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本实验采用同位素示踪法以及竞争性蛋白结合法,对大鼠心肌缺血10min,再灌30s~(46)Ca内流和cAMP含量变化与再灌心律失常关系,以及牛磺酸(Taur),硫酸镁(MgSO_4)抗再灌心律失常与影响心肌~(45)Ca内流和cAMP含量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心肌缺血10_(min)再灌30s~(45)Ca内流明显高于正常和缺血心肌.Taur,MgSO_4单用及合用均能降低再灌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抑制再灌心肌~(45)Ca,内流,两药合用更为明显。心肌缺血10min再灌30s cAMP含量未见变化,Taur,MgSO_4亦对其未见影响。证实两药抗再灌心律失常机制与抑制Ca~(2+)内流,防止“钙超负荷”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采用麻醉大鼠缺血、及缺血再灌心律失常法以及同位素示踪法,对大鼠心肌缺血40mm和缺血10mm再灌30mm心律失常发生与心肌损伤致~(45)Ca~(2+)内流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心肌缺血40mm心律失常发生较轻VF(53%),~(45)Ca~(2+)内流不明显(与正常心肌组比P>0.05)。缺血10mm再灌30mm心律失常发生严重(91%),室颤发生率较高(80%),~(45)Ca~(2+)内流量明显增加(与正常,缺血心肌组比P<0.01)。证实缺血性心律失常与心肌损伤引起Ca~(2+)内流关系不明显,而再灌心律失常的发生则与心肌损伤引起Ca~(2+)内流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采用麻醉大鼠缺血及缺血/再灌心律失常法、同位素^45Ca^2-1内流示踪法,观察了牛磺酸抗大鼠心肌缺血40min缺血10min/再灌30min  相似文献   

4.
阻断犬冠脉左前降支90min后再灌注60min,发现较持续缺血150min其缺血区细胞内Ca~(2+)、Na~+增加,K~+、Mg~(2+)显著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而在心肌缺血45min时经静脉给予穿心莲提取液,较对照组缺血区细胞内Ca~(2+)降低(P<0.05),Na~+明显降低、K~+显著升高(P<0.01),Mg~(2+)增加(P<0.0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较低。说明穿心莲提取液可以阻止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细胞内Na~+、Ca~(2+)增加,K+、Mg~(2+)丢失。这可能是其减少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PC)的次数对缺血-再灌流过程中兔心脏电生理活动的影响,探讨IPC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方法:家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缺血组(IR)、一次预处理组(SPC)和两次预处理组(BPC)。应用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MAP)探针记录技术检测缺血-再灌流过程中MAP幅度(MAPA)、复极50%时程(MAPD50)、零相最大上升速度(Vmax)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各预处理组中缺血后5min时的MAPD50、MAPA、Vmax迅速缩短或降低(P<0.05)。SPC组与IR组相比,促进了缺血20min之后MAPA、Vmax的恢复,改善了缺血20minMAPD50的过度缩短,限制了复灌时MAPD50的过度延长(P<0.05)。SPC完全抑制了缺血-再灌中室颤的发生率(0%,P<0.05)。BPC组中,缺血-再灌注中室颤发生率及在缺血30min末及再灌注末上述参数与缺血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①SPC在在体家兔心脏上具有最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随IPC次数增加,其抗心律失常作并不增强;②缺血早期SPC迅速缩短MAPD,抗早期心律失常的机制可能是缩小了造成单向阻滞的窗口;③改善缺血晚期电生理参数,抗晚期心律失常的机制可能是减小不应期离散度;④限制复灌时MAPD过度延长,抗再灌注心律失常可能与减少内向离子流及触发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一步探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及寻求有效的防治药物。方法采用Langendorff法建立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全心缺血45 min后,再灌注30 min,在再灌注期间给予台氏液灌流作为对照;而药物干预分别为再灌全过程给予牛磺酸,再灌早期给予DMA,两者联合应用。观察药物对离体灌流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作用,同时观察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以及冠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的活性变化。结果再灌注期间全程给予20 mmol/L牛磺酸对于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LVSP-LVDP, dp/dtmax,-dp/dtmax有一定的作用,但较对照组不具统计学意义。再灌注早期给予20μmol/L DMA后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牛磺酸组和DMA组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降低,且流出液中肌酸激酶(CK)的活性下降。