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城市中大肠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有明显的升高趋势,有大肠息肉史者大肠癌的发病风险较无大肠息肉史者高22倍,而大肠息肉患者往往症状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或缺乏.因此,在无症状人群中开展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对大肠癌的防治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对2008年3月至2009年9月在宁波市镇海区炼化医院肠镜体检的2 738例宁波市某石化企业无症状员工的肠镜检查结果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无症状人群大肠息肉检出率及病理特征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既往已确认有微卫星不稳定的大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随访调查研究,筛查遗传性非息肉病型大肠癌家系及早期遗传性非息肉病型大肠癌。方法选取已确认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SI)阳性大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66例,进行随访。对尚未发生恶性肿瘤的63例无症状筛查对象行电子大肠镜检查,病变组织取病理活检,组织行HE染色,经病理医师诊断。结果66例筛选对象中已有3例发生恶性肿瘤,其他63例筛查对象中肠镜检查发现结肠绒毛状腺瘤1例,大肠息肉7例,遵循Amsterdam标准Ⅱ确诊4个HNPCC家系,其中结肠腺瘤病例出现在HNPCC家系中,属于癌前病变。结论具有遗传背景的MSI阳性的大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有可能是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对这些高危人群应进行定期的随访观察,有望早期发现HNPCC家系和早期遗传性非息肉病型大肠癌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粪便隐血试验结合大肠镜检查作为大肠癌普查方式的可行性。方法自2007年4月~2009年4月,对中山市小榄镇无症状≥50岁的人群行免疫组化粪便隐血试验,对任何1次粪便隐血阳性(包括弱阳性)的患者行全结肠镜检查。同时对发现息肉的数量及病理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受检者共4238例,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328例,阳性率7.7%,共108例患者发现了147枚结肠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94枚、炎性息肉32枚、增生性息肉21枚,发现肠癌8例。结论粪便隐血试验结合大肠镜检查对无症状的人群进行普查能较早发现结肠息肉。  相似文献   

4.
余月华  王琴  郑红英  冯珊珊  翟惠虹 《宁夏医学杂志》2013,(11):1022-1024,I0003
目的 检测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5B(CDC25B)在正常大肠组织、大肠增生性息肉、大肠腺瘤及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技术检测50例大肠癌组织、30例大肠腺瘤组织、10例大肠增生性息肉组织、1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CDC25B的表达.结果 CDC25B在在正常大肠、大肠增生性息肉、大肠腺瘤及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0、0、53.33%和76.00%,与大肠癌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C25B的表达与血清CEA有相关性(P<0.05),而与大肠癌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民族、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血清CA-199及远处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 CDC25B在大肠腺瘤及大肠癌中高表达,其可能参与了大肠腺瘤到大肠癌的转变过程;CDC25B在大肠癌组织的表达与大肠癌患者血清CEA有关,表明CDC25B表达可能参与了大肠癌发生发展,在大肠癌的进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余月华  董志敏  翟惠虹  赵进  杨晓梅 《宁夏医学杂志》2012,34(11):1082-1084,1068
目的检测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V-raf)致癌同源体B1(BRAF)在正常大肠组织、大肠增生性息肉、大肠腺瘤及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50例大肠癌组织、30例大肠腺瘤组织、10例大肠增生性息肉组织、1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BRAF的表达。结果 BRAF在正常大肠、大肠增生性息肉、大肠腺瘤及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0、40.00%、56.67%和78.00%,与大肠癌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RAF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而与大肠癌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民族、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血清CEA、血清CA-199、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无关(P>0.05)。结论 BRAF在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提示其与大肠癌的恶性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106 例大肠息肉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肠癌绝大多数是由息肉恶变而来,早期发现大肠息肉并及时治疗,是改善大肠癌预后的有效途径.我院近10年来(1992年1月~2001年12月)内镜治疗大肠息肉共365例,其中60岁以上的患者106例,占29.04%;而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78例,占21.4%.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是常见的危害人体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研究老年人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关系,对老年人大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探讨老年人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特点及二者的关系,现将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的结肠镜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993年8月~1997年8月,中日联谊医院消化内科和镜检科行结肠镜检查2680例,其中老年人507例,检出大肠息肉185例,大肠癌131例,共检出316例,其中男198例,女118例,男女之比为1.68∶1;年龄60~93岁,平均年龄65岁。主要表现便血者120例(37%),其中大肠癌80例,大肠息肉40例(腺瘤样息肉31例,炎性息肉9例)。便血时间为1 d~3年。80例大肠癌中便血时间在半年以内者63例,半年至1年者11例,1~2年者4例,2年以上者1例。临床表现腹泻及便次增多者98例,腹痛53例,贫血22例,便秘26例,体重减轻5例,4例无症状仅表现为便潜血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金凤区适龄人群进行大肠癌筛查,以便对大肠癌早期诊治并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方法结合问卷调查和粪便隐血试验,对金凤区辖区2镇5个街道办事处40~74岁常住居民进行初筛,对高危人群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问卷调查显示大肠癌阳性检出率为24.0%(2 329/9 699),不同性别、年龄段大肠癌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镜检查1 010人,取活检229人;非进展期腺瘤82例,非腺瘤性良性病变106例,进展期腺瘤36例,其中伴中、重度异型增生的其他病变2例,早期大肠癌(T1-2N0M0)1例,中晚期大肠癌2例。结论采用粪便隐血试验及问卷调查可用于社区及农村地区的大肠癌初筛,有利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9.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少见病,表现为大肠内成百上千的腺瘤性息肉,患者及其家族是发生大肠癌的高发人群,约占大肠癌的1%。因此,对患者家系进行筛选是早期诊[1]  相似文献   

10.
