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髂骨原发性淋巴瘤CT、MR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经穿刺细胞学检查的6例髂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6例均为单发,6例行CT平扫,2例CT增强检查,CT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浸润性骨质破坏1例,混合性骨质破坏1例,5例周围伴有较大软组织肿块,髋关节受累3例,骶髂关节受累2例,关节间隙保持正常。2例行CT增强扫描均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行MRI检查,T1WI主要表现为低信号3例,等信号1例,T2WI主要表现为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髂骨原发性淋巴瘤与其它恶性骨肿瘤鉴别困难,但具有以下特点:全身症状轻、溶骨型骨质破坏伴或不伴骨膜反应及骨皮质增厚、软组织肿块明显而骨质破坏轻微、病变有包绕关节趋势(关节间隙保持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儿股骨颈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小儿股骨颈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5例患者病灶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的骨质破坏或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伴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MRI呈T1WI相对低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 小儿股骨颈嗜酸性肉芽肿的各种影像学检查都有一定特征,综合分析并结合临床,可以提高其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诊断中的影像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近年来我院经病理证实为鼻腔及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其中12例行CT+MRI检查。比较患者恶性黑色素瘤的CT和MRI的影像表现,及对周围侵犯结构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12例肿瘤患者,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呈膨胀性生长,未见明显囊变和钙化,肿块短径在2.0cm-5.4cm,平均短径为2.9cm。肿瘤中心位于鼻中隔4例,下鼻甲3例,中鼻甲2例,上颌窦2例,蝶窦1例。邻近骨质均表现为溶骨性改变,残存骨质边缘整齐呈刀切样改变。13例肿瘤患者MRI表现为肿瘤形态不规则,膨胀性生长。肿瘤中心位于鼻中隔4例,下鼻甲3例,中鼻甲2例,上颌窦3例,蝶窦1例。13例患者中有11例典型黑色素瘤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表现,2例术后病理证实为无色素性黑色素瘤T1WI呈等、低信号,局部可见条状、斑片状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不典型表现,此时特征为MRI信号混杂,轻度不均匀强化为其特征。结论 CT与MRI均能较好的显示恶性黑色素瘤病灶的位置,及与周围组织及邻近骨质破坏情况,但CT用于恶性黑色素瘤诊断缺乏特异性,MRI用于典型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为肿瘤临床分期提供重要的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4.
儿童椎体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诊断(附8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并比较儿童椎体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重点讨论MRI的影像特点。方法:对8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椎体嗜酸性肉芽肿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4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2例同时行CT、MRI检查。结果:X线表现为椎体破坏呈楔形或扁平形。CT表现为椎体骨质呈不规则溶解破坏。MRI扫描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图像信号不均匀。相邻椎间盘无破坏,MRI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可见椎间盘向病变椎体侧膨胀。椎体周围伴有限局性软组织肿块,MRI横断面扫描呈均匀环带状,矢状面及冠状面呈套袖状,边界清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论:MRI对于病变及其周围改变的显示要优于传统X线及CT,有助于椎体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特性,着重分析其MRI信号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放射学和MRI表现.结果 单骨发病17例,多发4例;其中病灶位于脊椎14例次,骨盆11例次,长骨5例次,颅骨1例次.放射学表现:浸润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6例,不规则硬化并浸润性骨质破坏3例,溶骨性骨破坏并囊状膨胀2例;18例见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影,CT扫描见软组织肿块直径平均约7.36 cm,相应层面骨质破坏区直径约3.64 cm.MRI检查T1WI显示病灶呈等信号12例,等低混杂信号2例;T2WI呈中等-稍高信号12例,高信号2例;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者10例.结论 骨盆及脊椎为本病好发部位,多侵犯单骨.骨质破坏的范围小而软组织肿块大,T2WI信号不高,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为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6.