联合使用二者显示协同效应。结论再灌注期间联合使用牛磺酸和DMA能从很大程度上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采用麻醉大鼠缺血/再灌心律失常模型,研究了牛磺酸(Taur)和硫酸镁(MgSO_4)单用及合用抗再灌心律失常作用,并观察了MgSO_4及MgSO_4与Taur合用对正常大鼠在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Taur 50 mg.kg~(-1),MgSO_4 25 mg.kg~1具有部分抗心律失常作用,Taur 100mg.kg~(-1),150 mg.kg~(-1),MgSO_4 50 mg.kg~(-1)、100 mg.kg~(-1)抗心律失常疗效增加,两药小剂量合用作用较各单用药组明显增强。MgSO_4 25mg.kg~(-1)对大鼠心肌仅有轻度负性肌力作用,与Taur 50 mg,kg~(-1)合用,负性肌力未见增加,但具有负性频率和减低心肌耗氧量作用,提示其抗心律失常作用与心脏保护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postconditioning)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肠组织细胞凋亡的作用,为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策略·方法(1)建立动物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按无菌操作开腹,暴露肠系膜上动脉,在其根部用无创伤血管夹夹闭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运45min,造成肠缺血模型,然后松夹,再灌注1、6、12 h后采集小肠标本·(2)动物分组:随机将健康雄性体重180~220 g的SD大鼠56只分为3组,①假手术组(n=8),仅行开腹,分离肠系膜上动脉不夹闭;②缺血-再灌注组(n=24),方法见模型建立;③缺血后处理组(n=24),缺血45 min后即刻行3个循环的灌注30 s/阻断3…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缝隙连接激动剂抗心律失常肽(AAP10)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IR)组、AAP10低浓度组、AAP10中浓度组、AAP10高浓度组,每组10只.缺血再灌注组灌流正常台氏液稳定后停灌40 min再灌.AAP10组灌流正常台氏液 AAP10(100 nmol/L、500 nmol/L、1 000 nmol/L)稳定后停灌40 min再灌.采用程序刺激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观察刺激反应间期(SRI)、动作电位形态和时程、VT的发生率、IR后心肌恢复时间.实验结束后测量左室楔形心肌块质量、左室质量、全心质量.结果:①各组左室楔形心肌块质量与左室质量之比、全心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AP10组用药前后其心内膜及心外膜的动作电位形态和时程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③不同浓度AAP10组,SRI较IR组均明显缩短(P均<0.01).④缺血再灌注组、AAP10低、中、高浓度组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分别为100%(10/10)、50%(5/10)、20%(2/10)和1%(1/10),P<0.05.⑤不同AAP10浓度组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恢复时间均较IR组明显缩短(P均<0.01).结论:AAP10可以在不影响动作电位形态和时程的前提下提高缝隙连接的传导速度,降低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保护受损心肌,有望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采用麻醉大鼠缺血、及缺血再灌心失常法以及同位素示踪法,对大鼠心肌缺血40mm和缺血10mm再灌注30mm心律失常发生与心肌损伤致Ca^2+内流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心肌缺血40mm心失常发生较轻VF(53%),^45Ca^2+内流不明显(与正常心肌组比P〉0.05)。缺血10mm再灌30mm心失常发生严重(91%),室颤发生率较高(80%),^45Ca^2+内流量明显增加。证实缺血性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筛查缺血预适应大鼠心脏微小RNA(microRNA,或miRNA)的表达变化,寻找与缺血性心律失常相关的微小RNA.方法 SD大鼠随即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预适应组(IP),每组3只.应用手术套管法建立在体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模型(5min缺血、5min再灌,三个循环).建模4h后取材提取RNA,应用微小RNA芯片技术检测IP组非缺血再灌注区(a)、IP组缺血再灌注区(b)和假手术组(c)心肌组织小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同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区心肌有4个miRNA上调,5个miRNA下调;缺血预适应组非缺血再灌区有23个miRNA上调,包括三个肌肉特异表达的miRNA(mir-1、mir-133和mir-206),另有9个miRNA表达下调.