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腔镜治疗直肠乙状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12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直肠乙状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HD)的临床经验和近远期疗效.方法 2001~2010年本院收治直肠乙状结肠型HD患儿122例,年龄15 d至12岁.均应用3个或4个Trocar行腹腔镜辅助经肛门Soave拖出术.先在腹腔镜下行浆肌层活检明确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和有神经节细胞肠段,然后在腹腔镜辅助下经肛...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巨结肠微创化手术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微创化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本院收治的68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病例资料。年龄2个月至3岁,其中短段型12例,普通型40例,长段型10例,全结肠型6例。手术方式包括直肠肌条切除术、单纯经肛门结肠拖出术、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结果7例行直肠肌条切除术,35例行单纯经肛门结肠拖出术,20例行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6例行开腹手术。均治愈出院,出院后随访4个月至4年,63例排便正常,5例仍存在便秘。结论进一步规范儿童先天性巨结肠的微创治疗,制定儿童先天性巨结肠微创化治疗标准是提高儿童先天性巨结肠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下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disease,HD)手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自1999年8月武汉协和医院报道腹腔镜辅助下HD根治术以来,相继有多家医院开展了腹腔镜下HD手术,以下介绍腹腔镜治疗HD相关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次全结肠切除术(Deloyers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发育畸形,手术治疗经历了包括Swenson、Duhanmel、Re-hbein、Soave等多种术式,各有其特点,效果也各异。1994年Smith[1]首次报道腹腔镜辅助下Duhamel根治术,随后Georgeson等[2]开展了腹腔镜Soave手术,在此基础上,1998年De la Torre-Mondragon[3]报道了经肛门Soave直肠内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获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术后结肠形态及排便功能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前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一个跨越性的进步是非开腹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结肠拖出或直接经肛门结肠拖出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对术后结肠形态变化、肛门括约肌的恢复与排便功能的关系需进一步观察。我院自1999年10月~2002年3月经肛门拖出治疗先天性巨结肠19例,术后1周、3个月、1年分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case,HD)是以结肠壁内神经节细胞缺如为特征的消化道发育畸形.对诊断明确的常见型HD可行Ⅰ期拖出根治术;但对于长段型HD因直肠灌洗效果不佳或并发小肠结肠炎需要采取分期手术,即在新生儿期先进行结肠造口缓解症状,待营养状况好转后再Ⅱ期根治手术.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进步和单切口腹腔镜手术的兴起,我们在常规腹腔镜巨结肠根治术的基础上,针对结肠造口术后患儿,利用原造口部位完成单切口腹腔镜辅助下Duhamel术治疗3例长段型HD,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下改良Soave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20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改良Soave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HD)的手术方法、操作经验和疗效。方法对婴幼儿HD患儿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3.5个月-4岁)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腹腔镜下应用超声刀切断拖出段结肠系膜,会阴部采用改良Soave术完成手术。结果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32 min,平均切除结肠肠管长度35 cm,平均术中出血14 mL,均未输血。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2例。随访6个月-3年,平均14.5个月,无便秘、污粪、肠梗阻、肛门黏膜外翻、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排便控制在1-2次/d。结论腹腔镜下改良Soave术治疗婴幼儿HD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便、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case,HD)是以肠管远端神经节细胞缺如为特征的消化道发育畸形。1886年首先由丹麦儿科医生 Harald Hirschs-prung 在临床描述而得名。自1948年 Swenson 采用病变结直肠切除矫治本病以来,最初手术因易发吻合口瘘而分三个阶段完成,即先行结肠造口、然后经肛门拖出手术保留临时的“保护性”结肠造口、最后再完成结肠造口关闭术;经过60余年的不断改进,在 Swenson 原创拖出术的基础上进化许多不同术式。