MRI诊断骨嗜酸性肉芽肿及评价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骨嗜酸性肉芽肿的MR表现,并用MR评价该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的治疗前后的MR表现。结果11例骨嗜酸性肉芽肿主要表现为T1WI等或低信号,STIR为高或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嗜酸性肉芽肿是造成青少年扁平椎最常见的原因。治疗后破坏的骨质逐渐修复,MR较X线更敏感显示病灶,表现为T1WI低信号区逐渐被高信号影修复,周围软组织明显缩小。结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MR表现有一定特点,MRI可敏感地显示病灶,对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MRI影像特点。方法同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组织活检病理证实的9例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患者MRI影像学资料。结果9例病变椎体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破坏、瓜缩。表现为扁平椎6例.楔形椎3例.破坏椎体.使前后径线有不同程度增加;病变椎体T1WI呈低信号5例.等信号4例;T1WI呈等信号4例,稍高信号5例,脂肪抑制序列均呈高信号,其内信号均匀4例或略混杂5例;5例椎体周围软组织肿块在矢状面及冠状面呈“袖套征”,与椎体信号基本一致;7例椎间盘信号正常.2例稍膨隆;1例软组织肿块压迫硬膜囊及脊髓.m现下肢不完令瘫痪。结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在MRI影像有特征性表现,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四肢恶性骨肿瘤的MRI表现.方法 采用意大利百盛公司生产的0.2T永磁型专用关节磁共振以及西门子生产Concerto0.2T永磁全身磁共振进行扫描.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恶性骨肿瘤临床表现及MRI征像.结果 21例中,骨肉瘤8例,恶性巨细胞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转移瘤5例,纤维肉瘤2例.MRI表现:14例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MRI表现在T1WI像呈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5例混合型骨肉瘤见不规则瘤骨形成,T1WI、T2WI、STIR均为低信号.病灶周围见大小不等软组织肿块形成,在T1WI为等、稍低信号,在T2WI、STIR为混杂信号,内见液化坏死区,也可见骨髓水肿及软组织水肿.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骨髓水肿及软组织水肿区也见不同程度强化.11例见不同形式骨膜增生,在T1WI、T2W1为等及稍低信号,2例巨细胞瘤为膨胀性骨质破坏,骨皮质断裂.结论 MRI是诊断四肢恶性骨肿瘤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脊柱累及硬膜外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与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脊柱硬膜外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CT及MRI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累及硬膜外的PNET的CT及MRI表现。结果:7例PNET,肿块信号强度不均匀,在T1WI上呈低信号4例、等信号3例,在T2WI上均呈高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可见不均匀强化,坏死囊变2例,6例累及椎体或/和附件,CT上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形成较大的椎旁软组织肿块,其中5例从扩大椎间孔向外蔓延,呈哑铃状。结论:脊柱硬膜外PNET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常累及椎骨及椎管,伴有椎间孔扩大,形成较椎管内肿物大的椎旁软组织肿块。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骨骼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3例骨骼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以探讨其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骼淋巴瘤病例,术前均经平片检查,其中CT检查10例,MR检查9例。结果:4例何杰金淋巴瘤和9例非何杰金淋巴瘤分别累及脊柱6例,长管状骨5例,骨盆2例,病变主要累及脊柱的椎体和长管状骨的骨干,骨质改变为溶骨型9例(69%)和混合型4例(31%),骨质破坏以浸润性虫噬状骨质破坏为主;骨皮质破坏11例,但皮质破坏的程度总是很轻微;骨膜成骨3例(23%),软组织肿块形成7例(54%)。软组织肿块CT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境界清楚;骨骼MRI T1WI低信号9例,T2WI显示为略低信号2例,等信号2例,高信号5例;软组织肿块的MR信号变化少,T1WI略低于肌肉,T2WI总是略高于肌肉,MR动态增强扫描为轻~中等程度强化。结论:骨骼淋巴瘤影像学特征:①明显的浸润性虫噬状骨质破坏,而骨皮质破坏轻微,骨膜反应少见;②软组织肿块T2WI信号略高,且信号相对均匀。平片、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1.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放射学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讨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单发25例(25/30)占83.3%,多发5例(5/30)占16.7%。本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其骨破坏的影像学征象因部位不同而异,本病具有骨破坏明显而临床症状较轻的特点。结论 X线平片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CT及MRI对病变范围,软组织改变,邻近结构受累情况显示更清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腔及鼻窦内翻乳头状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率。方法对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及鼻窦内翻乳头状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患者CT均表现为鼻腔或鼻窦软组织密度灶,2例CT增强扫描显示软组织肿块中度强化,2例在MRI T1、T2序列上信号与脑灰质接近,中度强化。其中25例为单侧发病(左侧13例,右侧12例),2例累及双侧。1例仅表现为左侧鼻前庭小息肉样结节;累及中鼻甲区域26例,其中8例累及上颌窦,累及筛窦、鼻咽部各4例。该组中9例见筛骨骨质硬化;5例癌变者均发现筛孔状溶骨性破坏,其中2例累及颅底。结论内翻乳头状瘤好发于单侧中鼻甲区域,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当发现溶骨性破坏时提示内翻乳头状瘤恶变。MRI对内翻状乳头状瘤软组织边界的显示较CT清晰。  相似文献   

13.