结论 在心肌缺血预适应过程中,心肌微小RNA的表达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微小RNA可能对缺血预适应介导的抗心律失常起重要调节作用,为缺血性心律失常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KATP通道在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建立在体犬鼠缺血再灌(ischemia/reperfusion,IR)模型,将60只犬鼠随机分为5组:缺血再灌(IR)组,缺血预适应(IP)组,尼可地尔(NIC)组,格列苯脲(GLI)组,5-HD组。分别测定各组的心肌梗死范围,血清CK,LDH浓度,监测各组心电图,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相对与IR组,IP组明显的减少了心律失常分值和室颤发生率(P〈0.05),而5-HD组,NIC组则有加重心律失常发生的趋势;相对IR组,NIC组可部分模拟IP作用,而5-HD组则完全取消了IP的抗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结论KATP通道可能是IP发生的效应器;线粒体KATP通道特异性阻滞剂能阻断KATP通道的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推测至少在缺血阶段,线粒体KATP通道在IP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鼠缺血性心律失常模型制备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改进大鼠缺血性心律失常模型的制备方法,从而提高模型建立的阳性率.方法 分别用两种方法即单纯手术线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传统法)及应用硅胶管固定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硅胶管法)制备大鼠缺血性心律失常模型,观察两种方法制备心律失常的阳性率、心律失常类型及持续时间,并进行心律失常评分,从而评价两种实验方法的优劣.结果 与传统组比较,硅胶管组心律失常模型阳性率、心律失常评分明显提高,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应用硅胶管法制备缺血性心律失常模型,动物成模率高,操作简便,适合在学生实验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BQ610对猫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BQ610对猫急性心肌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影响,以探讨内皮素在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方法:结扎猫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起始段,造成急性心肌缺血,观察30 min缺血期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LAD内注射BQ610对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BQ610呈剂量依赖性拮抗LAD结扎引起的猫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结论:内源性内皮素可能通过内皮素A受体参与致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槲寄生提取物(viscum coloratum extract,VCE)抗缺血性心律失常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冠脉结扎的方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观察VCE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制备大鼠离体右心房标本,在浴槽中观察VCE对大鼠右心房收缩性的影响.结果 注射VCE各组与对照组比,心律失常发生减少,心肌梗死面积缩小.低剂量VCE可使大鼠离体右心房收缩力呈现正性肌力,而高剂量VCE呈现负性肌力.VCE的负性肌力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高剂量VCE可使大鼠离体右心房收缩频率降低;VCE能使异丙肾上腺素对心肌的收缩作用降低;使CaCl2量效曲线下移.结论 VCE有抗缺血性心律失常的作用,高剂量VCE能使大鼠离体右心房表现为负性肌力和负性频率作用,还能对抗异丙肾上腺素和CaCl2的正性作用,VCE的负性肌力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提示其抗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可能与激动M受体或其某一亚型有关.  相似文献   

16.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正常和缺血心室肌电位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裴建明  臧益民 《医学争鸣》1996,17(5):342-346
目的: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家兔正常及缺血心肌电生理的影响,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机制。方法:在开胸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上应用浮置微电极技术,记录心室肌细胞电位(TMP)。结果:CGRP能够显著增加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提高动作电位幅度(P〈0.01);心肌缺血,CGRP除有上述作用外,尚能明显延长复极化至30%和50%(APD30,APD50)的时程,分别由(91.3±17.5)ms  相似文献   

17.
