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便携式呼吸机与简易呼吸器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收治于医院的84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4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辅助呼吸用简易呼吸器),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4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辅助呼吸用便携式呼吸机),比较两组生命体征指标和血氧饱和度。结果转运5 min时,观察组心率及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转运期间气管插管移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使用便携式呼吸机,利于平稳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改善血氧饱和度水平,降低气管插管移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院前气管插管联合简易呼吸机对院前颅脑外伤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1例颅脑外伤的患者,在院前急救中采用气管插管和简易呼吸机联合使用,观察患者使用后的情况。结果51例患者经过气管插管和简易呼吸机使用,患者均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达100%。患者呼吸恢复平稳,血氧饱和度增加。结论院前气管插管联合简易呼吸机使用方便,在院前急救颅脑损伤,可提高患者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院前气管插管联合简易呼吸机对院前颅脑外伤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1例颅脑外伤的患者,在院前急救中采用气管插管和简易呼吸机联合使用,观察患者使用后的情况。结果 51例患者经过气管插管和简易呼吸机使用,患者均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达100%。患者呼吸恢复平稳,血氧饱和度增加。结论院前气管插管联合简易呼吸机使用方便,在院前急救颅脑损伤,可提高患者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杜丽凤 《医疗装备》2021,(2):181-182
目的探讨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急诊收治的52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院内转运中采用的呼吸支持手段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在转运过程中使用简易呼吸器,观察组在转运过程中使用便携式呼吸机,比较两组的转运效果。结果两组转运前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转运前、中、后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运前、中、后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运中、后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心率和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转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转运科室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简易呼吸器,将便携式呼吸机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有利于稳定其生命体征,保障转运安全,减少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我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实施规范化培训气管插管术,并开展气管插管术,为抢救危重病人争分夺秒,以减少死亡率.方法 选取56例重度颅脑外伤危重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术为观察组,并选取56例重度颅脑外伤危重患者按常规抢救程序处理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结果 应用气管插管术在院前急救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结论 通过对医护人员气管插管术规范化培训,大大提高了院前急救危重病人的有效性和成功率,同时保证医疗行为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急危重左心衰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4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83例急危重左心衰患者,均已进行抗心衰常规药物治疗,因效果差,病情迅速变化,而予以紧急经口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比较机械通气患者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及血浆NT-proBNP值的变化。结果:24小时后患者通气迅速改善,缺氧逐渐纠正,患者心率、无创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较前明显改善,血浆NT-proBNP浓度亦较前明显下降,且患者在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期间未出现血流动力学的恶化。结论:机械通气是抢救及危重左心衰患者的重要措施,能迅速改善患者通气,纠正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便携式呼吸机联合细节护理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2021年2月收治的110例急诊危重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5例)和观察组(n=55例)。对照组予以传统人工气囊,观察组采用便携式呼吸机联合细节护理。比较两组院前生命体征、两组救治效率、两组转运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心率、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SpO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分诊时间、确诊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诊转ICU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转运成功率100.00%高于对照组90.91%(P<0.05);两组院内救治成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临床护理中,便携式呼吸机联合细节护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有效辅助患者恢复呼吸,改善生命体征,提高转运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院前急救中气管内插管的重要性,提高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以来我院在院前急救中,对66例急危重患者采取紧急性气管内插管等措施后,对急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的影响.结果 在院前急救中及时实施紧急气管内插管可提高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结论 急诊科医护人员在院前急救中适时行紧急气管内插管,提高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程爱玲 《现代保健》2010,(24):104-105
目的 探讨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更换胃管方法的改进,以减少患者在插管过程中的不适和痛苦,达到人性化护理的目的 .方法 将30例昏迷气管切开后留置胃管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改进后的插管方法--边插边拔法,而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将气管套管上提的插管方法.结果 两组患者一次性插管成功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lt;0.05).结论 改进后的更换胃管方法一次性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的置胃管法,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急诊气管插管与麻醉插管各自的优势。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急诊科进行抢救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插管方式的不同,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麻醉气管插管方式)与对照组(采用传统喉镜插管方式),每组各42名。比较两种插管方式的优点。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出现呛咳、烦躁等不良反应及血压心率的变化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对于插管的反应性高,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不适感受,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结论:急诊麻醉气管插管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不适反应,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而普通气管插管,虽然一次插管成功率低,患者反应剧烈但患者对不适感觉反应灵敏,可以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两种方法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张宁  车现涛 《现代保健》2013,(24):15-16
