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白内障双散光轴向切口对不同角膜散光的影响

方法:白内障患者46例,在Orbscan检测下,按角膜Simk值的转化值Polar K分为A组:20例20眼,Polar K>1.5; B组:26例26眼,Polar K<1.5。所有患者行白内障双散光轴向切口,由同一位手术医师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散光的变化。

结果:A组术前与术后各观察点Polar K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术后1mo比术前减少角膜Polar K 1.3左右。B组术前与术后第2wk的Polar K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Polar K在术前及术后第2wk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双散光轴向切口对于高角膜Polar K患眼有较强的散光矫正作用,但对于低角膜Polar K患眼几乎无矫正作用,但也不增加术后角膜Polar K。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住院老年性白内障100例(120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颞侧巩膜隧道切口,B组行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术后观察3天、1月、3月的角膜平均散光度数及视力情况。结果2组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但术后不同时间内角膜散光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术后各时间点A组散光度均小于B组。结论颞侧巩膜隧道切口较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术后对角膜散光影响小,术后3月时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恢复好,是较理想的切口位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根据患者术前角膜散光差异,在不同部位选择性预设散光轴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后患者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96例112眼,随机分为三组:A组颞侧透明角膜切口,34例39眼;B组11:00位透明角膜切口,26例31眼;C组角膜曲率引导下于角膜屈光力最大轴向上行个体化高选择性透明角膜切口,36例42眼。结果:术前、术后1wk,3组裸眼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mo,C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A,B组(均P<0.05),而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术后1,3mo的角膜散光度显著小于A,B组(P<0.05)。结论:角膜曲率引导下行位于角膜屈光力最大轴方向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影响最小,并有利于患者术后视力较快恢复,有效控制术后术源性角膜散光,进一步提高患者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4.
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白内障手术切口对角膜散光的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位置和形态的手术切口对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散光及裸眼视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术前角膜散光值>1.00D的白内障患者43例52眼,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切口为位于上方10∶30~11∶30的透明角膜隧道切口。B组患者采用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角膜散光值为1.00~2.00D的患者,切口为位于角膜最大屈光度径线的直线形巩膜隧道切口,长度为6.0~7.0mm,角膜散光值>2.00D的患者,在上述直线形切口对侧角膜缘处,另作一弧形板层松解切口。分别于术后2wk,3mo随访患者,检查裸眼视力及行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B组患者术后2wk,3mo裸眼视力好于A组。B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在术后2wk,3mo时均小于A组。结论:位于角膜最大屈光度径线的6.0~7.0mm直线形巩膜隧道切口,及此切口联合作对侧弧形板层松解切口均能有效矫正白内障术前存在的角膜散光,能够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5.
小切口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采用改良的巩膜隧道式眉状小切口(弦长6mm),观察50例(58只眼)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三个月内不同时间的角膜散光变化,发现术后散光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一个月时散光已基本稳定,为0.94±0.84D,与术前0.75±0.68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且裸视力达到0.5以上的有36只眼占62%。提示该种小切口手术能在术后早期获得较快的视力恢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沿角膜散光陡峭轴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散光和视力的变化。方法:根据IOL-Master检测结果选择角膜最大屈光力轴行3.0mm透明角膜切口做白内障超声乳化术42眼作为观察组(A组),常规颞上(右眼)、鼻上(左眼)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68眼作为对照组(B组)。检测术前、术后1d;1wk;1,3mo角膜散光和视力变化。结果:A组术前、术后1d;1wk;1,3mo视力分别为0.2±0.24,0.73±0.37,0.78±0.38,0.94±0.36,0.76±0.13;B组为0.17±0.2,0.82±0.3,0.84±0.2,0.77±0.26,0.8±0.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1d;1wk;1,3mo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01±0.10D,1.33±0.13D,1.15±0.14D,0.90±0.13D,0.89±0.12D;B组为0.95±0.13D,1.25±0.15D,1.07±0.13D,0.87±0.12D,0.82±0.11D。术后1d;1wk;1mo与术前相比散光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mo散光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mo裸眼视力≥0.8者分别为21眼(50%)和32眼(47%),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沿陡轴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助于患者视力提高及减少术后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7.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切口位置对角膜散光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不同位置的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53例(70只眼)施行超声乳化联合PMMA人工晶状体植入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只眼:A组(实验组)根据角膜散光情况选择切口位置,顺规散光(WRA)及斜轴散光(OA)于最大曲率子午线上、逆规散光(ARA)于120°(右眼)或60°(左眼)轴向上、无散光者于颞上方;B组(对照组)切口位置始终选择在颞上方,均采用5.5mm巩膜隧道切口,切口术后不缝合。