011,26(8):865-865
1998年多层螺旋CT(MSCT)问世,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尤其在心脏检查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MSCT心脏检查图像的采集必需依赖心电门控技术。随着MSCT心脏检查的普及,而部分影像技术人员对基本心电图知识的欠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回顾性电影法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ECG-MSCT)肺部扫描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0年7月~2001年6月间行肺部CT检查者50例,男36例,女14例。其中最高心率为88次/min,最低心率为58次/min,平均72.8±12次/min。采用GE Light Speed多层螺旋CT机和SUN图像工作站完成所有病例的检查。首先行常规HRCT扫描,随后只对需要作对比的层面进行同部位ECG-MSCT扫描,并以产生搏动性伪影最明显处的肺实质图像为主要观察对象。将心电门控扫描图像转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由3位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盲法阅片作同层面图像质量比较。对所有图像质量采用评分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通过同层ECG-MSCT图像和常规HRCT图像伪影评分的比较,发现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心脏搏动双重伪影出现率有明显减少(P<0.05);双轨征出现率也显著减少(P<0.05);星状伪影消除率为60%,较常规HRCT有明显改善(P<0.01)。采用ECG-MSCT和常规HRCT扫描,对消除呼吸运动伪影方面,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CG-MSCT扫描方法简便易行,可明显消除心脏搏动伪影、双轨征及常见的星状伪影,从而提高了图像的诊断质量,减少由于伪影而造成的误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低心率患者128层CT胸痛三联成像中减少辐射剂量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行128层CT胸痛三联成像患者90例,心率65次/min、心率变异5次/min。随机分为A、B 2组:A组行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B组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比较2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结果:2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8,P=0.38);B组平均辐射剂量及曝光时间均低于A组(t=16.16,P0.001;Z=-8.26,P0.001)。结论 :对于心率65次/min且心律相对平稳患者,128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胸痛三联成像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仍能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胸痛三联排查扫描(triple-rule-out,TRO)在心率<75次/min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取拟行TRO的胸痛患者89例(心率<75次/min,心率变异<10次/min),并随机分别行前瞻性心电门控(A组,45例)及回顾性心电门控(B组,44例)TRO,依据患者体质量指数选择管电流(400~800 mA),管电压设定为120 kV。A组根据不同心率设定采集期像设定为75%/60%,重叠时间(Paddingtime)设置为100 ms/200 ms,B组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采用ECG管电流调制技术,35%~85%满电流输出。比较A、B两组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检验水准α=0.05。结果 A组与B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04,P=0.481)。A组辐射剂量平均8.08 mSv,B组辐射剂量平均23.65 mS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29,P<0.00001),采用前瞻门控技术降低了65%的辐射剂量。结论心率<75次/min情况下前瞻门控TRO通过修改参数可以达到与回顾门控TRO相仿的图像质量且可满足诊断要求,而辐射剂量亦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在64层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降低X线辐射剂量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83例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A组(36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技术;B组(47例)采用前门控(SSP)扫描。比较各组患者的心率、体重指数、图像噪声、冠状动脉评分、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结果 A组平均辐射剂量为21.6mSv;B组为4.3mSv,B组较A组降低约80.1(P<0.01),两组病例心率、体重指数、图像噪声和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获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论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可明显降低CTCA检查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正常肺门矢状面多层螺旋CT解剖影像特征。方法对120例患者进行胸部CT增强扫描并进行重建,在矢状面图像上分析肺门支气管及肺血管。结果通过以肺门为中心的连续7个矢状面图像分析了肺门结构中动脉、静脉和支气管间关系和走向,并分别对各管腔进行了测量。结论肺门矢状面多层螺旋CT影像具有一定特征,对临床肺门区手术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创伤性湿肺是指由胸部损伤所引起的肺组织充血、间质水肿或出血的综合性病变,多见于创伤同侧或(和)对侧肺组织,X线平片容易漏诊或误诊。为提高对此病的影像表现的认知程度,对创伤性湿肺的CT特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年龄相关的颈动脉弹性。资料与方法对34例心血管健康人群进行多时相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测量不同时相颈内动脉、颈动脉球和颈总动脉的横截面,结合不同时相颈动脉横截面积以及脉压计算颈内动脉、颈动脉球部和颈总动脉的弹性。结果 颈内动脉、颈动脉球部和颈总动脉的弹性与年龄之间均呈显著线性负相关(r=-0.73、-0.74、-0.64,P<0.01)。结论 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可靠地定量评价颈动脉弹性。在心血管健康人群,随着年龄增加颈动脉弹性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心率选择不同的心电门控,以达到最佳的图像质量和最小的射线剂量。方法对100例不同心率临床怀疑冠心病或冠状动脉早期病变患者进行不同的心电门控扫描,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及Circulation软件分析。将图像质量分为3级,按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根据不同心率采用不同的心电门控,尽可能使冠状动脉显示良好的重建方法,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则直接重建,评价1 000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图像质量为1级占73.3%(733/1 000),2级占14.2%(142/1 000),3级者占12.5%(125/1 000);图像质量为2级和3级的节段多由选择了不合适的心电门控方法所致。结论心率在70次以下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图像质量较好,辐射剂量低;心率在70~100次之间用选择性回顾性心电门控(R-R间期70%~80%)方法图像质量较好,辐射剂量超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方法;心率超过100次最好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图像质量较好,但辐射剂量最大,但图像质量好,检查不容易失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同时评价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系统的可行性.方法 筛选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无冠状动脉病变、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正常的患者40例,分别于收缩期和舒张期进行二维、三维图像重建,观察冠状窦(CS)及其属支的显示情况,采用3D法测量主要属支汇入处的夹角,运用CORO SINUS血管分析软件测量CS及其属支的形态学参数,并计算变化率.结果 CS及其属支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均获得较高质量图像.收缩期与舒张期相比,各属支与CS-GCV心房侧的夹角大小无明显变化.除CS长度外,CS及其属支各项测量值收缩期均大于舒张期.结论 64层螺旋CT可用于评价心动周期不同时相CS及其属支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工作及CS血流动力学的MSCT研究提供有用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螺旋CT肺动脉造影(SCTPA)在肺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5例肺血管疾病行SCTPA检查,包括先天性肺血管疾病(肺动静脉瘘6例,特发性肺动脉扩张8例,肺动脉发育不全3例,一侧肺动脉缺如1例及肺静脉畸形引流5例)、获得性肺血管疾病(肺动脉栓塞41例,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1例)。SCTPA扫描层厚3mm,螺距1~1.5,亚秒级扫描时间0.8s,重建层厚1mm,重建方法包括MIP、MPR和SSD。结果 SCTPA对6例肺动静脉瘘共显示供血动脉13条、引流静脉9条和瘤囊8个,漏诊1例为多发性肺动静脉漏中的小瘤囊;特发性肺动脉扩张、肺动脉发育不全、一侧肺动脉缺如者SCTPA均能明确诊断;5例肺静脉畸形引流中的心外畸形部分SCTPA与手术对照良好;45例肺动脉栓塞,SCTPA诊断中心型肺栓塞35例,周围型肺栓塞6例。结论 SCTPA即可以显示肺血管的形态、结构与走行,又可显示肺血管内特征,对肺血管疾病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可大部分取代有创性肺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