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讨和比较胆道不同梗阻部位ERCP术后感染率发生情况,从而为预防ERCP术后感染发生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并实施ERCP术治疗的胆道梗阻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梗阻发生部位不同进行分组,分为高位组和低位组,每组患者均为61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实施ERCP术后感染率发生情况。结果高位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为27.87%,低位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为8.20%,高位组患者的ERCP术后感染率显著高于低位组患者,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7.9855,P=0.0047)。结论胆道不同梗阻部位ERCP术后感染率水平存在差异,高位胆道梗阻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水平显著的高于低位胆道梗阻患者,在手术实施的过程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高、低位胆道梗阻(BDO)患者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后感染的发生率,为临床感染控制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月接受ERCP术的BDO患者160例,其中高位BDO患者80例(高位组)、低位BDO患者80例(低位组);依据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体温、白细胞计数(WBC)和临床症状统计分析两组感染率,并对感染者的胆汁标本进行培养,分析病原菌类型。结果高位组患者发生胆道感染19例,感染率为23.8%,低位组患者发生胆道感染9例,感染率为11.3%,两组患者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位组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2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株占22.7%,革兰阴性菌17株占77.3%;低位组患者培养出病原菌10株,其中革兰阳性3株占30.0%,革兰阴性菌7株占70.0%,两组感染病原菌类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位BDO是ERCP术引起胆道感染的高危病种,应在围手术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预防,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高、低位胆道梗阻患者行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的感染率,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以便更好地控制术后感染.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5月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及绍兴市人民医院行ERCP治疗高、低位胆道梗阻患者各80例,通过术后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及腹痛等统计分析术后感染率的发生情况.结果 ERCP术后高位胆道梗阻患者并发胰腺炎4例占5.00%、胆道感染8例占10.00%、上消化道出血1例占1.25%;低位胆道梗阻患者并发胰腺炎3例占3.75%、胆道感染3例占3.75%、上消化道出血1例占1.25%,无其他并发症出现,未出现与ERCP术相关的死亡病例,另外5例术后出现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但无腹痛;高位胆道梗阻患者术后发胆道感染10.00%,低位胆道梗阻为3.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位梗阻患者行ERCP术后发生胆道感染高于低位胆道梗阻患者,提示高位胆管梗阻患者行ERCP术后更易发生感染,因此,术前术后应做好积极的护理措施以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后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降低感染率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2月在医院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的14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的易感因素,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14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后发生胆道感染36例,感染率25.71%;单因素分析显示,高位胆道梗阻、胆道再狭窄及胆道外引流管留置时间长的患者发生胆道感染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梗阻的位置、胆管再狭窄以及外引流管的留置时间,是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胆道感染为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属于内源性感染,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及减少胆汁异常引流,保持胆道引流畅通,可降低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后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胆道梗阻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胆道感染的影响因素, 为术前及术后有针对性地给予预防措施提供方向及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99例因胆道梗阻行ERCP术的患者资料, 依据其是否伴术后胆道感染分为感染组及非感染组,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确定胆道梗阻患者ERCP术后胆道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199例胆道梗阻行ERCP术的患者中, 出现术后胆道感染28例, 未感染171例, 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为14.1%。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梗阻类型、CA199、身高、体重、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直接胆红素、术前住院时间、结石数目、操作时间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糖尿病、既往胆道手术史、梗阻部位、年龄、术前使用抗生素、白细胞、血小板、甘油三酯、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谷草转氨酶、总胆固醇、结石大小、十二指肠憩室、乳头括约肌切开、胆管扩张、术后使用抗生素等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石数目、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TCD治疗,观察比较并分析患者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12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发生胆道感染22例,感染率18.33%;对12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术前黄疸天数、术前卡氏评分(KPS)、引流量、术前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等生化指标与术后出现胆道感染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前黄疸天数过长、术前ALP指标水平过高是造成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后引流良好是术后胆道感染的保护因素;性别、梗阻部位及引流方法均不影响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术前黄疸天数、术前KPS评分、引流量、术前ALT、ALP、TBIL等,其中造成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术前黄疸天数过长、术前ALP指标水平过高,有效的引流能够促进手术的顺利实施,继而降低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属于术后胆道感染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介入操作相关感染情况,获得介入操作相关感染率的基线数据及重点疾病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8月期间于医院介入放射科进行介入诊疗操作的患者1 349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术后感染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重点疾病术后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介入放射科进行介入操作的患者共1 349例,其中有43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发生率为3.19%;其中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感染患者8例,感染发生率为1.94%;经导管溶栓术(CDT)术后感染患者11例,感染发生率为4.58%,静脉血栓感染患者9例,感染发生率5.88%;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术后感染患者24例,感染发生率为24.74%;导管的插入及留置时间与静脉溶栓导管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有关(P0.05);胆道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59株,胆汁培养出47株占79.66%,其中革兰阴性菌35株、革兰阳性菌10株、真菌2株,血液培养出12株占20.34%;恶性肿瘤、梗阻部位、住院时间与PTCD术后患者感染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 