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与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4例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作X线平片检查,其中加作CT检查6例,MRI检查4例。结果24例中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龄14.7岁;22例单发,2例多发,发生于股骨14例,胫骨5例,肱骨3例,腓骨2例,其中发生于骨干16例,干骺端8例;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邻近骨皮质改变、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肿胀。结论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综合分析能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耳癌的CT、MRI表现,探讨中耳癌侵犯重要解剖结构的影像特点.方法 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耳癌术前接受高分辨率CT扫描,其中4例同时行增强CT扫描,3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 8例中耳癌于高分辨率CT上均表现为中耳内软组织肿块伴不规则骨破坏,且均无硬化边.4例增强CT扫描软组织肿块有中等程度强化.高分辨率CT准确显示了3例颈动脉骨管破坏,4例颈静脉球或乙状窦受到累及,5例面神经骨管破坏.3例MRI均清晰显示肿瘤对硬脑膜和颞骨外软组织的侵犯.结论根据高分辨率CT及增强CT特点可以正确诊断原发性中耳癌.高分辨率CT可以精确描述中耳癌对颞骨内重要解剖结构的侵犯;MRI对于硬脑膜及颞骨外软组织侵犯的显示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副鼻窦炎症性病变和肿瘤的CT表现,探讨炎症性病变和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观察52例鼻窦炎症性病变和肿瘤和CT资料,重点对炎症性病变和恶性肿瘤的CT表现进行讨论分析。结果:42例炎症性病变的CT表现主要为粘膜肥厚,突向窦腔的团块状软组织病灶及腔内气液面等。8例恶性肿瘤表现为窦壁骨质侵蚀破坏,软组织肿块或伴有突破窦壁向腔外发展的软组织结构改变,7例增强扫描后软组织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加强对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认识,提高术前MRI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腺样囊性癌MR影像资料,其中15例同时行CT检查。结果 20例中病变主体位于鼻腔副鼻窦7例,眼眶5例,翼腭窝3例,颅、鼻、眶广泛受累2例,舌根2例,外耳1例。病变累及邻近2个以上解剖结构者15例,其中累及翼腭窝9例,上颌神经受累9例,下颌神经受累6例,翼管神经受累8例,中颅窝及海绵窦受累8例。在T1WI肿瘤实质以等信号为主13例,稍低信号为主7例;T2WI以等信号为主13例,稍高、高信号7例,20例信号都不均匀。增强扫描病变实质部分明显花斑状强化8例,中等程度强化12例,11例动态增强扫描中,增强曲线呈速升-平台型7例,其中1例部分病变呈速升-速降型;持续上升型4例。其内有片状短T1、长或混杂T2出血样信号4例。15例CT检查,肿瘤邻近溶骨性骨质破坏13例,其中3例病变呈膨胀性改变,邻近骨质受压为主。结论头颈部腺样囊性癌MRI信号特点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以等T1、等T2信号为主,多呈中度强化,范围弥漫;以稍长T1、长或稍长T2信号为主者,多呈明显花斑状强化,边界较清,范围相对较局限,以膨胀性改变为主。MRI检查能够清晰、准确显示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17.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pPNET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软组织pPNETs6例,骨pPNETs9例;7例行X线检查,12例行CT检查,9例行MRI检查。结果骨pPNETsX线及CT平扫表现为范围较广泛、边缘模糊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均见大小不等软组织肿块影,大小为2.5cm×2.8cm~10cm×13cm,平均6.2cm×7.4cm;6例病灶增强扫描后见肿块强化,但强化多不均匀。软组织pPNETsCT平扫肿瘤密度不均匀,实质部分为等密度,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坏死、囊变区;肿瘤大小2.7cm×4.8cm~12.4cm×14.5cm,平均6.7cm×8.2cm;增强扫描后均呈不均匀强化。MRI示病灶T1WI呈等信号6例,等-低混杂信号1例,中等稍高信号2例;T2WI均呈不规则中、高信号;8例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后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论pPNETs多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或)巨大软组织肿块,其内常见不同程度的坏死、囊变。CT、MR能较好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对判定手术的可切除性、检出远处转移及评价治疗效果等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学资料,X线平片检查17例,CT检查9例,MRI检查4例。结果:长骨6例,椎体5例,颅骨3例,锁骨2例,髂骨1例,病灶表现为圆形、类圆形边界清楚的骨质破坏或不规则溶骨性骨破坏,伴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结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各种影像学检查都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提高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髓外浆细胞瘤(EMP)CT、MRI及18F-FDG PET/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EMP的CT、MRI及18F-FDG PET/CT资料,观察病灶特征。结果 4例接受CT检查,病灶均以等密度为主,1例邻近骨质破坏,但无明显骨质硬化改变。7例接受MR检查,病灶信号均匀,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以等或稍高信号为主,其中2例病灶内或周边可见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中-重度强化,部分病灶边缘可见细小血管影,5例增强MRI病灶内可见强化更为显著的间隔。9例接受18F-FDG PET-CT扫描,7例表现为等密度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2例仅表现为局部软组织增厚伴结节状,均伴团块状中-重度放射性摄取增高,SUV最大值8.43±3.33。结论 CT、MRI及18F-FDG PET/CT在诊断EMP、鉴别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存在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