赵国刚  马亮亮  孙光斌  冯富兴  苏锋 《广东医学》2014,35(15):2418-2419
目的 探讨结肠镜检查作为大肠癌筛查手段评估大肠癌流行病学的价值.方法 对天津市塘沽区符合筛查的常住居民9 658名进行初筛,发现高危人群1478例,行结肠镜检查筛查大肠癌,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经结肠镜及病理诊断大肠癌31例(2.1%);多集中在65~69岁之间;以直肠居多,病理类型以腺癌为多.进展期腺瘤40例,息肉338例.结论 结肠镜对早期筛查诊断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验证潜血试验对人群大肠癌普查的筛检效果,在对4337例年龄在35岁以上的人群进行潜血试验的同时,作了全乙状结肠镜和部分全结肠镜检查。结果表明,肠镜病变检出率在非筛选人群为10.1%,在筛选人群中方13.3%,共查出大肠癌10例(含早期大肠癌5例),腺瘤167例,非腺瘤息肉131例,慢性肠炎171例。1%联苯胺试验阳性率为6.0%,检出60%大肠癌及3.9%腺瘤;免疫双扩试验阳性率为3.4%,检出40%大肠癌及2.0%腺瘤;SPA免疫潜血试验阳性率为14.7%,检出80%大肠癌(包括3例早期癌)及42.2%腺瘤。结果提示,潜血试验确能检出一些包括早期大肠癌在内的肠道肿瘤病变,尤以SPA免疫潜血试验敏感性最强。虽然潜血试验存在一定的漏检率(1%联苯胺为40%,免疫双扩为60%,SPA法为20%),但鉴于该法简易、经济,作为大规模大肠癌普查筛检.仍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甲基化芯片技术检测粪便DNA甲基化在海南地区少数民族人群大肠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大肠癌高危少数民族人群102例。另选取同期该院招募的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留取所有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前自然排出或服用泻药后的第一段粪便,通过甲基化芯片技术检测粪便DNA甲基化。根据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将102例患者分为大肠癌组、腺瘤组、增生性息肉组。对比4组粪便DNA中VAV3、IKZF1、RIMS1基因甲基化状态。将肠镜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粪便DNA中VAV3、IKZF1、RIMS1基因联合检测大肠癌、腺瘤的诊断效能。结果 大肠癌组VAV3、IKZF1、RIMS1基因单独及联合检测甲基化率高于腺瘤组、增生性息肉组、对照组(P <0.05)。腺瘤组与增生性息肉组VAV3、IKZF1、RIMS1基因单独及联合检测甲基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V3、IKZF1、RIMS1基因联合检测大肠癌的特异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准确率最高,分别为100.00%、92.31%、92.59%、100....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肠双对比造影技术的不断提高,细小病变的发现机率也明显增加,从而使 X 线诊断早期大肠癌成为可能。可是,X线虽能发现微小病变,但早期大肠癌与良性息肉的鉴别仍是难题,国内尚未见专题报道。为此,我们根据800余例低张双对比造影所发现的44例良性息肉和侵及粘膜、粘膜下层的早期大肠癌10例的大体形态及X 线表现进行分析,欲为诊断早期大肠癌提供某些资料。对象和方法材料取自我院放射科1981年4月至1985年4月用低张双对比方法检查的810例大肠造影。发现良性息肉44例,128个病灶;早期大肠癌10例,14个病灶;均经手术或内窥镜病理证实。不包括家族性大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结肠镜随访对大肠癌术后随访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38例大肠癌术后患者进行结肠镜随访检查,发现可疑病变取活检,发现息肉则行镜下凝固治疗,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8例患者检出复发癌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两者差异显著(P<0.05);升结肠2例,横结肠1例,降结肠2例,乙状结肠3例,直肠4例,三者之间无差异(P>0.05);其中吻合口复发癌8例,原发癌4例,治疗息肉22例,共36枚,其中腺瘤性息肉26例、吻合口炎10例.12例复发癌患者中,正规随访11例,未正规随访1例,两者差异显著(P<0.001);术后2年内复发11例,1例发生于3.5年,差异显著(P<0.001).结论:大肠癌术后2年内常规进行结肠镜检查可早期发现复发病灶,并可切除腺瘤性息肉,对降低大肠癌复发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经纤维结肠镜检查1268例,诊断出大肠癌108例,其中检出早期大肠癌15例,占同期大肠癌13.8%。