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1991年阿根廷Parodi医生首先采用腹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以来,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随着腔内治疗材料(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的不断改进,越来越多复杂、困难的EVAR术病例不断涌现,腹主动脉瘤适应证也在不断的扩大.  相似文献   

2.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目前已成为大部分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治疗,但对于近端瘤颈较短的近肾腹主动脉瘤,需要涉及内脏分支重建,常规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疗效并不满意。近年来,烟囱支架技术、开窗支架技术、分支支架技术、八爪鱼技术等创新性技术的使用为近肾腹主动脉瘤患者的腔内治疗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本文回顾并总结当前腔内治疗技术的进展,以期对目前各种技术的应用难点加以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腔内技术和器材的迅猛发展,腔内修复术已逐渐取代传统开放手术,成为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但是,不良近端锚定区仍然制约着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发展。笔者结合"烟囱技术"、"开窗技术"以及"多分支支架技术",对复杂腹主动脉瘤对近端锚定区的要求及相关临床证据进行简要讨论,为复杂腹主动脉瘤的处理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4.
Shu C  Qiu J  Hu XL  Wang T  Li QM  Li M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0):903-906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解剖条件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1年3月接受经股动脉植入分体式覆膜支架治疗解剖条件复杂的48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37例,女性11例;年龄50~81岁,平均71.4岁.其中近端短瘤颈(<15 mm) 14例,近端瘤颈成角大(>60°)13例,复杂髂动脉解剖者21例,其中髂动脉严重扭曲者15例,髂动脉狭窄(直径<7 mm)者6例.结果 所有病例治疗均获成功,术中无中转开腹手术者,围手术期生存率100%.4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22个月,平均63个月,死亡2例,均为心脑血管意外,其余生存良好,累积生存率95.8%.Ⅰ型内漏2例,其中1例2周后消失,1例长期存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新发内漏、支架移位或堵塞、瘤体扩大或瘤体破裂等并发症;2例封堵一侧大部分肾动脉的患者恢复良好,术后未出现肾功能不全.结论 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解剖条件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安全、有效.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腔内修复术在治疗解剖条件复杂的肾下型腹主动脉瘤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术中开窗技术治疗近肾腹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应用术中开窗支架技术治疗的18例近肾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近肾腹主动脉瘤患者均采用术中开窗/分支支架技术进行腔内修复治疗,术中内脏动脉重建技术成功率为100%,无Ⅰ型内...  相似文献   

6.
随着腔内治疗技术和器材的发展,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已成为腹主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而近端锚定区不良以及累及内脏分支的复杂腹主动脉瘤则是制约该技术发展和影响其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平行支架、开窗支架、分支支架、多层密网支架和去分支等技术是目前重建内脏分支的主要方法,笔者结合相关研究结果对上述技术进行简要讨论,以期为复杂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COOK-ZFEN定制支架治疗短瘤颈腹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按短瘤颈腹主动脉瘤及COOK-ZFEN定制支架标准纳入的5例接受开窗式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短瘤颈腹主动脉瘤患者,年龄(69±11)岁,开窗支架定制时间4~6周,...  相似文献   

8.
复杂瘤颈的近肾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中烟囱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瘤颈解剖复杂的近肾腹主动脉瘤(juxtarenal aortic aneurysms,JAA)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repair,EVAR)中应用烟囱技术的价值。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0月,对7例瘤颈复杂的JAA采用EVAR治疗。由于瘤颈解剖结构不适于标准的腔内修复方案,术中自肱动脉穿刺预先于可能被覆膜支架主体覆盖的肾动脉置入导丝,置入修复腹主动脉瘤的覆膜支架主体后造影明确肾动脉覆盖情况,于相应肾动脉置入自膨支架或球囊扩张支架,以延长瘤颈长度使之符合EVAR要求,并有效保护肾动脉(即烟囱技术),然后再完成标准EVAR操作。结果 7例手术全部获成功。7例使用9枚肾动脉支架,其中5枚球扩支架,4枚自膨支架。腔内治疗最后的造影显示: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瘤腔隔绝良好,肾动脉血流良好。术中1例近端Ⅰ型内漏,近端增加Cuff后内漏消失;1例造影显示少量的Ⅱ型内漏,无须处理。7例随访1~52个月,平均11.6月:1例术后2个月因心功能衰竭死亡;1例Ⅱ型内漏术后3个月随访内漏消失;肾动脉烟囱支架均保持通畅。结论对于不适宜行开腹手术治疗的瘤颈解剖不佳的JAA,烟囱技术是传统EVAR技术的有效补充,远期效果及肾动脉支架长期通畅性尚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正>自1991年Parodi等[1]首次报道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后,腔内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目前已成为腹主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一些累及内脏分支的腹主动脉瘤仍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目前主流的治疗手段为开窗支架、分支支架和平行支架技术。尽管平行支架技术在操作上简便易行,但存在不可避免的内漏风险,因此开窗支架或分支支架在临床的应用中更具前景。在国内已有诸多中心开展此项技术,并积累了可贵的经验[2-5]。本文就如何提高复杂腹主动脉瘤EVAR的内脏分支血管重建成功率进行经  相似文献   

