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偶读《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年第12期《识破借字读本字——古音通假说略》一文,觉其中个别说法似有商榷之必要。此文引用滑寿的观点,认为“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句中,“佩”通假作“悖”,“佩”的本字是“悖”。笔者认为此说欠妥,“佩”的本字应当是“倍”。首先从音韵学角度看,上古音中“佩”与“倍”同属并纽之韵,声母、韵母完全相同,而“悖”属并纽物韵,其韵母不同。其次从字义讲,“倍”有违反、违背之意,《说文》:“倍,  相似文献   

2.
<正> 中医古典医籍中,有许多通借字、古今字,如果弄不清这些字的意义,往往无法读通,甚或因‘字’害义,误解原文。以通借字而言,甲乙两字的形体和意义本不相同,但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甲字便被借作乙字,亦即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对此,正如清代文字学家王引之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的“佩”,通倍,古“倍”与“背”通,指愚者相与违背。如作“佩服”之“佩”讲,则文理不通。再以古今字而言,古字和今字有部分意义相通,在表示这部分意义时,古字可以被今字代替。如《素问·调经论篇》“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这里的“反”即返回之“返”,若作相反之“反”解,则与原义大相迳庭。由此可见,弄清这些字的音义甚为重要。但目前这类工具书较少,读者常常为解一字费时很多。为此,我们将中医古典医籍中常见的通借字和古今字,注读音、释字义、标出处、示例句,采用字典的形式,提供给读者,以方便查阅。但对我们来说,这毕竟是一个尝试,犹恐力不从心,衷心希望不断得到同道和专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3.
相对于其他脉而言,涩脉是一种难以把握的脉.《说文》对涩的解释是:不滑.《说文》对滑的解释是:利.涩脉即指不滑的脉,不流利的脉.王冰在《素问·脉要精微论》注解中所说:“涩者,往来不利而蹇涩也.”笔者以为,王冰对涩脉的把握很到位,关键是他抓住了“往来”二字来体会脉的流利与否.如果去掉“往来”二字,王冰的注解也是对的.但作为医家的王冰,他不仅要对文字进行注解,还要从临床实践去注解,因此,他根据前人或者自己的经验,加上了“往来”二字来进一步定义涩脉,让涩脉的解释更到位,更加有利于临床实践.王冰认为,要体会流利与否,可以从“往来”上去把握,或者他认为只有从“往来”上才能把握.从文字的对比研究来说,王冰像是在刻意提示读书人,涩脉要在“往来”中求.  相似文献   

4.
宋嘉祐年间林亿等人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校勘整理。他以唐·王冰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底本,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于世者,叙而考正,“伏念旬岁”而成。“正缪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千余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义,于是详明”。本文仅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新校正”为例,浅析林亿校勘法之运用。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林亿出校注十一则,运用了对校、他校、理校三法。  相似文献   

5.
从“不妄作劳”的“劳”字谈起唐代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由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经一九六三年全国中医教材会议审定的《内经讲义》节选了这篇文章,并词解文中“劳”字,是“劳动”,“不妄作劳,就是遵循一定的法度去劳动,”此解一出,影响较大。如:山东中医研究所研究生班一九六三年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论述了“人之神”与生命及身心健康的关系,对身心发展规律和保健养生方法,都有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在《素问》与《灵枢》诸篇中均有体现。《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主血脉,血运不畅,则形伤而神不得外明。《素问》的《生气通天论》、《脉要精微论》、《方盛衰论》均论及“神明”,即“神能外明”,提示本质属性主宰着外在征象,精神对形体有着调控作用。《素问·举痛论》提出了“百病生于气”的病因学说。《素问·调经论》也指出:“气血不和,百疾乃变化而生。”唐·王冰进一步指出:“血气者,人之神…  相似文献   

7.
近日拜读张玉萍老师《王冰注“足生大丁”不谬》(本刊上期)一文,颇受教益和启发。文章对王冰以降历代对《素问·生气通天论》“足生大丁”中之“足”字的注释,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认为王冰注“足”为“脚”是正确的;并指出“随着中医文献的研究与临  相似文献   

8.
现在《素问》的通行本是经过唐·王冰次注、宋.林亿等校正后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者。《素问》流传至唐代,早已损残散失不全,正如王冰在次注《素问》时说:“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王冰对照家藏“张公秘本”,对残缺不全的世本做了大量的补亡、迁移、别目、加字和削繁等工作,加以注释并重新编次,使《素问》恢复到八十一篇旧数,并以二十四卷本行世。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我读《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以下两则疑问,就自己的看法,写出来向同志们请教。 (一)“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其中“曰”字,当是“自”字之误。宋·林亿等新校正《素问》云:“按别本曰作日”。可知“曰”很早就存疑了。且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有:“我无欲而民自朴”之语,可以佐证。可见“曰”乃“自”字之误,若作“日”字亦不甚妥。所以,这  相似文献   