目的:探讨ICU病房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2012年于本院ICU病房治疗的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37例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加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患者41例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加低流量持续吸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时间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2周时间内观察组患者死亡率、气管插管率远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治疗前后的表现如呼吸、心率以及pH、PaO2、PaCO2等血气结果比较中,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ICU病房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地减少死亡率、气管插管率,在心衰和呼吸衰竭的其他比较中,同样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静脉全麻与气管插管静脉全麻联合连续硬膜外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40例择期行腹腔镜全子宫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气管插管静脉全麻组(A组,n=20)和连续硬膜外联合气管插管静脉全麻组(B组,n=20);监测患者麻醉诱导后(T1)、气管插管时(T2)、术中(T3)和拔管时(T4)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及完全清醒时间。结果:麻醉过程中B组HR、MAP比A组更平稳,且麻醉恢复更快。结论:硬膜外联合气管插管静脉全麻更适合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C可视喉镜在急诊紧急插管中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需采取紧急插管方式的急救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HC可视喉镜;对照组采用普通光纤喉镜。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声门暴露时间、暴露声门成功率、插管1次成功率、插管次数、插管时间等,以及两组在插管前后的血氧饱和度、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插管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声门暴露成功率100%(40/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27/40),声门暴露时间及插管时间分别为(4.13±5.27)s和(28.89±6.03)s,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26±6.19)s和(54.46±5.79)s,且插管1次成功率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50%,插管后3 min的血氧饱和度(83.14±8.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93±7.48)%,而观察组在插管即刻及插管后3 min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5%(9/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0%(32/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使用HC可视喉镜能够提高插管1次成功率,缩短插管时间,并能够快速改善患者氧合,提高抢救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早期及延迟治疗在急性左心衰并Ⅱ型呼吸衰竭早期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0年9月—2012年5月该院急诊科收治的120例急性左心衰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无创呼吸机早期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无创呼吸机延迟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3h后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的改变、病情好转情况、住院时间、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通气例数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3h后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情好转率、住院时间及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左心衰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能够较早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缩短病程,提高病情好转率,减少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通气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4月急诊部收治的8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0例,采用先治疗后转运模式,对照组40例,采用边转运边治疗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同时段各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运途中有1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发生率为2.5%,对照组转运途中有4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发生率为10%,所有患者给予紧急气管插管后有所好转,观察组病情恶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过程中采用先治疗后转运模式疗效好,死亡率低,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使用便携式呼吸机对危重患者进行院内短途转运的安全性、效果及使用转运中需注意的要点。方法:对98例使用呼吸机的危重患者共进行了149次院内转运,记录转运过程中患者的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患者转运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由于吸入氧浓度的提高,转运过程中血氧饱和度高于转运开始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P<0.01)。结论:转运前认真准备、转运过程中密切观察。性能稳定可靠的便携式呼吸机是保证危重患者院内短途转运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诊科在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呼吸机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1月期间在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87例,按照随机分组对照原则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7例予以常规治疗,针对救治1~2小时后未见好转的患者予以呼吸机治疗,研究组50例早期即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联合呼吸机治疗。统计分析组间治疗前后相关指标(HR、RR、MBP及PaO2)变化、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撤机时间和住院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情况以及临床有效率和气管插管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HR、RR及MB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aO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肺部啰音、发绀及意识障碍症状缓解时间及撤机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治疗后研究组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气管插管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急诊科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早期联合呼吸机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可减少气管插管,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运 《现代保健》2014,(6):113-115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4月本院呼吸科收治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2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PPV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NPPV治疗,首次治疗时间2 h,每日累计治疗时间8 h以上。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段的各项生理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CO2)呼吸频率(RR)、心率(HR)、辅助呼吸肌评分、插管率及死亡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PaCO2、RR、HR、辅助呼吸肌评分及插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亡率为4.9%,低于对照组的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NPPV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缓解病情,适当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