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佳  黄宁生  杨赤 《现代保健》2012,(11):113-114
目的:探讨蜂蜇伤患者院前救治中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对近3年本院急诊院前救治的36例蜂蜇伤患者的治疗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蜂蜇伤患者中,全身症状消失当天返家11例,留观1d局部及全身症状消失返家6例,19例住院患者治愈出院,抢救成功率100%。结论:蜂蜇伤患者在院前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足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能明显提高蜂蜇伤的院前及院后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蜂蜇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进行统计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蜂蜇伤患者16例,采用急救性对护理体会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经过对患者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的疗效,治愈出院.结论 有针对性的急救护理可有效的缓解及辅助治疗蜂蜇伤,能促进蜂蜇伤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并探讨出蜂蜇伤的急救方法与护理要点。方法归纳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46例蜂蜇伤患者的相关资料,并进行讨论。结果我院收治的46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治疗效果较好。结论蜂蜇伤发生后应及时采取正确的救治及护理措施,情况严重者应尽快进行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蜂蜇伤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方法: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对蜂蜇伤患者及其家属分别在入院时、入院后及出院时实施健康教育。结果:通过对蜂蜇伤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之对蜂蜇伤的急救处理、治疗护理、预防保健等方面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增进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同时降低蜂蜇伤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蜂蜇伤后分级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近3年收治蜂蜇伤患者的职业,发病后初诊、转诊经过,对收治的蜂蜇伤患者进行分级治疗后观察其预后.结果 蜂蜇伤患者病情轻重和其诊治时效与预后明显相关,分级治疗可以改善其转归.结论 建立分级治疗机制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蜂蜇伤后分级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3年收治蜂蜇伤患者的职业,发病后初诊、转诊经过,对收治的蜂蜇伤患者进行分级治疗后观察其预后。结果蜂蜇伤患者病情轻重和其诊治时效与预后明显相关,分级治疗可以改善其转归。结论建立分级治疗机制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蜂蜇伤所致溶血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蜂蜇伤患者发生溶血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4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65例蜂蜇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溶血组(97例)和未溶血组(268例)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蜂蜇伤所致溶血的危险因素;利用Rstudio软件构建预测蜂蜇伤患者发生溶血的列线图模型,并使用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校准图验证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最后利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 DCA)评价该模型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结果 溶血组较非溶血组更易发生呕吐、皮肤过敏、横纹肌溶解、急性肾损伤(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女性、年龄≥45岁、未处理伤口、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为蜂蜇伤患者发生溶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浆白蛋白(ALB)为蜂蜇伤患者发生溶血的保护因素(P<0.05);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论 女性、年龄≥45岁、未处理伤口、APTT延长有助于为临床早期发现蜂蜇伤溶...  相似文献   

8.
2006-2009年,我科收治了20例被毒蜂蜇伤几十口不等的患者,导致心、肝、肾多器官功能损害,经过我科采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及内科护胃、护肝、抗过敏、利尿排毒、支持等综合治疗,治愈15例,自动出院3例,死亡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序贯性血液灌流治疗对急性蜂蜇伤横纹肌溶解症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7年10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45例群蜂蜇伤出现横纹肌溶解的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蜂蜇伤12 h后接受血液灌流,观察组(B组):蜂蜇伤12 h进行早期血液灌流。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死亡率、平均住院时间以及蜂蜇伤后48 h、 96 h血液主要生化指标及炎症因子IL-1β,IL-6变化。结果 B组急性肾损伤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低于A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也较A组短;患者在蜂蜇伤后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酐、血红蛋白、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血清IL-1β、 IL-6水平也均低于A组(P0.05)。结论早期序贯性血液灌流治疗能够减少蜂蛰伤急性肾损伤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蜂蜇伤后自发性颅内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ICH)实属罕见。本文报道2例蜂蜇伤后SICH病例并文献复习19例,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及防治经验。推测蜂蜇伤相关SICH发生可能是多种混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与蜂毒毒液成分、毒液吸收量及医源性因素等相关。临床诊断应在蜂蜇伤常见表现基础上结合神经系统表现和CT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治疗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必要时手术;临床医生在处理蜂蜇伤时应谨慎使用肾上腺素。  相似文献   