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兴起,对常见型和较长段型的 HD 可以顺利完成一期拖出术而不必进行结肠造口。然而,针对超过结肠脾曲的长段型或全结肠型 HD,国际小儿内镜外科组织指南仍建议采取两期手术。即新生儿期因顽固便秘难以诊断且洗肠困难、甚至并发小肠结肠炎或肠穿孔不得以先行肠造口挽救生命,待3~6个月一般情况纠正后,再经肛门一次拖出完成手术的同时消除最后需要的肠关瘘。笔者针对肠造口术后 HD,利用原造口部位完成单切口腹腔镜辅助下改良 Duhamel 术治疗长段型或全结肠型 HD 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巨结肠和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临床基础研究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多种治疗方法长期随访结果的逐步明确 ,对小儿肛肠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有了新的改进。一、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1.手术方式的改进 传统的几种手术方式Swenson、Duhamel和Soave及其各种改良术式受到挑战 ,而腹腔镜辅助下的直肠内结肠拖出术和单纯经肛门直肠内拖出术日益受到广大小儿外科医生的接纳和采用。此手术不但对患儿创伤小 ,切口美观 ,而且有切除痉挛段粘膜彻底 ,吻合口低且能同时处理肛门内括约肌病变等优点。手术的关键如下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后肠管脱垂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1999年10月至2002年12月5例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后肠管脱垂病例。结果其中3例经非手术治疗,2例经手术治疗均治愈。结论术中将被切除肠管的系膜充分游离并将腹腔内已游离的肠管全部从肛门拖出并切除,是预防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后肠管脱垂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治疗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再手术原因及对策,以及并发症与不同部位直肠泌尿系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123例在3~4月龄行腹腔镜辅助下治疗的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本组患儿在新生儿期已行横结肠或乙状结肠造瘘。其中直肠膀胱瘘32例,直肠前列腺球部瘘48例,直肠尿道瘘43例。手术方式为在腹腔镜监视下游离出直肠盲端及瘘管,切断瘘管,并在腹腔镜下修补尿道瘘。通过电刺激找到外括约肌中心点,在腹腔镜监视下应用穿刺器从外括约肌中心向盆腔穿刺形成一隧道,将直肠盲端从此隧道内拖出,与会阴部皮肤吻合。结果123例均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直肠肛门成形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6年,因并发症而再次手术27例,其中直肠黏膜脱垂12例,尿道憩室5例,尿道瘘2例,直肠回缩3例,肛门瘢痕狭窄5例。并发症发生在直肠膀胱瘘术后8例(25.00%),直肠前列腺球部瘘术后9例(18.75%),直肠尿道瘘术后10例(23.25%)。不同部位直肠泌尿系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与直肠泌尿系瘘部位无明显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证,合理的手术方案及熟练的腔镜手术技巧,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防止切口感染,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杂交单孔腹腔镜直肠内拖出术(H-SILEP)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HD)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美容效果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9月至2014年10月,我们对39例HD患儿(男性26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2个月)采用H-SILEP术,经脐部置入2个5 mm Trocar,左侧腹免Trocar置入1个3 mm操作钳进行浆肌层活检和结肠系膜游离,经肛门分离黏膜,拖出正常肠管吻合。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腹壁瘢痕及临床疗效。结果 3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11例移行区位于直肠,20例位于乙状结肠,8例位于降结肠。手术时间(115±16)min,术中出血(5.0±1.2)mL,无一例术中并发症。术后10例出现肛周皮肤破溃;无吻合口瘘;3例发生小肠结肠炎,经保守治疗痊愈。随访6个月至3年,腹壁几乎无可见瘢痕,无便秘复发。结论 H-SILEP治疗HD安全、可行,操作与常规腹腔镜手术相似,美容效果可媲美经脐单孔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瘘修补+直肠拖出肛门成形术治疗先天性无肛并直肠尿道瘘的可行性。方法在腹腔镜监视下,电灼游离直肠至瘘管颈部,缝扎后离断直肠尿道瘘管,电刺激仪引导下定位盆底肌中心,将直肠从盆底肌中心拖出形成肛门。结果15例均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肛门成形术,腹腔镜操作时间(108±16)min,出血量〈5mL,无需要输血者。术后(7—10)d拔除尿管,术后住院时间6~15d,平均(11.6±0.4)d。术后随访3—22个月,根据kelly评分及直肠肛管测压,肛门功能优9例,良6例。结论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能准确辨别盆底肌群中心,避免损伤肌肉,创伤小,对于直肠膀胱颈部瘘及尿道前列腺部瘘而言,处理瘘管方便,但对尿道球部瘘显露较困难。  相似文献   

14.