在15例早期癌中,2例伴同步癌,5例伴同步息肉,10例早期癌镜检前行钡剂灌肠检查仅5例得到诊断(50%)。本文讨论指出:纤维结肠镜加活检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明显高于钡剂灌肠,腺瘤样息肉与早期大肠癌有密切关系;鉴于大肠癌常并发同步癌和同步息肉,强调结肠镜应尽可能做全结肠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过卫生宣教和健康指导的干预,对提高家族性大肠癌高危人群患者早期诊断率的影响。方法:对83个大肠癌高危家族进行心理护理、提高对大肠癌临床症状的认识、坚持随访和密切追踪、定期进行大便常规和潜血检查、重视肛门指检和肠镜检查及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注重饮食调节、发现病灶及时手术切除;共诊断大肠癌186例,并与对照组162例比较。结果:健康教育组186例,漏诊半年以上6例(3.2%);对照组162例,漏诊半年以上18例(11.1%),X2=8.34,P<0.01,健康教育组的早期诊断率明显占优。结论:通过卫生宣教和健康指导的干预,可提高家族性大肠癌高危人群患者早期诊断率,是早期防治大肠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大肠癌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家族多发性肠(息肉)腺瘤、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及血吸虫病者、高脂肪低纤维食谱者等大肠癌高危人群接诊时,必须警惕早期大肠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珠海地区结肠息肉 结肠癌流行病学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珠海地区大肠息肉、大肠癌流行病学的变化。方法 :对我院近十年行结肠镜检查的 4 2 2 1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近 5年大肠肿瘤、息肉发病率各年龄组均分别高于前 5年 ,且各年龄组发病率的起伏呈正相关 ,P <0 .0 5。②前 5年或后 5年 ,除≥ 6 1岁组大肠癌发病率高于息肉外 ,余各年龄组结肠息肉发病率均高于大肠癌 ,P <0 .0 5;≤ 30岁组与 31~ 4 0岁组相比 ,大肠肿瘤与息肉的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③息肉电凝摘除后全瘤活检癌变发现率 ( 10 .5% )明显高于肠镜下息肉活检 ( 4.5% ) ,P <0 .0 5;息肉电凝摘除后定期随访的患者中 ,早期癌变发现率 ( 70 .0 % )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 2 0 .0 % ) ,P <0 .0 5,④在≤ 30岁的大肠癌患者中 ,恶性度高的肿瘤所占比例 ( 6 6 .0 % )明显高于≥ 6 0岁的老年人 ( 2 6 .6 % ) ,P <0 .0 5。结论 :珠海地区近年来大肠息肉、大肠癌 (尤其是青年人 )发病率明显增加 ,普及结肠镜检查及随访是降低结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一、基础医学研究1.我国大肠癌高危人群防治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进行了4个方面的实验及现场人群研究。(1)散发性大肠癌癌前病变的干预阻断:在海宁市,24·44万人群经直肠镜筛查出4076例腺瘤及息肉高危人群,持续20年肠镜随访干预,先后摘除复发腺癌和息肉4076  相似文献   

20.
复习近几年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阐述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特点、恶变情况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子宫内膜息肉好发于成年人,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升高,并在异常子宫出血、不孕症、肥胖和绝经等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有少数息肉不予治疗即可自然消失.虽然对年轻患者的、无症状的和直径小的息肉可以进行期待治疗,但须慎重.TCRP术是治疗EP最好的方法,对无生育要求的高危患者应同时行TCRE术.不孕患者息肉切除后可明显提高妊娠率.另外,不要忽视息肉的非典型增生与恶变,在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者中,4.47%为癌性息肉,在无症状绝经后妇女中为1.51%.生育年龄EP的恶变率低于绝经后EP.正确认识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特点与恶变对于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