11.
分析我院收治的714例胡蜂蜇伤患者24 h内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提示蜂蜇伤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蜇伤针数及临床危重程度相关,凝血功能的检测对患者伤情和预后的判定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将收住我院急诊科/肾内科的36例严重蜂蜇伤患者,根据28 d生存状况分成生存组和死亡组,利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SOFA评分与改良SOFA评分比较。结果显示,SOFA评分ROC曲线下面积0.736,改良SOFA评分ROC曲线下面积0.845,改良SOFA评分在评估严重蜂蜇伤病情程度方面优于SOFA评分。  相似文献   

13.
蜂蜇伤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膜翅目损伤,临床表现以局部损伤反应、全身过敏反应和中毒性多器官功能损伤为主。蜂蜇伤后常可继发急性脑血管病等神经系统并发症,肠系膜缺血坏死、穿孔和肝坏死、脓肿等消化系统并发症,以及Kounis综合征、应激性心肌病、皮肤软组织特殊病原体感染及全身感染等,但相对少见。本文拟重点介绍以上几种少见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防治策略,以期为蜂蜇伤的规范化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冯肇颜 《现代医院》2012,(Z1):74-75
目的探讨蜂蜇的临床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救治与护理。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病历及临床观察。对治疗的10例患者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特点及护理要点。结果蜂蜇有一定的季节性,秋末冬初是毒蜂活跃的季节,一般都是在野外工作、游玩时发生意外的,没有防范意识,难以辩别毒蜂的类别,病情危急、易发生并发症。经过及时的综合治疗与护理后。10例患者伤口红肿消退,局部溃疡、坏死缓解,10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掌握蜂蜇的特点,对提高疗效、预防并发症、减少死亡率有着重要的作用。蜂蜇是由于野外工作、玩耍、旅游时触碰到蜂巢或蜂穴而导致的意外疾病,因此病情危急而危重。  相似文献   

15.
胡蜂蜇伤常表现为过敏反应以及肝肾功能障碍,蜂蜇伤所致肠穿孔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胡蜂蜇伤后继发肠穿孔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过,以提高对此类并发症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杨茂华 《药物与人》2014,(9):303-303
目的:分析毒蜂螫伤佞人的急救护理措施和方法。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帮助病人减轻痛苦及减少毒素对病人的伤害。方法:选自我院60例被毒蜂螫伤的患者,根据不同蜂类的不同性质的毒液,采取不同的急救处理措施,并且对伤口进行遗留有毒腺囊尾刺的处理,避免毒素的再吸收现泉的发生,并且尽快的将毒素排出。结果:通过对毒蜂螫伤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急救措施后,所有的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科学合理的急救措施和方法对毒蜂螫伤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回顾性分析秦巴山区2002—2017年收治的507例胡蜂蜇伤病例。结果显示,2013年发病人数最多,多发于9~10月。好发于男性,年龄集中于41~60岁。蜇伤部位多以头颈部为主,一天中蜂蜇伤多发于上午,蜇伤针数以10针以内的最多。病例多于1~6 h内就诊,大多为转诊病例。26例死亡病例中,蜇伤针数大于30针、1~6 h入院及转诊的病例死亡率最高。患者自行处理伤口方式多为碱性液体清洗伤口。该地区多为群蜂蜇伤,应普及预防急救措施,以期降低胡蜂蜇伤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重症蜂蜇伤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蜂毒液成分复杂,没有特殊的药物治疗手段。血液净化可迅速清除毒素,对恢复器官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血液净化在治疗蜂蜇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对2002—2017年秦巴山区胡蜂蜇伤患者肝功能变化及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胡蜂蜇伤后女性更容易出现肝功能异常(P<0.01);男性和女性患者均以胆红素和转氨酶同时升高为主,但女性患者的比例更高(P<0.01);女性患者发生肝细胞性黄疸的比例高于男性(P<0.01)。患者肝功能与蜇伤针数具有相关性(P<0.01)。临床上可对胡蜂蜇伤女性患者及蜇伤针数超过10针的患者多加重视。  相似文献   

20.
9月中下旬,毒蜂蜇人夺命事件在安康、汉中、商洛等地频频发生。据安康3家大医院统计,3个月内已有230余人被蜇伤,21人不幸殒命。被胡蜂蜇伤者多集中在农村及偏远山区。时值国庆长假的到来,本刊希望喜欢游山玩水的朋友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秋季胡蜂活动频繁胡蜂(又称马蜂、黄蜂),体大身长,毒性也大。胡蜂的毒性很大,民间有"10只马蜂蜇死一头牛"的说法。胡蜂的蜂毒是由工蜂的毒腺分泌的一种淡黄色透明液体,其中蜂毒肽的含量约占蜂毒的50%。蜂毒肽是一种强烈的心脏毒素,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