10.
支架内闭塞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之一.为了解支架内闭塞引起下肢缺血的特点,并分析其预防治疗措施,现总结1998年2月至2007年8月6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支架内闭塞的患者资料.  相似文献   

11.
胸腹主动脉瘤是一类凶险的血管疾病,处理难度较大,是心胸外科和血管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挑战.传统的开放手术方式采用胸腹联合切口,以多分叉人造血管进行主动脉置换并重建内脏动脉,具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杂交手术和开窗支架为代表的处理胸腹主动脉瘤的新技术.杂交手术是在主动脉瘤覆膜支架隔绝前采用开腹手术以人造血管重建内脏动脉,将内脏动脉开口移位于腹主动脉远端或一侧髂动脉,获得足够的覆膜支架的远端锚定区,然后用覆膜支架隔绝全部动脉瘤,避免了传统手术需要开胸、体外循环,且较长血管阻断时间和巨大创伤的缺点,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开窗支架技术根据患者的情况定制个体化的覆膜支架,隔绝主动脉瘤的同时采用血管腔内技术重建内脏动脉,属于完全血管腔内介入技术,但是因为需要定制支架,所以此项技术只能在较少的中心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INCRAFT覆膜支架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应用INCRAFT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的51例腹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根据入路直径分为入路狭窄组(30例)和入路正常组(21例),比较两组术后内漏和再干预情况.结果 技术成功率10...  相似文献   