经肛门婴幼儿巨结肠根治术手术方式的改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e,HD)是小儿消化道常见的畸形,有多种开腹术式,以往采用经腹部切口手术或借助腹腔镜处理结肠系膜后经肛门拖出根治术,由于开腹手术创伤大,婴幼儿不易耐受。1998年Torre等首先报道了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由于该术式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被多数学者接受而广泛应用,但此术  相似文献   

15.
经脐腹腔镜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介绍经脐腹腔镜下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方法以及临床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2009年6月至9月,对9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采用经脐腹腔镜下拖出术进行治疗.患儿平均年龄为31.9个月(年龄范围在1~99个月),平均体重为16.2 kg(体重范围在4.7~25 kg).患儿脐窝处分别置入3个5 mm trocar,在腹腔镜镜头监控下,使用特制弯曲手柄型腹腔镜操作杆分离相应肠系膜及血管.扩肛,分离直肠肌肉与黏膜,然后将病变肠管呈袖套式拖出肛门外切除,行结肠肛门心形吻合术.记录术前各项检查以及手术相关数据.对手术患儿进行随访,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155 min(时间范围在110~185 min),平均失血量为40 ml(失血范围在10~100 ml).没有患儿术中转为传统腹腔镜手术或者开腹手术.无一例患儿术中出现腹部血管、肠管、输尿管、输精管损伤.患儿术后3 d进流食,术后7 d可出院.在随访期间,详细记录患儿术后并发症和恢复情况:1例患儿术后16 d出现小肠结肠炎,经过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好转;其余患儿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狭窄、吻合口漏、便秘、污粪、大便失禁、腹泻、小肠结肠炎).术毕脐窝稍红肿,术后30d患儿复诊未见明显手术瘢痕.结论 经脐腹腔镜拖出术来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具有简单易行、美观的优点,适用于长段型巨结肠患儿.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腹腔镜手术的初步经验—附3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腹腔镜手术的特点。方法分析33例新生儿腹腔镜手术的方法和围手术期情况,其中探察性手术14例,治疗性手术19例。6例手术中借助腹壁牵引线技术,3例胆道造影采用免气腹腹腔镜。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伤口感染,4例术后合并呼吸道感染。探察性手术14例均在镜下明确诊断,治疗性手术19例无中转开腹,1例术中损伤幽门粘膜。结论新生儿期实施腹腔镜手术安全可行,良好的显露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巨结肠治疗进展与微创手术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3  
先天性巨结肠自RuysF(16 91)及Hirschsprung(1886 )发现描述之后 ,历经了各种治疗方法的探索 ,直至 194 8年Swenson采用狭窄、扩张段切除 ,结肠拖出 ,肛管吻合术才开创了一个新的根治方法 ,近5 0年来世界各国儿外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病因、病理、组织化学、基因研究 ,以及手术技术的创新改进 ,使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探讨、诊断方法和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降低等方面均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在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方面新近开展的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 (1994年SmithB .W .)、经肛门手术(1998年TorreD .L .)…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D)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发病率约1/5000。婴儿和儿童期的HD病史典型,辅助检查阳性率高,临床上较容易确诊。而新生儿期的HD因其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发病轻重不同、伴发并发症各异,故临床上容易忽视;特别是由于病史很短,结肠扩张不明显,在辅助检查方面缺乏典型征象,病理判断更是困难,如果诊断并不十分把握,新生儿期的HD治疗应该十分慎重。目前,由于经肛门拖出术式简单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辅助治疗小儿难治性肠套叠8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治疗小儿难治性肠套叠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8年4月本院36例应用腹腔镜辅助治疗的难治性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与45例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较。结果36例腹腔镜辅助治疗患儿中,5例中转开腹手术。与45例开腹手术患儿在手术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较早,住院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是治疗小儿难治性肠套叠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asease,HD)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运动性疾病,手术是公认的治疗方法.自1994年Smith等[1]报道腹腔镜辅助治疗先天性巨结肠以来,国内各大医院相继开展了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大量文献报道,腹腔镜辅助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目前的文献研究比较分散、孤立.本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这些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以获得比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