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头针结合天井穴治疗卒中后肘关节痉挛瘫痪15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头皮针结合天井穴对卒中后肘关节痉挛瘫痪的疗效。方法:在统一诊断标准以及入选标准的前提下,统一针刺方法,采用修改的Ashworth痉挛评定级、Brunnstrom分级,Barthel氏ADL指数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评价该针法对脑卒中后肘关节痉挛瘫痪患者的疗效。结果:头针结合天井穴针刺对卒中后肘关节痉挛状态的改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结合天井穴针刺在改善卒中后肘关节痉挛瘫痪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于川  申斌 《上海针灸杂志》2013,(12):1006-1007
目的评价透穴微创埋线法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卒中后手指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采用透穴微创埋线法配合张力平衡针刺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辨证取穴和循经取穴。以Fugl-Meyer手指运动功能评定法及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为指标,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分级及Fugl-Meyer评分均较前得到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上述两项指标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透穴微创埋线法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手指运动障碍优于常规针刺治疗,可有效缓解手部痉挛,改善手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痉挛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是导致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本文对以针刺为主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总结,发现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疗效确切,选穴部位多集中在头部、眼部、腹部、肌筋膜触发点和经筋结点处;针刺方法包括电针治疗、火针治疗、穴位注射和针药结合,综合干预仍是目前主要治疗手段;针刺可能通过反射通路、传导通路、信号通路发挥抗痉挛作用;同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临床方案和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巨刺结合夹脊穴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常规头针法,并采用巨刺法、针刺颈腰部夹脊穴和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取穴法及康复训练治疗。通过Ashworth痉挛量表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对患者的功能情况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巨刺结合颈、腰部夹脊穴针法对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有明显疗效,并显著优于传统针刺方法(P〈0.05)。结论:巨刺结合颈、腰部夹脊穴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有明显疗效,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早期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痉挛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早期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疗效显著,但其机制尚不明确。通过从兴奋性氨基酸与抑制性氨基酸平衡、γ-氨基丁酸受体环境、神经肽P物质以及离子通道失衡等角度探讨脑卒中后痉挛的发病机制,探寻针刺抗痉挛的可能靶点和作用途径,为脑卒中后痉挛的针刺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临床更好地确定卒中后痉挛针刺介入的时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益肝止痉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患者在接受相同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法治疗,试验组采用益肝止痉针法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治疗40d后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传统取穴针刺组(P<0.05).结论:益肝止痉针刺法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益肝止痉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肝止痉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患者在接受相同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法治疗,试验组采用益肝止痉针法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治疗40 d后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传统取穴针刺组(P<0.05)。结论:益肝止痉针刺法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特定取穴使用朱琏抑制Ⅱ型针法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朱琏抑制Ⅱ型针法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50例。在特定取穴上朱琏抑制Ⅱ型针法组采用缓慢捻转进针抑制Ⅱ型针法进行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毫针刺法治疗,取穴同朱琏抑制Ⅱ型针法组,均每天治疗1次,6 d休息1 d,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愈疗程。结果:观察朱琏抑制Ⅱ型针法组临床效果,总有效率为82. 00%(41/50),常规组总有效率为24. 00%(12/50);朱琏抑制Ⅱ型针法组在治疗后的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BI评分和VAS积分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组(均P 0. 05)。结论:特定取穴使用朱琏抑制Ⅱ型针法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治疗与常规针刺治疗相比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与传统腧穴结合良姿位摆放治疗下肢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予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和良姿位摆放;对照组41例予针刺传统腧穴和良姿位摆放。2组疗程均为30次。结果:2组治疗前后对痉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Brunnstrom分期及ADL进行评定,结果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的下肢痉挛,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平衡针治疗脑卒中后肩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i Q 《中国针灸》2010,30(11):921-923
目的:观察平衡针法与常规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平衡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平衡针组应用平衡针法,穴取肩痛穴;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穴取水沟、内关、通里、足三里、悬钟等穴并循经配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疗效。结果:平衡针组第1次治疗前后VAS评分分别为5.62±0.46、5.00±0.31,常规针刺组分别为5.52±0.65、5.22±0.29,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其改善程度平衡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两组治疗10次(1疗程)后VAS评分平衡针组为3.75±0.67,常规针刺组为3.77±0.62,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针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均有显著的止痛效果,且平衡针法的即时止痛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1.