13.
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B  Liu CW  Zheng YH  Li YJ  Wu JD  Wu WW  Ye W  Song XJ  Zeng R  Chen YX  Shao J  Chen Y  Ni L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0):878-882
目的 评估应用多种腔内技术治疗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138例腹主动脉瘤患者接受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其中9例患者为高危复杂性腹主动脉瘤.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26~87岁,平均67岁.其中2例近肾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近肾腹主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合并双髂总动脉瘤及左侧髂内动脉瘤,1例EVAR术后右髂内动脉瘤.所采用的腔内技术包括:主动脉支架开窗技术和扇形技术2例,烟囱技术5例,球囊辅助下髂内动脉瘤腔内治疗1例和球囊辅助反转支架技术1例.结果 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术中支架释放后即刻发现内漏4例,其中1例患者为Ⅰ型和Ⅲ型内漏,经大动脉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2例Ⅰ型内漏,其中1例行弹簧栓栓塞成功,另1例行近端裸支架成功.1例Ⅱ型内漏,经随访瘤腔直径未增大,未处理.随访4~79个月,平均25.9个月.无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瘤体直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随访过程中7例患者的靶血管(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髂内动脉)均保持通畅.1例髂内动脉重建支架术后18个月血栓形成,但无盆腔缺血等症状.结论 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患者,选择合适的腔内技术可以增加EVAR术的成功率,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NCRAFT覆膜支架系统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53例利用腔内修复术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资料,其中使用INCRAFT覆膜支架系统26例,使用其他类型覆膜支架27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术期治疗结果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成功率100%,INCRAFT覆膜支架组瘤颈平均角度为(44.15±18.79)°,平均长度为(22.42±10.43)cm,其他类型覆膜支架组瘤颈平均角度为(27.89±11.29)°,平均长度为(34.74±12.64)cm(P0.001)。INCRAFT覆膜支架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花费高于其他类型覆膜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失血量、围术期并发症、住院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18个月,两组患者无死亡病例,在并发症及手术再干预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短瘤颈、瘤颈成角较大的腹主动脉瘤,可以应用INCRAFT覆膜支架系统腔内修复治疗,近期随访显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血管腔内动脉瘤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已广泛应用于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的治疗,微创,安全,即使高危患者也可实施。然而,高达40%的患者因为瘤颈解剖、内脏动脉或血管通路问题不适合行标准EVAR手术[1,2]。2020年我们采用自制髂内动脉分支支架重建髂内动脉1例[3]。2021年7月,我院对1例腹主动脉瘤合并左髂总动脉纤细患者采用术中自制带左髂总动脉分支支架的覆膜支架行腔内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在复杂主动脉弓部疾病全腔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利用3D打印主动脉模型指导主动脉弓部体外开窗联合支架植入治疗的25例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包括12例胸主动脉夹层和13例胸主动脉瘤)临床资料。术前利用CTA重建数据制备3D打印主动脉模型,确定手术方案后在3D打印模型的辅助下进行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并结合束径技术完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结果 患者均成功完成体外开窗胸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术期及随访期内弓上分支血流通畅,无严重主动脉相关并发症、脑缺血事件及死亡事件发生。结论 对于解剖复杂的主动脉弓部疾病,利用3D打印模型精准指导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可提高支架开窗孔与弓上分支血管开口对位的准确率,使主动脉弓部疾病的全腔内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瘤颈是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手术的重要参数。现今针对短瘤颈的方法主要有肾上固定技术、大支架支撑(解剖固定)技术、烟囱技术和开窗(分支支架)技术,并且需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与术者、医院技术条件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另外层出不穷的新材料和新技术也在不断推进着短瘤颈AAA的腔内修复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D打印引导下应用覆膜支架体外开窗、预束径技术及分支支架技术, 完全腔内修复复杂腹主动脉病变并重建内脏动脉分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内科及开封市中心医院心外科利用3D打印技术辅助腹主动脉内脏分支重建的20例复杂腹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利用CT数据制作3D打印模型, 术中在3D模型引导下, 依次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预束径及内脏动脉分支支架置入行完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 其中单开窗2例、双开窗5例、三开窗10例、四开窗3例, 无中转开放手术。术中重建内脏分支54根(右肾动脉20根、左肾动脉18根、肠系膜上动脉13根及腹腔干3根)。中位随访时间14.6个月, 死亡1例, 分支动脉一期通畅率98.1%;4例发生内漏。1例术后3个月脑血管意外死亡, 无1例截瘫或内脏器官缺血发生。结论 3D打印辅助覆膜支架体外开窗、预束径技术及分支支架技术, 可以实现内脏动脉分支重建并全腔内隔绝治疗复杂腹主动脉病变, 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NCRAFT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腔内修复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8年4月使用INCRAFT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治疗腹主动脉瘤20例资料,其中18例存在超适应证的不良瘤颈因素。局麻强化手术15例,气管插管全麻手术5例。均采用预置缝合器的经皮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结果技术成功率100%。1例术中腹主动脉近端夹层,保守观察;其余19例无围术期不良事件。术后随访6~20(12. 0±4. 6)月,1例术后15个月出现Ⅰb型内漏,再次腔内修复,其余19例无不良事件。生存分析显示免于再干预率为术后12个月100%,术后18个月85. 7%。结论 INCRAFT腹主动脉支架系统可用于不良瘤颈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手术,近期效果显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原位开窗是一种超适应证技术,其打破了胸主动脉腔内修复的原有禁区,将治疗范围拓展到了主动脉弓。由于主动脉弓具有复杂的解剖结构,其弓上分支的重建依然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应用的难点,复杂的血管解剖、支架覆膜及结构因素、术中及术后卒中并发症等问题是决定原位开窗技术能否成功的关键。与其他技术相比,原位开窗技术具有操作难度低、治疗效果好、并发症风险低等优势,发展潜力较大。因此,本文根据原位开窗的应用、研究进展等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