10.
《内经》中有很多的字,看来极普通,然容易发生误解。必须详细辨别,才能了解他的真正意义。现举以下一些字说明之: 1.不不字有几种读音与含义。《素问·四气调神论》:“恶气不发。”《太素》作“恶气发。”无“不”字。《素问·调经论》:“皮肤不收。”《甲乙经》、《太素》皆作“皮肤收。”二篇句例相同。王冰于前句解释为“害气伏藏而不散发。”张志聪于后句解释为“寒湿之阴邪,伤人阳气,是以皮肤不收”。二  相似文献   

11.
“炅”字,(音jiong)《说文》释为“见也,从火日”,《广韵》释为“光也”。《辞海》释炅:①光明。②热。此字在《素问》中多见,如《举痛论》:“寒气客于脉外……得炅则痛立止。”王冰注:“炅,热也”;《太素》注“炅”曰:“炅音桂,热也。”原文炅与寒相对来看,解释为热是不成问题的。此字非仅解释作热,而且可以直接写作热。《举痛  相似文献   

12.
<正> 支:通肢体之“肢”。例:“今闻四支不能用,瘖而未死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现在听说病人的四肢不能活动自如,已经不能说话,但还没有死。见:通显现之“现”。例:“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五脏别论》)——因此五脏六腑的气和味,都是来源于胃,从气口反映出来。矢:通屎尿之“屎”。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矢”之误。)”。(《素问·咳伦》)——大肠咳的症状,咳而大便失禁。央:通遭殃之“殃”。例:“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素问·生气通天论》)——过多地  相似文献   

13.
《素问》中“按”一词凡见三次。《素问·金匮真言论》 :“故冬不按 ,春不鼽衄。”《素问·异法方宜论》 :“故其病多痿厥寒热 ,其治宜导引按 ,故导引按者 ,亦从中央出也。”……王冰对“按”词注曰 :“按 ,谓按摩。 ,谓如矫捷之举动手足 ,是所谓导引也。”“导引 ,谓摇筋骨 ,动支节。按 ,谓抑按皮肉。 ,谓捷举手足。”之后历代医家多从王冰注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汉语大词典》等书 ,对按词的解释也宗王冰之说 ,即言按是按摩肌肉和活动筋骨的保健治疗方法。我认为“”字应当作“踩”解 ,指利用脚部动作在患者身…  相似文献   

14.
王冰小考     
王冰注释的《黄帝内经素问》已为医者所熟知,但对王冰其人,在中国医学史上却是个问号。宋·林亿在《新校正》按语中说:“按《唐·人物志》,冰仕唐为太仆令,年八十余以寿终。”《唐·人物志》未  相似文献   

15.
1《素问·上古天真论》“登天”考《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注家解“登天”,义多失。如王冰:“黄帝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马莳、吴、张景岳等均本王冰说。“白日升天”,此神仙类无稽之谈,不足为论。俞樾《内经辩言》:“成而登天,谓登天位也。《易·明夷传》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可证此经登天之义。故下文即云:‘乃问于天师。’乃者,承上之词。见黄帝既登为帝,乃发此问也。”登天子位,即登皇帝之君位。此为摄政理国之语,与前文之说及…  相似文献   

16.
<正> 研究《内经》,无论释词、断句,还是质疑、析篇,都得充分利用旧注。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王冰注道:“蕃,茂也;秀,华也,美也。”故知“蕃秀”乃繁荣秀丽之意。又如: 《素问·平人气象论》:“春夏而脉瘦。”“脉瘦”何解?王冰注曰:“脉瘦,谓沉细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帝曰:五脏应  相似文献   

17.
涩脉新解     
涩脉是千年难明之脉。《说文》对涩的解释是:不滑。《说文》对滑的解释是:利。涩脉即指不滑的脉,不流利的脉。可知涩脉的唯一指向是血脉的不流利。王冰在《素问·脉要精微论》注解中所说:“涩者,往来不利而蹇涩也。”由于对涩脉理解难以到位,  相似文献   

18.
《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王冰曰:“《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迺其数焉。”《素问》一书,词简而义深,披阅至感不易。隋人全元起始为之训解,其注本惜已散佚。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大为次注,犹是上古遗文,灿然可观。然去古已远,其术晻昧,是以文注纷错,义理混淆。宋嘉祐中,林亿等奉诏校补其书,自称“正缪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千余条”。然犹未能精备焉。明清以后,注家益多,各演所知,莫衷一是。于是笔者不揣愚陋,撷取  相似文献   

19.
泄泻一症始见于《内经》称本病证为“鹜溏”,“飨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 ,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因于露风 ,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 ,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素问·举痛论》说 :“寒气客于小肠 ,小肠不得成聚 ,故后泄腹痛矣。”《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 ,皆属于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盛则濡泄。”《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 :“饮食不节 ,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 ,下为飧泄。”《素问·举痛论》又…  相似文献   

20.
《素问》之"足"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作为《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内容博大精深、文字古奥,参阅古今历代注家的解释,有些问题依旧存在争议,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历代注家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给予了不同的注释,本文就《素问》中出现的“足”字加以整理分类,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