温针灸阴经、阳经穴治疗中风后关节痉挛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傲霜 《中医杂志》2002,43(3):180-181
目的:对比观察温针灸阴经、阳经穴为主治疗中风后关节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取30例中风患者作治疗组,以其痉挛的肘、腕、膝和踝关节周围的阴经穴位为主,施以温针灸疗法;同时设30例患者作对照组,以其痉挛的肘、腕、膝和踝关节周围的阳经穴位为主,施以温针灸疗法。设计评定方案,观察比较治疗前后4个关节痉挛度的改变,并作t检验。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关节痉挛度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针灸痉挛关节周围的阴经穴位能有效地柔筋舒经、活血通络、缓除关节部的肌腱、韧带的痉挛,从而改善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针灸疗法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抗复发作用。方法 :将 1 0年内用针灸治疗与相同时间内西医脑系科运用药物治疗的中风后遗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对其存活率、死亡率尤其是复发率进行观察。并对复发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 :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复发率为1 1 2 8% ,药物组复发率为 2 9 45 % (P <0 0 5 )。结论 :针灸疗法能有效预防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复发。  相似文献   

13.
药氧针刺法治疗中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150例中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药氧针刺组、针氧组、针刺组3组进行治疗对照观察,结果:药氧针刺组总有效率98%,针氧组84%,针刺组66%。疗效对比,以药氧针刺组最高,针氧组次之,针刺组最低,3组相互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4.
偏瘫的现代评价与针刺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5  
陈立典  吴强 《中国针灸》1996,16(10):1-2
中风后偏瘫是高级中枢失去其对随意性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它所反映的肌力减少是质变的过程,治疗中不能盲目地以发展肌力为主,应根据该病的恢复和发展规律于不同阶段选择相应的刺激方式。本研究结合神经生理学原理和经络学说对65名偏瘫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软瘫期在健侧取穴,痉挛期在拮抗肌上取穴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中重度吞咽障碍机理探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探讨针刺风府、人迎、廉泉、百劳治疗中风吞咽障碍的机理。方法:测定针刺前、后5分钟和疗前、疗后的吞咽相关肌肉肌电图和脑干诱发电位。结果:真性球麻痹患者疗后环甲肌振幅、时限及舌肌时限较疗前降低。假性球麻痹患者疗前、疗后各项指标变化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对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针刺主要是调节皮质和脑干网状结构当中的吞咽中枢对于吞咽反射的控制作用,协调吞咽诸肌的运动;而对于真性球麻痹障碍,针刺的作用主要是直接促使损伤的周围神经恢复,从而起到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16.
醒脑开窍针法中水沟穴作用探讨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4  
杜元灏  冀健民 《中国针灸》2001,21(9):535-536
目的:探讨水沟穴在醒脑开窍针法中的作用,方法:根据文献及现代医学机理,对针刺水沟穴在中风急性期和恢复期,后遗症期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中风急症期可醒脑神,开清窍,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以调神作用为主,其作用机制,在于针刺刺激了穴洞的面神经,三叉神经分支,激活了三叉神经-脑血管系统,一方面兴奋脑神经元,另一方面,改善了脑血流,其刺激的量化标志就是流泪。  相似文献   

17.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若干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王声强  白亚平  于溯 《中国针灸》2003,23(6):367-370
目的:研究分析影响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及科研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方法:共综合了35篇相关文献的内容,从治疗时机、面神经损伤程度、面神经损伤部位、辨证分型、针刺手法及腧穴选择6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作了简要的评述。结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容易受到临床相关因素的影响,加强对影响针刺治疗面瘫疗效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面瘫的针刺治疗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急性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疗效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急性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及心电图检查。结果:针刺治疗组对急性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及心电图的改善优于针刺对照组。结论:针刺内关,水沟等穴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引发的心脏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浅针治疗面神经功能异常症及其与解剖学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并研究浅针治疗面神经功能异常症疗效与选用面部经穴相关解剖学关系.方法:在总结多年来以浅针治疗面瘫及面肌痉挛的基础上,根据面神经周围支的分布特点和肌电图检测结果,进一步优化组合针灸治疗处方.结论:浅针在治疗此类疾病时,所选用面部经穴与相应面神经周围支的分布有着密切关系,若将两者有机结合,精选穴位进行组方,是浅针减少病人针刺痛苦,又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局部透刺为主治疗中风腕踝关节运动功能障碍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局部透刺与非刺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中风患者在腕踝局部取穴行透刺疗法结合整体辨证取穴,与行非透刺疗法结合整体辨证取穴进行疗效观察。采用《康复医学评价手册》所载测量方法,自拟腕踝关节活动度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结果:局部透刺为主的治疗组腕关节背屈,掌屈,挠屈,尺屈,踝关节背屈,跖屈活动度的恢复较对照组疗效显著,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2种方法均有效,局部透刺治疗为主疗效肯定,优于非透刺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