TACE、PTCD、CDT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需对其进行重点监测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以降低介入操作相关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TCD治疗,观察比较并分析患者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12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发生胆道感染22例,感染率18.33%;对12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术前黄疸天数、术前卡氏评分(KPS)、引流量、术前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等生化指标与术后出现胆道感染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前黄疸天数过长、术前ALP指标水平过高是造成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后引流良好是术后胆道感染的保护因素;性别、梗阻部位及引流方法均不影响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术前黄疸天数、术前KPS评分、引流量、术前ALT、ALP、TBIL等,其中造成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术前黄疸天数过长、术前ALP指标水平过高,有效的引流能够促进手术的顺利实施,继而降低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属于术后胆道感染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头孢哌酮联合利福平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胆道感染率。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1月于医院行ERCP术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20例。对照组患者按照ERCP术临床路径采取围术期预防措施及口服利福平预防胆道感染,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预防胆道感染的基础上,于术前口服头孢哌酮与利福平预防ERCP术后胆道感染。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一个月内胆道感染情况。两组患者胆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情况及药敏分析。结果术后一个月,试验组患者共发生术后胆道感染5例,感染率为4.17%,对照组共发生术后感染9例,感染率为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5株占62.50%,革兰阳性菌9株占37.50%。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等抗菌药物较敏感;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等抗菌药物较敏感。结论头孢哌酮联合利福平预防ERCP术后胆道感染效果优于单纯利福平预防,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施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后胆道感染的临床相关因素,以降低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于医院接受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手术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136例为观察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式分析术后感染率、感染病原菌构成及感染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18.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6例患者中有35例术后发生胆道感染,感染率为25.74%;采集35例胆道感染患者的胆汁进行病原菌培养,共分离出病原菌5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6株占79.31%,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弗氏柠檬酸杆菌为主;PTCD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与年龄、梗阻程度、术前黄疸时间、术前碱性磷酸酶浓度、术前总胆红素浓度、术前KPS值以及每日引流量密切相关(P0.05),其中患者年龄、梗阻程度、术前黄疸时间、术前碱性磷酸酶浓度、每日引流量是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术后胆道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术前应积极调整身体状况,尽早采取PTCD手术,术后密切关注引流量,能为降低胆道感染的发生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RCP术患者1 0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并发胆道感染分为并发胆道感染组30例和未并发胆道感染组1 01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胆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1 040例ERCP术后患者并发胆道感染30例,发生率为2.88%,共培养病原菌42株,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粪肠球菌;胆道梗阻位置、ERCP术后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并糖尿病是ERCP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构建的预测模型为:Logit(P)=-11.087+胆道梗阻位置高位×0.927+ERCP术后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0.958+合并糖尿病×1.042,按照诊断概率Logit(P)绘制预测ERCP术后患者并发胆道感染的ROC曲线,当Logit(P)>11时,AUC值为0.843,敏感度为86.67%,特异度为67.43%。结论 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分析手术室管理和预防切口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普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行针对性的手术室管理,针对手术切口特点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管理,观察和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室管理干预效果及术后切口感染率。结果观察组98例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短,该组有2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04%,对照组98例患者中有8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为8.16%,两组间上述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手术室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手术室管理措施均进行干预,能明显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这对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效果,减轻经济负担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阑尾手术后感染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阑尾手术治疗的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与护理。统计在我院阑尾手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并针对患者的具体状况探讨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80例患者中,总共有10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感染率为5.56%;通过对发生术后感染与非发生术后感染的两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后发现,患病时间、切口类型、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四项指标属于术后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结论:目前临床中阑尾手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并不高,患病时间、切口类型、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是导致术后感染的主要因素,临床中对于高危险因素患者应当给予重视,做好感染预防措施,提高临床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外科手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为手术后医院感染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某三甲医院2014年1-6月7 890例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统计患者术后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及不同专科、不同手术类型和手术切口、不同ASA评分等级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分析可能与手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手术后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45.57%,其次为血流感染占15.49%;心脏外科、胸外科、血管外科和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率分别为9.23%、6.93%、6.17%、4.72%,居于各专科手术的前4位(P<0.05);急诊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率为6.54%,明显高于择期手术的2.07%(P<0.05),且手术切口污染程度越高,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P<0.05);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随术前ASA评分等级的增高而增高(P<0.05)。