观察术前及术后3d、1个月、3个月的视力及角膜散光状态。结果A组术后3个月平均角膜散光度较术前减少0.3D(t=2.664,P〈0.01),B组术后3个月平均角膜散光度与术前比较增加约0.48D(t=4.559,P〈0.01),两者与术前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选择在角膜最大曲率子午线上做切口,可以矫正一定的术前散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影响,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方法:选取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96例96眼,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48眼,使其有可比性。 A组患者角膜切口选择右眼在颞上、左眼在鼻上。 B组角膜切口根据曲率检查选择在角膜最大子午线轴向。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1mo时A组患者角膜散光度分别为4.03±0.41、3.72±0.35D,B组分别为2.96±0.38、1.29±0.15D,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且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两组患者散光度均与术前差别不大,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散光轴向均以逆规最为常见,术后1 wk顺规性散光增多,明显多于术前,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1、3mo顺规性散光逐渐减少,逆规性散光逐渐增加,接近术前。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角膜散光轴向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透明角膜切口选择在角膜最大散光子午线方向可以有效减少术后早期散光度数,但是对于远期角膜散光影响不大,而且对患者视力影响不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该方式制作角膜切口,但是考虑到手术复杂性提高,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9.
张磊  贝明珍  曹晓滨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2):2363-2364
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将57例86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42眼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44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3mo用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散光度并计算手术源性散光。结果:术后1mo,A组与B组的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分别为1.05±0.49,0.71±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A组与B组的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分别为0.66±0.34,0.59±0.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引起的角膜屈光改变更小,术后3mo两者的屈光改变接近一致,均达到屈光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透明角膜切口位置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及视功能的影响。方法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行上方11点方位透明角膜切口,研究组按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做角膜切口,分别行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第1周、第1个月及第3个月回访患者,行医学验光及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术后第1周、第1个月及第3个月两组患者之间矫正球镜后最佳视力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1周对照组角膜散光度明显大于研究组角膜散光度(P<0.05),对照组术后第1个月角膜散光度明显大于术后第3个月角膜散光度(P<0.05),研究组术后第1周角膜散光度明显大于术前及术后第3个月(P<0.05),术后第1个月较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第3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根据角膜地形图的角膜散光轴向选择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散光影响小,早期可获得较好视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3.5mm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手术所致散光和裸眼视力。方法:根据术前角膜散光轴位选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软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共89眼,A组:47眼散光为顺规性,切口选在上方巩膜。B组:42眼散光为逆规性,切口选在颞侧透明角膜,术前,术后3天-1年,分别测量角膜散光,查裸眼视力,用Cravy法计算手术所致散光。结果:术前,术后3天,1,3,6,12月的平均散光,在A组分别为1.17D,1.10D,1.01D,0.88D,0.85D和0.82D,在B组分别为1.22D,1.03D,1.04D,1.01D,0.95D和1.00D。术后12月内,手术所散江,在A组为-0.22D-0.39D,在B组为+0.57D-+0.26D。术后3天裸眼视力≥0.5者,在A组和B组分别占85.1%和81.0%,结论:在这研究中,两种切口均能降低术前散光,术后眼视力恢复更理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散光轴向切口白内障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60例自内障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各30例(30只眼)。在Orbscan检测出的角膜散光引导下,A组行3.2inln角膜散光轴向切口,B组行双轴向切口。由同一位手术医师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各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PolarK比较,A组术前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PolarK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比术前减少角膜PolarK0.23左右。B组术前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的PolarK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比术前减少角膜PolarK0.34左右,且两组之间PolarK的变化在各个观察时间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术前角膜PolarK为0.9左右的患眼,3.2mm单散光轴向切口与双轴向切口白内障手术都可以矫正部分角膜散光,但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3.