心室复极时程离散与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兔急性心肌缺血前后心室复极时程的变化及其与缺血性心律失常的.方法:结扎12只兔冠脉左室支(LVB)前后,分别测定其易损期(VVP),LVB支配区及非支配区心外膜电图(EPG)的QT间期,并采用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动作电位(AP),测定APD90,APD50,计算两区之间QT间期,APD90,APD50的差值,将缺血前后测算的上述各值作自身对照。结果:结扎LVB前,两区QT间期,APD90,APD50相差较小,VVP不易测出,几乎为0,结扎后,缺血区的上述各值较结扎前明显减少,而非缺血区无明显变化,两区之间上述各值的差值较缺血前明显增加,结论:急性心肌缺血后,心肌细胞的复极时程明显缩短,与非缺血部位的心室肌复极不同步,这是导致缺血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SCD)的相关因素.方法 募集205例ICM住院患者作为病例组,回顾性调查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收集并检测患者心电图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浆尿钠肽(BNP)水平,出院后随访调查患者0.5 ~4年内心源性猝死(SCD)发生情况,分析病例组心电图QRS波群时限、LVEF值、BNP水平与恶性心律失常、SCD发生的关系.另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4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心电图QTc分布情况.结果 病例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0.9%(125例),其中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VT/VF 27例(13.2%),与健康对照比较,病例组心电图QTc明显延长(P<0.05).随访结果标明,病例组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延长患者(≥120 ms) SCD发生率明显高于QRS≤120 ms患者(35.1%和17.5%,P<0.05);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组SCD发生率亦较BNP正常组高(24.8%和11.0%,P<0.05).随着LVEF值降低,SCD发生率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CM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延长和血浆BNP明显升高与SCD发生相关,可作为预测SCD发生的高危因素,但与恶性心律失常(VT/VF)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夏爽  张玉  邓松柏  佘强 《医学争鸣》2009,(24):2974-2977
目的:研究大鼠缺血心肌中KCNE1,KCNE2基因表达变化情况,进一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成功建立SD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通过RT-PCR、免疫印迹方法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后24h及1,2,4wk梗死周边缺血心肌中KCNE1,KCNE2mRNA和蛋白质的水平,并观察各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SD大鼠左室心肌中有KCNE1及KCNE2的表达,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4h,无论是KCNE1还是KCNE2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在缺血心肌中均呈明显增加(P〈0.05),并在1~2wk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4wk时KCNE1的mRNA、蛋白质水平和KCNE2的mRNA水平仍显著高于正常心肌中的表达(P〈0.05).此外,心梗模型各组尤其是心肌梗死后1wk和2wk组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多于假手术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中KCNE1,KCNE2这两个离子通道基因表达的异常变化,可能对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产生影响,成为梗死后心律失常产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离体小鼠心脏缺血后适应模型建立的可行性以及对梗死心肌面积、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冠状动脉灌流量的影响.方法: 将45只国产成年KM小鼠随机分为缺血后适应组、缺血再灌注组、空白对照组3组,每组15只.小鼠开胸心脏离体后,迅速将主动脉弓连接到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系统进行逆行灌流.各组均进行稳定灌流10 min,缺血后适应组停止灌流30 min,造成急性全心缺血,在完全再灌注早期给予反复短暂灌流/停止灌流的后适应,之后持续灌注120 min;缺血再灌注组为同期离体完成缺血30 min再灌注120 min,在停止灌流前后不做任何特殊处理;空白对照组持续离体灌流,不加任何干预.采用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的方法确定梗死心肌面积,并同步记录全程心电图,收集灌流液,测定冠状动脉灌流量.结果: 缺血后适应组再灌注120 min心肌梗死范围为(26.1±2.7)%,较对照组的(42.1±3.3)%明显减少(P<0.05);缺血后适应组心律失常积分为(10.2±2.5),较缺血再灌注组(12.2±1.7)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120 min 2组间冠脉血流量无明显差别.结论: 离体小鼠心脏缺血后适应模型的技术稳定可靠,后适应能有效地降低灌注缺血/ 再灌注损伤,明显地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同时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