结论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并将术后下呼吸道感染作为重点部位,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保胆取石术中相关指标和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率,评估两种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15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接受腹腔镜保胆取石术,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胆道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75例患者术后无胆道感染发生,感染率为0;对照组75例患者中有7例术后发生胆道感染,感染率为9.3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占71.42%、粪肠链球菌占28.58%,大肠埃希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最高为80.00%,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最低为0;观察组患者手术及住院时间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出血量明显多于腹腔镜保胆取石术,但在降低或避免术后胆道感染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行Glissi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的应用以及术后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感染预防措施,以降低肝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肝癌患者54例,采用Glissi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手术结果及术后医院感染率,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4例患者均成功实施Glissi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手术时间(165.70±31.50)min,手术出血量(345±50)ml,术后发生医院感染9例,感染率为16.67%;其中发生呼吸道感染4例占44.44%、切口感染4例占44.44%、其他感染部位1例占11.12%;年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为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Glissi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能减少经门静脉的肝内转移、提高肝癌患者手术安全性;但是在术后需要重视对医院感染的预防,将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HIS)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降低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HIS患者58例,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20例、对照组38例;试验组患者术中选择恰当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应用,选择一次性保护器对切口进行全层保护,采用可吸收缝线抗菌微乔将患者前鞘层以及腹膜进行缝合,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处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治疗费用以及住院时间等。结果试验组切口感染率、使用抗菌药物时间5d患者比率、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治疗费用分别为15.0%、35.0%、(4.3±3.9)d、(5.3±2.1)d、(2.9±0.4)万元,对照组分别为34.2%、13.2%、(8.4±4.9)d、(10.3±5.9)d、(4.1±0.2)万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术前胆管炎、胆道手术史、手术时间以及引流管拔除时间与HIS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道手术史、合并糖尿病及引流管拔除时间是导致HIS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胆道手术史、合并糖尿病以及术后引流管延迟拔除是导致HIS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应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胆道感染病原菌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9月—2019年9月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400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胆道感染分为感染组63例与无感染组337例.分析导致感染的病原菌情况,以及影响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63例术后感染患者共分离出71株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菌53株、革兰阳性菌13株、真菌5株.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梗阻部位、术前总胆红素、引流方式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术前黄疸时间、术前谷丙转氨酶和引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术前黄疸时间>14 d、术前谷丙转氨酶>150 U/L和引流量≤300 mL/d为影响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胆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胆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影响患者术后感染的因素较多,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以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普外科及眼科Ⅰ类手术切口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法 2011年7月1日-12月31日运用目标性调查方法,对普外科、眼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实时跟踪监测,并对监测科室进行主动干预前后的感染发生率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1年7-9月100例Ⅰ类手术切口患者发生感染2例,感染率为2.00%,感染手术为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抽剥术、乳腺包块切除术各1例;10-12月的239例Ⅰ类手术切口患者发生感染1例,感染率为0.42%,感染手术为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抽剥术;发生感染的手术危险指数为0~1;半年期间Ⅰ类手术切口患者感染率明显下降.结论 对不同危险指数手术患者进行针对性主动干预,实施全程监测跟踪,及时控制和降低危险因素,可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妇产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对策,为控制妇产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和前瞻性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2013年1-12月妇产科住院的2 489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制定预防控制对策,同时与2014年1-12月制定感染预防控制对策后妇产科住院的2 178例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对比,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结果 2013年妇产科2 489例住院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25例,其中妇科1 239例住院患者发生感染9例,感染率0.73%、产科1 250例住院患者发生感染16例,感染率1.28%;2014年采取预防控制对策后,2 178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3例,其中妇科1 035例住院患者发生感染5例,感染率0.48%、产科1 143例住院患者发生感染8例,感染率0.70%;控制后较控制前感染的发生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妇科为呼吸道占55.56%,产科为呼吸道、泌尿道,分别占37.50%、31.25%;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年龄、住院时间、妊娠期合并症、术后留置导尿管。结论加强对医院各项管理措施,切实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减少住院、留置导尿管时间,降低剖宫产率、合理运用抗菌药物,可有效降低妇产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