切口方位与白内障摘出术后视力和散光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评价白内障手术不同方位角膜缘切口与术后视力和散光的关系。方法:77例(87眼)白内障在12名(A组)或在10点半(B组)行小切口非乳化囊外摘出术,在术后不同时间比较两组间视力及散光的差别。结果:在术后第1、3和6月时B组的视力均优于A组,角膜散光均低于A组,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为了减轻术后反应、减少术后散光、提高视力,对术前散光<1.0D的白内障患者最好在9-12点方位作切口行摘出手术。  相似文献   

14.
PRK治疗白内障术后散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PRK治疗白内障术后散光的疗效。方法 :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白内障术后散光 17例 2 1眼 ,随访时间 1年以上。结果 :术后 1年病人的视力均明显提高 ,散光度有较大下降。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白内障术后散光的预测性好 ,疗效确定 ,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改良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00例(100眼),均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改良方法,其中,96例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随访1个月,矫正视力I〉0.05者99例,视力〉10.3者94例。术中3例出现后囊破裂;术后早期7例发生角膜水肿、5例角膜上皮缺损、4例瞳孔变形;无一例严重并发症。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只要掌握好手术技巧与要领,通过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获得满意的术后视力,避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改良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并与常规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对比。方法 在显微下,同种材料进行两种手术38眼及80眼。术后1月进行视力与角膜散光的测定。结果 前者术后矫正视力0.5 ̄0.8者15.7%,1.0以上者84.2%,术后散光与术前无显著差异;后者术后矫正视力0.5 ̄0.8者33.8%,1.0以上者62.5%,术后散光与术前有显著差异。结论小切口手术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17.
切口大小对白内障术后视力和角膜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不同切口大小对白内障手术后视力和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180眼白内障行3.2mm小切口,6.0mm中切口超声乳化和12mm大切口ECCE,并植入IOL,术后1年内观察视力和角膜散光。结果 中,小切口组术后裸眼视力明显优于大切口组,而术后散光明显低于大切口组;术后1月中,小切口组视力和散光无明显差异;小切口组更优越,术后几乎不产生新的散光,裸眼视力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白内障术后角膜的散光变化。方法  2 38例白内障病人分两组 ,一组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5 .5 mm巩膜隧道切口 ) ;另一组施行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12 0度切口巩膜隧道切口 )。在术前、术后 1周、3月和 6月 ,分别用角膜地形图仪检查两组术后角膜散光的度数 ,运用 t检验得出 P值。结果 在术前和术后 1周、3月、6月 ,白内障超声乳化组的散光分别为 1.6 7± 1.0 6 D、6 .5 6± 1.98D、1.81±0 .91D、1.6 3± 0 .88D;囊外组为 1.6 1± 0 .75 D、5 .2 1± 1.6 3D、1.91± 0 .98D、1.5± 0 .13D。白内障术后 1周角膜散光较术前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囊外组小于白内障超声乳化组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到术后 3月和 6月时两组与术前及两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5 .5 m m巩膜隧道切口 )和现代囊外摘除术 (12 0度巩膜隧道切口 )在术后 1周都导致明显散光 ,前者较后者散光明显 ,3月后恢复术前水平 ,并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白内障人群散光发布规律。方法 分析1050例白内障患者的角膜地形图。结果 患者中顺规散光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减小,逆规散光比例则相应增大。80岁以下各年龄组,1D以下散光所占比例最高,散光度越大,所占比例越小。结论 白内障人群中80岁以下者的散光分布规律与80岁以上者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