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带蒂大网膜在老年食管癌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老年食管癌患者214例随机分成带蒂大网膜吻合组(130例)和常规吻合组(84例),带蒂网膜吻合组患者术中游离胃时,保留胃右动脉处网膜宽约4.0~6.0 cm,将带蒂网膜垂帘式包绕食管胃吻合口1周,间断缝合固定,剩余网膜和胃网膜右动脉平铺在食管床,呈半包围状覆盖管胃,防止吻合口及胃小弯侧胃漏。观测两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拔胸管时间、出院时间、吻合口漏、胸胃综合征、心律失常(包括房颤、室上速等)、肺部感染、术后1个月肺功能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带蒂网膜吻合组术后吻合口漏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拔胸管时间、出院时间、胸胃综合征、心律失常、肺部感染、术后1个月肺功能等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蒂大网膜垂帘式包绕吻合口、网膜平铺食管床半包匪管胃,可有效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有利于老年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2.
1993年6月~1997年6月我们对210例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吻合术患者采用自体大网膜包盖吻合口,有效地预防了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与同时期未加大网膜包盖的手术220例比较,临床效果较好。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应用大网膜包盖吻合口210例(大网膜包盖组),未用大网膜包盖220例(无大网膜包盖组),两组资料比较见附表。1.2 手术方法 按常规方法游离胃大弯侧网膜,沿胃体或胃窦部5cm以远切开分断大网膜,将胃大弯侧保留基底较宽的带蒂网膜,在预计吻合口旁保留4cm×6cm大网膜备用(…  相似文献   

3.
改良食管胃吻合方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预防食管、贲门癌手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方法 将358例食管、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78例采用可吸收缝合线做单层(全层)连续吻合,并用带蒂大网膜包绕吻合口;对照组:180例常规食管胃丝线间断缝合加食管壁与胃壁包裹。结果 术后研究组无1例发生吻合口瘘和严重的吻合口狭窄,对照组发生吻合口瘘5例(2.78%),发生严重吻合口狭窄6例(3.33%);两组比较有差  相似文献   

4.
带蒂大网膜包裹食管胃吻合治疗体会(附90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带蒂大网膜包裹食管胃吻合治疗体会(附900例分析)沈九红,陈开武,许桂诚,王鹏程,辛甲义1981年2月至1993年2月,我们连续施行食管、胃、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单层吻合后加用带蒂大网膜包裹吻合口共900例。结果显示,895例未发生吻合口瘘,成功率达9...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网膜袖套式包埋吻合口在微创Ivor-Lewis术中全胸腔镜下食管胃胸内吻合治疗食管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148例行微创Ivor-Lewis手术全胸腔镜下大网膜包埋吻合口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临床资料。在腹腔镜游离胃时预留蒂连于胃的大网膜条,胸腔镜下完成食管胃胸内吻合后,网膜条袖套式包绕吻合口区一周并与吻合口上方纵隔胸膜及下方的胃浆肌层缝合固定。术后1周行上消化道碘水造影判断有无吻合口漏,每3个月随访行胃镜检查了解吻合口情况。结果全组均顺利完成大网膜包埋吻合口。网膜制作时间8~17 min,平均10 min,吻合口包埋时间6~12 min,平均10 min。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1周碘水造影示吻合口漏6例(4.1%,6/148),均为线状漏,无发热及液气胸等胸内吻合口漏表现,保守治疗6~12天再次造影检查未见漏。随访6~42个月,平均20个月,吻合口狭窄11例(7.4%)。未发现胸胃残端漏、食管气管瘘或食管主动脉瘘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大网膜包埋吻合口的术式吻合口漏发生率低,增加微创Ivor-Lewis术的安全性,更有助于该术式的发展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自制鼻胃肠管治疗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报告7例自制鼻胃肠管治疗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的方法。方法 7例食管胃吻合口瘘均为食管癌、贲门癌切除、胃代食管胸内吻合术后并发症患者,采用自行设计制造的一次性无菌、无毒、无热源硅胶鼻胃肠管行胃减压及十二指肠或高位空肠营养。结果 治愈6例,死亡1例。结论 自制鼻胃肠管治疗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效果确切、满意,有一定临床价值,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我院于1993年6月至1997年9月连续施行食管、贲门癌切除,食管胃(空肠)胸内机械吻合附加胃悬吊及带蒂大网膜包绕吻合口共450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353例,女97例。年龄<40岁者29例,40~50岁91例,51~60岁175例,61~...  相似文献   

8.
食管胃吻合技术的改进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食管肿瘤、贲门癌行肿瘤切除后,胃重建食管时食管胃吻合技术,以预防吻合口瘘及狭窄的发生。采用Gambee单层吻合法及全层间断单层吻合法相结合。结果采用此法吻合的168例患者死亡率仅0.6%,吻合口瘘发生率1.2%。无吻合口疤痕狭窄病例。结论认为此吻合法适用于食管胃吻合术,特别适用于贲门癌胃切除较多的弓下食管胃吻合术及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食管大部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治疗食管中下段癌陈克能,杨国梁,谢伟,袁宏银,解云涛,胡名柏手术治疗食管中下段癌的经典术式为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胸内吻合术(弓上/弓下)。该术式切除食管的长度有限,局部复发率较高,一旦发生吻合口瘘预后甚差,死亡率高达...  相似文献   

10.
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后发生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治疗经验。方法 1984~1998年,共施行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胸内食管胃手工吻合术1065例,发生吻合口瘘28例,发生率2.6%,3例放弃治疗。主动脉弓上吻合19例,弓下吻合6例。前期17例采用保守治疗,后期8例再次开胸手术。结果 前期17例采用保守治疗,死亡12例,死亡率70.6%;后期8例采用再次开胸手术,死亡1例,死亡率降为12.5%。两种治疗方法临床差别显著。结论 胸部X线检查,口服美兰,食管造影是早期诊断吻合口瘘的主要手段,只要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允许,再次开胸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20.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